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对江汉平原钻孔中的化石硅藻进行鉴定时,发现1个新种类:江汉异极藻(新种)Gomphonema jianghanensis sp.nov.,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壳面狭披针形或线性披针形,端部和基部圆形,中轴区窄。中心区宽呈横矩形,在紧靠中心区的一侧具1条很短的线纹,另一侧有时有1条很短的线纹,有时没有线纹,无孤点。壳缝呈直线,在中央区附近略弯向一侧,在极节处折向另一侧。线纹轻微放射状,中部略弯曲,在近顶端处没有线纹,在10μm内,中部具6—13条。长20—30μm,宽4—7μm。4个中国新记录属:楔异极藻属Gomphosphenia Lange-Bertalot、楔月藻属(新记录属)Cymbopleura Krammer、优美藻属Delicata Krammer、尖月藻属Encyonopsis Krammer,8个中国新记录种:微小异极藻Gomphonema minutiforme Lange-Bertalot&Reichardt、较细楔异极藻Gomphosphenia tenerrima(Hustedt)Reichardt、舌状楔异极藻Gomphosphenia lingulatiforme(Hustedt)Lange-Bertalot、瑞克舟形藻Navicula rakowskae Lange-Bertalot、北方羽纹藻岛屿变种Pinnularia borealis var.islandica Lange-Bertalot,舟形盖斯勒藻Geissleria tectissima(Lange-Bertalot)Lange-Bertalot&Metaeltin、岩生楔月藻小变种Cymbopleura rupicola var.minor Krammer和法国尖月藻Encyonopsis falaisensis(Grunow)Krammer,1个种的补充说明:中华优美藻Delicata sinensis Krammer & Metzetin。  相似文献   

2.
范亚文  包文姜 《植物研究》1997,17(4):371-37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东北异极藻科植物3属8个分类单位即:异极藻属2种2变种1变型:细异极藻箭头变处G.sabtile var.saggita(Schum..)Cl.K.,缢缩异极藻头状变种意大利变型G.constrictum var.capitatum f.itallica Mayer.,柔弱异极藻G.tenellum Kutz.,半孔异极藻G.semiapertum Grun.长异极藻延长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采自海南岛的异极藻属(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5种,分别为:雅德维加异极藻Gomphonema jadwigiae Lange-BertalotReichardt、假棍棒异极藻G.pseudoclavatum Lange-BertalotReichardt、假具球异极藻G.pseudosphaerophorum Ehrenberg、萨拉异极藻G.salae Lange-BertalotReichardt和乌拉圭异极藻G.uruguayense Metzeltin,Lange-BertalotGarcía-Rodríguez。对每个种的形态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为我国藻类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来自青海省异极藻属和桥弯藻属(硅藻门)的三个新变种进行描述,它们是:橄榄异极藻短纹变种(Gomphonema olivaceum (Lyngbye) Kuetzing var. brevistriatum Li Y. L. et Shi, var. nov.);十字异极藻矩形变种(Gomphonema staurophorum (Pant.) Cleve-Euler var oblongum Li Y. L. et Shi, var. nov)和亚贝桥弯藻具点变种(Cymbella yabe Skvortzow var. punctata Li Y. L. et Shi, var. nov).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2种双壳缝硅藻中国新记录种——肿胀类辐节藻和英格兰盘状藻具孤点变种的标本进行了详细形态学研究。观察发现:(1)肿胀类辐节藻具有4个鉴定特征:①壳瓣轮廓在大的标本中呈披针形,在小的标本中呈椭圆披针形;②线纹在壳面中部呈辐射状排列,彼此间隔相对较宽;③假隔片在壳面两端都存在;④ 孔纹在内壳面被具微孔的膜完全覆盖。(2)英格兰盘状藻具孤点变种也具有4个鉴定特征:①壳瓣线性椭圆形或椭圆形;② 线纹除了在壳面两端呈平行排列外,在壳面大部区域呈辐射状排列,中部线纹密度10~14条/10 μm;③在壳面中央有一个孤点;④孔纹内部开口被由4个支柱支撑的孔板所覆盖,孔纹密度35~40个/10 μm。该研究的详细描述和清晰的插图为肿胀类辐节藻和英格兰盘状藻具孤点变种的准确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郑妍  刘冰  易曼琪  杨彬  徐子林 《西北植物学报》2023,43(11):1975-1980
本研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一源头水溪流的硅藻标本进行了观察,鉴定出中国新记录一种:沃氏具脊桥弯藻(Oricymba voronkinae Glushchenko, Kulikovskiy & Kociolek)。研究结果显示该具脊桥弯藻具有以下鉴别特征:(1) 壳面呈披针形,末端钝圆;(2) 壳面平坦,壳面和壳套区别明显,被一条边缘脊分开;(3) 边缘脊两侧具凹槽;(4) 近缝端向壳面腹侧偏转,远缝端几乎呈直角向壳面背侧弯曲且在远缝末梢的背侧处有一个缺刻;(5) 壳面中央孤点外侧开口为一个简单圆形,内壳面开口为被向内生长物所遮挡的两个裂缝;(6) 壳面孔纹呈裂缝状,仅近中轴区的孔纹呈半圆至弧形;孔纹的开口被齿状突出物部分遮挡;(7) 顶孔区内侧开口被波浪形的贯壳列硅质条所覆盖但未完全封闭内侧开口;(8) 壳面中部的线纹密度为8~11条/10 μm,孔纹密度25~30个/10 μm。本文提供了沃氏具脊桥弯藻孔纹密度和原始描述中未揭示的顶孔区内壳面的详细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2015年11月对武夷山北部山区溪流的附着藻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了淡水硅藻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双头异极藻(Gomphonema biceps Meister)。