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稻鞘跗线螨Steneotarsonemus sp.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以南的稻区,其发生为害有渐趋严重之势,已成为当地水稻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对这一新害螨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一)栖息部位与活动条件 稻鞘跗线螨主要栖息于水稻叶鞘内壁并潜藏其内吸食为害。它喜欢荫蔽湿润的环境,当叶鞘在保温情况下它很少四散,而当叶鞘干燥时,它很快向四  相似文献   

2.
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在云南昆明主要为害大棚花卉,尤其对月季(Rosa chinensis)为害严重。使用玻片浸液法,选用6种化学杀螨剂和1种植物叶面保护剂对该叶螨进行室内药效测定;同时,选取真除螨、主力和植物叶面保护剂等3种杀螨剂实施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施药48h后,真除螨2 000、3 000倍液杀螨效果达100%;田间喷药3d后,真除螨4 000倍液能达到30%的防治效果,可有效降低害螨数量。建议每年截形叶螨为害严重的5~11月期间,在保护地栽培的月季上连续施用真除螨。害螨发生高峰期前,可使用植物叶面保护剂,减少害螨的取食。  相似文献   

3.
螨类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在主要农作物中,几乎都可遭受螨类的为害。至于水稻,一般发生螨害的情况很少,在我国文献上有关水稻害螨的报道也不多见。近年来,在广东的水稻上,已发现三种害螨——稻鞘跗线螨、裂爪叶螨和普通叶螨的为害,其中尤以稻鞘跗线螨发生普遍而严重。几年来,我们对这三种水稻害螨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现把初步结果整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百里酚对刺足根螨的毒力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植物精油在抗菌、杀虫和杀螨等方面的研究,考虑其无污染、无残留、用量少、价格低以及可阻止或延缓螨类的抗药性的特点,我们采用药膜法,进行了百里酚对刺足根螨[Rhizoglyphus echinopus(Fumouze&Rob in)]的毒力实验。结果表明,24 h的LC50=2.2222 g.L-1;48 h的LC50=0.6086 g.L-1。该实验为植物油应用于害螨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1976年我们在孝感县肖港公社群光大队进行了本试验,现将结果初报于后。 一、试验方法 在条件基本一致的棉田内,设多施药、少施药、不施药三处理。每处理面积为2.86亩。处理间设保护行。多施药区按棉区一般用药水平,在主要棉虫为害期,平均7—10天施药一次,共施化学农药13次;少施药区在8月以前不施化学农药,8月以后只施“7216”二次和“乙六”粉一次;不施药区不施任何农药。  相似文献   

6.
土耳其斯坦叶螨为害棉叶的生理变化及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turkestani(VgarovetNikolski)为害程度不同(0,1,2,3,4级)的棉叶进行光谱测试,并按螨害级数测定光谱测试后棉叶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螨害的逐渐加重,棉叶的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上升。光谱测试结果在可见光区,绿峰两侧波段的光谱反射率随螨害加重逐渐增大,差异明显;在近红外区,748~863nm波段的光谱反射率随螨害加重逐渐减小,差异极显著。同时,利用一阶微分求取不同螨害级数棉叶的红边并计算红边参数,通过分析发现,棉花受叶螨危害后单叶光谱的红边发生明显的蓝移现象,红边振幅、红边振幅与最小振幅的比值以及红边峰值面积的值随着螨害加重逐渐减小,结果认为红边能很好地反映棉叶受棉叶螨危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天敌竹盲走螨在纯竹林中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针对我国南方毛竹林,近年害螨突发性成灾的现象,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纯竹林害螨总量平均高于混交林289.28%,混交林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 Ehara)总量平均高于纯竹林263.56%;混交林益、害螨比例为1:13,而纯竹林益、害螨比例是1:118。研究表明纯竹林地面垦复、劈草,使得以芒草为生的芒草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mistanthi Saito)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乡土优势种竹盲走螨缺乏中间食物,难以维持种群。