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定量、污染少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技术用于曲霉的研究也有近十年的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曲霉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定量分析系统,通过检测HBV携带者血清中的HBV X区DNA,fRNA和trRNA拷贝数,为提高隐匿性感染期低复制状态HBV检测效果提供可能。方法:从血清中提取HBV DNA和RNA,对Core区、X区DNA进行PCR扩增,使用半巢式PCR法对fRNA、trRNA在同一离心管中进行反转录并扩增,选取大小相近的质粒作为竞争模板对其进行定量。并对拉米夫定干预治疗14周前后的患者血清中HBV XDNA、Core DNA、fRNA和trRNA拷贝数进行检测与比较。所有检测结果均通过southern杂交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针对DNA的定量分析系统及针对RNA的RT-PCR定量分析系统,并且阐明了阿米夫定治疗前后HBV DNA和X区RNA结构和数量的变化。治疗前治疗后DNA和RNA的拷贝数均下降。Core DNA下降显著,为103-104倍,而XDNA拷贝数下降102倍。而fRNA和trRNA仅有小幅下降,为10倍左右。结论:可以通过竞争性PCR方法对血清中HBV DNA和RNA进行定量检测,以期为HBV病毒的诊断提供更充足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定量PCR方法观察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的复制水平。结果表明在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和水平显著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1);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与ALT异常情况未发现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qPCR)就是在PCR扩增过程中,通过荧光信号对PCR进程进行实时监测。它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量准确和快速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和类型,实时定量PCR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尤其在轮状病毒诊断、检测及疫苗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实时荧光定量PCR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被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研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由于技术操作多种多样,尚未统一,该技术仍未正式列入诊断标准.近年来,随着研究增加,对该技术操作的标准化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现从技术问题,包括标本种类、DNA提取方式、靶序列的选择、国际标准化研究进程以及该技术在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价值和应用两个层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晶  张惠文  张成刚 《生态学报》2005,25(6):1445-1450
定量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微生物生态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可培养技术的局限性,定量描述微生物群落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情。最近包括PCR技术在内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对微生物群落的分布、丰度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作为核酸定量检测技术,自从发明以来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综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发展、优缺点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实时定量检测特定核酸技术,它是核酸探针技术、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技术和PCR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能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扩大了PCR的应用范围。概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固氮酶(nifH)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探讨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实时定量PCR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时定量PCR(Real-tim e Quantitative 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基于PCR技术的利用不同的荧光检测来给核酸定量的技术。克服了传统PCR的许多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检测模板浓度,DNA拷贝数和检测基因变异。综述了RQ-PCR技术的原理,RQ-PCR实时定量检测系统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华  赵伟春  程家安 《昆虫学报》2008,51(12):1293-130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是一种利用荧光信号实时监测体外DNA分子PCR复制过程中每个循环的扩增产物,从而实现对DNA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具有准确、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在动植物基因工程、动植物检疫、微生物鉴定与分类、食品安全检测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近年来新的荧光探针的原理、类型进行了评述,并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临床检测中。与普通的PCR相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我们综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定量方法,及其在传染性疾病检测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测定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病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0例纳入实验对象,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其中代偿期组35例,失代偿期组25例。另选取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HBsAg滴度分别为:2574.73±3252.27COI、5494.35±2129.84COI和6921.25±1957.60COI,三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r=-0.350;r=-0.51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及HBeA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0;r=0.154)。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代偿期HBsAg滴度高于HBV携带者组,即HBsAg滴度随肝脏疾病进展呈阶梯型递增。肝硬化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HBsAg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和HBeAg无相关性,不能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不能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测定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病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0例纳入实验对象,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其中代偿期组35例,失代偿期组25例。另选取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HBsAg滴度分别为:2574.73±3252.27COI、5494.35±2129.84COI和6921.25±1957.60COI,三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r=-0.350;r=-0.51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及HBeA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0;r=0.154)。