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生成的血小板性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强  张卿西 《生理学报》1988,40(3):258-264
应用液体培养法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获得了比较稳定且有一定数量血小板生成的培养体系。培养3、5、7、9d时体系中的血小板数均高于接种时。在培养7d时可见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现象,~(35)S掺入也证实体外有血小板生成。这些体外生成的血小板形态功能基本正常,其直径为1—5μm,新生成的血小板体积较大。无论体积大小,其活动性均稍强于正常。这些体外生成的血小板具有正常粘附功能,2×10~(-4)mol/L ADP可诱导出单波聚集。体系中血小板及巨核细胞生成量稳定且与接种细胞数呈正相关,提示可将其应用于巨核系生成调控的研究。进一步增加并稳定血小板生成量可使此体系更有效地应用于血小板形态、功能及生成调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nt(19~23nt)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非编码RNA,其能够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mRNA翻译来调控蛋白表达。研究证实miRNAs在包括胚胎干细胞分化、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生成等血细胞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由巨核细胞生成的血小板内同样存在miRNAs,并且被证实参与到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生理病理状态改变等过程中。对miRNA调控血小板生成及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血液系统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3.
涂强  张卿西 《生理学报》1990,42(4):368-373
本 文应用血小板生成液体培养体系及纯化的血小板生成刺激因子(TSF)研究了 TSF对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作用。TSF 在0.5—2U/ml 浓度范围内能够刺激巨核细胞DNA 合成,胞浆成熟,胞体直径增加以及血小板直径增加,但对巨核细胞与血小板计数没有影响。实验表明 TSF 作为一种血小板生成素,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以增加血小板体积的方式,促进血板小生成。  相似文献   

4.
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生活习性都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变化。生物昼夜节律的产生是以内源性的生物钟系统为基础的。生物钟不仅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调控一系列特定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影响生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巨核细胞是生成血小板的前体细胞,经过分化、增殖、成熟和裂解,最终生成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特殊细胞,在生理性止血和器官修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参与血栓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几年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证实了哺乳动物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的变化,利用生物钟基因缺失模型进一步发现了生物钟基因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生物节律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巨核细胞的发育和血小板生成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越  张建法 《生物磁学》2011,(20):3958-3960
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生活习性都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变化。生物昼夜节律的产生是以内源性的生物钟系统为基础的。生物钟不仅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调控一系列特定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影响生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巨核细胞是生成血小板的前体细胞,经过分化、增殖、成熟和裂解,最终生成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特殊细胞,在生理性止血和器官修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参与血栓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几年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证实了哺乳动物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的变化,利用生物钟基因缺失模型进一步发现了生物钟基因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生物节律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巨核细胞的发育和血小板生成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蛇毒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林光 《蛇志》1997,9(4):44-46
蛇毒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孙林光综述管锦霞审校(广州医学院广州蛇毒研究所广州,510182)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它在生理性止血以及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蛇毒中广泛存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7.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可经各种途径被激活,导致α-颗粒释放,发生粘附、聚集、收缩、释放等反应,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在围体外循环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对血小板进行功能性保护,而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使血小板避免体外循环的打击,得到数量和功能的双重保护。本文将就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魏海燕  史宏伟  张媛 《生物磁学》2011,(7):1391-1393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可经各种途径被激活,导致α-颗粒释放,发生粘附、聚集、收缩、释放等反应,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在围体外循环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对血小板进行功能性保护,而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使血小板避免体外循环的打击,得到数量和功能的双重保护。本文将就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主要通过NAD(P)H-氧化酶系统产生氧化物,也存在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氧化应激可通过影响血小板聚集时相、一氧化氮、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平衡和αⅡbβ3整合素,从而改变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氧化应激能够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氧化LDL,刺激泡沫细胞生成,并通过CD40配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药物可干预血小板的氧化应激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去整合素是蛇毒中的一类蛋白质,能识别和作用于多种细胞膜上的整合素家族粘附分子,从而影响某些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血小板聚集、骨吸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等。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碎片,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血小板还参与并促进了肿瘤转移。当肿瘤细胞从原位肿瘤组织脱落进入血管后,血小板是其第一个接触到的宿主细胞。作为肿瘤转移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员,血小板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方面,肿瘤细胞能通过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来调节血小板功能;另一方面,血小板能够通过直接接触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促进肿瘤转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促进肿瘤转移:1)降低血液流体剪切力对肿瘤细胞造成的机械损伤;2)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3)促进肿瘤细胞在血管内的迁移和停滞;4)促进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5)促进肿瘤细胞外渗;6)构建适合肿瘤细胞生存的转移生态位。因此,靶向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成为潜在的肿瘤治疗策略。本文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综述血小板在肿瘤转移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血液中最小的无核血细胞,血小板除具有经典的止凝血功能外,在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血小板参与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给小鼠腹腔注射热灭活的大肠杆菌构建了急性炎症模型,并借助血常规、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方法检测了炎症条件下腹腔免疫细胞以及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在感染早期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能快速迁移至腹腔参与炎症反应,同时,血小板的数目和大小在感染早期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的RNA-Seq分析发现,小鼠血小板的转录组在感染后发生显著改变,其中,免疫反应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血小板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也显著增强。研究结果揭示了急性炎症条件下血小板转录组的变化,为了解血小板免疫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TxS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药,其显著特点是阻断花生四烯酸(AA)代谢过程中诱聚性及血管收缩性产物血栓素A_2(TxA_2)的形成,而不抑制甚至增加抗聚性及血管扩张性前列环素(PGI_2)的生成。这类药物比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经典抗血小板药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作用,可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涂强  张卿西 《生理学报》1990,42(4):363-367
本文应用血小板生成液体培养体系,检测了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PO)对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影响。r-EPO 能在1U 至6~U/ml 浓度范围内增加体系血小板数,r-EPO剂量与血小板数之间呈线性关系。r-EPO 还能促进巨核细胞 DNA 合成,并使 Ⅱ、Ⅳ 期巨核细胞比例增加,Ⅰ、Ⅱ 期巨核细胞比例减少。结果表明:r-EPO 可以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并作为一种主要刺激因子,以增加血小板数的方式促进血小板生成。  相似文献   

15.
