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2018,(4)
正偶蹄类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成功的类群之一,除了猪科以外基本上是素食者。偶蹄类的距骨有两个滑车,是最显著的解剖学特征。另外,大部分偶蹄类的趾骨及其末端的角质保护物——蹄的数量如同其名称一样是偶数。"九五"攀登项目实施期间在繁昌人字洞的发掘中出土了裴氏猪、矮麂、娇后麂相似种、凤岐祖鹿、布氏真枝角鹿相似种和粗壮丽牛等6种偶蹄类动物化石,它们分别属于猪科、鹿科和牛科。  相似文献   

2.
奇蹄类和偶蹄类是现代的主要有蹄动物,它们的起源一直是古哺乳动物学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在早始新世奇蹄类出现之前,亚洲已有牙齿形态与奇蹄类相近的有蹄类存在。偶蹄类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里记述的古新世新村里赣蹄兽就是一个明证。新村里赣蹄兽(Ganungulatum xincunliense gen.et sp.nov.)化石产于江西大余青龙镇新村里附近的晚古新世池江组滥泥坑段,化石地点编号为72035(76)。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南方古对锥兽Archaeoryctes notialis Zheng,1979和滥泥坑赣脊兽Ganolophus lanikenensis Zhang,1979。赣蹄兽材料为一对不完整的下颌骨,右下颌骨保存i2-3,c和p4-m3,左下颌骨存有p3-m3(IVPP V 14154)。其特征是下齿式为3?·1·4·3;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有些斜;犬齿小;p3有初始的跟座,p4三角座明显,跟座小;下臼齿为丘形齿,牙齿由m1向m3增大,三角座前后收缩,下前尖位于舌侧,并靠近下后尖,下后尖较下原尖靠后,m3有一增大的跟座,跟盆向舌侧开放。新村里赣蹄兽下颊齿低冠,呈丘形齿,下臼齿三角座前后收缩和m3下次小尖增大等特征,说明了赣蹄兽与亚洲古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真兽类,例如(?)兽类、裂齿类、中兽类和全齿类不同,而与Prothero et al.(1988)提出的有蹄类(Ungulata)牙齿相似,表现出与某些有蹄类密切相关。与已知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有蹄类比较,赣蹄兽与"踝节类"("condylarths")中的豕齿类(hyopsodontids)和眛兽类(mioclaenids)比较相近。但从其下犬齿小,p4相对较大,臼齿化程度高,以及下臼齿下前尖在舌面位置和与下后尖接近等特征来看,赣蹄兽更接近mioclaenids。修仁古亚兽(Palasiodon siurensis)是亚洲仅有的mioclaenid,产于广东南雄盆地下古新统上湖组,但在牙齿形态上容易与这里记述的赣蹄兽区别,古亚兽下颊齿短宽,m3很退化。与其他已知的mioclaenids比较,赣蹄兽在大小上和牙齿形态上与北美Torrejonian的Litaletes disjunctus最接近,两者都有小的匙状的下犬齿,相对臼齿化的p4,下臼齿下前尖向舌侧位移,前、后齿带无或很弱,m3增大。但赣蹄兽明显不同于,J.disjunctus,前者p3更小,更简单,p4下前尖更小,跟座不成盆状,下臼齿下前尖较大,更加舌位,并与下后尖靠近,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侧,m3下内尖不明显。由此可见,赣蹄兽下颊齿和已知的"踝节类"是可以区别的,但更重要的区别点是在下颌骨的前面部分。在与arctocyonids、hyopsodontids和phenacodontids等"踝节类"对比时,我们发现赣蹄兽和"踝节类"之间的重大差异在于下门齿的排列上。这些"踝节类"的三个下门齿密集地排列在下颌骨的前端,呈圆弧状,与颊齿列斜交,而赣蹄兽的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斜。赣蹄兽下门齿的排列形式与早期偶蹄类Diacodexis pakistanensis相似,在亚洲始新世的Gobiohyus robuxtus和Lophiomeryx angarae也有类似的情况。赣蹄兽与Diacodexis、Gobiohyus和Wutuhyus等早期的偶蹄类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下颌骨形态,较细长,较浅,下颌骨深度向前变浅,下臼齿向后增大,下前尖在舌面位置,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面,m1-2下次小尖在后缘上,m3下次小尖增大,并形成第三叶。但在p3-4形态上,赣蹄兽与这些早期偶蹄类不同,赣蹄兽明显比早期偶蹄类复杂,即臼齿化程度较高。赣蹄兽保留了像某些"踝节类"(如Litaletes)的p3-4,而它的下门齿排列却与早期偶蹄类相似。赣蹄兽下臼齿形态与早期偶蹄类具有相似性,因而不能归入"踝节目"已知科,很有可能代表与偶蹄类相关的一支古有蹄类。赣蹄兽的发现也为偶蹄类起源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横断山野外队,82、83两年在横断山脉北、中、南段的藏东、川西、滇西十一个县内采集了比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它们大都来自新发现的地点,代表了老第三纪的晚始新世和第四纪早、中、晚各个不同时期。从化石组成上看,它们包括了哺乳动物的啮齿类、兔形类、食肉类、蹄兔类、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以及灵长类。此外,还采集了许多鸟类肢骨和少量古人类材料和古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及近郊区环境结构对鸟类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魏湘岳  朱靖 《生态学报》1989,9(4):285-289
本文研究了北京市区及近郊环境结构与四季鸟类群落的关系,用相对数量路线调查法估计了鸟类的实际分布。环境结构分为面积和空间异质性两个主要因素,后者又包括自然度和环境多样性两个方面。结果表明,空间异质性对鸟类物种数及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自然度的作用较环境多样性的作用更为显著。“边缘效应”是由于环境多样造成的。当空间异质性较高时,面积对鸟类物种数的影响是明显的。由于城市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较低,由少数优势种决定了鸟类群落特征。为改善城市环境结构,建议增加绿化面积,丰富植被层次及物种组成,同时在北京城市环境中适当增加各种形式的水体。  相似文献   

