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和湖南5个地理居群福建大头蛙的核型。结果表明:5居群样本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22,NF=44,核型模式为7+4。福建居群11对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它4个居群中的NO.3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各居群中NO.3和NO.7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显示不同地理居群福建大头蛙的核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6个沙鞭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探讨沙鞭不同居群的核型特征及其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沙鞭6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恒定,均为2n = 2x = 46。(2)染色体有正中部着丝粒(M)、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和亚端部着丝粒(st)4种类型,且中部着丝粒类型数量最多。(3)沙鞭不同居群核型公式存在差异。(4)核型类型有1A、2A、1B和2B型4种,染色体平均臂比介于1.29 ~ 1.62,长度比为1.73 ~ 2.68。(5)核型不对称系数处于55.96% ~ 59.95%,核型对称性较高,进化程度较为原始,其中37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最大,进化程度较高,34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最小,进化程度较低。(6)沙鞭6个居群聚为两类,37居群单独聚为一类,其他所有居群聚为一类,表明37居群与其他居群具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沙鞭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特征及其进化关系,为以后沙鞭的系统进化和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奠定了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付蔷  李凤莲  周伟 《四川动物》2007,26(2):316-318,322,I0006
对采自云南个旧、绿春、江城3地的泽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地的泽蛙核型均为2n=26(5L+0M+8S),NF=52,染色体次缢痕均出现在6p上。个旧大屯泽蛙的No.3为SM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M染色体;绿春大黑山的泽蛙No.2、6、7为SM染色体,其余均为M染色体;江城康平的泽蛙No.2、9均为SM染色体,其余为M染色体,显示出不同地区泽蛙核型的差异性。比较了滇南3地和国内外不同地区泽蛙染色体核型变化,结果显示,染色体核型模式及其大型染色体组比较稳定,但次缢痕位置不稳定,小型染色体组变异较大。根据泽蛙次缢痕的地理演化趋势,推测次缢痕位于7p上是一种原始类型,位于6p上是一种较为进化的类型,位于9p上是一种特化的类型。泽蛙的分布及核型分化与第三纪欧亚大陆边缘断裂形成日本海有关,也与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泽蛙南迁北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温州不同区域泽蛙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钱晓薇 《四川动物》1999,18(3):111-114
本文报道温州四个不同区域泽蛙( Ranalimnocharis Boie) 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四处泽蛙均为2n=26 (5 +8) , NF=52 。温州市区、乐清、洞头泽蛙在6p 上有一对次缢痕, 文成泽蛙在7p 上有一对次缢痕。洞头、文成泽蛙nos-4、9、11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 温州泽蛙nos-3、4、8 为SM, 其余均为M 染色体;乐清泽蛙nos-4、9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通过温州不同区域以及国内外其它地区泽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结果差异明显, 显示泽蛙核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濒危植物三棱栎四个居群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濒危植物三棱栎 4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4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均为 2n =14 =10m 2sm 2st 2bs,核型类型均为 2A。间期核为复杂染色中心型 (complexchromocentertype) ,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interstitialtype)。 4个居群在前期染色体中 ,可观察到2个B染色体 ,但在中期染色体中较少发现。根据核型分析结果 ,4个居群间核型变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匍茎百合(Lilium lankongense)是青藏高原的一个特有百合物种。为了研究其核型特征以及不同居群间的演化关系,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8个居群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1)8个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均为3B型,染色体基数为12,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81.28%~83.53%。(2)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匍茎百合各居群在地理分布上沿着察隅县-茨中村-香格里拉市-木里县一线从西向东迁移、扩散的分布扩张,同时分布于贡山县至香格里拉市一线的居群在地理分布上还存在纬度上的向北和向南迁移、扩散的分布扩张态势。(3)该研究首次发现匍茎百合存在B染色体的情况,其B染色体对适应特殊生境具有重要意义,匍茎百合是一个正处于高度分化过程中的物种。  相似文献   

7.
