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草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Ⅱ.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病鱼肾组织中发现有病毒颗粒,在头肾组织中也看到类似的颗粒。病毒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为60—78毫微米,平均为69毫微米;颗粒中央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的核心,其直径平均为32毫微米,核心周围包有外膜,宽20毫微米左右。此外,还有一种无外膜的、电子密度均匀的病毒颗粒,直径为46—60毫微米,平均为52毫微米,这种颗粒出现在细胞核和胞质包涵体内。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均出现在肾的造血组织内,但红血球和颗粒白血球中没有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也未观察到病毒颗粒。在正常鱼的肾组织中没有发现与病鱼标本中类似的病毒颗粒。因此可以认为,我们人工感染致病的草鱼肾组织中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暂名为草鱼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2.
草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草鱼出血病是草鱼种的一种严重疾病,通常在水温25—30℃时发病,其症状表现为全身性组织器官充血。其病原悬液能通过赛氏滤器(Seitz,EKS石棉滤板),能在草鱼种体内及草鱼鳍单层细胞中传代繁殖,在草鱼肌肉单层细胞和性腺单层细胞中感染并出现细胞病变。病原悬液对脂溶剂乙醚敏感,耐热性强,对四环素类药物不敏感。试验结果,我们认为草鱼出血病的病原是病毒。  相似文献   

3.
草鱼出血病是草鱼种的一种严重疾病,通常在水温25-30℃时发病,其症状表现为全身性组织器官充血。其病原悬液能通过赛氏滤器(Seitz,EKS石棉滤板),能在草鱼种体内及草鱼鳍单层细胞中传代繁殖,在草鱼肌肉单层细胞和性腺单层细胞中感染并出现细胞病变。病原悬液对脂溶剂乙醚敏感,耐热性强,对四环素类药物不敏感。试验结果,我们认为草鱼出血病的病原是病毒。  相似文献   

4.
草鱼出血病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但养殖过程极易发生出血病导致草鱼大量死亡,给草鱼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病原的研究,1980年发现病毒颗粒并确认为草鱼出血病病原,1991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命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一直以来除呼肠孤病毒感染草鱼引起出血病外,未见有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的报道。本刊2009年8期介绍了邓国  相似文献   

5.
Ⅱ.对精子发生过程影响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牙鲆出血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出血病的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的肝、脾、肾组织中分离到 3个菌株。经人工感染证实PHK致病性强 ,为病原菌 ,经鉴定为沙鱼弧菌 (Vibriocarchari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该菌株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先锋噻肟、菌必治、链霉素、氟嗪酸、多粘菌素B、头孢西丁、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先锋必敏感 ;对萘啶酸、头孢噻吩、氯霉素、四环素、先锋Ⅴ、痢特灵、青霉素G、先锋孟多、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草鱼出血病病毒反应核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节前神经经液氮冻伤后,4天时节前纤维末梢完全溃变,3周时神经节内已重新出现胆碱能神经末梢,半年时末梢计数达对照值的54.2%,其后直至一年无明显进展。这一结果表明,交感节前神经再生过程至少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初期快速再生阶段;一是后期缓慢持续阶段。实验证明,交感节前神经的再生是不完全的,其发展过程与中枢及其它外周神经有异。  相似文献   

9.
草鱼出血病病毒人工感染稀有鲫出血病病鱼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肌肉系统血外渗,出现微血栓,红血球浸润于肌纤维之间;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和肥大导致相互融合,血外渗和红血球裂解,形成微血栓和血泡;肠上皮细胞脱落,红血球散布于整个肠壁;肝细胞肥大和细胞实质空泡化,细胞间隙增大;脾组织黄褐色的“小结”增多。而对照鱼未出现上述变化,说明这些病理变化确由GCHV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0.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血清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具有弱的凝集人“O”型红血球的能力。其抗体与呼肠孤病毒、轮状病毒不发生免疫反应,说明此病毒与上述病毒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相似文献   

11.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RNA转录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健  柯丽华 《病毒学报》1992,8(1):50-56
  相似文献   

