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用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结构及动态。模型考虑了更加精确的年龄组转移关系,出栏率是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目前,牲畜种群结构不合理,种群数量不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栖息于高寒草甸优势种小哺乳动物--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的密度、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同化、平均每日代谢率(ADMR)、每日能量收支(DEB)、种群的生产量(P)和呼吸量(R)进行了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按照 A=P+R的途径,估计了通过高原鼠兔种群的能流。  相似文献   

3.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氮素循环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张金霞  曹广民 《生态学报》1999,19(4):509-513
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分布与循环。结果表明:系统中,土壤库氮素总储量为 1063t/hm 2,主要以有机态存在,土壤氮素全量养分丰富,而有效养分贫乏,仅能满足较低水平生产的供求关系;植物氮素主要储存于植物活根中,根系氮素储量为 19011±4962kg/hm 2·a,活根内氮素占 7926% 。通过对该系统氮素收支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氮素输出为 15935kg/hm 2·a,大于系统的输入 8473kg/hm 2·a,系统中氮素亏缺,成为限制草场生产力提高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循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了实验样地设置在冬春草场上,应用分室模型,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土壤,植物,食草动物4个分室,主要讨论了磷素在各分室内的贮量,流动方向,流通数量及其系统磷素的供需状况,高寒草旬生态系统磷素的循环过程中,大气分室通过降水输入土壤磷量为0.36kg/hm^2.a植物从土壤库摄取速效磷7.06kg/hm^2.a这些磷素一部分(0.57kg/hm^2.a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的趋势.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多年观测的长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定量方法度量高寒草甸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评估该系统的持久性,并结合系统现状提出避免系统崩溃的对策.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净初级生产力的动态行为以对降水和气温的即时直接响应为主.无论是净初级生产力对自身的"记忆"程度,还是主要气候因子对初级生产力的"滞后"作用,均比较微弱,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即有较强的持久能力.与世界其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度量结果相比较,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显示较强的恢复能力.科学地利用高寒草地资源,积极恢复治理退化草地,是维持脆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持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的线性规划模型和最优利用策略。以门源马场牧场的实际数据作为模型的一个例子,分别提出了藏羊、改良羊和牦牛的最优种群结构和最优出栏方案。在改良羊、藏羊、牦牛和马为主的牧场上,改良羊是牧场上的主要牲畜,牦牛和马保持其数量下限,藏羊全部淘汰。在藏羊、牦牛和马为主的牧场上,藏羊是牧场上的主要牲畜,牦牛和马保持其数量下限。按照线性规划模型方案经营,可提高经济收益,并减轻冬舂草场上牲畜的过多采食。价格分析说明青海省现行的畜产品价格体系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7.
青海海北地区艾虎的某些生态学特征及种群能量动态资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艾虎,又名艾鼬(Mvstela eversmanni Lesson)在生态系统的牧食食物链(grazingfood chain)结构上,属二级消费者。其在能流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关艾虎生态学研究,报道甚少。Ванников(1954)和Новиков(1956)仅作过一般简单的综述,嗣后,Сысоев(1966),лалваниявов(1968)。Попов等(1968),Маръпп(1974)Bednarz(1964),Bardu(1971)亦均系简报之类。至于其能量的研究,涉及者甚少。国内有关艾虎生态学研究,尚乏报道。  相似文献   

8.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体重和采食量动态模型的研究黄大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赵松岭(兰州大学,兰州730000)Dynamicmodelsofyakliveweightanditsintakeinalpinemeadoweco...  相似文献   

9.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是中国科学院定位站之一,在1986年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会议上,荣获先进台站的光荣称号.定位站建立于1976年5月,目的在于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发展高原生态学理论,提高高寒草甸的经济效益,为发展高原畜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定位站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祁连山南麓风匣口地区,地处北纬37°29′—37°45′,东经101°12′—101°33′,在行政区划上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马场管辖.定位站地形开阔,低山丘陵滩地相间,海拔高度3250—3450m,是著名浩门马的生产基地.气侯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0℃,最冷月(1月)-18.0℃,极端低温-35.0℃;最热月(7月)  相似文献   

