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六届国际植物生物技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6月 1 7~ 2 1日在古巴克拉拉镇召开。来自智利、哥伦比亚、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法国、德国、墨西哥、波多黎各、南非、西班牙、美国和委内瑞拉等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在研讨会口头宣读和墙报展示了约 1 5 0篇论文。大会研讨的课题包括 :(1 )遗传转化和分子生物学 ;(2 )细胞和组织培养 ;(3)体细胞胚胎发生和人工种子 ;(4 )植物的大量繁殖 ;(5 )通过体细胞克隆突变、诱变和组培选择改良植物 ;(6 )植物病原体的诊断和防治 ;(7)组培条件下的微生物污染和 (8)次级代谢物。现将部分…  相似文献   

2.
铜矿区超积累Cu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1 引  言土壤重金属污染一直是环境污染问题之一 ,而且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严重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1 ,6] .但常规的一些物理化学方法因费用过高、对土壤性质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而难以广泛应用 ,植物修复为重金属污染带来了希望[5,7,9,1 3] .植物修复主要是基于重金属超积累植物 (hyper accumulator)的研究而兴起的 .超积累植物是指地上部分能富集重金属占干重的 1 0 0mg·kg-1 (Cu、Pb、Cd)或 1 0 0 0 0mg·kg-1 (如Zn)的一类植物[2~ 4,8] .在过去 2 0年内 ,已报道的超积累植物已有 4 0 0余种 …  相似文献   

3.
薯蓣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综述了组织培养在薯蓣植物快速繁殖、诱导多倍体及高产无性系筛选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褐化是薯蓣植物组培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阻碍组培发展的一大因素,为此,该文对褐化的原理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旨在使组织培养在薯蓣植物上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植物对锑的吸收和代谢及其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锑(Sb)是一种有毒致癌元素, 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已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水体及农产品受到严重的锑污染。环境中高含量的锑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降低其产量, 如果通过食物链被人体大量吸收, 还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研究锑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特征, 对于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对当前锑在环境中的含量、污染状况、植物对锑的吸收、代谢以及锑对植物的毒害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建议今后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研究: (1) 锑在生物圈迁移与转化特征; (2) 植物对锑的吸收、转运和代谢机制及锑的毒害作用机理; (3) 锑污染土壤及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5.
SO_2对叶片光诱导荧光动力学曲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_2对大气的污染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它是大气污染中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之一。SO_2造成植物的伤害和引起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已有不少研究极道在有关SO_2对光合作用影响方面,一般多是研究 SO_2引起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变化,而这两方面的指标仅能说明光合作用变化的总结果。为了更深入探讨 SO_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也为了探索植物对环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镉、锌在菹草叶细胞中的超微定位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水环境污染中十分突出的是重金属的污染 ,主要来源为流入物、渗漏和大气沉降 (Larcher ,1995 )。由于重金属污染物不但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 ,而且能在生物体内富集 ,并通过水生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而对高营养级的生物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因此日益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许多研究从超微结构损伤和生理生化的角度研究了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机制。施国新等 (2 0 0 0 )观察了重金属汞、镉污染对水生植物黑藻叶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彭鸣等 (1991)研究了重金属镉、铅诱导的玉米超微结构的变化。李荣春 (2 0 0 0 )研究了Cd、Pb及其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7.
植物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 1 98 4年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 ,经过 1 0多年的发展 ,转基因技术已在近 2 0 0种植物中获得成功[1] 。转基因植物在提高植物的农业和园艺价值 ,作为某些重要蛋白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廉价生物反应器 ,以及研究基因在发育和其它生理生化过程与代谢途径中的作用等方面 ,均充当了核心角色。目前 ,科学家们研究的兴趣已不再停留在简单地将基因导入植物中。遗传转化研究更多地转向转化的高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本文就目前植物遗传转化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对策作一些介绍并提出我们的看法。1 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变异  目前…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臭氧污染胁迫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地面空气中的臭氧(O3)属于二次污染物,是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前体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来,全球受O3污染的区域增加,污染程度也日趋严重。O3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发现,不同植物对O3的敏感性不同,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植物自身的特性及环境因素;O3污染降低植物的净同化作用,减缓植物生长,改变同化物的分配,可对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该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O3污染研究领域应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选育具有对O3污染抗性较强的植物尤其是作物品种;2)深入研究减轻O3污染对植物危害的栽培管理措施;3)加强研究O3污染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4)研究植被在治理O3污染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植物的组织培养指将植物的离体组织或器官在适当的条件下诱导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发展情况,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克服传统组培方法的缺陷,诞生了各种新型的组培技术,本文介绍了开放式组培技术、光自养微繁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及发展,并对展望了我国经济植物的组织培养,以期为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者和微繁殖者常常通过肉眼观察来确定培养物是否有污染物.但是,Neo Plants Ltd公司和诺丁汉大学农业学校的C.Leifert及其同事发现,大多数被污染的植物组织培养物看起来都是健康的,尽管其繁殖速度减慢.Leifert等研究了从落新妇、假升麻、墨西哥桔、黄栌、翠雀、扶郎花、黄花菜、玉簪、鸢尾、报春花和唐松草等属植物上分离的198种细菌污染物,发现90%属于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乳杆菌属.通过比较从新鲜外植体和培养了一年多的植株上分离的微生物以及考虑污染物的自然生境,可以发现污染的来源. Leifert等进行的研究表明,1/3~1/2的污染是由于操作引起的1/4~1/2的污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6.
17.
Evolution of living organisms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volution of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regulations and its mechanisms. The functional ground of regulations is chemical signalization. As early as in unicellular organisms there is a set of signal mechanisms providing their life activity and orientation in space and time. Subsequent evolution of ways of chemical signalization followed the way of development of delivery pathways of chemical signal and development of mechanisms of its regulation. The mechanism of chemical regulation of the signal interaction is discussed by the example of the specialized system of transduction of signal from neuron to neuron, of effect of hormone on the epithelial cell and modulation of this effect. These mechanisms ar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the fine and precise adaptation of chemical signalization underlying functioning of physiological systems and organs of the living organism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