在毛竹——芒草混生的毛竹林(含其它树种)由于毛竹上害螨和林下芒草裂爪螨受到共同天敌——竹盲走螨的控制维持着稳定的益、害种群数量,虽然有害螨,但不成灾,在纯竹林由于地面垦复、劈草破坏原有已形成的生物链,导致毛竹害螨失去天敌控制而突发性成灾,证明纯竹林中天敌锐减是导致毛竹害螨暴发成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茶跗线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茶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又名茶黄蜘蛛,黄茶螨,属蜱螨目跗线螨科,是茶树的重要害螨。嫩梢受害后期,叶背出现粗糙状的褐色斑,叶片背卷,芽叶萎缩,全年产量损失可达20%左右。我们自1973年以来,对此螨进行观察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整理于下。 一、生物学观察 1.性比 1975年到1976年,在茶园内调查7个样本共1,920头成螨,各样本性比(:)在1:2.92到1:3.83之间,平均为1:3.47。 2.交配 若螨在透明表皮内渐变为成螨的形态,同时完成性成熟。雄螨能准确辨别雌性若螨,常聚集其旁,有时以尾刺将其拦腰挑起,四处爬行取食,直到雌体在尾端脱出,立即与之交配。交配呈“一”字形,时间约一分钟(23℃)。雌螨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过的雌螨,即失去对雄螨的引诱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尼氏真绥螨Euseiusnicholsi对3种橡胶叶螨的捕食选择性和控害潜能。【方法】在室内温度(27±1)℃、RH(75±5)%、光周期12L︰12D条件下,研究了尼氏真绥螨对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Riley)、东方真叶螨Eutetranychus orientalis(Klein)和比哈小爪螨Oligonychus biharen(Hirst)不同螨态的捕食选择性和捕食作用。【结果】尼氏真绥螨对六点始叶螨不同螨态均表现为嗜食性而不取食比哈小爪螨卵。尼氏真绥螨对3种叶螨不同螨态的功能反应均能较好的拟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其对六点始叶螨不同螨态的捕食效能(a/Th)最高,对雌成螨、若螨、幼螨以及卵的捕食效能分别为49.79头、106.83头、157.25头和38.44粒,其次为东方真叶螨,最后为比哈小爪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尼氏真绥螨对六点始叶螨若螨的捕食效能(a/Th)在30℃时最强,而对东方真叶螨和比哈小爪螨若螨的捕食效能(a/Th)均在33℃时最强。【结论】尼氏真绥螨对3种橡胶害螨均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其中对六点始叶螨的控害效果最佳,可以考虑作为橡胶害螨的优势天敌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害虫及害螨对阿维菌素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类新型高效广谱的生物源农药,对多种害虫及害螨具有极好的防效。随着阿维菌素在害虫及害螨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害虫和害螨对其的抗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综述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Pluttella xylostella(L.)、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te Koch等已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害虫和螨并不总是表现适合度劣势,且抗性一旦产生敏感性较难以恢复;抗性遗传多数由多基因、不完全隐性控制;抗性机理涉及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发现害虫和螨对阿维菌素存在较大的、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对茄子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控制效果,探索智利小植绥螨控制茄子二斑叶螨的最优释放数量。【方法】在1︰10、1︰30和1︰50不同益害比及10、30和60头/叶二斑叶螨不同猎物密度下,研究了智利小植绥螨捕食二斑叶螨的效果以及智利小植绥螨的增殖率。【结果】随智利小植绥螨释放比例的提高,防治效率明显提高,益害比1︰10、1︰30和1︰50的防效分别在释放后第14、22和26天达100%;在不同猎物密度下,按益害比1︰30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效均随时间延长而提高,且6 d后不同猎物密度下防效差异不明显,第20天时3种密度下的防效均达100%,表明其捕食作用受到益害比影响较大而受猎物密度影响不明显。随着捕食螨释放比例的降低和二斑叶螨密度的提高,智利小植绥螨的增殖率增加,在益害比为1︰50、二斑叶螨种群密为60头/叶时,智利小植绥螨的最高增殖率分别达643%和893%,表明智利小植绥螨具有较高的种群增殖力。【结论】智利小植绥螨对茄子二斑叶螨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推荐在二斑叶螨发生早期时按益害比1︰10~1︰30释放智利小植绥螨,以保证较快的防控效果和较少的捕食螨释放量。  相似文献   

12.
