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室内选育119代的抗杀虫双和抗杀螟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品系和敏感品系,通过反复回交建立近等基因系.用Operon公司合成的80个引物对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小菜蛾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中有3个引物分别产生了1条特异扩增带,2个引物分别产生了2条特异扩增带,1个引物产生3条特异扩增带;在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中,有4个引物分别产生了1条特异扩增带,1个引物产生了2条特异扩增带.在培育近等基因系的多次回交过程中,与抗性有关的遗传因子被逐步置换到敏感品系的基因组中,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特异带与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的现实遗传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室内选育119代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抗性品系,分析了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药性的现实遗传力,并对遗传力和杀虫剂的杀死率对抗性发展速率的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室内继代药剂选择119代后,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的遗传力很低(h^2=0.03)。因此,小菜蛾对这两种药剂产生更高水平抗性的潜力不大,在选择的前半段(F30),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抗性遗传力(分别为0.14t 0.11)高于选择后半段(F80)的遗传力(均为0.05),选择前、后半段的选择差数没有明显差别。即使在室内选择条件下,假如斜率=2.0(δp=0.5),h^2=0.05,群体中70%个体致死时要获得10倍的抗性,约需34代,田间条件下,由于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环境变异等因素的影响,抗性增长10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田间条件下小菜蛾在短期内不易对杀虫双和杀螟丹产生高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3.
杀虫双和杀螟丹选育对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及其抗性机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陈之浩  刘传秀 《昆虫学报》1993,36(4):409-418
用杀虫双和杀螟丹在实验室以点滴法处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四龄幼虫,以连续继代药剂淘汰选育其抗药性。至35代,药剂汰选的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抗药性较选育前正常品系分别提高了51倍和25倍。其抗药性的形成发展均呈S形,可认为已成为抗性品系。以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及有机氮等11种杀虫剂测试抗杀虫双小菜蛾品系和抗杀螟丹小菜蛾品系对常用药剂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对杀虫双、杀螟丹和杀虫环之间有较严重的正交互抗性;对敌敌艮、马拉硫磷和杀螟松有轻微交互抗性产生;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和灭多威、久效威等药剂更加敏感,呈负交互抗性。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测定表明,抗药性产生与特异性酯酶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用比色法和酸度法测定,抗性品系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羧酸酯酶(CarE)活性无差异。加增效剂Pb和SV1:于四龄幼虫表皮,对抗杀虫双小菜蛾晶系分别有6.28及1.45倍的增效作用;对抗杀螟丹小菜蛾品系分别有4.85及1.39倍的增效作用,可见多功能氧化酶(MFO)为小菜蛾抗杀虫双和抗杀螟丹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抗杀虫双、抗杀螟丹的两个小菜蛾品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抗性与特异酯酶同工酶的形成及部分非特异性酯酶同工酶活性的变化有关;杀虫和杀螟丹在选育小菜蛾抗性的过程中过程中对其酯酶同工酶的影响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抗杀虫双、抗杀螟丹的两个小菜蛾品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抗性与特异性酯酶同工酶的形成及部分非特异性酯酶同工酶活性的变化有关;杀虫双和杀螟丹在选育小菜蛾抗性的过程中对其酯酶同工酶的影响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对杀螟丹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室内选育的抗杀螟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该品系的抗性遗传形式,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螟丹的抗性形式为常染色体多基因遗传,并呈不完全显性。该品系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谱测定结果表明,对杀虫双有较严重的正交互抗性;对敌敌畏、杀扑磷有低度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灭多威和叶蝉散等药剂无交互抗性。还发现该品系对杀螟丹的抗性与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明确海南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对氯虫苯甲酰胺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现状和抗性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及抗性治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海南海口、三亚两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2011—2014年度对2种药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结果表明:自2011年以来,海口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从2011年的0.95倍,突然发展为2012年的303.18倍,2013年下降为61.37倍,2014年又上升为92.41倍,年度间波动较大;三亚地区的抗性倍数由2011年的1.16倍,逐年上升为2012年的44.00倍,2013年的51.22倍和2014年度的120.62倍,年度间抗性持续上升,达到高抗性水平。海口地区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从2012年的1.19倍,发展为2013年的29.35倍和2014年的30.2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三亚地区的抗性倍数由2012年的4.43倍,逐年上升为2013年的30.48倍和2014年度的54.96倍,年度间抗性持续上升。【结论】海南地区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或高水平的抗药性,抗药性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两个地区的用药环境和用药习惯有关。田间防治时,应减少两种药剂的使用次数,注意轮换其它药剂。  相似文献   

8.
