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的硅藻化石采于四川省米易县莲华公社水塘的昔格达组陆相河湖沉积层(化石的采集位置见图1)。据《四川省米易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1966),昔格达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依兰早第三纪植物群的古气候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黑龙江依兰煤矿煤层间的大量植物叶痕化石研究表明:依兰植物群有蕨类植物2 种,裸子植物10 种,被子植物58 种,分属34 科46属。植物群可分为两个植物组合:一个是下煤层上顶板的矿页岩层化石的组合,称A 段组合,时代为早始新世。植物种类丰富,含有较多常绿阔叶成分,属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针阔叶混生林。通过植物叶相特征分析,其全缘叶比例为38% 。用气候诺模图得出其古气候为年均温13.2℃,年温差20℃;另一个植物组合是煤系地层之上,即上煤层顶部的油页岩层中的B段化石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植物以落叶成分为主,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生林。全缘叶比例为30% 。古气候年均温为11℃,年温差25℃。表明植物区系组成完全不同,显示出气候随时代发生了演变,而使区系逐渐发展到今日的寒温带气候和植被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穆棱组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小菊 《古生物学报》2003,42(4):561-584
系统描述了最近采集的穆棱组植物化石22属23种,其中的两种被子植物叶化石均为具原始被子植物叶特征的小型叶,在该植物群中尚属首次发现。运用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其中的Tyrmia sp.,Nilssoniopteris sp.,Ginkgoites cf..sibirica,.Sphenobaiern sp.,Elatocladus manchurica等化石的叶角质层进行了研究。据已有的资料统计,穆棱组迄今已知有化石植物31属38种。该植物群以真蕨类占据绝对优势,裸子植物也相当丰富,其中的大多数种类主要见于早白垩世,穆棱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或巴列姆-阿普梯早期。植物组合中以丰富的热带及亚热带型植物为主要特点,未发现针叶类型的植物,说明早白垩世穆棱组沉积时,该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另一方面,落叶的银杏类和松柏类,以及裸子植物木化石中具有清楚的生长轮,又说明该地区的古气候存在着季节变化。该植物群属于早白垩世西伯利亚植物区或加拿大-西伯利亚植物区。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南段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高度丰富的植被多样性。这种植被多样性的演化与形成是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 而植物化石是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横断山南段的9个上新世化石植物群, 根据其植物组成和优势成分, 分析其所代表的植被类型, 总结了该地区上新世的植被多样性与空间分布, 并结合古环境研究资料, 探讨该地区植被多样性的兴起, 植被分布格局的形成, 及其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 横断山南段在上新世时期已经具有了多种植被类型, 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地等, 体现了丰富的植被多样性; 植被类型从南面的偏热性植被向北面的偏温性植被逐渐转变, 反映了当时随纬度变化的海拔梯度, 植被类型与分布呈现出与现在高度相似的格局。同时, 小范围内也具有适应于不同气候的植被类型, 反映了当地较大的海拔落差, 可能与高大山体的存在有着密切关联。我们推测, 横断山南段现在丰富的植被多样性和随纬度变化的植被面貌最晚在上新世就已基本形成, 但形成时间是否更早则需要更多、更老化石植物群的发现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6.
吉林龙井渐新世三合植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描述三合植物群24种(归17科22属),其中17已知种,1新种(Zizyphus orbitofolia)和6未定种。此化石植物群包含蕨类植物1种1种,裸子植物5属5种,被子植物16属18种,其中有2形态属,其余全归现代属。这个植物群的物种数量虽不多,但其多样性是很明显的。植物群中壳斗科有3属5种,是属种最多的科。其次杉科有3属3种,豆科2属2种,其余14科仅有1属1种。植物群中只有Sequoia、Fukienia和Palaeocarya是常绿植物,其余均属落叶植物,是一个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三合植物群的成分与朝鲜北部咸镜北道会宁植物群类似,属于渐新世。  相似文献   

7.
