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采自贵州的轮藻植物,计有4个新种(平滑丽藻Nitella rasilis sp.nov., 沼泽丽藻N.paludosa sp.nov.,拟乳突丽藻N.pseudopapillata sp.nov. 贵州丽藻N.guizhouensis sp.nov.);1个新变种(奇异丽藻疏枝变种N.mirabilis var. libera var. nov.);3个新记录(笔状丽藻N.penicillata Braun缅甸轮藻Chara burmanica Pal,普生轮藻裸枝变种C.vulgaris var. gymnophylla (A.Br.) Nyman), 而拟松形轮藻 C. pseudohydropitys Imahori为大陆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产自湖南省的轮藻1新种、4新变种、 5个亚洲新记录和8个中国新 记录:四盾轮藻Chara quadriscutula sp.nov., 布氏轮藻柱孢变种 C.braunii Gmelin var. cylindrospora,var.nov., 松形轮藻湖南变种 C.hydropitys var.hunanensis,var.nov., 腋球丽 藻二型变种 Nitella axilliformis Imahori var.biformis var. nov., 小果丽藻单果变种N. microcarpa Braun var.unicarpa,var.nov.以及小果丽藻N.microcarpa Braun,细枝丽藻 N. leptoclada Braun,安氏丽藻N.annandalei Pal,疏丝丽藻N.confervacea A Braun, 细形丽 藻N.gracilliformis J. Groves,倒置丽藻N.inversa Imahori,武藏丽藻N.musashiensis Mo- rioka,稀脊丽藻N.paucicostata T. F. Allen,尖头丽藻戈尔梅变种 N. acuminata var. gollmeriana(A.Br.)Zanev.& R.D. Wood,博尔德鸟巢藻Tolypella boldii Sawa,长枝轮 藻Chara longifolia Robinson,匹斯汀轮藻C.pistianensis J.Vilhelm 和格氏轮藻 C.grovesiiPal。  相似文献   

3.
轮藻植物属Lychnothamnus(Rupr.)Leonh.自晚始新世即有化石代表,在上新世繁盛且分布广泛,此后分异度降低、分布范围缩减,延续至今仅存1种:L.barbatus(Meyen)Leonh.。上世纪末叶前该种还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印度、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而后该种在澳大利亚曾经留有记录的产地消失,直到1996年才被再次发现。本文描述了澳大利亚L.barbatus的居群特征,包括植株、卵囊球和藏卵器形态特征以及萌发生态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讨论该种的野外生态学、共生种、全球范围的分布与丰度特征,探讨该种衰落的原因并提出植物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4.
Lychnothamnus(Characeae)为一分布于欧洲和大洋洲的单型属,该类植物日趋衰落。过去十年中,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华莱士湾发现数量丰富生长良好的L.barbatus(Meyen)Leonhardi。本文对澳大利亚现生L.barbatus藏卵器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扫描照相,并与其它地区同类现生和化石藏卵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澳大利亚的藏卵器除形状偏长球形、宽度较小、钙化较弱外,其余特征与欧洲植物较为一致。钙化减弱的原因可能与澳大利亚热带地区由季风造成的洪水泛滥降低了水体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广西的轮藻新植物。在这些新分类群中,单顶丽藻(Nitella haplodactyla)为雌雄异株,能育小枝仅具1枚末射枝;短枝丽藻(N.brachyclema)和稀见丽藻(N.rarissima)的末射枝都是多细胞;拟扇形丽藻四强变种(N. pseudoflabellata var.tetradynana)的能育小枝为四强式的射枝;松状轮藻(Chara piniformis)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单列式皮层、长的刺细胞和退化叶托的。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记载我国内陆水域茨藻科植物有4种。自1979年以来,笔者对中国内陆水体中茨藻科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每一种都进行了形态解剖和细胞学的实验研究。只发现了2个新种和3个新纪录。我国茨藻科植物共有11种,1个交种(包括台湾分布的3种):Najas marina L., N. marina L.var. intermedia(Gorski)A. Br., N. graminea Del, N. minor A11., N. oguraensis Miki, N. moshanensis N. Z. Wang, N. chinensis N. Z. Wang, N. japonica Nakai, N. indica (Willd) Chan, N. ancisirocarpa A. Br. ex Magnus, N. browniana Rendle。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是新疆北部地区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15年7月在该地区采集藻类植物标本共50号,在对标本鉴定过程中,发现新疆鼓藻类植物新记录有11个分类单位,隶属于5个属,包括7种4变种,分别为:线纹新月藻近平截变种[Closterium striolatum var.subtruncatum(WestWest)Krieger]、埃伦宽带鼓藻[Pleurotaenium ehrenbergii(Brébisson)De Bary]、长圆凹顶鼓藻[Euastrum oblongum(Greville)Ralfs]、瘤状凹顶鼓藻(Euastrum verrucosum Ehrenberg ex Ralfs)、乳突微星鼓藻(Micrasterias papillifera Brébisson ex Ralfs)、托马森微星鼓藻(Micrasterias thomasiana Archer)、双眼鼓藻张开变种(Cosmarium bioculatum var.hians WestWest)、斑纹鼓藻宽变种[Cosmarium conspersum var.latum(Brébisson)WestWest]、项圈鼓藻(Cosmarium moniliforme Ralfs)、雷尼鼓藻(Cosmarium regnellii Wille)和雷尼鼓藻膨大变种[Cosmarium regnellii var.dilatatum(Messikommer)KriegerGerloff]。并对其11种新记录植物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两种茨藻属植物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在1985年报道过分布于我国大陆的6种茨藻属(Najas L.)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结果。