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双头异极藻武夷山地理种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将其与国外种群以及其他相似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同时对该物种的生境特点和世界地理分布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海南省三亚亚龙湾国家森林公园,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和黑龙江省兴凯湖湿地的硅藻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异极藻属植物中国新记录5种,分别是狭状披针异极藻(Gomphonema acidoclinatum LangeBertalotReichardt)、矛形异极藻(Gomphonema hasta D.Metzeltin)、林氏异极藻(Gomphonema kobayashiae MetzeltinLange-Bertalot)、宽缘异极藻(Gomphonema latipes E.Reichardt)和隐形异极藻(Gomphonema occultum ReichardtLange-Bertalot)。对相似种类之间的形态差异进行比较,为中国异极藻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黑龙江省东南部兴凯湖湿地的100余号硅藻标本进行分类研究,共发现桥弯藻科、异极藻科(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5种2变种,分别为亚粗糙桥弯藻(Cymbella peraspera Krammer)、尖头弯肋藻[Cymbopleura cuspidata (Kützing) Krammer]、不显内丝藻高山变种(Encyonema obscurum var.alpina Krammer)、西里西亚内丝藻翼形变种(Encyonema silesiacum var.lata Krammer)、耳状异极藻(Gomphonema auritum Braun & Kützing)、棍棒异极藻(Gomphonema clava Reichardt)、极细异极藻[Gomphonema exilissimum (Grunow) Lange-Bertalot & Reichardt]。对其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同属中相似的种类进行了比较与讨论,为今后该区域的藻类研究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大兴安岭沼泽硅藻进行分类学研究的过程中,观察到桥弯藻科中国新记录8个分类单位,分别为平截盘状藻Placoneis explanata(Hust.)Lange-Bertalot、类冰川盘状藻Placoneis interglacialis(Hust.)Cox、近北极桥弯藻Cymbella subarctica Krammer、佛罗伦萨弯肋藻Cymbopleura florentina(Grun.)Krammer、新异肋弯肋藻Cymbopleura neoheteropleura Krammer、近尖头弯肋藻Cymbopleura subcuspidata(Krammer)Kram-mer、近喙头弯肋藻Cymbopleura subrostrata(Cl.)Krammer、埃尔金内丝藻Encyonema elginense(Krammer)Mann。异极藻科中国新记录7个分类单位,分别为英吉利异极藻Gomphonema anglicum Ehrenb.、远距异极藻Gomphonema distans(Cl.-Eul.)Lange-Bertalot&Reichardt、肯特异极藻Gomphonema khentiiense Metzeltin,Lange-Bertalot&Nergui、李氏异极藻Gomphonema liyanlingae Metzeltin&Lange-Bertalot、铲形异极藻Gomphonema pala Reichardt、假弱小异极藻Gomphonema pseudopusillum Reichardt、箭形异极藻Gompho-nema sagitta Schumann。文章对这些种类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这些种类与相似种类之间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初步探讨了这些种类的生态分布特点。对盘状藻属Placoneis Mereschkowsky、内丝藻属Encyonema Kützing和弯肋藻属Cymbopleura(Krammer)Krammer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不同起始密度对3种赤潮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蔡恒江  唐学玺  张培玉  杨震 《生态学报》2005,25(6):1331-1336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起始密度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潮异弯藻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初始接种时赤潮异弯藻细胞密度的提高,这种抑制作用愈加明显。2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之间的种间竞争结果相类似,即起始密度比例为A∶S(H)=1∶4时,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分别在竞争中占优势;当起始密度比例为A∶S(H)=1∶1和A∶S(H)=4∶1,塔玛亚历山大藻在竞争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龙继艳  刘冰  周阳艳  徐三妹  陈锦华 《广西植物》2022,42(10):1791-1796