马六甲肉食螨对害嗜鳞螨捕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首次报道马六甲肉食螨Cheytetns malaccensis对贮存物中重要害螨,害嗜鳞螨的捕食效应研究。马六甲肉食螨的雌螨、雄螨、前若螨、后若螨对害嗜鳞螨的成螨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捕食影响较大.在12-29℃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其捕食量增加,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1.0964 0.5084X(r=0.9765)。在猎物密度不变情况下,马六甲肉食捕食猎物的数量是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其方程为A=16.546^0.5425(r=0.9699).用寻找效率a与处理时间Th之比a/Th来衡量天敌对害虫控制能力.其值越大则控制猎物能力就越强。因此本试验表明:马六甲肉食螨控翩害嘈鳞螨的能力是雌>雄螨>前着螨>后若螨。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地区景观格局对麦田害螨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导致农田景观格局日趋单一,而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势必对害虫种群产生深刻的影响,阐明景观因子对害虫种群的作用是通过生境管理进行害虫控制的基础。以华北平原地区的山东省为研究区域,24个县级单元为样点,通过对卫星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的分析,获取了样点单元的景观格局指数,同时定点调查了样点单元的麦田害螨种群数量。利用相关性分析明确了影响麦田中两种害螨—麦岩螨(Petrobia latens(Müller))和麦圆叶爪螨(Penthaleus major(Duges))种群发生的主要景观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因子对麦田中两种害螨种群均有显著影响,而两种害螨对景观因子的响应并不一致。麦岩螨的发生量与森林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森林类的形状和水体的景观形状指数均存在显著负相关;麦圆叶爪螨的发生量同水体的总面积、斑块面积比例、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以及县域范围的平均斑块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水体类的形状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麦田害螨发生较重的地区,在区域性景观规划时,可以通过优化农田周围的森林和水体管理,不利于其种群发生,从而达到对麦田害螨种群生态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六点始叶螨交配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Riley)是为害橡胶、油桐、樱桃、梅、柑桔等作物的重要害螨。这种螨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世代历期短,生殖潜力大,并易产生抗药性,给化学防治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在较为详细地研究了该螨的生物学基础上对其交配习性进行了一些研究,拟为寻求新的防治方法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雄螨的求偶反应 据试验观察,大多数雄螨被静止的雌后若螨吸引,,越接近蜕皮时吸引力越强。雄螨对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以潜在-轻度石漠化为主体和以中-强度石漠化为主体的喀斯特地区及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之间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差异。【方法】分别在以潜在-轻度石漠化为主体的高原山地区和以中-强度石漠化为主体的峡谷区采集潜在、轻度、中度和强度石漠化环境下的土壤螨类,通过标本鉴定和数据分析,判别不同环境下土壤螨类科、属、个体、捕食性螨类和甲螨生态类群以及群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共捕获土壤螨类72科132属,甲螨是研究区土壤螨类组成的主体。中-强度石漠化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螨类科和属;不同石漠化类型喀斯特地区螨类科、属的组成存在季节变化,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螨类科、属总体上逐渐减少;不同喀斯特区拥有不同的优势属群,且优势属的分布存在生境和季节差异;捕食性螨类和甲螨生态类群也随环境与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群落多样性指数以中-强度石漠化喀斯特区的稍高,但整体差异并不明显。【结论】不同石漠化主体类型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石漠化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造成影响,利用螨类优势属群可以对石漠化土壤环境进行初步指示,捕食性螨类和甲螨生态类群的分布与石漠化等级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新疆本地捕食螨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 Wainstein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其对新疆农作物上两种重要害螨的捕食量测定,为该捕食螨的保护、研究、扩繁和释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实验室(26±1)℃,RH60%,16L︰8D条件下,借助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其各个螨态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定量小室饲养技术对不同密度下对新疆两种重要害螨各螨态的捕食量进行研究。