12.
草鱼出血病病毒基因组体内转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采用α-[~(32)p]ATP标记物在鱼肾细胞系(CIK)系统中,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基因组进行了体内转录的研究。通过放线菌素D抑制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转录活动,从感染病毒细胞中分离出病毒的mRNA,分别采用液相杂交和Nortbern blot方法检查病毒mRNA的转录情况。试验结果表明,GCHV含有内源性转录酶,其基因组的转录活动是在病毒感染细胞后4小时开始,由早期基因所转录,8—10小时获得晚期基因的转录产物。这些mRNA的大小、数目大体上与病毒基因组一致。  相似文献   

13.
草鱼出血病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中和试验比较了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73的11个多肽的免疫原性,确定了主要中和抗原。纯化的单个病毒多肽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多太VP1、VP5、VP6和VP9的抗血清具有中和效价,而VP2、VP3、VP4、VP8、VP10和VP11则不能诱生中和抗体。其中VP5的抗血清中和效价最高,因此,VP6极可能是病毒多肽中的主要中和抗原。  相似文献   

14.
鲤痘疮病病原的电镜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痘疮病是鲤越冬前后常见的疾病。过去由于该病在池塘中流行不广,危害也不大,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由于网箱养鱼等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推广,该病日益常见而且严重。本文报道了患痘疮病鲤鱼组织的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5.
草鱼出血病病毒对其它鱼的感染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草鱼出血病病鱼分离出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感染其它常见鱼并用ELISA方法检查感染鱼组织提取液,结果表明:青鱼、鲢鱼、布氏鳌条对GCHV抗体呈阳性反应;鲤鱼、鳙鱼、鲫鱼、团头鲂、泥鳅则呈阴性反应。综合感染鱼发病症状及死亡特征,初步认为:青鱼对GCHV是易感的,GCHV能在鲢鱼、布氏蟹条体内增值,但毒力较低,鳙鱼、鲫鱼、团头鲂、鲤鱼、泥鳅能抗GCHV感染。  相似文献   

16.
板栗干腐病研究:Ⅱ.症状及病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板栗干腐病症状及病原的研究结果表明:1.板栗干腐病主要发生于种仁上,其病斑大小、质地不一。按色泽可分为褐、黑、白、灰、黄五类。果实其它部位也偶有症状产生;2.此病为多种真菌复合侵染所致。主要的致病菌有Phoma、Phomopsis、Dothiorella、Gloeosporium和Cytospora等属真菌,另有十余种弱寄生及腐生菌有时也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17.
草鱼出血病病毒多肽的荧光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  陈延 《Virologica Sinica》1994,9(2):157-159
将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CarpHemorrhageVirus,GCHV)置于还原性的溶液中,然后加入等体积的NaHCO3配制的异硫氰酸荧光索溶液进行多肽的标记,再经SDS-PAGE分析,在紫外灯下即可检测到GCHV全部的11个结构多肽的荧光带。该方法最小检测量为500ng,由该方法回收的多肽具有抗原活性,可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学实验。  相似文献   

18.
三株草鱼出血病病毒免疫原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湖南邵阳、湖北仙桃、武汉南湖地区分离到的三株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73、GCHV875、GCHV876),分别对家兔进行免疫,并测定了它们在家兔体内形成抗体的水平以及这些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中和能力。实验结果显示:GCHV873产生抗体滴度比GCHV875高一倍,较GCHV876高8倍;其抗体的中和效价分别是1:1778(10~(-3.25))、1:386(10~-(2.59))和1:181(10~-(2.25))。上述结果表明:GCHV873的免疫原性是三个分离株中最强的一个毒株。  相似文献   

19.
草鱼出血病病毒多肽的基因定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73的基因组ds-RNA的11个片段,分别在麦胚无细胞翻译体系中进行翻译。其翻译产物经SDS-PAGE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片段1、2、3、4、5、和10分别编码病毒核心衣壳的结构多肽VP1、VP2、VP3、VP4、VP5和VP10,片段6和7分别编码病毒外层衣壳的结构多肽VP6和VP7。片段8和9分别编码52kD和41kD的多肽,片段11编码两种多肽,分子量分别为29kD和19.5kD,它们与病毒结构多肽无明显对应关系。病毒基因组与多肽大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草鱼肠炎病是草鱼中流行广、危害大的一种鱼病。自1953年以来,为了有效地控制此病,对防治方法及其病原进行了研究。1958年从病鱼中分离到一种肠型点状产气杆菌(Aeromonas punctata f.intestinalis),通过对健康鱼腹腔注射感染,获得了阳性结果,因而被定为草鱼肠炎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