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半散放东北虎行为活动时间的分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5年-2001年4月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10只半散放东北虎(5雌5雄)全年的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半散放东北虎的运动(37.53%)和休息(32.45%)行为较多,站立(6.24%),摄食(10.13%),社会(8.36%)和其他(5.29%,包括饮水,排遗,修饰等)行为较少;(2)不同季节的活动规律相似,运动,摄食,站立和社会行为在上午和下午各有1个高峰期,休息在中午有1个高峰期,运动和行为在存,冬季明显比春,秋季增多。将上述结果与笼养和野生东北虎的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刘昊  石红艳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4,24(4):282-285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9%和94.13%,其他时间多处于休息状态;鹿群夜间活动强于昼间,活动频率均在6l%以上,仅在半夜01:30前后有一个相对不活跃期。同时发现,春季活动高峰期约90%的活动时间被四川梅花鹿用于采食和移动。这可能与光照、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
2003 年2 月至4 月间, 在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0 头海南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摄食、卧息和反刍占有较大的比例;人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摄食、卧息、反刍、站立和运动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 P < 0.01), 半散放条件下幼鹿每天用于摄食和运动的时间比人工圈养的多, 而用于卧息、反刍和站立的时间较少, 其余行为时间比较接近; 在昼间活动节律方面, 圈养条件下摄食有3 个高峰期(09:00~10:00, 11:00~12:00, 16:00~18:00) , 卧息有2 个高峰期(10:00~11:00, 13:00~16: 00) ; 半散放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期,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食物的搜索和处理上, 而其卧息高峰出现在14:00 以后。  相似文献   

4.
2000年3月至5月,在上海野生动物园人工饲养状态下对83只松鼠猴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以间隔20分钟用随机取样法记录松鼠猴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211小时的观察研究表明,松鼠猴最主要的个体4行为有跑动,攀爬,取食,休息,嬉戏,它们分别占到日活动时间的13.55%,16.15%,24.46%,33.21%,8.18%,其次,成年雌、雄松鼠猴之间的挨近行为也占了松鼠猴日活动时间的4.46%,松鼠猴晨昏活动规律十分明显(F=12.575,P=0.00006),其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之外的所有其他行为)的高峰出现在5:00-6:00、15:00-16:00左右的两个时段,峰值分别为76.61%-76.79%,75.87%-83.59%,日活动时间从5:00至19:30左右,持续约860分钟。  相似文献   

5.
半圈养条件下白唇鹿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种 ,在鹿类进化史上极其重要。因其药用价值很高 ,几十年来捕杀现象严重 ,数量大为减少 ,濒于灭绝 ,1 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 ] 。目前白唇鹿分布在 2 9°~ 40°N,92°~ 1 0 2°E的区域内[1] 。它们主要活动于海拔 350 0~ 50 0 0 m之间的高寒半荒漠草原 ,高山草甸草原和亚高山灌丛草原 [7] 。国内对白唇鹿的研究 ,涉及到食性[7,11] 、繁殖[3~ 5] 、形态、生态地理分布[6] 等 ,而对白唇鹿非发情期行为时间分配尚无报道。 1 998年 3~ 4月我们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对其进行了专题研…  相似文献   

6.
半散放东北虎产仔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海  张常智  刘丹 《兽类学报》2006,26(3):255-261
1999年4月至2003年6月,采用随机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对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半散放条件12只成年雌性东北虎的产仔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半散放雌性东北虎的产仔行为可分为9种:站立、行走、躺卧、嗅闻、努责、梳理、生产、亲仔和舔食。雌性东北虎的躺卧和亲仔行为时间最长,分别为42.9% 和34.5% ;躺卧、努责和亲仔行为发生频率较高,分别为21.1%、16. 9% 和24.6%。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雌性东北虎个体间躺卧、亲仔等行为有显著差异;不同年份雌性成年东北虎的站立、躺卧、梳理等产仔行为也具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躺卧行为与亲子行为(rs= 0.602, P<0.05)、梳理行为(rs=0.589,P<0.05)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4月 ,在哈尔滨动物园和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采用全事件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 ,对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时间分配方面 ,笼养东北虎的休息远远高于半散放东北虎 ,而摄食、站立和其它行为则明显低于半散放东北虎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运动较为接近。在活动规律方面 ,虽然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均有 2个运动的高峰期 ,但笼养东北虎的相对集中且变化幅度较大 ;半散放东北虎的休息有 1个明显的高峰期和 2个不明显的高峰期 ,与笼养东北虎的 1个高峰期有很大不同 ;笼养东北虎的摄食仅出现在 16∶0 0~ 17∶0 0 ,而半散放东北虎则在 1d中均有发生 ,且在 9∶0 0~ 11∶0 0和 14∶0 0~ 16∶0 0有 2个高峰期 ;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的站立和其它行为变化规律较为相似 ,但半散放东北虎的发生强度要远远高于笼养东北虎。通过对笼养和半散放东北虎各种行为进行的配对T检验 ,发现二者的休息、摄食、站立和其它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 (P<0 0 0 1)。  相似文献   

8.
吕慎金  杨林  杨燕  魏万红 《生态科学》2009,28(5):433-437
2007年4月至8月,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茱萸湾公园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28只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梅花鹿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昼活动节律中,取食和反刍行为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9:30~11:30时间段和12: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及母鹿取食频次与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7:30~8:30和9:30~10:30及12: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半圈养条件下秋冬季水鹿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秋冬两个季节半圈养条件下水鹿行为的时间分配研究表明,水鹿在秋季时间花费最多的行为是休息,在冬季时间花费最多的则是站立。t检验的结果显示,与秋季相比,雌雄水鹿在冬季都减少了休息和反刍的时间,而站立的时间增加。在冬季雌鹿站立的时间多于雄鹿,而雌鹿臣地休息的时间少于雄鹿。同样,在秋季雌鹿站立的时间极显著多于雄鹿。  相似文献   