5.
王广艳  周宁  钱敏  张婵  杨永平 《广西植物》2019,(9):1192-1200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32)、六倍体(2n=6x=48)和八倍体(2n=8x=64)构成的多倍体复合群,花葶驴蹄草具有四倍体(2n=4x=32)和八倍体(2n=8x=64)两种倍性水平。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均是四倍体较为常见,目前尚未见有二倍体报道。由于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大部分居群采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在冰期时存在古二倍体,其适应性较弱,逐渐被其他的倍性取代,这是由于不同细胞型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驴蹄草可能存在两条进化路线:一条是从甘肃到达云南;另一条是从西藏到达云南。前期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花葶驴蹄草与驴蹄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中花葶驴蹄草染色体比驴蹄草要小,花葶驴蹄草可能比驴蹄草相对进化。目前花葶驴蹄草只有10个居群,还需进一步增加居群量来解析其演化路线。  相似文献   

6.
王广艳  周宁  钱敏  张婵  杨永平 《广西植物》2019,39(9):1191-1200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32)、六倍体(2n=6x=48)和八倍体(2n=8x=64)构成的多倍体复合群,花葶驴蹄草具有四倍体(2n=4x=32)和八倍体(2n=8x=64)两种倍性水平。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均是四倍体较为常见,目前尚未见有二倍体报道。由于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大部分居群采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在冰期时存在古二倍体,其适应性较弱,逐渐被其他的倍性取代,这是由于不同细胞型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驴蹄草可能存在两条进化路线:一条是从甘肃到达云南;另一条是从西藏到达云南。前期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花葶驴蹄草与驴蹄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中花葶驴蹄草染色体比驴蹄草要小,花葶驴蹄草可能比驴蹄草相对进化。目前花葶驴蹄草只有10个居群,还需进一步增加居群量来解析其演化路线。  相似文献   