利福平主要用于结核病的治疗,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本病例使用利福平后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下降至4×109/L,立即停用利福平并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因此,在利福平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必要时立即停药,并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30×109/L)给予补充血小板等治疗。对明确由利福平引起血小板减少者,治疗时应不再使用该药,以避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富血小板血浆是近些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血液制品,其来源于自体,且制备方法简单,又富含大量血小板及多种生长因子,能够加速骨愈合,增强骨再生,促进软组织及神经损伤恢复,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根据富血小板血浆所具有的特点,针对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并且在临床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已经开始了实验性应用,如骨缺损、骨再生,肌腱、韧带及软组织损伤,脊柱脊髓损伤等。尤其是在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面,无论是单独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还是联合应用富血小板血浆与脊髓神经前体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有利于脊髓神经损伤恢复的细胞因子复合物共同治疗,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研究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荒漠植物是干旱区具有独特功能性状与资源权衡表征的地带性植物。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格局与资源权衡策略对群落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改善起着关键作用。该综述主要从荒漠植物组织、器官功能性状特征、功能性状权衡策略、功能多样性组分及测度3个方面梳理了荒漠植物性状权衡策略与功能多样性研究的进展脉络:1)荒漠植物独特的根、茎、叶功能性状特征揭露了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许多生态学的关键性问题;2)作为植物功能性状之间存在的最普遍的联系,权衡策略是经过自然筛选后形成的性状组合,关键性状已经被发掘并创造性的提出了"经济谱"概念。荒漠植物研究过程中,应分析其根、茎、叶的特征属性筛选关键性状,着眼于关键性状间及整株植物性状间的权衡策略;3)功能多样性是影响生态系统运行和发挥作用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植物功能多样性能预测和指示群落中物种对于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发挥和过程变化的影响。功能多样性的组分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群落的生态位占据状况和资源利用程度,指数的选择要体现在群落内部物种的功能特征之间的差异程度,同时要考虑这些物种自身在群落内的优势程度。本研究为未来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及多样性研究梳理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期望为荒漠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选题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利用反转录-PCR从人胎肝中获得编码人血小板生成素(hTPO)全长cD-NA的基础上,综合TPO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信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成熟肽N端结构域.目的蛋白在菌体内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处理后,所得产物给Babl/c小鼠腹腔连续注射8d,第9d摘眼球采血,计数血小板的数量.结果表明,TPON端结构域具有明显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环状 RNA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血小板环状RNA (platelet circular RNA, platelet circRNA)是一类在血小板中由RNA反向剪切封闭形成的环形RNA分子,具有结构稳定、丰度高以及细胞、组织特异性.血小板环状RNA可以参与细胞内RNA调控网络,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新型的生物标记物及治疗靶点.近年来,关于血小板环状RNA产生、调控、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均取得了初步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血小板环状RNA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倪军  沈姝  邓菲 《昆虫学报》2022,65(12):1701-1716
蜱是一种人畜共患体表寄生虫,通过叮咬宿主和吸血,将病原体传播给宿主,引发多种疾病。凝血反应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生理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蜱叮咬和吸食宿主血液周期长,在吸血过程中分泌多种抗凝物质,抑制凝血反应,可帮助蜱长时间保持吸血状态。目前,已知的蜱源抗凝物质依据其功能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纤维蛋白(原)溶解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血管活性蛋白4大类。这些抗凝血物质可分别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中内源性通路、外源性通路、共同通路中的关键步骤,以及促进纤蛋白溶解和抑制血小板激活,从而抑制宿主血管中的凝血反应。蛋白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级联反应共同通路中凝血酶和Xa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溶解剂引起纤维蛋白原的水解并延迟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降解血小板聚集激动剂,并结合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和血小板上的αIIbβ3整合素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活性蛋白抑制宿主血管收缩以及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此外,还有一些蜱分泌的其他蛋白分子可通过不同的通路来实现抗凝血作用。本文对迄今为止各类蜱中发现的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蛋白和小分子及其抗凝血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阐述,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