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鲫鱼”一节的小实验中提到,剪掉胸鳍和腹鳍的鲫鱼及剪掉尾鳍的鲫鱼,与保留全部鳍的鲫鱼对比,它们的游泳姿态和速度有什么不同?对这一小实验,我们不仅按课本上的要求进行了操作,而且还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观察。1剪掉不同奇鳍的情况1.1只剪去背鳍:鲫鱼能侧立水中;运动时速度和方向基本同于正常鱼,只是身体略微有点摆动。1.2只剪去臀鳍:鲫鱼的平衡和运动情况与正常鱼无明显差别。1.3只剪去尾鳍:鲫鱼能侧立水中,尾部明显上翘;运动时,速度明显减慢,尾部摆动幅度较大,转弯不灵活。2剪掉不同偶鳍的情…  相似文献   

2.
吴山 《生物学通报》1997,32(11):31-31
“观察和解剖鲫鱼”这节课要达到3个目的:一是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呼吸,进一步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二是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三是学会解剖鲫鱼的方法。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与观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掌握解剖鲫鱼的方法。教学难点是:鲫鱼的解剖方法。围绕3个目的,本节课共分为5个部分。1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这部分内容一目了然,教师精讲少讲,主要以“教师提出观察项目—学生观察—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这一方式进行;教师的问题围绕着“体色、体形、鳞片、侧线和鳍在水中生活的意义”来提出。(1)…  相似文献   

3.
正据《科学通报》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两亿四千四百万年前一种新的鱼化石,命名为光泽肋鳞鱼。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卵胎生新鳍鱼物种。光泽肋鳞鱼的发现为研究新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和繁殖方式提供了重要信息。据介绍,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最大的演化支系,几乎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环境。除了多鳍鱼和鲟鱼,其它所有的现生辐鳍鱼类都属于新鳍鱼类。新鳍鱼类  相似文献   

4.
<正>铰齿鱼类包括拱鱼目、半椎鱼目和鳞骨鱼目。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环境的雀鳝是铰齿鱼类鳞骨鱼目的现生代表,被称为活化石,为新鳍鱼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最大的演化支系,几乎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环境。除了多鳍鱼和鲟鱼,其他所有的现生辐鳍鱼类都属于新鳍鱼类。《古脊椎动物学报》最新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我国云南罗平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铰齿鱼类:优美玉带鱼。优美玉带鱼,可归入  相似文献   

5.
闫东娟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15,35(6):1947-1954
为了考查尾鳍切除及其恢复生长对偏好静水环境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与偏好激流环境的宽鳍鱲(Zacco platypus)两种鲤科鱼类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的影响,将鲫鱼幼鱼((6.34±0.02)cm)和宽鳍鱲幼鱼((6.26±0.12)cm)各16尾,其中8尾在(25.0±0.5)℃的条件下分别进行尾鳍切除、20 d恢复生长、再次切除处理,另外8尾作为对照组;测量计算两种实验鱼的相关形态参数并采用电刺激方式,通过高速摄像机获取实验鱼的影像资料,分析计算后获得快速启动相关参数。结果显示:鲫鱼的细度比(FR)显著小于宽鳍鱲(P0.01),尾鳍指数(FI)却显著大于宽鳍鱲(P0.01),两种实验鱼的快速启动最大线速度(Vmax)、移动距离(d)、相对旋转半径(RTr)和弯曲指数(BC)均无显著差异;尾鳍切除后,两种实验鱼快速启动的Vmax、d和RTr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显著下降(P0.01),其中鲫鱼Vmax下降39%而宽鳍鱲下降24%;经过20 d的恢复生长,两种实验鱼的尾鳍面积均恢复至切除前的60%,而快速启动的Vmax、d、RTr和BC却与正常组(同样经过20 d生长)无显著差异;尾鳍再次切除后与正常组相比,鲫鱼和宽鳍鱲Vmax的下降幅度(17%和9%)与首次切除后的(39%和24%)相比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鲫鱼的下降幅度更大;尾鳍再次切除后与正常组相比,宽鳍鱲的BC显著增大(P=0.046)。结果表明:(1)鲫鱼尾鳍对快速启动能力的作用大于宽鳍鱲;(2)而偏好急流环境的宽鳍鱲经过恢复生长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功能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6.
云南平鳍鳅科鱼类二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编写《云南省动物志》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又一次整理了云南境内的平鳍鳅科鱼类标本,从中发现平鳍鳅亚科鱼类二新种,现描述于下。 长体爬鳅 Balitora elongata Chen et Li,新种(图1) 正模 编号839072,全长80毫米,体长62毫米。1983年9月采自云南漾濞河(属澜沧江水系)。 副模 编号748791,839073,839074分别于1974年8月、1983年9月采自漾濞河。745049,745050于1974年5月采自勐腊县曼庄(属澜沧江水系)。  相似文献   

7.
双鳍鲳科鱼类在我国只记载有印度双鳍鲳Psenesindicus(Day)一种,分布于东海与南海。1963年4月29日与5月2日,我们先后在舟山群岛沈家门附近黄沙湾和葫芦岛的张网渔获物中采得了二尾稀见的鱼类。经鉴定为lcticus pellucidus(Lutken),中名拟作玉鲳。是我国双鳍鲳科的新纪录。与印度双鳍鲳的主  相似文献   

8.
鲤、鲫肌肉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鲤鱼Cyprinus carpio L.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属鲤形目鱼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池塘、湖泊和水库等淡水水域中,是华北地区人民的主要食用鱼类,因此对鲤鱼鲫鱼的形态、解剖学、饲养、繁殖的研究是相当普遍的,所以对鲤鱼、鲫鱼进行生化成分的分析确实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近年来,国内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天津地区鲤、鲫鱼肌肉中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鲤鱼和鲫鱼的肌肉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  相似文献   

9.
鱼鳍和鳞片色素组成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体色观察常以鳞片为材料,鱼鳍和鳞片都是皮肤的衍生物,采用Nikon光学显微镜系统,对白鲫和红鲫鱼鳍及相邻体位鳞片的色素细胞组成、分布及形态结构等进行了比较观察。鱼鳍薄而透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鱼鳍从近体端到远体端在色素细胞总体分布上呈现出由密集逐渐稀疏的变化特征。白鲫背、胸、腹、臀、尾鳍五种鱼鳍中都分布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三种色素细胞类型。红鲫鱼鳍中则仅观察到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两种色素细胞类型。同时不同部位鱼鳍与其基部相邻鱼鳞上层在色素细胞的组成上是一致的。在白鲫和红鲫的鳞片中均存在着丰富的虹彩细胞,但在鱼鳍中未观察到典型的虹彩细胞的分布,提示在鱼类体色发育中,虹彩母细胞可能具有与其它几种色素母细胞不同的迁移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养殖是最大限度利用水体,提高鱼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已有报告提出,高密度放养引起一系列鱼类行为和生理变化,从而对鱼类生长起有害作用。在鱼类养殖中,寻求不影响鱼类生长,并有适当鱼产量的合理放养密度,具有重要意义。异育银鲫是鲫鱼家族中养殖新品种,在池塘、湖泊养殖中已显示较大生长潜力,网箱饲养的效果如何,尚未见诸报道。在多种鱼类混养传统模式中,鲫鱼一般作为搭配鱼,占的比例较小。鲫鱼能不能主养,变搭配鱼为主养鱼?这些就是本文试图回答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