万寿竹六个居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在云南境内的万寿竹Disporum cantoniense Merr.从滇东南经滇中到滇西北不同居群间的核型变异。该种的染色体数目较为稳定,2n=14,没有观察到不同数目的变异。六个居群的不对称性均属于3B型,但各个居群的核型结构表现出差异,核型间随体位置和数目的不同以及同源染色体的杂合性是居群间变异的主要特征,这种种内不同居群间核型的变异或许与该种的地理分布及生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部分中国野生百合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野生百合6个种、20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野生百合20个居群中有1个居群的染色体数为2n=22,其他19个居群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2)20个居群中有4个居群含有B染色体,有12个居群含有数目不等的随体。(3)核型类型中有17个为"3B"型,2个为"3A"型,1个为"4B"型。(4)20个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在77.16%~83.83%之间,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臂比值介于1.85~3.07之间;同一个种下面的不同变种或居群的核型变异也较大。研究表明,中国野生百合不同种或居群的遗传多样表现在染色体数量、是否含有B染色体、不同类型染色体数量以及它们在核型中的排序位置、随体的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中国部分野生黄精11个种、43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 43个居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在16~60之间,基数n=8、9、10、11、12、13、15、17、30。(2) 43个居群中,15个居群为"2B"型, 22个居群为"3B"型,6个居群核型为"2C"型;核型不对称系数在55.78%~75.60%,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在2.01~6.12之间。(3) 43个居群中有23个居群有数目不等、位置不同的随体。(4)中国野生黄精资源从互生叶到轮生叶的染色体数目逐步增加,核型特点表现为:①臂比逐渐增大;②随体逐渐消失;③核型不对称性逐步增强;④不对称系数逐渐增加。研究表明,中国野生黄精不同种或居群的遗传多样表现在染色体数量、不同类型染色体数量以及它们在核型中的排序位置、随体的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对分布于山东省的流苏树5个自然地理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不同居群的流苏树核型特征、差异及其系统亲缘关系,为进一步探明流苏树的系统进化关系奠定细胞学基础。结果表明:(1)流苏树5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稳定,均为2n=2x=46;染色体以小型染色体为主;核型主要有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组成,其中中部着丝粒居多,有1B、2B两种类型。(2)5个居群的流苏树核型公式分别为:B居群2n=2x=43m+3sm、T居群2n=2x=46m、S居群2n=2x=45m+sm、WS居群2n=2x=44m+2sm、Z居群2n=2x=45m+sm,这或许与其所处环境有关。(3)5个居群的流苏树核型不对称系数在54.29%~58.00%之间,各居群进化程度相对大小依次为B>S>WS>Z>T。(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距离为1时,T和WS居群、B和S居群分别优先聚为一类,表明二者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相对最近。研究认为,B居群和S居群进化程度较高,T居群相对原始,且T居群(泰山罗汉崖的流苏树居群)保护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1.
四川当归属六种植物的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居群水平对四川当归属(AngelicaL.)6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其中管鞘当归核型为首次报道。6个种的染色体均为2n=2x=22,多为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多为2A型,仅疏叶当归石灰窑居群为1A型;峨眉当归核型为2n=22=10m 2sm 10st,茂汶当归核型为2n=22=16m 4sm 2sm(SAT),当归核型为2n=22=14m 8sm,阿坝当归核型为2n=22=14m 8sm,管鞘当归核型为2n=22=12m 8sm 2sm(SAT),而疏叶当归不同居群的核型或多或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参照Stebbins的观点,峨眉当归以核型不对称系数最高而在6个种中显示一定的核型进化性,疏叶当归不对称系数较低,且出现1A型核型因而体现出一定的原始性。但是,综合形态解剖、花粉性状以及核型特征可以看出,四川当归属植物各性状间具有进化的不同步性,这也表明,作为当归属分布频度中心之一的四川地区,同时也是当归属的分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2.
钱晓薇 《四川动物》2001,20(4):181-184
本文研究温州地区的黑眶蟾蜍、黑斑蛙、中国雨蛙的核型,分析了三个地理居群的黑星期五蟾蜍、四个地理居群的黑斑蛙、三个地理居群的中国雨蛙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有相同的染色体数和核型模式。黑星期五蟾蜍为2n=22,NF=44,核模式6+5;黑斑蛙为2n=26,NF=52,核模式5+8;中国雨蛙为2n=24,NF=48,核模式6+6。但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居群白木香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和改良BSG法对3个居群白木香的染色体核型及Giemsa C-带带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居群白木香的核型均属2B类型,其中广西居群白木香的核型公式为2n=16=4m+8sm+4st;其他两个居群白木香的核型公式为2n=16=6m+6sm+4st,居群间核型变异不明显。白木香的C带带型为CIT型,具有着丝粒带、中间带、端带和全带。3个居群白木香C带的分布、数目和类型不完全一样,出现了带型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动物》2001,20(4):181-184
本文研究温州地区的黑眶蟾蜍、黑斑蛙、中国雨蛙的核型,分析了三个地理居群的黑眶蟾蜍、四个地理居群的黑斑蛙、三个地理居群的中国雨蛙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有相同的染色体数和核型模式.黑眶蟾蜍为2n=22,NF=44,核模式6+5;黑斑蛙为2n=26,NF=52,核模式5+8;中国雨蛙为2n=24,NF=48,核模式6+6.但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参照植物根尖细胞学研究的方法标准,对香薷属3种(5个居群)植物进行核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1)从染色体数目看,密花香薷2居群染色体数目2n=16;野苏子2居群染色体数目2n=20,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与前人报道的一致;毛穗香薷染色体数目2n=10为首次报道。(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种(5居群)植物中野苏子和密花香薷亲缘关系较近;结合现有报道数据分析表明,该属植物仅有2种倍性(二倍体和四倍体),且二倍体占主导地位。(3)核型参数分析表明:密花香薷的稻城无名山居群1核型公式为2n=2x=16=14m+2sm,居群2为2n=2x=16=16m,着丝粒指数(CI)分别为39.57和42.32,不对称系数AI值分别为2.75和2.87,核型不对称性都为1A型;毛穗香薷的核型公式为2n=2x=10=10m,着丝粒指数(CI)为41.76,不对称系数AI值为5.25,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野苏子的昆明西山居群核型公式为2n=2x=20=14m+6sm,聂拉木樟木沟居群为2n=2x=20=16m+4sm,着丝粒指数(CI)分别为38.49和40.97,不对称系数AI值为4.20和4.30,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和2B型。  相似文献   

16.
