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nes是Bt水稻上重要的非靶标害虫之一,多种药剂会引起褐飞虱的再猖獗。本研究旨在探究氮肥使用下Bt水稻上褐飞虱对农药的生态适应性和再猖獗能力。【方法】取Bt水稻T1C-19(含cry1C*基因)和T2A-1(含cry2A*基因)稻苗分别施以0,100和250kg N/hm~2的氮肥,用不同浓度溴氰菊酯(0,1,3和6 mg/L)喷雾处理其上饲养的褐飞虱,分析氮肥处理的Bt水稻上褐飞虱对农药的生态适应性指标(若虫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高浓度溴氰菊酯(6 mg/L)处理下褐飞虱的若虫存活率显著低于未处理组,而单雌产卵量则高于未处理组。方差分析表明,氮肥与溴氰菊酯相互作用可以显著影响褐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0 kg N/hm~2处理下,溴氰菊酯处理对褐飞虱的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在100和250 kg N/hm~2处理稻株上褐飞虱产卵量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褐飞虱若虫历期缩短,雌成虫体重增加,产卵量增加,褐飞虱若虫孵化率和存活率增高。相同氮肥施用量、溴氰菊酯同一浓度处理条件下,Bt水稻和常规水稻相比对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可以促进Bt水稻和非Bt水稻上溴氰菊酯诱导的褐飞虱再猖獗。  相似文献   

2.
褐稻虱再猖獗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近十几年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ál),大量杀虫剂用于褐稻虱的防治,用药不当往往造成褐稻虱的再猖獗,严重影响产量。本文报道了:(1)浙江稻田天敌的控制作用:缨小蜂对褐稻虱卵的寄生率约22%;褐稻虱的成、若虫被螯蜂、线虫等的寄生率在1984年为29.4%,在1983年为15.2%。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为: N_a=N/(8.294+0.058N) (2)杀虫剂对害虫——天敌(蜘蛛)的影响,介绍了简单的杀虫剂内禀选择性测定方法: a)在室内,内禀选择性指数 P=天敌的L_(D50)/害虫的L_(D50)-1 b)在田间,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一蜘蛛的杀伤试验。 (3)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生育力的影响。 本文认为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从害虫一天敌系统在种群动态,生态学上可分二类:一类是杀虫剂促进菜种害虫的种群增加:如刺激生育力,另一类是破坏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如使用大量杀伤天敌的药剂、不适当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等。  相似文献   

3.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再增猖獗”现象十分明显。本试验取常用农药甲胺磷对褐稻虱的产卵量进  相似文献   

4.
以转Bt基因抗虫水稻T1C-19(含cry1C基因)和T2A-1(含cry2A基因)及其亲本水稻MH63为材料,用20和40 mg·L-1的三唑磷以及1、3和6 mg·L-1的溴氰菊酯喷雾分别处理稻株上的3龄褐飞虱若虫,研究了两种农药对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上褐飞虱再猖獗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唑磷处理对褐飞虱的若虫历期无显著性影响,溴氰菊酯则能显著降低若虫历期,但随着两种药剂处理浓度的升高,若虫的存活率降低、成虫的产卵量增加.在同一浓度农药药剂处理下,3个水稻品种上的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初羽雌成虫体质量、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生态学参数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褐飞虱在两种转Bt水稻上对三唑磷和溴氰菊酯诱导再猖獗的反应能力与其亲本水稻MH63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农药诱导害虫再猖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害虫再猖獗是化学防治的3个负效应之一。农药的使用剂量、次数、使用方式以及导致植物营养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害虫再猖獗。文章重点论述产生害虫再猖獗的原因和研究现状,并讨论再猖獗的今后研究方向。期望在害虫综合治理中能对再猖獗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2005年褐飞虱大暴发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建新  沈益民 《昆虫知识》2007,44(5):731-733
对2005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在浙江省仙居县大暴发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害虫暴发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而引起:(1)当时的气候很适宜于褐飞虱的繁育;(2)滥用农药、大量杀伤天敌和环境被严重破坏。为减轻褐飞虱的对水稻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引起稻飞虱再猖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王荫长  田学志 《昆虫知识》1994,31(5):257-262
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的现象非常明显,其原因首先是稻飞虱对溴氰菊酯具有极高的自然耐药力,连续施药以后,耐药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其次是药剂会使飞虱的产卵量增多,并杀伤天敌。这种再猖獗在用药量偏低时更为明显。甲胺磷在常用剂量下,对飞虱的再猖獗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序贯抽样技术——用于褐稻虱的防治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褐稻虱Nilaparavata lugens(stal)在亚洲造成广泛的灾害。近十余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普遍遭受褐稻虱连年为害,不少稻田后期出现块状穿顶(hopper burn),甚至倒伏,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在水稻害虫综合防治中,当前仍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划分防治对象田是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的重要手断之一。为了准确划清防治对象田,有效的抽样技  相似文献   

9.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几种楝科植物种核油对褐稻虱的拒食作用试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某些楝科种核油对褐稻虱具有特殊的作用,它与常规的化学杀虫剂不同,并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引起褐稻虱对使用种核油的水稻产生拒食或避忌,对褐稻虱重要天敌蜘蛛类并不伤害。  相似文献   

