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制度下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特征,以期为指导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定期调查不同植期、不同品种螟害枯心苗,对螟虫种群结构、枯心苗苗龄及螟虫幼虫龄期特征、枯心苗动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水田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伴有少量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旱地蔗区以大螟为主,伴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极少量黄螟。甘蔗低苗龄时,枯心苗中2龄幼虫数量最多,随着苗龄的增加,枯心苗中3龄、4龄等幼虫逐渐增多。其中,大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6~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黄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4~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5龄为多;二点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5~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不论水田旱地,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均会出现波动,但水田蔗区较旱地蔗区波动小。【结论】不同种植制度螟虫种群结构不同,不同螟虫和甘蔗品种影响枯心苗特征及其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2.
(一)二化螟在江苏省中粳区、沤田区及晚粳区为害严重,大部分枯心苗均为其造成。白穗中幼虫数目相当高,最多一株有137头。 (二)二化螟的发蛾期,一般来讲,第一代盛发期约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盛发期约在8月中、下旬。根据观察记载资料,望亭一带,1952年、1953年均在9月中、下旬又起高峰,可能有不完全第三代的出现。 (三)试验记录中指出,人为的移栽对蚁螟的生存,有抑制作用。在栽培制度上,应控制第一代蛾螟卵盛孵期,在秧田内进行。以期达到水稻少受二化螟的为害。 (四)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除造成枯心苗白穗外,并造成有虫株。其百分率最高占14.5%。有虫株穗与健穗,穗重相差0.46克。千粒重最高相差3.09克。 (五)在稻根稻草中,二化螟越冬比例,稻根为43.41%,稻草为56.59%。 (六)在不同播种期;移栽期各处理间,受二化螟为害,差异显著。望亭一带适宜播种期、移植期,以5月25日播种,6月28日移栽为最佳。 (七)第一代螟卵之寄生率平均为25.46%。寄生蜂种类有:(1)日本赤眼蜂,(2)稻螟黑卵蜂。 (八)在防治上,除运用行之有效的治螟办法,如秧田捕蛾采卵、点灯诱蛾、剪除枯心苗和白穗、保护寄生蜂、处理稻根外,在栽培制度上,如何利用适宜播种期,减轻或免除二化螟灾害,为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稻田里常见的枯心苗除了稻螟为害所造成之外,我们发现尚有贫乏蔗金龟(Alissontum pauper)、稻象鼻虫(Echinocnemus squameus)、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稻绿蝽(Nezara viridula)等,此外因水害亦会造成枯心苗。三化螟、大螟、台湾螟的为害情况,过去  相似文献   

4.
1958年5月上旬,在江苏省兴化县海河、大邹等乡,发现南大2419小麦田内有不少枯心苗、枯苞(卽死孕穗)及白穗,经检查是大螟和二化螟的越冬幼虫为害所致。我们分别在海河乡钓鱼社、大邹乡双昇、新南等三个农业社检查,9块田計33.9亩,受害率达0.9—1.25%,平均为1.15%。 我们检查被害麦茎100根,共获二化螟5条、大螟37条。在此100根麦茎中,枯心苗36根:16根有虫,二化螟1条,大螟15条;20根无虫枯心苗中,二化螟  相似文献   

5.
<正> 在洞庭湖区。发现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列星大螟Sesamia vuteria(stoll)幼虫为害棉花,被害率为0.1—0.2%,个别严重的年份在0.5%左右,而且多发生在9月中旬以后,两种幼虫一生能转移为害3—4个棉桃,被钻食的棉桃,几乎全部烂掉。 大螟和列星大螟在本区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以为害玉米、高梁、芦苇、甘蔗为主(大螟还为害水稻),偶尔还为害莎草、三稜草,但对棉茎也小有为害,被害率在0.03%以下。国营大通湖农场植保站在1983年5月查到大螟和列星大螟为害棉花,被害率在0.02%以  相似文献   