7.
啤酒酵母的生活史是单倍体/二倍体交替进行。当能产孢的二倍体细胞遇到恶劣环境(氮源饥饿)时,便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两个a交配型、(MAT a)和两α交配型(MAT α)的单倍体细胞。当能交配的单倍体a交配体细胞和α交配型细胞相遇时,它们接合成二倍体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都进行有丝分裂,作出芽繁殖。除上述常见的两单合二、二分为单的倍性变化外,还有如下几种特殊的倍性变  相似文献   

8.
袁小爱  田东  谷晓明 《四川动物》2012,31(2):191-196
应用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1)部分序列对贵州9种菊头蝠和5种蹄蝠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1.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形成两个平行的分支,支持它们是两个平行科的结论。2.马铁菊头蝠是菊头蝠科中第一个独立出来的亚分支,与其余8种菊头蝠的亲缘关系最远;Rhinolophus sp.与大菊头蝠聚合为一支,推测Rhinolophus sp.可能是大菊头蝠,或者是大菊头蝠的近缘种,它们是继马铁菊头蝠之后分离出来的第二亚分支;中华菊头蝠、栗黄菊头蝠、中菊头蝠聚合为第三亚分支,贵州菊头蝠、大耳菊头蝠、菲菊头蝠聚合为第四亚分支,此两分支形成姊妹群。3.在蹄蝠科的亚分支中,三叶蹄蝠、小蹄蝠、普氏蹄蝠依次分离出来,最后分出的是大蹄蝠和中蹄蝠。  相似文献   

9.
王原 《化石》1998,(1):5-7
奇蹄动物漫谈@王原奇蹄动物漫谈王原谈起奇蹄动物,爱好生物的朋友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马、驴、斑马等各种动物。其实这只是奇蹄动物中的一大类——马类。奇蹄动物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奇数趾数的有蹄动物”;与之名称相对的是“偶蹄动物”,包括大家熟悉的猪、牛、羊、鹿等。...  相似文献   

10.
李茜 《化石》2022,(1):79-81
始新世初期不同类型的原始偶蹄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大陆,这使得偶蹄类的起源显得扑朔迷离、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认识。始新世之后、尤其是中新世以来,偶蹄类获得了演化上的巨大成功,如今,它们是现生陆地哺乳动物中多样性最高的有蹄类类群,数量众多、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通过早期偶蹄类化石材料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对这一类群的认识、对理解其具体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薛付忠  王洁贞  郭亦寿  胡平 《遗传》2005,27(6):972-979
探讨了人类群体遗传结构对应分析中“蹄型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其遗传学解释。从分析基因频率矩阵的结构特点入手,以实例验证和比较了对应分析中散点图的结构特征。发现当基因频率矩阵的结构不同时,其对应分析中散点图的分布模式不同;当基因频率矩阵中存在稀有基因时,其对应分析的散点图则呈现明显的“蹄型效应”。“蹄型效应”经常会歪曲潜在遗传结构的真实形态,其产生主要是因为对应分析中的c2距离不相似测度高估了稀有基因的作用。在人类群体遗传结构对应分析中,当出现“蹄型效应”效应时,需认真分析基因频率矩阵的结构,寻找“蹄型效应”产生原因并给出合理的遗传学解释,以免做出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2.
《昆虫知识》2008,45(6)
果蝇脑中蘑菇体结构内的神经元,是学习、记忆和睡眠调控等过程所必需的。Sung-Tae Hong等人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它们在温度喜好行为中也起一定作用。一些动物,同我们人类一样,通过改变它们的代谢来从内部调控体温。但对像果蝇等其他动物来说,体温是与它们环境所进行的热交换的结果。果蝇能够本能地寻找一个与它们在遗传上所喜好的体温相匹配的环境,这个过程与哺乳动物设定固定体温的过程相似。当蘑菇体神经元中依赖于AMP的环状激酶活性被人为调低时,果蝇便不能找到它们所期望的温度;当这个活性增强时,它们便喜欢较高的温度。这项研究表明,温度感觉可能与学习和基因共享一些细胞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发现的一些有腿鲸的化石表明,鲸的大致演化路线是:由主要陆生的巴基鲸;经过水陆两栖的陆行鲸,到基本水生但仍有发达肢体的罗德侯鲸,再到完全水生。后肢大为退化的矛齿鲸和古蜥鲸,最后大概由矛齿鲸演化出现代的齿鲸和须鲸,其间共经历了约5000万年的历史,基于牙齿的相似,原以为鲸的祖先是原始的有蹄动物中兽类。但DNA的序列分析显示,鲸与偶蹄类河马的亲缘关系最为相近,最近发现,古鲸普遍具有偶蹄类那样的双滑车关节面的距骨,因而认为鲸的祖先可能是古偶蹄类。  相似文献   