11.
氮肥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可能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会提高水稻对害虫的敏感性、改变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到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功能,导致害虫大发生。为了合理、公正地评价施用氮肥对稻田节肢动物天敌对害虫自然控制能力的影响,探索性地应用笼罩的方法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试验农场稻田中研究了害虫天敌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0,100 kg N/hm~2和200 kg N/hm~2)稻田中对褐飞虱的捕食能力及自然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旱季田间的捕食性天敌对褐飞虱若虫的捕食能力和主要天敌对褐飞虱种群的自然控制能力均随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弱。在雨季,虽然天敌对褐飞虱种群的自然控制能力也随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弱,但捕食性天敌对褐飞虱若虫捕食能力的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表明,天敌对褐飞虱自然控制能力的减弱是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褐飞虱种群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褐飞虱不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荣  吴进才  杨帆  耿静  王飞 《生态学报》2009,29(9):4753-4760
褐飞虱是亚洲地区爆发性再猖獗型害虫.由于吡虫啉等药剂的过度使用导致抗药性显著上升.实验通过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分别在水稻品种协优963和申优1号上研究褐飞虱的吡虫啉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在溴氰菊酯和三唑磷亚致死剂量作用下适合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生命表参数因水稻品种、杀虫剂类型、杀虫剂浓度的不同而不同.抗性种群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变化范围为13.1~484.3,敏感种群为5.7~428.2.通过两个种群的比较,在28个处理组合中,抗性种群有6个处理组合的相对适合度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其它处理并不明显低于敏感种群.表明抗性种群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有生殖优势.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的危害及再猖獗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稻飞虱作为水稻上重要害虫,通过直接刺吸和传播病毒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飞虱的大暴发是世界性的问题,作者对导致稻飞虱再猖獗的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推测稻飞虱再猖獗可能是农药、气候和耕作制度综合造成的,可以通过控制农药使用来调控飞虱动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品种(IR64, ASD7和IR56)挥发物对感性品种TN1抗虫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的绿色生态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利用未被为害和经褐飞虱雌成虫为害(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IR64, ASD7, IR56和TN1)挥发物处理TN1植株,测定TN1植株上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和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卵孵化率;分别利用H型嗅觉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褐飞虱雌成虫和稻虱缨小蜂对上述不同处理TN1植株的选择性。【结果】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TN1植株后均可降低褐飞虱单雌产卵量,而未被为害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后不影响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诱导的IR64挥发物处理后可降低单雌蜜露分泌量,但对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无影响;同时还降低对褐飞虱的引诱作用,而增强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且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IR64和TN1诱导的挥发物处理后,其挥发物组分中仅2-庚酮的相对含量发...  相似文献   

15.
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稻田中,氯虫苯甲酰胺是以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防治对象的新型杀虫剂,而褐飞虱 是该药剂的重要非靶标害虫.本文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其非靶标害虫褐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褐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26.85和35.53 mg·L-1;以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分别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对当代褐飞虱雌虫寿命无显著影响,但LC25剂量处理后,当代褐飞虱雌虫产卵量显著降低45.6粒.亚致死剂量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显著影响F1代褐飞虱的产卵量和雌虫寿命,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43.5和72.9粒,雌虫寿命分别缩短1.35和2.87 d;两个剂量处理后F1代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均有所延长;施药后各项种群参数也发生了变化,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降低12.8%和23.5%,净增殖率R0分别降低37.4%和68.7%,而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均延长.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性和适宜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祝增荣  程家安 《昆虫学报》1993,36(4):430-437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 rva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羽化 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共存时,稻虱缨小蜂明显选择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在褐飞虱卵中的发育显著地比在白背飞虱卵中的慢;褐飞虱卵育出的 蜂的初羽化成虫怀卵量显著高于白背飞虱卯育出的,虫体大小也类似,且虫体越大,生殖力越高。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蜂供给白背飞虱卵(W→W)时,产卵量低于其它育蜂寄主和供给产卵寄主组合(w→B、B→B、B→W)的,其内禀增长力rm较其余者小25%。本文还讨论了应用适宜性指数来综合衡量寄主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为害损失率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褐稻虱、白背稻虱是我国广大稻区混合为害的主要害虫。对这两种飞虱混合为害的损失率测定,国内外未见报道。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两种飞虱混合为害的防治指标和发生程度计算问题,我们于1983至1984年对褐稻虱、白背稻虱混合为害损失率测定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品种 郴晚三号(晚稻)、威优40(杂交早稻)、梅六早(早稻)。  相似文献   

19.
梁广文  钟平生  曾玲 《昆虫知识》2005,42(5):510-514
应用害虫生态控制理论和方法,以抗性品种、施用有机肥、种植对天敌具有助迁或保护作用的植物为基础,将稻田放鸭、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Kunth)乙醇提取物、现代苦楝油(MeliaazedarachL.)等各项生态措施,科学、合理地组配成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l)种群生态控制系统,研究其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田放鸭对褐稻虱若虫具有60.92%的控制效果,现代苦楝油200倍对褐稻虱种群的作用优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1gDW·100mL-1,不同生态措施组合对褐稻虱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显著,但其联合作用效果与组合组分不成正比例增长。所组建的生态措施组合可将褐稻虱种群数量降至经济阈值以下,完全可达到持续控制褐稻虱种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 六十年代初,褐稻虱在我国仅是次要害虫,但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它是水稻穗期的暴发性害虫,一般群栖于稻株的下部,刺吸液汁,导致水稻枯萎,甚至死亡。特别是对连作晚稻为害尤为严重,常因其大发生而形成“虱烧”(hopperburn),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过去10年内,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和南部稻区因褐稻虱造成的损失达40%。此外,褐稻虱还能传播草丛矮缩病(grassy stunt)和蓬乱矮缩病(ragged stunt disease)。随着药剂防治次数的增加,抗药性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加上褐稻虱又是一种迁飞性昆虫,其抗药性还与虫源地的防治有关。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