6.
荸荠白禾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荸荠白禾螟Scirpophaga xanthopygataSchawerda又名白螟,是荸荠产区的主要害虫。荸荠受此虫为害,造成茎秆枯死荸荠减产。1985~1986年对该虫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草坪害虫的发生为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华  李跃忠 《昆虫知识》2003,40(6):519-522
据作者初步调查 ,2种草坪害虫 :稻切叶野螟Psaralicarsisalis (Walker)和灰翅夜蛾Spodopteramauritia (Boisduval)在上海均以幼虫在土下越冬 ,1年发生 5代 ,后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灰翅夜蛾虫口密度一直到 7月份都较低 ,8月份虫口密度上升很快 ,所以在上海地区第 3 ,4代幼虫为害最严重 ;稻切叶野螟的幼虫发生期比灰翅夜蛾迟 1 0d左右 ,以 9~ 1 0月份虫口密度最高。在矮生百幕达草坪中稻切叶野螟虫口密度明显高于灰翅夜蛾 ;而在高羊茅、黑麦草等草坪中灰翅夜蛾的虫口密度则远远高于稻切叶野螟。  相似文献   

8.
粟灰螟以幼虫为害。早期为害谷子幼苗,钻进髓部,破坏生长点,造成枯心,以致全株生机停顿,枯萎而死。在有分蘖品种,分蘖虽可照常生长,但产量也不免减低。後期在茎内蛀食,但此时谷子已经抽穗,养分仍可经由茎外部导管向上输送,无白穗现象,为害远不如早期的严重。  相似文献   

9.
<正> 如果不知道昆虫侵害农作物对产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就不能制订出合理的防治指标,对害虫的数量预测就失去了数量目标同时掌握某种病虫对农作物为害损失的规律也是贯彻综合防治的理论依据。粟灰螟为害谷子的经济损失规律怎么样?尚未有人作过详细研究,本研究拟对此进行探索,提出粟灰螟为粤谷子枯心减产的估计公式和防治指标。 一、研究方法 研究粟灰螟为害谷子减产的规律是从田间试验和大田调查两方面进行的。 (一)田间人工模拟枯心减产试验的设计 选择苗情均匀的谷田,固定株距(3.5寸)和密度(36株/m~2),小区面积一平方米。在粟灰螟为害盛期,人工抽心叶,分别制造枯心1株的、2株的……10株的,枯心集中在小区中间,共设10个处理和5个不抽心叶的对照小区(密度同上),5次重复,随机排列。在粟灰螟为害盛期前5至7天、为害盛期和末期连喷3次六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85~1987年观察,作者可以将该虫与粟灰螟的为害症状加以区别,并搞清了该虫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该虫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主要以幼虫钻蛀出土后不久的谷子幼苗茎基部,蛀孔似针刺黑色小孔,无虫粪,常造成谷苗枯心,继而使幼苗枯死,并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该虫性喜干燥,在干旱地区为害较重。  相似文献   

11.
大螟是安徽省白湖农场的主要水稻害虫,列为病虫预测的主要对象。过去由于没有摸清它的越冬场所,常以稻根、芦苇和茭白遗株为越冬检查对象,往往见越冬虫口很低,而翌年第1代的发蛾量却较多,与实际越冬虫口有出入;无法掌握次年第1代的虫情,预测预报常不够准确,防治工作也容易形成被动。为了纠正这一缺陷,去年冬季检查时,从慎密而深入的调查工作中,发现三棱草是大螟越冬的主要寄主。据检查每百丛三棱草中有大螟幼虫48—64头、荸荠白螟(学名待定)  相似文献   