10.
1980—1982年在青海省海北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地区,用标志重捕法(CMR)对自然栖息地中的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进行了野外调查。本文主要分析了根田鼠种群数量变动特点和繁殖、存活及年龄结构与种群动态的关系,并试图探讨根田鼠种群的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1.
牦牛种群的能量流动态及其在系统能量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志刚  夏武平 《生态学报》1987,7(3):266-275
继作者(1984)初步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种群的能流动态以后,本文深入探讨了牦牛种群的能流动态及其在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测定牦牛的日摄入能、消化能着手,估算了由于瘤胃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甲烷能量损失和代谢能,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每公顷面积上通过绿色植被和牦牛种群的能量流密度之物候期动态。比较了次级营养层上3种优势草食动物的种群密度、现存生物量以及每公斤体重、每公斤代谢体重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分析了牦牛种群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于1983年7—8月,1985年8—10月期间,在中国科学院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应用概率分布的方法研究小哺乳动物的种群空间格局,取得了与实际观察相吻合的结果。这项工作将为定量描述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空间配置做出尝试。 主要结果为: 1.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以下简称鼢鼠,鼠兔)的空间格局适合负二项分布,截尾负二项分布。 2.鼢鼠在空间的聚集强度高于鼠兔。 3.鼢鼠在高寒草甸和灌丛中的聚块面积分别为0.75公顷和1公顷以上;鼠兔均为0.5公顷。 4.大雪后(低密度鼠兔种群),鼠兔的空间格局呈随机分布,鼢鼠的格局不变,聚集强度均有下降。 5.两种动物空间分布总体上呈正相关,低密度样本与此相同;高密度样本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杨涛  李玉英 《生态学报》1988,8(3):220-225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分布广、面积大的主要草场类型。我们于1984年6—10月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脲酶活性进行了测定,数据列于表1。试验结果表明:(1)脲酶活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脲酶活性出现的高峰期均在7月和8月份,9月以后随温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2)脲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0—10厘米深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并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递减;(3)脲酶活性与某些氮素代谢微生物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脲酶活性与某些氮素代谢微生物的生化活性也有一定的相关性;(5)脲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脲酶活性与月降水量也相关,高寒草甸的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有所不同,并且与氮素代谢微生物的数量及活性的相关性也有差异,与土壤温度和降水量的相关程度也不一样。 关于土壤脲酶活性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土壤脲酶活性进行过研究。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的脲酶活性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因为脲酶是氮循环的一种关键酶,与土壤肥力有关。本文对高寒草甸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脲酶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倪红伟  张兴 《植物研究》1998,18(3):328-335
本文在东北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动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部分茎,叶,穗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呈单峰型,在7月末达到极大值,分别为99.695,571.48,411.58,13.89g/M^2抛物线拟合效果良好,且相互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直线拟合效果良好,F/C〈1,说明其生产效率较典型草原低,而高于同地区的芦苇种各及陕北黄土高原的禾草群落,F/C值和结  相似文献   

15.
16.
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哺乳动物[1 ] ,在海北高寒草甸地区 ,根田鼠是优势小型啮齿动物之一 ,主要分布于植被较好的草甸和灌丛中 ,有关其自然以及实验状态下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相对较多[2~6] ,但是对该地区冬季恶劣自然条件下 ,其种群动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冬季根田鼠种群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对其整个生活史过程的全面理解 ,也便于了解冬季恶劣气候条件对其越冬留存率的影响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翌年的种群数量。为此 ,作者于 2 0 0 0年 1 0月和 1 2月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对根田鼠种…  相似文献   

17.
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夏秋草场轮牧制度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大明 《生态学报》1996,16(6):607-611
利用GMAME1模拟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夏秋草场在临界放牧压力下的270种轮牧制度,并对其累积采食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指出: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中,最佳的轮牧小区数目为3或4个。证明了Morley规则:最佳轮牧小区数目应该小于10。推荐2个高寒草甸地区最佳的轮牧模式供野外实验和放牧规划参考:(1)3个轮牧小区,每小区每次持续放牧29d,放牧压力为30.14kJ/m2·d,累积牧草采食量最高为4250.443kJ/m2。(2)为保持牧草结构的稳定和各轮牧小区牧草生物量的均匀性,可以采用3个轮收小区,放牧持续时间7d,放牧压力I(145)=28.8914kJ/m2·d,累积采食量为4073.34kJ/m2。  相似文献   

18.
张堰铭 《兽类学报》1999,19(3):204-210
捕杀高原鼢鼠后,残鼠种群与自然种群年龄结构相比较,5月差异性显著(X2=997,P<005);7月和10月差异极显著(X2=15134,X2=15612,P<001)。5月,残鼠种群成年Ⅰ组占最大比例(5345%);自然种群成年Ⅱ组占最大比例(4844%)。7月,残鼠种群幼年组和亚成年组所占比例之和(3506%)明显高于自然种群(2200%)(P<005)。10月,残鼠种群近老年组和老年组所占比例之和(962%)明显低于自然种群(2308%)(P<005)。残鼠种群成年Ⅰ组雌鼠怀孕率(8462%)明显高于自然种群(5833%)(P<005);平均胎仔数(332)也高于自然种群(285),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矮嵩草草甸能量动态的分室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黄大明  赵松岭 《生态学报》1992,12(2):119-1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