14.
与南京汤山直立人伴生的偶蹄类及其古环境浅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为 《人类学学报》1999,18(4):270-281
在汤山葫芦洞大洞发现的偶蹄类化石共有 4个科、 5个属种 ,其中化石毛冠鹿为首次在华东地区发现。除德氏水牛相似种以外 ,其它属种与周口店第 1地点的标本相比具有个体较大(如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和肿骨鹿 )或形态较进步 (如李氏野猪、似德氏水牛 )。这些动物所反映的古环境为植被丰富 ,并以阔叶乔木和灌木为主 ,间有局部开阔草地。当时的年平均气温与现在相似 ,但冬季偏冷。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境中猴腿蹄盖蕨种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猴腿蹄盖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Dol.)Ch ing〕是一种食药兼用型植物,为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吉林省东南部山区临江市境内,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的5个典型群落,并测量株高、冠幅、密度和含水率。结果表明:猴腿蹄盖蕨的生态适宜性较广,不同群落条件下株高、冠幅、密度差异较大,水分和光照强度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主要生态因子,适当的强光照和高湿度条件有利于猴腿蹄盖蕨的有性繁殖和生长发育,针阔混交林林缘和白桦次生林林窗群落条件最适宜猴腿蹄盖蕨种群的发展。环境条件的差异对含水率的影响较小。通过探讨适合种群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柱兽类化石——昔日的南方有蹄类黄学诗第三纪大部分时间南美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因此许多南美动物群都是土著类型。在哺乳动物高阶元分类中土著类群尤为显著,它们在第三纪时经历了巨大的分化和辐射。所以当本世纪初南美大型的特征的有蹄哺乳动物——“南方有蹄类...  相似文献   

17.
李旭阳  包海鹰 《菌物研究》2013,11(3):202-206
研究了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对体内抑制肿瘤活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观察木蹄层孔菌不同提取物对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通过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来评价不同提取物的活性。结果表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其中石油醚提取物下层沉淀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当质量分数为100 mg/kg时抑瘤率高达56.29%,接近阳性药的抑瘤率58.78%,可使小鼠的体质量、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增加,延长H22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木蹄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下层沉淀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能较好地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eriaceae)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中。根据岩蕨科1种、球盖蕨科3种、蹄盖蕨科8种、鳞毛蕨科2种及1种外类群假大羽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的cpDNA基因trnL—F区序列建立的系统树,结果显示,岩蕨科和球盖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岩蕨科与蹄盖蕨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岩蕨科和球盖蕨科是处于不同进化线上的植物。秦仁昌(1978)和Pichi—Sermolii(1977)的系统将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科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9.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eriaceae)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中.根据岩蕨科1种、球盖蕨科3种、蹄盖蕨科8种、鳞毛蕨科2种及1种外类群假大羽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的cpDNA基因trnL-F区序列建立的系统树,结果显示,岩蕨科和球盖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岩蕨科与蹄盖蕨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岩蕨科和球盖蕨科是处于不同进化线上的植物.秦仁昌(1978)和Pichi-Sermolii(1977)的系统将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科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蹄盖蕨属的研究Ⅰ-属下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中仁 《植物研究》1997,17(3):274-300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