云南洱源三营煤系的植物化石群和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云南洱源三营煤系的植物化石,并对该组的孢粉组合和植物群进行讨论。叶子化石主要为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匙叶栎(Q.spathulata)、矮山栎(Q.monimo-tricha)及川西栎(Q.gilliana)。此外,还有川滇三角槭(Acer paxii)、小叶朴(Celtis bungeana)、卵叶荚蒾(Viburnum ovalifolium)和杨属(Populus spp.)的几种叶子、云南松的球果、冷杉的种子、菱的果实和枫属的翅果。针叶树有云南松、松、冷杉、云杉、雪松、铁杉、罗汉松,阔叶树有栎、桦、槭、榆,灌木有木兰科的含笑属,蔷薇科、杜鹃花科和水生植物睡莲、香蒲、水鳖、菱的花粉和水龙骨属及凤尾蕨属的孢子。从大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上看,显然,这个植物群与今日云南洱源的植物区系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种类相同,植被类型应属亚热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并已显现出垂直分带。从地层层序和植物群的特点上看,该煤组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晚期。本植物群与希夏邦马峰上新世晚期的高山栎化石群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能属于同一古植物区系。这种研究能使我们了解到喜马拉雅区东面的上新世植物区系的情况,并确定三营煤组的地质时代,对滇西现代植物区系的发展史提供古植物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西义县组孢粉植物群指示的古气候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迄今为止,在辽西北票义县地区的下白垩统义县组二段沉积层中,已发现孢粉化石62属,82种,藻类化石3种。本文对产于不同地点沉积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根据孢粉母体植物形态和生态特征、生长的气候环境和干湿度环境,对义县组二段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植被类型、气候带类型和干湿度类型的统计和划分,认为义县组二段沉积时期,其孢粉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所处的气候环境为湿润的亚热带一暖温带。由于植被成分中存在落叶阔叶植物和旱生植物,推测气候环境存在季节性变化,间有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
西藏西部札盆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孢粉组合以松科两气囊花粉与被子植物藜科花粉为主,禾本科及麻黄花粉有一定的含量,含有少量亚热带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分子,蕨类孢子少量,时代属上新世中晚期,亦不能完全排除更新世的可能,孢粉植物群显示比较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带现象,反映了较高海拔下的草原,灌丛草原,亚高山针叶林,低山落叶阔叶林,低山常绿阔叶一针叶林植被,当时气候偏干,可能与现在当地气候已较相似,盆地内地势可能为南低北高,其最低处的海拔可能在2000-2500m左右。上新世至今地势无疑又有1千多米的隆升。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桦南县中新世道台桥组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桦南县中新世道台桥组孢粉植物群中柔荑花序植物花粉占统治地位,尤其是山毛榉科和桦科最多;胡桃科、榆科也很常见。此外,还有椴树科、槭树科、杨柳科以及一些可能和蔷薇科、豆科有关的三孔沟花粉。单子叶植物花粉较少。裸子植物以松科为主,并有少量柏科花粉。蕨类植物不多,主要为水龙骨科孢子。道台桥组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分都属于温带型。亚热带成分无论从类型或数量上都比较少。孢粉植物群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属种,重要的如铁杉属、山毛榉属、山核桃属等。从习性上看,陆生木本植物远远多于水生草本植物。桦南县中新世化石孢粉植物群反映了当地中新世植被的主要成分和古气候特征与现代植被和气候有着显著不同。当时的针阔叶混交林中栎属、山毛榉属为重要成分。气候较现代温暖,可能和我国东北南部及华北北部地区的现代气候相似。我国北方自中中新世晚期以后存在一个范围相当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是桦南地区当时的气候温暖潮湿,可以归入中新世中国东部落叶阔叶林植物区。这与现代植物区系分区相似。  相似文献   

11.
吕合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研究表明该植物群属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 ,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为主 ,温带成分如Alnus、Betula、Carpinus、Corylus、Quercus、Castanea、Ulmus等 ,亚热带、热带成分如Cyclobalanopsis、Castanopsis、Liquidambar、Carya、Davidia、Ilex、Palmae等。吕合附近海拔较高的地带分布松科Abies、Tsuga、Pinus等针叶树种。吕合孢粉组合中温带成分比热带、亚热带成分花粉类型多 ,每种类型的花粉含量也多。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类型。植物群对比揭示吕合植物群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_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000 m,甚至达到2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云南景谷盆地晚第三纪介形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首次报道景谷盆地介形类化石13属30种(其中19新种,1未定种)并建立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三号构组以Potamocypris-Candoniella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组合,时代为中新世早期;回环组以Herpetocyprella-Metacypris为代表的组合,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大红猫村组以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为代表,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4.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 000 m,甚至达到2 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希夏邦马峰是喜马拉雅山中部的高峰之一,海拔8012米。在其北坡山脚下有一套灰黄色砂岩层,露出的厚度约为1000米。在砂岩层的下部出现一个植物化石层,保存着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类似黄背栎(Qu.cf.pannosa Hand.-Mzt.)、灰背栎(Qu .senescens Hand.-Mzt.)、常绿乔木和莎草科的叶化石。经孢粉分析,发现砂砾岩的上、下部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的雪松属和栎属花粉,各占本部孢粉含量的59.1%及72.2%。此外,有冷杉、云杉、松、铁杉和桦等属乔木花粉和杜鹃科、唇形科、莎草科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及凤尾蕨、水龙骨、卷柏等属孢子。上、下部的孢粉组合大体相似,但上部成分较为复杂,冷杉属的分量有所增加,并出现云杉属和松属的花粉。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也多出现于上部。说明晚期植被趋向温带类型,气候趋向微凉方向发展。总的说来,当时植被以常绿栎林和雪松林为主,气候温和而多雨,酷似今日的亚热带。从植物区系上看,希夏邦马植物区系与云南西北部上新世、南欧东部上新世中晚期以及克什米尔早更新世的植物区系有较密切的关系,其发展趋势与保加利亚南部索非亚的艾奔(Ebene)上新世和法国南部康塔耳(Cantal)上新世中期的植物区系相仿。因此,含高山栎岩系的地质时代不会早于上新世中晚期。现在化石产地气候十分严寒,海拔5700—5900米。盛夏之际,草木不生,而大小植物化石皆指出在上新世中、晚期该地比较温暖,海拔不过2500米。显然希夏邦马峰在上新世以后二三百万年间,已升高了约3000米。  相似文献   

16.