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代偿期HBsAg滴度高于HBV携带者组,即HBsAg滴度随肝脏疾病进展呈阶梯型递增。肝硬化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HBsAg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和HBeAg无相关性,不能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不能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分子信标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新型荧光核酸探针.它在与互补DNA或RNA靶序列杂交时放出荧光.利用Genebank中调出已知HBV病毒ayr亚型基因组信息,通过BeaconDesigner4.0软件进行分子信标探针设计,共设计出6条分子信标探针,以便于为目前HBV病毒快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HBsAg和HBsAb共存模式中血清学指标、HBV-DNA和肝酶等指标与自然病程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BsAg和HBsAb双阳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HBV-DNA和ALT、GGT检测结果,并对其感染的自然病程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该院HBsAg和HBsAb双阳性患者共520例,占全部HBV感染者的2.80%,占总送检标本数的0.42%。可分期的184例双阳性患者中,免疫耐受期47例(25.54%),免疫清除期17例(9.24%),低复制期108例(58.70%),再活动期12例(6.52%),HBsAg、HBsAg/HBsAb比值、HBV-DNA、ALT和G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复制期患者HBsAg/HBsAb比值均低于其他患者(P<0.05)。不同分期患者HBsAb、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BsAb水平均较低。284例资料完整HBsAg和HBsAb共存病例中HBV-DNA阳性136例,占47.89%。HBsAg浓度与HBV-DNA载量成正相关(r=0.295,P<0.05),HBsAb浓度与HBV-DNA载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04,P>0.05)。结论 HBsAg和HBsAb共存患者并不少见,与性别无关,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低复制期患者为最多。HBsAg和HBsAb共存患者中HBsAb多以低浓度形式存在,且浓度与自然病程无关。HBsAb的出现并非代表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停止,在诊断及治疗HBsAg和HBsAb共存模式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时仍需结合HBV-DNA载量来判断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及ALT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HBVM)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酶联免疫法和连续监测法检测了345例血清标本HBV-DNA含量,HBVM(HBsAg、HBsAb、HBeAg、HBeAb、抗HBcIgM)表达及ALT水平。HBsAg、HBeAg(和抗HBcIgM)阳性患者HBV DNA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sAg、HBeAb(和抗HBcIgM)阳性患者、仅HBsAg阳性患者及HBsAb、HBeAb阳性患者(P<0.01)。血清HBeAg阳性标本HBV-DNA阳性率为98.7%,明显高于HBeAg阴性标本的61.6%(P<0.01),并且血清HBeAg阳性标本HBV-DNA含量(log值,7.42±1.43)也明显高于HBeAg阴性标本(4.36±1.73)(P<0.01);在HBV-DNA含量小于107copy/mL的标本中,ALT与HBV-DNA含量呈正相关(P<0.01)。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以及肝细胞损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血清HBVM、ALT和HBV-DNA含量联合检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预后及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乙肝患者1年对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cccDN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HBe Ag阳性乙肝患者,所有患者连续48周口服恩替卡韦0.5 mg/d,治疗前后分别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及HBV cccDNA含量,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治疗48周后血清HBV cccDNA阴性且符合肝穿的患者进行肝穿检查,检测肝组织中HBV cccDNA含量。结果 (1)治疗后,血清HBV-DNA、HBV cccDNA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2)发生e抗原转换组的HBV DNA和HBV cccDNA水平下降均比未发生转换组更显著(P0.01)。(3)90例患者在治疗1年后有68例患者血清中HBV cccDNA转阴,而在这其中选取8例患者进行肝穿,只有1例患者的肝组织中HBV cccDNA转阴。结论尽管恩替卡韦可明显降低乙肝患者血清和肝组织的HBV cccDNA水平,然而恩替卡韦治疗1年尚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中的HBV。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s5例,随机分无环鸟苷长程组22例,短程组11例和对照组22例。经一年随访观察,无环鸟苷治疗组见血清HBeAg、DNA-P和HBV-DNA有规律性阴转,短程组于12个月又有部分指标阳转,长程组阴转较多,其血清HBeAg、DNA-P和HBV-DNA阴转率与短程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一年结果四项病毒复制指标全部阴转例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无环鸟苷长疗程是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和测序法在对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基因分型的比较和方法学评价。方法:对126例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用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法和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并评价各种方法的临床表现、所需时间和检测成本。结果: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分别能检测到1%和0.1%比例的基因型。在126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样本中,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和测序法分别检测出41(33%)、41(33%)和45(36%)例为B型,76(60%)、76(60%)、81(64%)例为C型。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均检出9例B、C混合基因型。在三种检测方法中实时荧光PCR是最快速和廉价的。结论: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能检出B、C混合基因型,而测序法只能检测出样本的主导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素(AFB1)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用HBV感染人胚胎肝细胞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以后每周注射AFB1,能诱发裸鼠成瘤,实验分为4组:A组为HV+AFB1组,即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同时注射AFB1;B组为HBV^ 组,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不注射AFB1;C组为AFB1^ 组,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注射AFB1;D组为对照组,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也不注射AFB1。结果:A组成瘤率为27.3%(6/22),B组0%,C组13.3%(2/15),D组0%,所有肿瘤病理诊断均为肝细胞癌。用EMA单抗检测,证实为人来源细胞。PCR和DNA狭缝印迹显示:HBV X和HBV S基因阳性,证明HBV基因已在瘤细胞中。细胞首次用人乙肝病毒协同AFB1在裸鼠体内诱发成功人肝细胞癌,证明了ABV协同AFB1,在人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病因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发生及防治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