10.
笼养东方白鹳春季行为和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笼养东方白鹳春季日节律行为和时间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不同 ,并出现较明显的日节律。节律变化与饲养方式和笼舍环境等因素有关 ,性别、年龄、繁殖与否等影响其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11.
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社群性哺乳动物,其声音通讯在社群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梅花鹿目前存在3个亚种,本研究采集了浙江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华南亚种C.n.kopschi和浙江省温州康寿鹿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圈养东北亚种C.n.hortulorum的警戒声,进行声音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华南亚种具有较为多态性的警戒声,具有单音节和双音节2种不同类型的叫声,明显清晰的频带有3~4个,频率分布在1 726~15 403 Hz,而东北亚种虽也有单音节和双音节2种不同类型的叫声,但明显清晰的频带只有1个,频率分布在307~4 523 Hz;(2)综合其他亚种的相关参数,认为清凉峰华南亚种的警戒声频率范围最广且频带最多,推测由其生存的环境或遗传因素导致;(3)东北亚种的警戒声频带数量少和频率范围较窄,推测与长期的人为养殖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将对浙江清凉峰野生梅花鹿种群的保护、管理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家养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已有大量研究,而受限于野外条件,野生有蹄类动物反刍行为的研究有限。以往研究认为,体型可能是影响动物反刍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日本奈良公园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和中国江苏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了发情期的日本梅花鹿与发情期的麋鹿在卧息时反刍行为的种内及种间差异。按照年龄性别差异,分5种类型(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和幼鹿)研究两物种食团咀嚼时间、咀嚼频率和咀嚼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本梅花鹿的咀嚼速率和食团咀嚼时间受性别-年龄的显著影响:咀嚼速率为幼体>亚成雌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成年雄性,而食团咀嚼时间为成年雄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雌性>幼体;2)性别-年龄对麋鹿咀嚼频率有显著的影响,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幼体;3)两物种在咀嚼频率、食团咀嚼时间和咀嚼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型更大的麋鹿咀嚼速率更慢,食团咀嚼时间更长。与体型相关的性别及年龄显著影响了日本梅花鹿和麋鹿的反刍行为。  相似文献   

13.
对一只成年雌性四川梅花鹿内脏系统作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其气管长440 mm;食道呈漏斗状,具伸缩性,粗细不等;胃属于反刍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容积分别占全部胃室的80%、6%、6.5%、7.5%;肠道全长是体长的12.79倍,小肠较发达,全长11 661.36 mm,占肠道总长的58.8%,具有较发达的盲肠;卵巢较小,子宫属于双角子宫.  相似文献   

14.
15.
2009年4~9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Cervusnippon sichuanicus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四川梅花鹿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可以分为报警声、惊叫声、吼叫声、母子召唤声等20种鸣声。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鸣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并通过野外观察初步确定了这些声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遇到危险或潜在危险时,成年雄鹿往往第一个发出报警鸣声,而雌鹿的报警声大约是雄鹿的两倍多。成年个体的主动防御鸣声频次要多于亚成体,而幼体未见有该类鸣声。对梅花鹿不同亚种和不同季节的几种声行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应用Dynal磁珠-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与四川梅花鹿基因组酶切片段杂交,捕获200~750 bp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pMD18-T载体,再转化到感受态细胞JM109中以构建文库.通过PCR方法从(CAG)n文库中筛选阳性克隆,从576个转化子中获得了234个阳性克隆,对其全部进行序列测定,其中73个含有微卫星序列.除获得的目的微卫星序列(CAG)n外,还观察到(AG)n、(AT)n的重复序列.本研究表明,经过优化的磁珠富集法能够稳定、高效地获得四川梅花鹿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17.
四川梅花鹿的社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郭延蜀  胡锦矗 《兽类学报》1991,11(3):165-170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自主研发的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了梅花鹿(Cervus nippon)体细胞的航天培养及生物诱变,并分析了其细胞在航天诱变后的生长曲线和核型特性。采用耳缘皮肤组织块贴壁培养的方法进行体细胞的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完成细胞的传代培养;依照程序降温的方法完成细胞的冷冻保存;每天计数24孔板每孔的活细胞数并利用Excel 97-2003绘制出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统计软件回归分析程序中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子程序Logistic曲线模型分析细胞生长曲线的拟合度;以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利用细胞遗传工作站(AI)软件对梅花鹿体细胞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开发的PVDF膜细胞培养技术可有效保持梅花鹿体细胞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存活并成功回收、传代建系。通过细胞传代培养观察发现,该体细胞经航天诱变后保持正常的成纤维细胞特征,生长曲线呈"S"型,航天诱变组体细胞在培养4 d进入对数生长期,与对照组体细胞在培养2 d进入对数生长期相比其细胞增殖速度减慢。拟合生长曲线分析表明,航天诱变组细胞生长拟合度值与对照组相似,但细胞增殖拐点时间、拐点细胞量分析结果证明,航天诱变后的体细胞增殖速度减慢。核型分析显示,航天诱变梅花鹿体细胞染色体数保持2n=66,染色体形态正常,核型为66(XX),其中3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本研究建立了哺乳动物在航天运行条件下的细胞培养PVDF新技术,并分析了航天诱变对于梅花鹿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的影响,为以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