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β-链接素(β-catenin)、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标本9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切取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9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β-catenin、PTTG、c-myc蛋白表达情况,对比观察组不同病理特征患者β-catenin、PTTG、c-myc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食管癌组织中PTTG与β-catenin、c-myc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β-catenin、PTTG、c-myc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β-catenin、PTTG、c-myc蛋白阳性表达均与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食管癌组织中PTTG与β-catenin、c-myc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β-catenin、PTTG、c-myc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与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且PTTG与β-catenin、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三者可作为早期诊断和评估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了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我院胃癌术后47例肿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一患者的正常胃组织作为对照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对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肿瘤转移和非转移患者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与正常胃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Wnt1、Wnt3、Wnt3a、β-catenin、CyclinD1和c-Myc等分子的mRNA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总β-catenin和核内β-catenin蛋白较正常胃组织明显增加,而磷酸化β-catenin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转移组比较,转移组患者胃癌组织中Wnt1、Wnt3、Wnt3a等分子mRNA水平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在胃癌发生和癌细胞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岛素局部应用对糖尿病足(DF)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和创面组织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旨在为临床DF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0例DF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负压吸引(NPWT)治疗,观察组则于NPWT治疗的基础上增用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创面面积、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氧化应激和创面组织β-catenin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创面面积均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治疗前,而VEGF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及TNF-α均低于对照组,而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低于治疗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创面组织β-catenin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胰岛素局部应用可促进DF患者的创面愈合,同时有利于下调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组织VEGF、β-caten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120例HCC、30例癌旁肝组织、30例肝硬化组织及30例肝血管瘤标本中正常肝组织的STAT3蛋白及β-catenin的表达,分析STAT3蛋白和β-catenin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探讨HCC组织中STAT3蛋白与β-catenin的相关性。结果:STAT3蛋白在HCC、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4.17%、13.33%、43.33%及0.00%,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β-catenin在HCC、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0%、16.67%、33.33%及0.00%,阳性表达亦主要位于细胞质。STAT3及β-catenin在上述各类组织中阳性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HCC中STAT3蛋白阳性率在不同年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病理分化程度及门脉癌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中STAT3与β-catenin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STAT3及β-catenin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二者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enascin、β-catenin、TGF-β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enascin、β-catenin、TGF-β1的表达。结果:①Tenascin主要表达于胃癌组织中癌相关纤维母细胞的胞质,且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显著(P<0.05);②β-catenin在胃癌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及分化程度关系显著(P<0.05);③TGF-β1在胃癌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其表达强度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④Tenascin与β-catenin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05,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Tenascin、β-catenin、TGF-β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β-catenin对间质中Tenascin的聚集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探讨CD147和MMP-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本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脑胶质瘤标本7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WHO分型,将其分为低级别组31例和高级别组39例。另选取20例脑外伤患者并作内减压切除的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47与MMP-2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CD147mRNA表达,并探讨CD147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CD147阳性表达率为75.71%,MMP-2阳性表达率74.29%,两者存在相关性(r=0.870,P0.05)。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CD147mRNA表达水平均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高级别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CD14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5年患者CD14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生存时间≥5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脑胶质瘤中CD147和MMP-2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为患者临床预后判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IgA肾病不同程度肾间质纤维化患者肾组织miRNA-26a、β-catenin、GSK-3β、α-SMA的表达,探究miRNA-26a通过靶向调控GSK-3β参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所致肾间质纤维化。方法:根据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将46例IgA患者分为实验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照组为7例肾脏肿瘤远离肿瘤组织的正常肾组织。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各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共53例IgA肾病患者肾组织miRNA-26a的表达水平,分析miRNA-26a与IgA肾病肾纤维化的关系。