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Desmiophyllum一名系Lesquereux(1878)根据美国石炭纪一种与狭型科达树(Poacordaites)相类似的叶部化石创立的,模式种D. gracile的叶是单个或成组地接触在一保存不完全的轴上,被认为是一个不清楚的种,可能与Cordaites同物异名,因而Desmiophyllum长期未被采用,后来Solm-Laubach将这个属名的含义加以厘定,用于代表中生代叶枝形态不明、单独保存的狭形叶但不能归入已知属的叶部化石。此后,这个属名方被古植物学者广泛采用。从国内外定为Desmiophyllum的各个种的叶角质层构造来看,内容复杂,特征各异,包括  相似文献   

2.
张汝玫 《古生物学报》1991,30(1):125-125
前言Desmiophyllum一名系Lesquereux(1878)根据美国石炭纪一种与狭型科达树(Poacordaites)相类似的叶部化石创立的,模式种D. gracile的叶是单个或成组地接触在一保存不完全的轴上,被认为是一个不清楚的种,可能与Cordaites同物异名,因而Desmiophyllum长期未被采用,后来Solm-Laubach将这个属名的含义加以厘定,用于代表中生代叶枝形态不明、单独保存的狭形叶但不能归入已知属的叶部化石。此后,这个属名方被古植物学者广泛采用。从国内外定为Desmiophyllum的各个种的叶角质层构造来看,内容复杂,特征各异。  相似文献   

3.
角质层微细构造是鉴定植物属种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又在古气候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从甘肃永昌下二叠统采获了角质层保存较好的两种科达叶化石,详细分析了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结合其外形特征进行了属种鉴定:其中一种鉴定为淮南科达(Cordaites huainanensis Chen),另建立了一新种,命名为永昌科达(Corda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本文选取与化石标本的宏观形态和角质层微观形态较为相似的长叶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作为其现存最近对应种,初次尝试利用化石气孔特征重建了甘肃永昌早二叠世的古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和李星学,在1952年发表的“四川侏史纪植物化石”(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5册新甲种第3号)一文中,曾创一新属名 Sinophyllum。此文发表后,曾有人指出,此属名曾为葛利普教授用於两种华南二叠纪的珊瑚化石。最近有一位学者亦来信指示,希望为四川侏罗纪植物另创一新的属名,并在古生物学报上声明,以免误会。作者亦觉得颇有声明的必要。作者作文时,亦曾经考虑到,此属名已被用於珊瑚化石的事实,但最后仍决定为侏罗纪植物创此新属名。因动物和植物属名的雷同,一向被多数学者认为无伤大体的。在中国方面,亦有先例,譬如 Norinia 一个属名,一方面被用於中国的三叶虫化石,一方面又被  相似文献   

5.
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煤核中的科达茎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前言科达植物是一类在石炭、二叠纪广泛分布于欧美植物区系和华夏植物区系的裸子植物,现已完全绝灭。世界上对其化石的研究迄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目前,美国在科达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不仅研究各部分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构造,而且还进一步复原整个植物,近年来又开展了对科达植物的生态研究。以往我国所研究的多是其叶和繁殖器官的印痕化石,或硅化的木材化石——Dadoxylon(台座木),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少。开展对科达  相似文献   

6.
中国二叠纪苏铁科新属、种——古生铁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继中国始苏铁Primocycas chinensis Zhu et Du之后,又报道一种古植物文献未见记载的早二叠世晚期苏铁科小孢子叶球,命名为古生铁花(新属、种)Cycadostrobilus paleozoicus Zhu,gen. et.sp.nov.标本采自我国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煤矿的下石盒子组,它是世界迄今已知的一种最古老的小孢子叶球化石。和本新属同层发现的化石,除了中国始苏铁之外,还有楔叶Sphenophyllum、齿叶Tingia,楔羊齿Sphenopteris、楔叶羊齿Sphenopteridium、织羊齿Emplect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大芦孢穗Macrostachya、科达Cordaites、带羊齿Taeniopteris、角籽Cornucarpus和几种也未见记载而形态又非常特殊的植物。本文认为当前报道的古生铁花(新属、种)很可能和中国始苏铁同属一种植物,其营养叶可能是疏脉带羊齿Taeniopteris norinii Halle。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过去了几十年来,特别是近40年来有关中国华夏植物区科在植物研究的资料,将中国华夏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化石归为4种类型:印痕,压型,髓模及矿化化石等。在科达植物各种器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时代延续最长的是其叶化石,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的维宪期(Visean),但数量较少,分布零星。在华北,一直至晚石炭世的斯梯芬期(Stepharian)和早二叠世,科达中化石数量才逐渐增多,特别在早二叠世,达到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繁殖器官化石的研究已成为国际被子植物化石研究领域的热门之一,其研究方法和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也已日趋成熟,美国古植物学家BruceH.Tiffney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并吸收同行的经验对获取和研究分散保存在岩石中的被子植物果实和种子化石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介绍(Tiffney,199)为方便国内同行门熟悉和运用这些方法对我国可能产出的繁殖器官化石进行研究,本文特将该文中涉及实验原理  相似文献   