枇杷栽培种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lnorphic DNA)分析技术,对江苏省常绿果树研究中心16个枇杷(E.japonic Thunb Lindl)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从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9个引物,可从各个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出谱带,总数为233个,其中多态性DNA片段176个,公共性DNA片段57个,表明这些枇杷品种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DNA片段的电泳结果,计算出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应用UPG—MA方法建立了品种遗传关系的系统树,将16个品种分成5类。从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个随机引物能从各个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出DNA片段,在16个枇杷品种中2个引物扩增出19个DNA片段,其中3个为公共,16个为多态性或单态性DNA片段。这些结果可为枇杷品种鉴定、分类、亲缘关系确立及品种选育中杂交组合亲本选配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林麝和马麝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42 种随机引物中, 有2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1~14 之间,平均每个个体获得168个RAPD标记 ,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各5个,个体特异性标记有3个, 这些标记可用来鉴定种或个体。平均遗传距离在林麝种内为0.27±0.023, 马麝为0.105±0.013, 种间为0.241±0.02 , 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差异。分析表明饲养马麝种内遗传多样性低, 为增强饲养马麝的生存力, 最好从不同种群中引入种麝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建立DNA指纹图谱,调查该菌在各临床科室的流行情况,并将其与药敏谱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分离出的86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WHO推荐的K-B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建立药敏谱,同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RAPD)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建立DNA指纹图谱,对二者进行比较,然后结合药敏谱和指纹图谱分析各临床科室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药物敏感试验将86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47型,RAPD技术将其分为14型,其中A、F、D、B和L型为5种优势型,其菌株数分别为22、15、11、9和7株.本院ICU,老年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较高.结论 RAPD分型方法优于药敏分型,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上更能证实菌株的相关性,在早期发现和预防感染暴发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APD是一项可以在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情况下找出DNA的多态性的技术。本综述了RAPD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分类及亲缘关系分析、品种(杂种)鉴定、杂种优势预测、构建遗传图谱、基因定位及基于图谱的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还总结了RAPD技术的原理、优点、缺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银东  熊邦喜 《昆虫知识》2006,43(3):355-360
为了研究摇蚊科昆虫种群遗传的多样性,以促进对其资源的合理保护,以萨摩亚摇蚊Chironomus samoensisEdwards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摇蚊幼虫的RAPD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摇蚊幼虫RAPD扩增反应的最佳体系:按照利用优化的RAPD扩增条件进行研究,实验有着良好的重现性。用16个随机引物对3种摇蚊幼虫类群各10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其中萨摩亚摇蚊共扩增出78个条带,多态座位率为41.03%,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570,群体内相似度为0.8730;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Tokunaga)共75个条带,多态座位率为44.0%,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472,群体内相似度为0.8731;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Fabricius)共67个条带,多态座位率为41.79%,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943,群体内相似度为0.906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刺铗长足摇蚊与红裸须摇蚊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小菜蛾代次划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一种主要害虫。由于小菜蛾生育期短,世代重叠严重,如何对小菜蛾进行代次划分,是对小菜蛾进行准确预测预报的关键。通过整理2003、2004年2年来的田间观测数据资料,认为对小菜蛾进行代次划分的关键因子是温度,并总结出不同温度下各代发生的天数作为小菜蛾代次划分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对苦皮藤素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敏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经苦皮藤素20代的抗性选育,其抗性增长21.57倍。选育的小菜蛾抗性品系对杀虫双、杀螟丹和叶蝉散分别有4.63、4.11和3.71倍的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分别有0.22、0.01和0.26倍的负交互抗性。