泽蛙、日本林蛙、饰纹姬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晓薇  朱睦元 《遗传》2000,22(3):144-148
本文研究了温州地区的泽蛙、日本林蛙、饰纹姬蛙的核型,并分析了9个地理居群泽蛙的核型、4个地理居群日本林蛙的核型和3个地理居群饰纹姬蛙的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均有相同的染色体数和核型模式。泽蛙、日本林蛙都为 2n=26,NF=52,核模式5+8;饰纹姬蛙 2n=24,NF=48,核模式6+6。但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都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故保护蛙品种资源多样性,不仅要从整个群体上考虑,而且要针对每个品种(或类群)进行保护。 Abstract:The karyotypes of Rana limmocharis boie,Rana j.Japonica,and Microhyla ornata from Wenzhou were studied.The karyotypes of nine populations of Rana limmocharis boie,four populations of Rana j.Japonica and three populations of Microhyla ornata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were compar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ame specie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have the same amount of chromosome and karyotypic formulae. Rana limmocharis boie and Rana j.Japonica have 2n=26,NF=52 and 5+8 karyotypic formulae.Microhyla ornata has 2n=24,NF=48 and 6+6 karyotypic formulae.But some dissimilarities were found among them.First,the number and sequence of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were different among them,and then the secondary contriction (SC)or satellite (Sat)were also different.It was showed that the chromosomes of same specie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 have diversities.Conservation of frog genetic diversity must be considered of not only the genetic 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e total frog population but also that of every frog breed.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特征及进化关系,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分析了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等6个自然地理居群的核型特征和进化趋势。结果显示:苦豆子6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恒定,均为2n=2x=36;染色体类型有中部着丝粒(m)和近中部着丝粒(sm)2种,除甘肃武威的居群3含有sm型染色体外,其余居群的染色体均为m型;染色体平均臂比为1.19~1.37,长度比介于1.72~2.19,核型不对称系数处于54.30%~57.17%;核型类型有1A、3A和2B三种;苦豆子居群3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最大,进化程度较高,居群19(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最小,进化程度较低。聚类分析显示,苦豆子6个参试居群聚集成A和B两大分支,分支A又可分为C和D两亚支,其中居群5(甘肃武威)和居群13(内蒙古阿拉善盟)聚为C亚支,亲缘关系较近,居群3单独聚为D亚支,与C亚支两居群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分支B又可分为E和F两亚支,居群19和居群43(内蒙古鄂尔多斯)聚为E亚支,亲缘关系较近,居群17(宁夏银川)单独聚为F亚支,与E亚支两居群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8.
葱属宽叶组植物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的宽叶组Sect.Anguinum包括5种3变种。通过对该组的5种1变 种的23个地方居群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宽叶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8,核型类型一致,为2A 型,染色体类型以及不对称系数都很相似。核型特征的共性表明该组是一个自然的分类群。(2)虽然 总体上组内的核型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在种间和种内各居群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有 的种内存在染色体的倍性变化;B染色体的有无以及数目和形态,在种内不同居群间存在变化;随体染 色体上衔接随体的有无,在种间及种内都表现出多态性。(3)三倍体卵叶韭Allium ovalifolium高度不 育,靠新产生的地下走茎进行无性繁殖,以此扩大居群。(4)根据善葱A.victorialis分布区广而地史相 对古老的分布格局,推测它为本组的原始类群。它通过地理的(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逐步演化形成现 在的各个分类群。(5)根据该组植物的分布格局和演化过程,提出我国横断山区至秦岭一带为本组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木耳菜核型特征及不同产地间的进化关系,以来自7个产地的8个木耳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并进行核型进化趋势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木耳菜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44,未见异常染色体,染色体类型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且m数量多于sm。(2)不同产地的木耳菜在染色体核型公式、核型类型、随体位置、染色体长度比、臂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等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随体均为1对,但随体位置不同。(3)核型类型为1A、1B和2A型,其中1A型5种,数量最多。(4)染色体长度比范围为1.51~2.06,平均臂比值范围为1.30~1.48,仅有吉林‘利丰’和江西‘航城’存在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5)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6.25%~59.17%,核型的对称程度较高,推测木耳菜的进化程度较为原始,其中河北‘金发’是最原始,江西‘航城’最进化。研究结果为木耳菜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豹子花属6种11居群和百合属7种14居群进行了核型研究,并用不对称系数AI度量核型不对称性,以CVCL-CVCI散点图比较近缘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1)除美丽豹子花 No-mocharis basilissa 为三倍体外,其余全为二倍体 2)核型在种间、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以及B染色体的有无上种间存在明显差别 3) CVCL-CVCI散点图显示豹子花属与百合属关系密切 4)染色体结构变异产生数量和类型不同的次缢痕,是豹子花属植物进化的主要方式。豹子花属在从其起源地和分化中心高黎贡山向四周扩散时,细胞核型方面伴随着出现了非整倍体、三倍体、 B染色体和次缢痕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