9.
拟合囊蕨(Marattiopsis)是蕨类植物门中较原始的厚囊蕨纲莲座蕨目合囊蕨科的一个化石属,是中生代植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分子。由于与现生植物形态相似,部分含繁殖器官化石标本常被归入现生合囊蕨属(Marattia)。尽管Marattiopsis和Marattia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但传统上前者多用于裸羽片标本,而实羽片标本则多使用现生属名。然而,最近分子证据表明Marattia是一个并系类群的属,原有定义有所改变,因此,仅Marattiopsis属名应该保留并使用于化石标本。中国中生代的拟合囊蕨属(合囊蕨属)植物共计9种,其时空分布显示:该属在晚三叠世出现,并且分异度达到顶峰,但仅分布于华南;早侏罗世多样性大幅降低,但产地数量略有增长,并从华南扩散到华北;中侏罗世分异度和产地数量急剧衰退,仅在东北有少量残存;晚侏罗世至整个白垩纪,完全消失。本文认为拟合囊蕨多样性变化和时空分布模式与古气候和古地理综合效应密切相关: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炎热、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拟合囊蕨的发生和发展;中侏罗世以后逐渐温凉、干燥的气候大大缩减了该属的生存空间,并最终导致其绝灭。  相似文献   

10.
胡雨帆 《植物研究》1986,6(3):147-153
近年来,笔者在系统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古生代植物化石后,发现了两种早已绝灭了的科达(Cordaites)的生殖器官化石,一种是长苞科达穗(Cordaianthus volkmannii(Ett.)Zeiller),另一种是短苞科达穗(比较种)(Cordaianthus of.curtus Sze);同时还发现了一种最古老的松柏类化石——双羽杉(比较种)(Walchia of.bipinata Gu et Zhi)这些化石产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乌鲁木齐市东南的下芨芨槽子群中,其地质时代隶属於早二叠晚期(P12)。  相似文献   

11.
分散孢粉与植物大化石地质记录的不一致是常见现象,基本上是受孢粉的高产量及其外壁的较强抗腐蚀性,以及沉积环境的影响所致。主要根据我国古、中生代孢粉及植物化石资料,举例说明其地质记录的差异和其导致的不同解析和结论,及其古植物学意义。涉及的问题包括:1.新疆北部石炭二叠纪和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的植物区系性质,2.我国古、中生代的主要成煤植物,3.古植代/中植代界线和植物在二叠纪末有无群体灭绝,4.某些植物类群的最早化石记录或起源,5.某些地层的地质时代问题。本文对此等问题提出的与古植物学家不甚一致的结论,如塔里木自早二叠世已属亚安加拉区,我国古、中生代主要成煤植物是真蕨类尤其是树蕨,而非鳞木类、科达类,或中生代裸子植物;如果将盾籽类作为中植代植物,则古植代/中植代界线在亚安加拉区要下降到Bashkirian之内或Bashkirian—Moscovian之交,等等,是否正确,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12.
辐冠苣苔属为中国广东特有苦苣苔科单型属,因其具有苦苣苔科中相对比较少见的辐射状花冠裂片而得名。有学者提出因其属名Actinostephanus F. Wen, Y. G. Wei&L. F. Fu和已灭绝的化石浮游植物属名Actinostephanos Khursevich极其相似而易于混淆,应处理为晚出同名。依据2018年《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该文为该晚出同名拟定了一个新名称,即Radiaticorollarus Y. G. Wei, F. Wen&Lei Cai,并将其属下辐冠苣苔Actinostephanus enpingensis F. Wen, Y. G. Wei&Z. B. Xin处理为新组合Radiaticorollarus enpingensis(F. Wen, Y. G. Wei&Z. B. Xin) F. Wen, Y. G. Wei&Lei Cai的异名。  相似文献   

