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国内外无论在微生物的应用或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很活跃,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当我们接触了一些生产实践并初步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之后,可以回顾一下整个微生物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四个阶段。而微生物学的每一步发展,可以说都是由于生产实践推动  相似文献   

2.
酶学研究对于人类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自1907年酶学这一研究领域兴起以来,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前酶的研究和利用在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综述了酶学研究领域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经历及其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遗传学家,DNA结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曾经说过:"过去,我们认为命运是天数;现在,我们知道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如今,几乎所有生物学领域、任何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基因。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约翰·萨尔斯顿更是用一句话解析了基因研究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现代的生物学研究,已经离不开基因库"。  相似文献   

4.
诺奖精神     
2006年诺贝尔奖已经尘埃落定。回顾诺贝尔奖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诺贝尔奖对20世纪科学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诺贝尔奖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人阿尔弗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获得者从来没有停止对科学的继续思考,也不可能停止对科学的继续思考。每—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艰辛研究甚至是一辈子的心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  相似文献   

6.
蛋白电泳当今新技术郭尧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100101)电泳技术的早期理论是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瑞典UPPsala大学物理化学系的Svedberg提出的。以后由他的助手诺贝尔奖金获得者Tisselius教授付诸于实践。他们师生俩贡献了他们的智慧、理论、技术以至他们的诺贝尔奖金建立了在世界上享有电泳仪器和技术盛名的LKB公司,使电泳技术成为现代生物学实验室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三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了十五项二十世纪最后二十五年中麻省理工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大部分人选的科学家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十五项成就中,有两项为美籍华裔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一项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关于物质夸克粒子的发现;另一项则  相似文献   

8.
丁家波 《微生物学通报》2017,44(12):2771-2772
2017年4月,"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此次会议以"同一健康,共同行动"为主题,与会者围绕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的研究现状,共同分享、交流和研讨了各自领域内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会议报道的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充分展现了我国学者在兽医和医学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和发展前景。此外,参会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现了科研人员对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的热诚,凸显了兽医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微生物学通报》针对此次研讨会内容,与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首次合作,推出了本期"兽医微生物学主题刊",旨在展示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推动我国兽医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践行"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背景】当前微生物学研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但当前的大多文献计量分析以Web of Science、知网等收录的期刊论文为主,忽略了研究生论文数据库的重要作用。【目的】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选题,为探究我国微生物学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热点及变化趋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9-2018年收录于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237 562篇以微生物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999-2018年我国微生物学相关的研究生论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学位论文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科研机构是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关键词网络分析发现,近10年我国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生论文的研究领域呈现多样化,关键词网络更加密集,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等领域,与国际热点领域基本一致,但基础微生物研究相对不足。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些新兴领域如宏基因组、蛋白质组、工程与药物等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中仍需加强。【结论】文献分析结果为研究生及其导师选题、推动我国微生...  相似文献   

10.
会议报道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9):106-106
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国际极端微生物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与应用技术发展迅速,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重点进行了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研制与开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多媒体建设和微生物学网络教学多媒体建设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建于18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研究所之一,也是全世界第一所民办的研究机构。近百年来,先后有九任所长,现任所长 Raymona De-donder 教授。巴斯德的这些后来人已经把这个研究所发展成为当代微生物学研究的偶像,并以他成为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3.
《遗传》2010,(6)
<正>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胜利实施的带动下,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当前微生物学的热点领域。为了及时交流国内外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推广最新的研究技术和分析方法,加强国内各相关研究单位之间的合作,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农业微生物学专  相似文献   

14.
优化微生物学教学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文博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3):183-185
优化微生物学教学杨文博(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系,天津300071)微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科的发展需要大批的研究人员,而高等院校则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如何搞好微生物学教学,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人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交叉学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已有的微生物学、病毒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之外,基因组学、代谢工程、纳米科学、生物炼制、生物质能等也逐步成为微生物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为了更加系统、集中地反映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微生物学通报》的学科引领和导向作用,促进学科发展,为某个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微生物学  相似文献   

16.
LKB公司的电泳仪器始于40年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Tiselius的移界电泳。此后不断创新发展成为LKB公司的拳头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Pharmacia公司在电泳仪器方面亦久有盛名。近几年生产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先导,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最活跃的学科领域.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发起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是国际蛋白质组领域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世界性会议,每年举办一次,2004年10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将是亚太地区主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蛋白质组学大会.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国际蛋白质组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将应邀作大会报告.预计3000余名代表将出席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18.
李文均  蒋宏忱 《微生物学报》2023,(6):I0005-I0006
自2017年开始策划“地质微生物学专刊”以来,《微生物学报》已成功出版了5期,分别是2018年第4期、2019年第6期、2020年第6期、2021年第6期、2022年第6期。共发表文章105篇,得到了地质微生物学领域学者的关注和好评。为了更加系统地介绍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扩大地质微生物学的影响、促进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期“地质微生物学”专题。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在中国本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无疑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在治疗疟疾思路上的创新,这样一个挽救千万人生命的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堪称实至名归.当全国都在问将来何时谁会成为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国内科学家的时候,这个奖来了,出乎很多人的意  相似文献   

20.
李文均  蒋宏忱 《微生物学报》2022,62(6):1971-1973
<正>自2017年开始策划“地质微生物学专刊”以来,《微生物学报》已成功出版了4期,分别是2018年第4期、2019年第6期、2020年第6期、2021年第6期。共发表文章81篇,得到了地质微生物学领域学者的关注和好评。为系统介绍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扩大地质微生物学的影响、促进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期“地质微生物学”专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