分别采用RT-q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肾组织β-catenin、GSK-3β、α-SMA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并与miRNA-26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A肾病患者肾活检组织miRNA-26a呈低表达,且随着肾间质病变程度加重,miRNA-26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A肾病患者肾组织GSK-3β、β-catenin、α-SMA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且表达程度随着肾间质病变程度加重逐渐增强,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肾组织miRNA-26a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943,P0.05),肾间质及肾小管GSK-3β、β-catenin、α-SMA的表达强度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正相关(r=0.917,P0.05;r=0.943,P0.05;r=0.926,P0.05),肾间质GSK-3β与β-catenin蛋白表达正相关(r=0.834,P0.05)。结论:miRNA-26a可通过靶向调控GSK-3β参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CD133不同亚群大肠癌细胞HT-29的miR-429表达情况,探讨miR-429及CD133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法(FACS)分选出CD133不同亚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细胞miR-429的表达,合成miR-429寡核苷酸和阴性对照miRNA并分别转染CD133+和CD133-两个亚群细胞。再将细胞种植于非肥胖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构建移植瘤模型,不同时间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RT-PCR及蛋白质印迹检测CD133+和CD133-两组肿瘤CD133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血清检出CD133+细胞为67.9%,miR-429的表达量是CD133+细胞的(1.83±0.91)倍(P0.05),CD133+比例与miR-429表达呈负相关(r=0.591,P0.05);miR-429+/CD133+组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miR-429+/CD133+组成瘤时间较对照组晚约2周,但miR-429+/CD133+组的移植瘤CD133表达量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429可能作为CD133的负性调控因子,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miR-429与CD133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D13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42例NSCLC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癌组织和其中30例癌旁边正常组织CD13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症组织CD13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7.1%,高于癌旁边正常组织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133蛋白阳性表达与NSCLC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以及不同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D133阳性及阴性患者近3年生存率比较,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33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高表达,且与NSCLC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对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胃癌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v6、PSCA和Oct-4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1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门诊治疗的70例患有其他胃部良性、恶性疾病患者,比较胃癌患者与其他胃部良性、恶性疾病患者CD133、CD44v6、PSCA和Oct-4的表达阳性率;比较癌干细胞标记物CD133、CD44v6、PSCA和Oct-4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特征之间以及淋巴结状态的关系。表达阳性率,癌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特征之间比较采用c2检验。结果胃癌组CD133、CD44v6、PSCA、Oct-4阳性率分别为64.71%、68.63%、66.67%、60.78%,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腺瘤比较表达阳性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值分别为31.583、33.475、30.171、28.751,P值均为0.000)。中+低分化CD133、CD44v6、PSCA和Oct-4阳性率分别为55.56%、55.56%、55.56%和58.33%,高于高分化的26.67%、33.33%、26.67%和33.33%(c2值分别为3.547、2.092、3.547、2.648,P值分别为0.069、0.142、0.069、0.104);浸润深度T3~T4 CD133、CD44v6、PSCA和Oct-4阳性率分别为52.94%、70.59%、58.82%和64.71%,高于T1~T2 CD133、CD44v6、PSCA和Oct-4阳性率23.53%、41.18%、23.53%和35.29%(c2值分别为3.997、4.113、5.667、3.960,P值分别为0.041、0.032、0.014、0.046);肿块最大径≥5 cm CD133、CD44v6、PSCA和Oct-4阳性率分别为48.57%、57.14%、45.71%和48.57%,高于<5cm CD133、CD44v6、PSCA和Oct-4阳性率18.75%、25.00%、12.50%和18.75%(c2值分别为4.097、4.554、5.304、4.097,P值分别为0.037、0.024、0.019、0.037)。转移灶CD133、CD44v6、PSCA和Oct-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0%、50.00%、46.15%和53.85%,原发灶CD133、CD44v6、PSCA和Oct-4的表达阳性率64.00%、48.00%、40.00%和5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分别为1.018、0.020、0.197和0.017,P值分别为0.376、0.894、0.769和0.913)。结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v6、PSCA和Oct-4表达,在胃癌的临床诊断中作为分子标记使用,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肿块最大径有关,但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无关,对胃癌的发病情况有指示作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Musashi-1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28例)、异位内膜(异位内膜组,24例)和非EMs患者的正常内膜(正常内膜组,3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试验检测Musashi-1和β-catenin在各组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usashi-1和β-catenin在各组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相关关系。结果: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中,Musashi-1和β-catenin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而在位内膜组与异位内膜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内膜组中,增生期的Musashi-1和β-caten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分泌期(P0.05),而异位内膜组中,在增生期和分泌期Musashi-1和β-caten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中,Musashi-1和β-catenin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性(P0.05),而正常内膜组中,两者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EMs的发病过程中,干细胞标志物Musashi-1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并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该文旨在观察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中的表达,并探讨了该信号通路在HSP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SP患儿皮肤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儿肾脏组织中Wnt4、β-catenin和E-cadherin的表达,同时对HSPN患儿的24 h尿蛋白定量与肾组织中Wnt4、β-catenin和E-cadherin的表达做相关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SP组患儿皮肤中,Wnt4、β-catenin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表达量显著增多(P0.01),E-cadherin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HSPN患儿肾脏组织中,Wnt4、β-catenin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表达量显著增多(P0.01),主要表达在肾小管;Ecadherin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HSPN患儿肾脏组织中,E-cadherin表达量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695,P0.05)。该研究结果提示,Wnt4、β-catenin和E-cadherin在HSP患儿皮肤和HSPN患儿肾脏组织中均有异常表达,肾组织中E-cadherin表达量与尿蛋白有相关性,推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HSP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癌组织MVD和β-连环素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在甲状腺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甲状腺癌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以CD105标记测定MVD.