在对湖南省硅藻多样性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一采自湘江的桥弯藻种类具有以下鉴定特征:(1)细胞小,长度小于29μm;(2)壳面略微呈背腹之分;(3)远缝端末梢向壳面背侧弯曲;(4)顶孔区很小,由1~3横列形态不同的两种类型孔纹组成,一种孔纹与壳面上的孔纹相似,呈狭缝隙状,另一种为圆形小孔,其内部开口上方有袋盖状硅质突出物覆盖;(5)壳面背侧中部处线纹密度每10μm为10~12条、腹侧中部处每10μm为11~13条,孔纹密度每10μm为30~40个;(6)在靠近壳面腹侧中央区具有1~2个孤点。经与帕瓦拉桥弯藻(Cymbella pavanaensis A. Vigneshwaran et al.)模式种群相比较,该文确定上述桥弯藻即为帕瓦拉桥弯藻。该文提供了对帕瓦拉桥弯藻超微结构的更多清晰认识,扩大了其地理分布区域,且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科氏杜氏藻是一种泥生或附沙生硅藻。该文对最近刚确立的一个硅藻属——杜氏藻属进行了介绍,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019年4月20日采自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氏杜氏藻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具有以下主要形态特征:(1)壳面椭圆披针形。(2)中央区为蝴蝶结形,没有延伸至壳缘。(3)线纹在壳面大部分区域呈辐射状排列,在两端近平行排列,中部线纹密度20~22条/10μm。(4)孔纹圆形或近圆形,在内壳面被圆顶状的孔膜覆盖。(5)在壳面两端存在假隔片。该文调查采集的科氏杜氏藻种群的形态特征与模式种群相吻合,该属在中国是首次报道,为中国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月,对福建省莆田市东圳水库进行藻类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中国淡水硅藻的一个新记录种———瓦维洛夫双肋藻(Amphipleura vavilovii Glushchenko&Kulikovskiy)。该种在老挝Namlik村的河流中首次被报道,但未提供其外壳面扫描电镜照片和形态描述。该研究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采集自中国福建的瓦维洛夫双肋藻种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将其与双肋藻属模式种及其他相似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瓦维洛夫双肋藻壳面线形披针形,中部平行或略收缩,朝向两端渐窄,末端钝圆。(2)中央胸骨明显,朝向两端分叉形成两条平行硅质肋。(3)线纹单列,在10μm内有25~30条。该研究结果与瓦维洛夫双肋藻模式种群形态、线纹等特征吻合,该种在中国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硅藻标本进行了观察,鉴定出其中一种硅藻为比提基金长篦藻(Neidium beatyi Hamilton et al.)。结果表明,该长篦藻具有以下鉴定特征:(1)线性椭圆至线性披针形的壳瓣外形。(2)壳面两侧具有3~5条纵向线。(3)向相反方向弯曲的两近缝端,呈叉状分枝的远缝端末梢及顶端的三角形硅质顶盖。(4) 16~18条/10μm的线纹密度和14~18个/10μm的孔纹密度。(5)一些孔纹内部开口周围的4~7个豆状突出物。本研究结果与比提基金长篦藻模式种群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性状均吻合,故确定其为比提基金长篦藻;增加了比提基金长篦藻的新地理分布区域——中国洞庭湖。  相似文献   

16.
小盘藻属,我国微型硅藻类的一个新记录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我国首次记录的小盘藻属Minidiscus硅藻四种。主要特征是壳缘无环突起,壳面上 的支持突和1个唇形突均远离壳缘。小盘藻M.trioculatus,奇特小盘藻M.comicus和智利小盘藻M.chilensis为我国的新记录;细弱小盘藻M.subtilis为新种。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壳面花纹及支持突和唇形突排列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范亚文  包文美 《植物研究》1998,18(2):243-251
报道了采自中国黑龙江省(包括吉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的异极藻科植物3属25种24变种6变型。其中2种7变种3变型为中国新记录。我们初步探讨了黑龙江省异极藻科植物的分布特征并对这些新记录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此外还附有全部分类单位的照片及其生境和分布一览表。  相似文献   

18.
1.旋转囊探藻网纹变种新变种图1:1TrachelomonasvolvocinaEhrenbergvarreticulataShi,var.nov.囊壳圆球形;表面具不规则的网纹。鞭毛孔无加厚环,具一低领。囊壳直径约16μm湖北:武汉,采于鱼池中,197310,31,李尧英采,图1:1(模式图,Iconotypus)本变种与原变种的  相似文献   

19.
UV-B辐射增强对三种赤潮微藻DNA的伤害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DNA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状况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不同;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是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3种赤潮微藻的DNA损伤程度提高,而且赤潮异弯藻DNA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亚历山大藻DNA的伤害程度又远远高于中肋骨条藻.UV-B辐射处理解除后,损伤DNA可明显恢复.赤潮异湾藻和亚历山大藻恢复培养6d,损伤DNA可明显恢复(P<0.05);而中肋骨条藻恢复培养3d,损伤DNA可明显恢复(P<0.05),说明3种赤潮微藻的DNA损伤水平不适合作为指示UV-B辐射增强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湖南省绥宁县巫水水域的硅藻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鉴定出其中一种为硅藻中国新记录种——泉生平片藻[Tabularia fonticola (Hustedt) C.E. Wetzel & D.M. Williams],该种具有以下鉴别特征:(1) 壳面轮廓为线形披针形,中央胸骨宽,线纹短且宽。(2) 横主肋和纵细肋硅质化增厚。(3) 孔纹开口被数条横向硅质条组成的筛板所遮拦。(4) 每个壳面仅在其一端着生一个唇形突。(5) 壳套顶孔区孔纹有序排列。(6) 第一环带开放。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泉生平片藻的前正常营养期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对泉生平片藻的超微结构认识,而且扩展了其地理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