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西蕨类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厚高  黎桦  周琼  谢义林 《广西植物》2004,24(4):311-316
对广西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特征、区系地理成分作了详细阐述。该蕨类区系十分丰富 ,现已发现 5 6科、1 5 8属、85 4种 (变种、变型 )。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属划分为 1 4种类型 (变型 ) ,种划分为 1 8种类型 (变型 )。文中对该区系的性质进行了探讨 ,认为该区系是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植物区系 ,南部具有热带性质 ,北部具有亚热带性质 ,中部是过渡区  相似文献   

2.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徐成东  陆树刚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351-2359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和蹄盖蕨科,优势属为耳蕨属、蹄盖蕨属、鳞毛蕨属和卷柏属。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蕨类区系是亚热带性质的区系;热带亚洲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比例逐渐降低,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地理成分的东西坡差异不明显;该蕨类区系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的关系较密切,而与日本的关系较疏远;该蕨类区系具有较丰富的中国特有成分;哀牢山明显处于滇西北、滇东南这两大中国特有多样性中心之间,成为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吉林省查干湖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其区系特征,对查干湖地区野生维管植物的资源组成、生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及区系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查干湖地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578种,隶属于79科283属,其中包括蕨类植物2科2属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5科279属572种;其生活型谱可划分为5种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共364种植物,占物种总数的62.98%;水分生态类型可划分为8种类型,以典型中生植物为主,共267种植物,约占物种总数的46.19%;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为10个一级分布区类型,以东古北极分布种为主,共189种植物,约占物种总数的32.70%;查干湖地区野生维管植物可划分为食用植物、药用植物、饲用植物、纤维植物、观赏植物、生态功能植物、有毒植物、其它资源植物共8种类型,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约占物种总数的76.12%。研究表明,吉林查干湖地区野生维管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组成、生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以及地理区系均具有明显的多样性,通过对区域内植物资源的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为该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多次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查询的基础上,整理出峨边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并对其进行了区系分析。结果表明: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共135科693属2 246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5属38种,被子植物128科678属2 208种。在科级上可划分成9个分布区类型和13个变型,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级上分成14个类型和22个变型,以温带成分为主,说明保护区的区系成分具有过渡性,区系复杂。保护区与滇藏高原共有物种较多,区系起源有一定的古老性。与周边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比较,发现黑竹沟与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最相似。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及区系特征,采用随机调查法对该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该保护区共有大型真菌40科88属180种,其中子囊菌门2科4属10种,担子菌门38科84属170种;(2)优势科为多孔科、牛肝菌科、红菇科、侧耳科和口蘑科,共计93种,占总种数的51.67%;(3)优势属为红菇属、牛肝属、云芝属、香菇属、小孔菌属、马勃属,共计38种,占总种数的21.11%;(4)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分布成分(72.72%)、泛热带成分(15.91%)、北温带成分(10. 23%)和东亚-北美分布成分(1.14%);(5)从种的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分布种(53.33%)、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1.67%)、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11.11%)、北温带分布种(10.00%)、东亚分布种(3.33%)、中国-日本共有种(3. 33%)、中国特有种(2. 78%)、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1. 67%)、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1. 11%)、欧亚大陆分布种(1.11%)及温带分布种(0.56%) 11个分布类型。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表现出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中坡国家森林公园的蕨类植物分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坡共有蕨类植物28科53属85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凤尾蕨科和金星蕨科;主要属为凤尾蕨属、鳞毛蕨属、耳蕨属和卷柏属;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属和热带亚洲属最多,种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并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特点;生态类型主要为土生,其次是石生类型.蕨类区系与贵州的关系最为密切.蕨类物种密度为每km^26.2种,在纬度相近的9个保护区中仅次于云南西山.中坡拥有桫椤和金毛狗等2种国家重点保护蕨类和7种中国特有的蕨类.桫椤在中坡的发现,对于研究其演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恩施植物志》内容,结合近年来野外实地调查记录,统计鄂西南地区种子植物信息,并对其物种多样性、科属组成及区系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鄂西南地区种子植物共3 053种,占湖北省74.79%,全国的11.20%,隶属于164科1 008属,其中裸子植物9科28属45种,被子植物155科980属3 008种,且草本植物达1 576种;研究区内植物生活型多样化,多年生和落叶物种占优势,珍稀濒危物种多,生物多样性高。(2)鄂西南地区物种较多的科为蔷薇科(210种)、菊科(198种)、百合科(131种)、禾本科(126种)和豆科(111种),表征科中桦木科的重要值最大(22.00);大科、大属的优势性明显,少种科和少种属较多,体现出科属水平上的多样性。(3)研究区内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划分为11个分布区类型,14个亚型,其中热带成分77科(65.25%),温带成分38科(32.20%),中国特有2科(1.69%),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级水平上共15个分布区类型、23个亚型,热带成分388属(41.06%),温带成分485属(51.32%),中国特有57属(6.03%);种级水平上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温带成分1 572种(59.70%)、热带成分934种(35.47%),中国特有分布型110种(4.18%),属、种水平上温带成分更占优势。研究认为,鄂西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和过渡性特征,区系起源有一定的古老性,地理成分复杂。  相似文献   

8.