高抗杀螟丹、杀虫双小菜蛾品系对苦皮藤素无明显交互抗性,而高抗溴氰菊酯小菜蛾品系对苦皮藤素有3.61倍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种植模式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对氟啶脲(Chlorfluazuron)的抗性动态,旨在为该药剂的田间抗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抗性监测技术规程"(NY/T 2360-2013)进行。【结果】与敏感种群相比,不同监测点小菜蛾种群由于地理位置、种植模式、用药习惯等的不同,对氟啶脲的抗性表现出地区差异和年度间差异。小户型连年种植模式的广东广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该药剂抗性相对最高,以中等及以上抗性水平为主,最高抗性比(RR值)为437.58;而规模化连年种植模式的广东惠州地区小菜蛾种群对该药剂的抗性仅次于广东广州地区,也以中等及以上抗性水平为主,最高RR值为337.18;小户型连年种植为主的连州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动态与广东惠州地区的非常相似,抗性水平比广东广州地区和广东惠州地区稍轻;山区小户型多样化种植模式的广西柳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该药剂的抗性相对最低,以低水平抗性为主,最高RR值仅为23.24。但4个抗性监测点也存在抗性发展大趋势基本一致的共同点。具体表现在4个监测点小菜蛾种群对该药剂的抗性在2008年均为中等以上抗性水平,随后通过调整了用药策略,多数地区2009—2011年抗性下降至低水平(RR值小于10)。2012年随着田间防治压力的上升,氟啶脲用药量和用药频次再次增加,造成多数地区抗性再次上升至中等及以上水平,并持续到2014年。【结论】小菜蛾对氟啶脲的抗性田间稳定性不高,停用或过度依赖该药剂一段时间,抗性即出现下降或上升,基本与用药情况、频次和强度等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Leaf-dip assay of Plutella xylostella against indoxacarb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that produced 50% mortality (LC50) of indoxacarb ranged from 20.1 to 11.9 ppm, with highest in Nasik and lowest levels in Coimbatore strains. In selection studies, the LC50 of indoxacarb was 18.5 ppm at generation 1 (G1), which increased to 31.3-fold (167.8 ppm) resistance after ten exposed generations (G10) as compared to unexposed. The LC50 of quinalphos was 74.4 ppm, which increased to 10.0-fold (631.5 ppm) resistance after G10. The LC50 of cypermethrin resistant strain resulted in an 11.5-fold increase in resistance after G10. In P. xylostella , heritability (h2) after ten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 was estimated at 0.4. The number of generations required for tenfold increase in LC50 (1/R) were 6.7. The response to indoxacarb selection in P. xylostella was 0.2 and the selection differential was estimated as 0.4. The phenotypic standard deviation was 0.2. Reciprocal crosses between indoxacarb-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strains showe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indoxacarb resistance was autosomal. The degree of heritability (DLC) (0.4, 0.4) indicated incomplete recessive inheritance of indoxacarb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芳基酰胺酶表达及其与呋喃虫酰肼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璟琰  梁沛  高希武 《昆虫知识》2012,49(2):396-402
以对硝基乙酰苯胺为底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研究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体内芳基酰胺酶酶促反应的最适反应条件、各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芳基酰胺酶的活性及亚细胞分布及其与小菜蛾对呋喃虫酰肼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小菜蛾芳基酰胺酶最适反应条件为35℃,pH7.5,底物浓度为1.2×10-3mol/L,反应时间30min。利用非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活性染色及SDS-PAGE法测得小菜蛾芳基酰胺酶的分子量为61.1ku。小菜蛾4龄幼虫的芳基酰胺酶活性最高。不同亚细胞层中,芳基酰胺酶活力大小依次为线粒体层>微粒体层>细胞核和细胞碎片层>可溶性部分。芳基酰胺酶主要分布在小菜蛾4龄幼虫的腹部,其余依次为表皮、头部和胸部。小菜蛾呋喃虫酰肼抗性品系芳基酰胺酶的活性是敏感品系的3.89倍,表明该酶参与了小菜蛾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形成。  相似文献   

18.
浙江临海小菜蛾成虫数量季节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恩国  郑永利 《昆虫知识》2007,44(2):271-274
在浙江临海相隔60km的2个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于2002~2005年利用性诱剂诱捕器每日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雄成虫进行诱集并计数。对两地成虫数量季节消长与种群基数、气温、雨量和日照等因子的相关性做了统计分析,建立了5个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预测全年36个旬期的雄成虫数量变化,从而可预测春季高峰期并对全年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进行预警,这对提高当地小菜蛾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水平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