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野小家鼠种群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关于种群特征的研究,当首推夏武平等(1982)对长爪沙鼠的种群动态及其调节的研究,国内对种群特征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研尚不多见,而该工作对动物种群动态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小家鼠(Mus musculus L.)的种群特征包括诸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胎仔数、怀孕率和身体大小等,它们的变化均与一定的种群数量相联系,今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作一些新的探求。  相似文献   

2.
安徽淮北农区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朱盛侃  秦知恒 《兽类学报》1991,11(2):99-108
1982一1988年在安徽淮北农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仓鼠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特点是,数量高的年份出现3个波峰(即前峰、中峰和后峰),平常年份有2个波峰(中峰和后峰),数量低的年份仅1个波峰(后峰)。波峰峰度大都是后峰最高。黑线仓鼠的波峰数除个别数量高的年份有2个(前峰和中峰)外,多数年份只有1个前峰。两种仓鼠的年间数量变幅皆较明显,推测两鼠各自从一个高峰期到另一个高峰期之间需经历7—8年左右时间。繁殖期,大仓鼠为7个月(4—10月),黑线仓鼠为10个月(2—11月);两者均有两个繁殖盛期,即春峰和秋峰经相关分析,大仓鼠的年数量与年怀孕率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而黑线仓鼠则为年怀孕率对次年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知彬  朱靖  杨荷芳 《生态学报》1993,13(2):115-120
本文利用Jolly-Seber法估算了1986和1988年河北省饶阳县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的种群大小、存留率等参数。结果表明,大仓鼠的存留率比黑线仓鼠小,而且和密度负相关。大仓鼠和黑线仓鼠对铁丝活捕笼均不存在非等捕性。该方法对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种群参数估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灰仓鼠的室内繁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实验室饲养的灰仓鼠资料和观察对该鼠的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鼠的好斗习性经过5年驯养已较温顺。性成熟为50d,动情周期4~4.5d,交配高峰在晚上23.00点至次日1.00点,妊娠周期19d(16~21),平均产仔间隔39.25d.窝仔数4.59只/窝(1~10),离乳成活率64.5%,雌雄性比0.883(242/274),并就以上三个指标在不同季节、不同胎次和不同繁殖代数进行了比较。雌体繁殖高峰3~12月,雌、雄体最长繁殖年限分别1.5和2.0年,寿命2.5年以上。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华北地区不同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仓鼠群体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地区种群的多态位点率均高于60%,Nei’s基因多样度值范围在0·204~0·326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为0·306~0·484;分析遗传分化指数表明,大仓鼠种群内具有潜在的遗传结构,30·9%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存在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大仓鼠在不同空间分布区内存在遗传多态性差异,地区种群间已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群体间有限的基因流及遗传漂变可能对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分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莆田地区小家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洪朝长  陈小彬 《兽类学报》1992,12(2):153-158
1987—1989年,作者在福建省蒲田地区采集小家鼠标本1616号(雌865,雄751),解剖、观察雌雄生殖器官的特征和变化,对种群中的性比、睾丸下降率、繁殖雌鼠率、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小家鼠全年均可繁殖。雄性小家鼠体重≥10克,雌性体重≥11克时,已有75%以上达性成熟,故体重可作为划分成体的标准。种群密度对种群繁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1986~2010年冬季采用路线调查方法,对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和针叶林中的黑熊(Ursus thibetanus)及棕熊(U.arctos)的相对种群数量和幼年个体比例进行了长期调查。调查面积分别为4万和3万hm2。调查期间累计遇到黑熊65头次(2.6头/年)、棕熊46头次(1.8头/年)。各年度黑熊和棕熊的数量变动很大,总体呈下降趋势。黑熊的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93.4%,幼体所占比率从17.2%下降为0%;棕熊种群数量下降了38.8%,幼体所占比率仅为7.1%。黑熊和棕熊的种群幼体所占比例极低,说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黑熊和棕熊自然繁殖力很低,2种熊种群均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栖息地减少和盗猎可能是导致熊类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植物习水杜鹃(Rhododendron xishuiense)种群现状,揭示该种群动态及濒危原因,加强对该种群的保护,在该保护区设置了13条样线,调查习水杜鹃在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对现存习水杜鹃分布地开展样地调查,采用4个多样性指数和Raunkiear生活型系统分析习水杜鹃分布群落的结构,通过空间代替时间得到种群年龄结构,据此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及4个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习水杜鹃种群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共有维管植物27科42属65种,其中种子植物24科39属62种,蕨类植物3科3属3种。以高位芽的物种数最多,有56种,占物种总数的86.15%,其次是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幼苗个体相对于整个种群数量较多;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个体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种群生存率持续下降,尤以中后期减少速度较快,种群衰退。习水杜鹃种群分布范围狭窄,分布群落物种多样性高,幼苗相对较多表现为增长型,但种群总量极少,且遭...  相似文献   

9.
小家鼠血红蛋白多态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波动的研究,国内外部已有不少报道(夏武平1958,1961,1963;Evans等,1944;Delong,1967)。种群数量随季节的一般性波动以及年间的一般性差异是常见的(孙儒泳等1962;Evans,1949;Krebs等,1973),但极大的波动并不多见。一个种在某一年间种群数量发生的极大波动的现象,现在习惯地称作大发生或大暴发(Pearson,1963;Plomley,1972),我国新疆北部农业带分布的小型啮齿类就有这种大暴发的历史(青海省生物研究所新疆鼠害研究组,1975)。  相似文献   

10.
小家鼠(Mus musculus Linnaeus)野外种群生态的研究,在北方有青海省生物研究所新疆鼠害研究组(1975)的新疆小家鼠数量季节性变化的研究,而在华南地区,这类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仅涉及珠江三角洲农田小家鼠的食性、繁殖和寄生线虫等方面,并对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