张红梅  陈浒  陈静  郭城  黄菊 《西北植物学报》2020,40(10):1768-1777
为了明确毕节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物资源及区系特征,该研究于2018年、2019年分别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研究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同时通过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等方法对研究区的植物资源及区系进行分析,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及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总计133科438属721种,其中蕨类10科13属16种,裸子植物7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16科417属695种;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15科75属121种,双子叶植物101科342属574种;珍稀濒危植物共35种,隶属于14科24属。(2)资源植物分类中,药用类植物121科339属516种,蜜源植物74科180属333种,食用类植物37科60属75种,观赏类植物75科146属209种,纤维类植物42科82属89种,淀粉和糖料类植物21科37属59种,芳香油类植物25科88属132种,油脂类植物63科117属144种,树脂及树胶类植物17科17属22种,鞣料类38科63属87种,其他植物资源合计68科128属155种。(3)植物区系上蕨类植物的科、属区系分化小,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9个亚型,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级水平上共15个分布区类型、20个亚型,属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优势。研究表明,研究区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植物区系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和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及查阅文献,对新疆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植物组成、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62科236属448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3种,裸子植物1科1属4种,被子植物59科233属441种。藜科、菊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为优势科,所含属、种数占该保护区总数的49.15%和51.12%;属内种数的变化范围为1~13种,仅含1种的属最多,有144个,占总属数的61.02%。植物生活型组成多样,草本375种、灌木65种、乔木5种、藤本3种,分别占保护区总种数的83.71%、14.51%、1.12%和0.67%。植物群落组成简单,以梭梭群落(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白梭梭群落(Form.Haloxylon persicum)为主,它们与超旱生、旱生灌木、小灌木、草本等组成荒漠植被。保护区种子植物60科可划分为4个分布区类型和7个变型,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14科),占保护区非世界分布的56.00%;234个属可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和12个变型,其中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73属,占保护区非世界分布的37.44%,地中海、中亚、东亚分布在此地交流融合,缺乏热带成分,具强烈的温带荒漠性质。  相似文献   

10.
安徽板桥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板桥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 1 31科 ,51 4属 ,988种。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区系起源古老 ,具有亚热带区系性质。该区植被类型多样 ,植被垂直分异较为明显 ,其植被类型可以划分为 5个植被型 ,8个植被亚型 ,37个群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特征,对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尧山共有种子植物132科698属1 978种,包括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27科690属1 968种。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略占优势,为53.57%,温带成分占44.05%,而属以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比69.76%,热带性属仅占25.76%,表明热带成分在尧山已不占优势,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热带性向温带性过度特征。尧山共分布中国特有属28属,其中木本属有11属,如银杏属(Ginkgo)、杜仲属(Eucommia)、青钱柳属(Cyclocarya)等,仅分布1种及少数种的属占比高达87.25%,包含单型属45属,体现出尧山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性质。尧山与邻近地区(宝天曼、鸡公山、天目山)的区系组成均呈现出温带性,并以尧山温带成分占比最高。总体上,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温带性,在区系来源上主要为华东成分,并受到华北、华中成分的渗透。本研究为尧山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的评估和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区系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从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东西分布和生态类型的划分等几个方面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态进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海拔分布上,蕨类植物有着与不同植被相关的生态适应性,2000~2800 m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地带蕨类植物种类最为丰富,附生蕨类植物占到了该海拔地带蕨类植物总种数的28.5%;(2)东坡有蕨类植物387种,西坡则只有355种,东西坡共有种达295种;(3)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可划分为16个生态类型,本区明显地以阴生植物、亚高温植物和中生植物居多,附生植物种类所占比例大,旱生植物和石生植物种类少等为主要生态特征。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温度生态类型以亚热带植物种类为主,温带植物和寒温带植物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比较其与周边相邻4个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的相似性。结果表明:(1)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2科83属189种,科、属组成优势现象明显,区系起源古老。(2)分布区类型在科、属级水平上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种级水平以热带亚洲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为主,热带亲缘明显,具有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3)在地理亲缘关系上,梅花山与梁野山的蕨类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与圭龙山的关系次之,与热带区系性质较强的南靖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和典型的中亚热带性质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联系较为疏远,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4.
