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在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的研究发展迅速,其中效果最好的是DC/肿瘤融合细胞疫苗——不仅具有DC的抗原呈递功能,也持续产生内源性抗原肽.DC/肿瘤融合细胞疫苗不仅在动物实验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已经进入了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融合细胞能有效地诱导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病人也能很好地耐受.就DC/肿瘤融合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HLA-G诱导DC细胞在免疫耐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热处理肿瘤细胞抗原负载骨髓来源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结肠癌小鼠的治疗作用.将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热处理后超声破膜,以其细胞裂解液负载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观察DC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杀伤活性;并将DC接种于荷瘤小鼠皮下,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发现致敏DC诱导的CTL对CT26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用致敏DC免疫小鼠后,对小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热处理肿瘤细胞抗原负载的树突细胞对结肠癌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诱导的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对B16黑色素瘤的抑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DC和CIK细胞,取部分DC进行肿瘤抗原负载,将其与CIK细胞按1:10的比例共培养3d,即为抗原负载的DC-CIK。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分别于瘤周围皮下注射经Brdu标记的CIK、DC-CIK、抗原负载DC-CIK。按注射细胞进行分组,测量注射前后各组小鼠的瘤体积,计算抑瘤率,比较其抑瘤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CIK细胞在皮肤中的分布及杀伤肿瘤细胞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抗原负载DC诱导的CIK(细胞组抑瘤率(86.57%)高于CIK细胞组(33.34%,P<0.05)和DC-CIK细胞组(61.08%,P<0.05);光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癌组织周围,特别是癌巢周边。透射电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体积大,核有切迹,细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表面有突起,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结论:CIK细胞经抗原负载DC诱导后抑瘤作用明显强于单纯CIK细胞和DC-CIK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化疗是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临床效果有限。为提高胰腺癌化疗效果,本研究将化疗药物奥沙利铂(OXA)联合肿瘤全细胞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作用于胰腺癌BxPC-3细胞系,观察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自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和T细胞。反复冻融BxPC.3细胞,使其裂解并提取全细胞抗原后致敏DC,再以DC激活T细胞。ELISA检测T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L-4、IL-10和IFN-g的含量。将T细胞与不同浓度的OXA联合作用于BxPC-3细胞,MTT法检测杀伤率。结果:负载BxPC.3全细胞抗原的DC能显著激活T细胞使其成为效应性T细胞,并使其分泌IL-2和IFN—Y。不同浓度的OXA与效应性T细胞联合作用于BxPC.3细胞可明显抑制其增殖,且杀伤效果与OXA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负载BxPC-3全细胞抗原的DC可诱导出抗肿瘤的效应性T细胞,联合OXA能显著提高对BxPC-3细胞的杀伤作用。生物治疗联合化疗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Brdu标记DC和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DC和抗原负载DC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du标记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实验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DC分布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与DC比较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较粗大弯曲,形态较成熟.结论:抗原负载DC比DC更易集聚于肿瘤组织周围,推测抗原负载DC比Dc可能诱导抗肿瘤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野生型p53质粒转染黑色素瘤B16细胞,反复冻融法提取p53修饰的肿瘤抗原(p53-Ag),将抗原体外冲击同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特异性DC肿瘤疫苗;观察DC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对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分析其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结果显示,p53-肿瘤抗原冲击的DC可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其诱导的CTL效应对肿瘤细胞也有很好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RC),其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C的靶向抗肿瘤治疗成为当今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DC的抗肿瘤机制、DC基因修饰策略及DC疫苗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树突细胞(DC)是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能高效摄取、加工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同时上调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Ⅱ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为T细胞激活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近年来对DC表面标记的研究揭示了更为细致的DC亚群分类,也推动了不同亚群DC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DC启动免疫应答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激活,清除病原体;另一方面又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导致免疫耐受.DC在启动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同时,还可能因捕获、传递入侵的病毒而促进某些病毒感染.DC因其复杂的生物学功能而成为研究免疫应答的热点.本文主要对上述内容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CR7(趋化因子受体7)和B7-2(白细胞分化抗原86)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关系.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R7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CR7和B7-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组织,随着注射抗原负载DC时间的进展,CCR7和B7-2呈强阳性表达.结论:CCR7和B7-2的表达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