结果:①MVD值在甲状腺髓样癌、乳头状癌、未分化癌、滤泡癌中依次增高(P<0.05);伴发转移及高临床分期(Ⅲ、Ⅳ期)甲状腺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无转移及低临床分期(Ⅰ、Ⅱ期)组(P<0.05).②未分化癌及髓样癌中β-catenin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乳头状癌及滤泡癌中的表达(P<0.05),β-catenin异常表达率在淋巴结有无转移间以及病理分期Ⅰ-Ⅱ、Ⅲ-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β-catenin异常表达与甲状腺癌MVD值呈显著正相关(r=0.384,P<0.05).结论:MVD是影响甲状腺癌预后的因素之一,β-catenin可能在甲状腺癌组织微血管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CD133的表达及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组织中的CD133、CD117、CD34、DOG-1、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33、CD117、CD34 、DOG-1、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6%(91/122)、98.4%(120/122)、86.9%(106/122)、95.1%(116/122)、47.5%(58/122).CD133的表达水平与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组高低、核分裂像数目、肿瘤部位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CD133的表达水平与DOG-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CD117、CD34、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CD133蛋白的表达可能与GIST的恶性行为与预后有关,与CD117、CD34和DOG-1联合检测对于判断GIST的病理性质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D147在还没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术中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47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5.0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2.79%)和前列腺增生组织(1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2.79%)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1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的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D14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Gleason病理分级≥5、临床分期T3~4、淋巴结转移N1及远处转移M1均为前列腺癌组织中CD147m RNA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CD13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3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胰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CD133的表达.分析CD13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D13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的阳性率64.79%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中的10%.胰腺癌中CD133的表达率随着临床TNM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5).胰腺癌中CD133的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中为71.4%(20/2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中的23.3%(10/43)(P<0.05).CD133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浸润、切缘、病理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CD133高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者(9.1个月vs 23.9个月,P<0.05).结论:胰腺癌中CD133的高表达与TNM分期高及淋巴结转移有关.CD133高表达与胰腺癌预后差有关.CD133在胰腺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临床评价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胃窦胃癌组织中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二者在胃窦胃癌发生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胃窦胃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择10例胃窦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各组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定量逆转录PCR检测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组织中MIF mRNA表达。统计分析不同组织中MIF mRNA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组织中MIF mRNA的表达为(1.09±0.11),高于对照组组织的(0.21±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观察组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织中MIF mRNA的表达为(1.24±0.14),高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1.09±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 mRNA在胃窦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了MIF mRNA的表达,共同促进了胃窦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Galectin-3和β-caten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8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alectin-3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Galectin-3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9%,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为62.7%。结直肠癌中galectin-3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和脉管侵犯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和病理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galectin-3的表达与β-catenin异常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Galectin-3的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高浸润转移能力有关,其可能是通过β-catenin表达异常而促进肿瘤的浸润扩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微小RNA-375(miRNA-375)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15年9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纳入研究对象,将术中切除的癌组织标本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治疗的浅表性胃炎患者60例,将经内镜采集到的正常胃黏膜标本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miRNA-375基因甲基化及表达水平,分析胃癌患者的miRNA-375基因表达水平及甲基化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miRNA-375基因表达水平、基因甲基化与其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iRNA-375基因的表达水平为(0.034±0.0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87±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375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为61.67%(3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1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患者的miRNA-37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高分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患者的miRNA-375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胃癌患者的miRNA-375基因表达水平与其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基因甲基化与其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miRNA-375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基因甲基化的比例明显上升,且二者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可考虑在临床上将其作为监测靶点,从而更好地评价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