12.
詹金庭 《昆虫学报》1977,(3):289-293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在赣中地区每年发生 4代,如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气温偏高(日平均气温22℃以上)则有不完整的第5代。山区则有3代幼虫过冬现象。一般1、3代为害造成枯心苗,2、4代为害造成白穗。以混栽区或纯双季稻地区发生数量大,为害严重,而单季早、中、晚稻为主地区,因其发生前后期缺乏充足食料,故发生数量小,为害亦轻。现就赣中地区近年来三化螟发生的情势及防治技术措施提出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螟的种群动态与生活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制定科学、有效的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鳞翅目:螟蛾科)测报和防治对策,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螟的发生为害规律及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向日葵螟的寄主有菊科的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Mill.、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Beg.) Kitam和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其中苣荬菜作为向日葵螟的寄主在我国是首次报道。应用性信息素监测结合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地向日葵螟一年发生2代,其中越冬幼虫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开始羽化,但此时羽化的成虫由于缺乏开花寄主而无法产卵为害。第1代幼虫在6月末为害茼蒿、7月下旬开始为害开花的向日葵。第1代幼虫于7月下旬开始羽化产卵形成第2代,其中有9.2%的老熟幼虫直接滞育越冬。第2代幼虫自8月中旬起为害晚开花的向日葵,9月中旬老熟后陆续入土越冬,至10月上旬收获时仍有30.0%的幼虫未老熟而随收获的葵花盘转至筛选出的杂质中越冬。在24℃,RH 70%和L16∶D8光照条件下测定第2代向日葵螟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2、15.9和11.1 d,雌、雄蛾寿命分别为14.9 d和15.1 d.综合观察结果,绘制了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螟的生活史表。  相似文献   

14.
思茅松微红梢斑螟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清  孔祥波 《昆虫知识》2010,47(2):331-334
思茅松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在云南省普洱市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幼虫具有转梢、转枝、转株为害习性,这与气候因素和寄主思茅松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雨季幼虫以转株危害为主,危害率为35%~40%;旱季幼虫以转梢危害为主,危害率为90%~100%。第3代微红梢斑螟发生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这为综合控制微红梢斑螟对思茅松的危害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粤东地区的甘蔗螟虫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 Wk.、黄螟Encosma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eoa和大螟或称紫螟Sesamia inferens wk.五种。其中以前三种分布最广,为害则以二点螟和条螟最烈,常因这两种蔗螟为害而造成枯心、蛀节、枯茎和断茎,并因螟害而引起赤腐病,甚至整株枯死,影响蔗糖的产量和质量。根据我们1957—1963年调查;旱地甘蔗二点螟为害枯心苗率一般哒8.4%—39.6%。条螟被害节率达4.7%—12.4%,被害全株枯死率达5%—8.45%,蛀节风折率达6.6%—8.93%,损失很大。兹就二点螟和条螟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 茄黄斑螟Leucinodes orbonalis Guenée又名白翅野蛾,属螟峨科。近年来在湖北省武汉市和襄樊市菜区普遍发生,江西、湖南、广西、浙江及西南各省亦有为害。幼虫主要为害果实、嫩梢、嫩茎及花蕾,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17.
禾草螟属(Chilo Zincken,1817)隶螟蛾科草螟亚科,Duponchel(1836)指定Ti-nea phragmitella Hubner作本属模式种。现因幼虫有取食禾本科植物的习性取名。本属所包括的种类多数都是重要害虫。水稻、玉米、高梁、谷子、糜子、甘蔗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蛀食;其它如在芦苇、茭白也严重发生。幼虫钻蛀植物茎秆造成枯梢、枯穗、枯心。水稻以及其它各种作物上近似种类很多。近来研究发现二化螟与茭白螟(大二化螟)并非象以往所说的同是一种,茭白螟是一个新种。糜子上也发现一个新种极易与二化螟Chilo sup-  相似文献   

18.
<正> 核桃缀叶螟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是为害核桃、木橑等树叶的一种严重害虫。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发生。 该虫主要以幼虫群集缠卷食害树叶,于8月下旬后(幼虫四龄后)分散为害,严重者树叶全部吃光。我们于1974—1976年做了一些化学农药和菌农药的药效试验,今将结果初步整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74年11月16日于我院农场发现台湾稻螟1、2龄幼虫侵人小麦(秋播波塔姆品种)秆内,在剑叶节上方咬断穗轴,造成白穗。侵入孔呈方形或长方形,一般一白穗有幼虫一头,也有一穗两三头的。在0.14亩麦田内调查,受蛾类幼虫为害的白穗共52穗,其中台湾稻螟为害的有48穗,大螟为害的4穗。1975年1月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     
王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ner)也叫玉米钻心虫,它是螟蛾科(Pyralid(?)e)的一种大害虫。它以幼虫期蛀食玉米的茎和穗部,同时也为害叶、雄花、穗丝、苞壳、种粒等部分。第一代的幼虫孵出后有集中食害心叶的习性,能吃透几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