13.
甘肃、宁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绪言甘肃宁夏两省的哺乳动物化石远在十九世纪己末叶已被中、外地质工作者注意。虽然当时地质学者对甘肃宁夏的兴趣不在化石,而在和化石有密切联系的、分布在两省的“红层”时代划分问题;但是随着对“红层”问题的研究,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洛采(Loczy,1877—1880),那林(Nehring,1883),奥勃鲁契夫(Obrutschew,1893),袁复礼(1925),安特生(1923,1925),杨锺健、卞美年(1936),步林(Bohlin,1937,1942),  相似文献   

14.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五边形的网格状,具毛基,毛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种(NLRspecies)原理,并比较化石和现生Q.pannosa角质层特征,推断上新世Q.pannosa在羊邑生长的古环境比现生Q.pannosa生存的冷湿气候相对干旱,且化石Q.pannosa为近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15.
赫勒教授在1927年所发表的“山西中部古生代植物化石”一书中曾描述几块楔叶属的子囊穗化石,定为一新种,名Bowmanites laxus,另外一种则定为Bowmanitessp.前者发现于太原附近的下石盒子系,后者则发现于上石盒子系。因为“孢子囊柄”的着生形态,赫勒教授相信他的标本很可能是属于楔叶属的。赫勒当时曾经指出:这些标本暂定其属名为Bowmanites,这个属名是Binney 1870年所创立的,这个属名后来仍被Solms-Laubach 1895年所应用,也曾经被Scott 应用于“Studies in Fossil  相似文献   

16.
文中首次报道了缅甸琥珀中的长扁甲Mallecupes qingqingae Jarzembowski, Wang and Zheng, 2017的阳茎化石, 并讨论了该器官的古昆虫学和现生昆虫学意义。甲虫在现生生物中的多样性最高, 而它们的生殖器则在甲虫系统分类中的应用已经超过百年历史。这些小而精美的器官通常很难保存在化石里, 但文中特异保存在中生代琥珀中的生殖器则为原鞘亚目甲虫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中首次报道了缅甸琥珀中的长扁甲Mallecupes qingqingae Jarzembowski, Wang and Zheng, 2017的阳茎化石,并讨论了该器官的古昆虫学和现生昆虫学意义。甲虫在现生生物中的多样性最高,而它们的生殖器则在甲虫系统分类中的应用已经超过百年历史。这些小而精美的器官通常很难保存在化石里,但文中特异保存在中生代琥珀中的生殖器则为原鞘亚目甲虫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医史角度介绍了“龙骨”(古哺乳动物骨骼化石)的种种医药用途,读来颇有兴味。但必须指出:各种古哺乳动物化石乃属国家保护之列,为确保进行科学研究之用,严禁私人随意挖掘盗卖;有关医药部门应尽量采用代用品。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教授,不幸于1988年12月26日在瑞典乌普萨拉病逝,享年94岁.师丹斯基教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古哺乳动物学领域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与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有着长期的、密切的关系.从1921年夏至1923年底,他随中瑞古生物考察团在中国做了大量的化石采集工作,之后陆续在《中国古生物志》上发表了多篇专著,其中包括:中国第三纪后期之食肉类化石(1924);中国北部第四纪之食肉类化石(1925);中国的鹿类化石(1925);河南渑池县之古骆驼类化石(1926);中国食肉类化石新发现之特征(1927);周口店第四纪之哺乳类化石(1928);中国早第三纪哺乳类化石(1930);马及其它奇蹄类(1935).在这些论文中,不仅记述了化石,而且有新见,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这些门类的化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他还在北京周口店发现过古人类化石.师丹斯基教授的逝世,无疑是古生物学界的一大损失,不仅中国同行,国外朋友也都缅怀他.  相似文献   

20.
粪化石(coprolite)是石化的动物粪便,而广义上粪化石(bromalite)是石化的动物消化物、排泄物和排出物的总称。作为一类重要遗迹化石,粪化石蕴含了大量实体化石难以提供的生物学信息,为古生态学研究提供以下依据:1)粪化石作为媒介帮助理解远古动物的行为习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谱特征以及古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2)粪化石中保存的古寄生虫线索能有效地解读古生物寄生关系和某些常见肠道寄生虫的起源问题;3)新生代以来古人类粪化石证据可以直接解开早期古人类的食谱、疾病特征及其迁移路径;4)中、新生代以来的粪化石中保存的植物残留信息(孢粉化石和植硅体)是重建古植被面貌、恢复古气候和探索早期动植物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回顾了粪化石研究历史,并针对粪化石在上述古生态各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综述,认为粪化石可有效解读古生态。文章最后对粪化石的最新研究技术方法(如CT扫描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