据初步统计,甘肃平凉太统一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03科,377属,750种,其中种子植物90科356属713种(含变种),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太统一崆峒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以及种子植物区系,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是: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是典型的北温带性质,该地区也是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地,但以华北成分为主,植物区系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及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柳  汪正祥  雷耘  方元平  满金山  彭宗林   《广西植物》2006,26(6):665-669
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分析方法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特征进行研究。科的地理区系分析表明,热带、亚热带成分高达58.3%,占主导地位。属的地理区系分析也表明了类似的趋势。种的地理区系分析表明,除了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有较高比例外,温带分布的种也具有较高的比例,占非世界广布种的1.2%。特别是世界温带分布的种占较高比例,达24.2%,这反映了温带成分的重要地位。七姊妹山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可区分为药用、观赏、食用、指示类植物等几大类。各种蕨类植物资源显示了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滇东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标本鉴定和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滇东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研究。目前共知有蕨类植物44科,115属,25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蕨类植物7种。按照其用途将这些植物划分为药用、观赏、食用、指示、化工原料、编织、饲料和绿肥等7种类型。最后,讨论了其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区系联系、性质及起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3科90属239种,优势科为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凤尾蕨科、蹄盖蕨科、三叉蕨科,优势属为凤尾蕨属、鳞盖蕨属、毛蕨属、石韦属。(2)纳板河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当属热带亚洲蕨类植物区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喜马拉雅蕨类植物区系的影响。(3)纳板河保护区在地理亲缘关系上与云南大围山最为密切,与海南岛、哀牢山保护区的关系次之,与苍山、轿子雪山及雕林山保护区的联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西省中部, 属罗霄山脉中段。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该区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蕨类植物共44 科, 包括101 属、304 种(含变种和变型);2)该保护区中的蕨类植物资源优势科、优势属均表现明显, 优势科为:鳞毛蕨科, 水龙骨科, 蹄盖蕨科, 金星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复叶耳蕨属、凤尾蕨属和耳蕨属;3)科的分布区类型只有7 个, 且均为热带分布型, 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间断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 它们分别占本区总科数的66.67%、12.12%和12.12%;4)属的地理成分组成复杂, 具有14 个分布区类型, 其中热带成分占属数的68.54%, 且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分布型属为主;温带成分占25.84%, 且以东亚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在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上属泛北植物区, 中国-日本森林植被亚区, 处于华东植物地区和华南植物地区的过渡区域;5)本蕨类植物区系与庐山、武夷山、天目山等地有密切联系, 可划为同一自然区, 均处于上述过渡区域内;6)本区的蕨类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可分为指示植物、药用、食用、观赏用、工业用等类型。  相似文献   

19.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江西兰科植物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据调查,保护区有30属63种,以地生兰占优势,有20属(45种);附生兰9属(15种);腐生兰2属(3种)。其中单种属16个,占九连山兰科植物总属数的53.3%。与邻近地区相比,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与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共有属最多(24属),与甘肃麦积山共有属最少(11属)。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9个分布型和2个变型,种的分布以温带分布为主体,以东亚分布为核心,占总种数的38.1%。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在野外调查、搜集文献和整理植物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与周边相邻3个研究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相似性,为研究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共统计到蕨类植物28科51属84种,科属结构单一,分化水平不高,以寡种科属居多,但区系起源古老,进化关系连贯。(2)该区蕨类区系地理联系广泛,在科、属水平上与热带亲缘程度较高,以泛热带分布、亚热带分布为主,在种水平上以热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分布为主,区系地理成分呈热带向温带过渡渗透性质。(3)在与邻近区亲缘关系上,与观音岽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冠豸山,与丹霞山的关系较疏远。该研究区与观音岽的属、种相似性系数均在0.83以上,区系同质性明显,与两者现代自然条件相似的事实相吻合。该研究结果为探讨丹霞地貌地带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