【结果】双尾新小绥螨有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和成螨5个螨态,嗜好阴暗条件,活动范围小,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有多次交配行为,产卵方式为单产;单头双尾新小绥螨雌成螨每日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卵和幼螨的捕食量(106.8粒/日·雌和45.4头/日·雌)要显著大于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64.4粒/日·雌和39.4头/日·雌),而对两种叶螨的若螨和成螨捕食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的卵和幼螨的捕食较对若螨和成螨的效果好,对新疆害螨有一定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用5点采叶取样法调查了茶树害螨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的害螨盛发高峰期一般都出现在8月底到9月初;对2005年5品种茶树上害螨螨情指数高峰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均达到极显著差异(F=4.141,P=0.0054)。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叶片理化指标与螨情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厚度与相应品种的螨情指数之间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F=0.3903,r=-0.4040);不同茶树品种的叶片下表皮及其角质层厚度和相应品种的螨情指数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F=2.40,r=0.7389);不同茶树品种叶片的咖啡因和GC含量与害螨螨情指数呈负相关,相关关系接近显著水平(F=3.44,r=-0.7309和F=5.96,r=-0.8156)。  相似文献   

18.
在室温26℃±1℃、湿度60%~80%、光照14 h条件下,测定了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重要植食性害螨朱砂叶螨各螨态的触杀和熏蒸活性,对幼螨、若螨、成螨的驱避活性,以及对雌成螨的产卵抑制活性.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得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雌成螨48 h的LCso为0.433 mg·mL-1.在0.883 mg·mL-1(LC70)的浓度下,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不同螨态触杀活性的大小依次为幼螨>若螨>成螨>卵,其中对幼螨24h和48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0%和83.3%;对朱砂叶螨各螨态的熏蒸作用不明显,024h和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小于3%;对幼螨、若螨以及成螨均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其中对幼螨的效果最好,不同处理时间的驱避率均在85%以上,其次是若螨,对成螨的驱避性相对较差,72 h的驱避率仅为47.8%.同时对雌成螨有明显的产卵抑制作用,处理后120 h产卵抑制率达到89.3%.表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朱砂叶螨的主要作用方式为触杀、驱避和产卵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76年6月初,我们在万县地区农科所的稻田内发现一种为害稻叶形似半边小油菜籽的甲螨。同时在附近的农校农场、公社及开县、梁平等县的杂交水稻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为害。 受害叶片,端部枯黄,叶缘向内卷合,数十个害螨集中于稻叶的黄、绿交界处取食。随着害螨的不断为害,黄叶部分加长。特别在稻苗返青至分蘖初期,黄叶  相似文献   

20.
陈浒  金道超  林丹丹  王鹏举  周政 《生态学杂志》2018,29(12):4152-4164
土壤螨类群落监测是生态恢复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退化环境生态恢复的效果.2014年按季节对贵州省毕节市朝营小流域中度石漠化生态修复区的土壤螨类进行调查,并与原生栓皮栎林和中度石漠化区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中度石漠化生态修复区土壤螨类计有3目35科58属,以单翼甲螨属和威单翼甲螨属为优势属;土壤上层具有较高的属数、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捕食性革螨群落以r对策者为主,甲螨群落结构以有翅孔背甲螨型(P型)为主.中度石漠化生态恢复区土壤螨类个体数量与个体密度分别高于中度石漠化区和栓皮栎林,属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高于中度石漠化区,但低于栓皮栎林;该区在对照区基础上恢复和新增螨类共32属,占该区螨类总属数的55.2%.在研究区,螨类属数与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度指数与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个体数量、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分别与速效钾含量以及丰富度指数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石漠化的植被修复有利于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恢复和土壤环境的改善,且螨类优势类群、新增类群和恢复类群能对环境变化进行较好地指示,但土壤螨类群落结构与修复区植被和土壤理化因子变化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