戴静  陈威兆  金露露  黄亮 《生物多样性》2022,30(11):22553-48
栎属(Quercus)植物叶片化石在新生代地层中分布普遍, 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采自云南省宜良县上新统茨营组中的栎属植物叶片化石进行角质层结构分析, 结合叶形态特征, 系统描述了4种栎属植物: 阔叶栎(Quercus latifolia)线叶栎(Q. scottii)、楔基栎(Q. simulata)和黄毛青冈相似种(Q. cf. delavayi)。通过对比化石和现生植物的叶形态和角质层特征, 本文认为叶片形状、叶基和叶尖特征、二级脉数量、表皮细胞和垂周壁特征、气孔大小和形状、气孔密度、毛基类型、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种类的特征, 但是不能只考虑其中的一个因素, 应该综合这些特征作为判断依据。结合宜良植物群中其他化石资料认为, 包括壳斗科柯属(Lithocarpus)、栲属(Castanopsis)以及樟科、榆科、木兰科等在内的植物, 代表了以栎属青冈组为优势树种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宜良植物群与同时期相近纬度的植物群相比, 植被类型相似, 但是落叶成分较少。宜良植物群中的线叶栎、楔基栎和阔叶栎同晚始新世的线叶栎以及早中新世的楔基栎和阔叶栎相比, 形态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与现生植物也非常相似, 进一步说明云南现代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成分来自于古老植物的承袭, 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建立了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顶山盐池组。该组平行不整合于哈拉玛盖组之上,是一套以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体的细碎屑岩堆积,厚约50 m,含有上下两个化石带。上化石带时代为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下化石带为中中新世中晚期,与通古尔期默尔根小哺乳动物群大体相当。根据岩性和化石组合,推测顶山盐池组含有风成沉积物,或主要为风成堆积。其下部地层与流域中可可买登组为同期异相沉积。通过下伏的哈拉玛盖组,顶山盐池组可以和附近地区的铁尔斯哈巴合剖面衔接,构成乌伦古河流域一个从晚渐新世到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大体连续的地层序列。这个序列有可能包含了塔本布鲁克期至保德期的沉积物和动物群。我们将这个序列与中国以及欧洲的相同时段生物年代序列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并讨论了有关的生物年代和年代地层问题。以哈拉玛盖动物群为代表的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繁盛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和中中新世全球气候最佳期的温暖气候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依兰始新世植物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依兰煤矿早第三系始新统达连河组的上、下两个层位所产的植物化石的区系组成及植物群特征:一个系产于煤层下部的砂页岩中的植物群A,另一个是产于煤层上部油页岩中的植物群B。植物组合共计35科49属52种,其中有蕨类植物2种,裸子植物10种,被子植物40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对其进行区系成分和叶相分析表明,A段植物群的古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生林;B段植物群的古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通过与邻近地区的国内外相应植物群比较及植物群的属种地史分布分析,确定A段植物群的时代为早始新世,B段植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晚始新世。两个层位间植物群区系成分的变化,表明始新世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较明显的气温下降过程,即古气候发生了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采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它在滇西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通过与现生油丹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实了该化石归属的正确性。现生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分布范围的缩小显示滇西从上新世—现代气候逐渐变冷,上新世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化石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地理分布区的扩大和地质时代的延伸,为植物的发展演化和推论古气候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20.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河北省安河湾盆地QK综Ⅰ孔介形类属种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泥河湾组底部重新划分出Candoniella-Candona-Ilyocypris-Darwinula stevensoni化石组合带,属种之间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Potamocypris plana,Leucocythe,Heterocypris salinus,Tanella opima与其它化石均不具有相关性,分别代表上新世、早更新世特殊的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