而高雄茨藻(N. browniana Rendle)和弯果茨藻(N. ancistrocarpa A. Br. ex Magnus)为笔者不久前(1987年)才发现它们在我国大陆上有分布。据载,仅弯果茨藻前人作过染色体计数工作。因此,作为对整个茨藻属细胞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韭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细胞学方法观察统计了中国4种水韭属Isoestes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结果发现4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11,其中高寒水韭I.hypsophila Hand.-Mazz.为2n=22,为首次报道;台湾水韭 I.taiwanensis DeVol为2n=22;中华水韭I.sinensis Palmer 2n=44为四倍体;而产于云南贵州一带并一直被当作是宽叶水韭I.japonica A.Br.的水韭属植物2n=22,与文献报道的宽叶水韭(2n=66,67,77,87,88,89)完全不同,应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依据本文和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对东亚水韭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外部形态学和小坚果表皮的微形态学资料,研究了囊状嵩草及其相关类群的分类。在这一 群植物中,有13个相关的学名。根据以前学者用于区别这些植物的形态性状,无法清楚地将它们划分 开。因此作者深入地研究了有关植物的89号200多份标本,重新评价了形态性状的分类学意义。为了 更深入地理解这类植物的分类,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小坚果表皮的微形态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 的结果,确认了囊状嵩草Kobresia fragilis和弧形嵩草K.curvata,其他名称做为囊状嵩草的异名,K.clar- keana、K.clarkeana var.megalantha和K.curticeps var.gyirongensis被处理为囊状嵩草的新异名。弧形嵩 草从形态学和微形态学两个方面都明显不同于囊状嵩草。研究中还发现囊状嵩草的一号标本采自甘肃的碌曲,是其分布的省级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陕西羽叶报春为现存的珍惜濒危植物之一。自1904年W.Filchner在秦岭南坡采集到模式标本后再未在野外发现,植物界一度认为其已经绝灭。2006年于湖北省再次发现。作者于2015年3月在其模式产地秦岭南坡的陕西省洋县秧田乡重新发现该物种,并对其花器官形态和生境等进行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12.
国产隔距兰属植物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占和 《植物研究》1983,3(4):71-86
隔距兰属(Cleisostoma)是Blume在1825年以Cleisotoma sagittata B1.为模式创立的,后来J.J.Smith在1921年(Notuurk.Tijdr.Ned.Ind.72:79-115)将其归入J.Lindley的Sarcanthus,此后本属植物的大批分类群相继以"Sarcanthus"为属名而发表,直至1972年A.Garay经过考证才有趣地发现J.Lindler曾两次发表SaTcanthus,第一次是1824年(Bot.Reg.sub.t.817)根据Eoiden-drum pramosum Roxb.的描述而发表的,此种植物现己被归人脆花属(Acampe),时隔2年后,在1826年(Collert.Bot.39 B)又把产于我国的植物以命名为Sarcanthus rostratus Lindl.作sarcanthus的模式再次发表,这显然是晚出同名,根据国际命名法规必须被废弃,同时在时间上也较晚于Blume的属,因此Blume的Cleisostoma必须被得到重新使用。  相似文献   

13.
铁线莲属研究随记(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1999年5月至9月,作者先后访问了K、BM、P和S四个植物标本馆,在查阅他们收藏的铁线莲属植物标本的过程中,发现该属的一些分类学问题:(1)发现过去一些学者分别错误地将Clematis 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C.apiifolia var.biternata Makino,C.subumbellata Kurz,C.goudotiana Planch.&; Triana,C.insidiosa Baill.,C.kockiana Schneid.和C.longicauda A.Rich.等加以归并,这些均应予以恢复。(2)发现过去发表的subsect.Africanae M.Johnson,C.umbellifera Gagnep.,C.pubescens Benth.,C.rhodocarpa Rose,C.edentata Baker,C.djalonensis Cheval.,C.oliveri Kuntze,C.tibetana ssp.vernavi var.dentata Grey-Wilson,C.yunuanensis var.brevipedunculata W.T .Wang,C.clarkeana var.stenophylla Hand.-Mazz,C.subfalcata Pei ex M.Y.Fang,C.angustifoliola W.T .Wang,C.dasyandra var.polyantha Finet &; Gagnep.等学名不能成立,应加以归并。(3)对构成黄花铁线莲组sect.Meclatis的二亚组给出新的特征集要;根据C.sericea B.H.K.ex DC.与C.grossa Benth.的形态区别不大,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以及二者的分布区一南一北互相邻接的分布格局,认为二者可能为一对姊妹群,并将其等作为一个种的两个地理变种处理;认为在非洲大陆广布并分布到阿拉伯半岛的C.hirsuta Perr.&; Guill.包含4变种;将过去置于C.oweniae Harv.的变种var.jonodii移到此种中,并根据C.inciso-dentata A.Rich.特殊的绵毛毛被和内面无毛的萼片等特征,否定过去一些学者将其归并于C.hirsuta的意见,也将其作为C.hirsuta的一个变种处理。(4)描述了单性铁线莲组sect.Aspidanthera的一个特产马达加斯加岛的新亚组subsect.Insid iosae W.T.Wang和尾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Connatae的一个特产非洲大陆的新系ser.Grandiflorae W.T. Wang以及8新种、1新变种。(5)发现杨宗愈等(1991)报道的秀丽铁线莲C.grata Wall.在我国7省区 (西藏东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有分布所依据的8号标本均非C.grata,而分别是与此 种相近缘的5个种或变种。(6)发现了伏毛绣球藤C.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原知分布于锡金和印度西北部)在我国西藏、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缅甸铁线莲C.burmanica Lace(原知分布于缅甸和 泰国)在我国云南西南部,小木通C.armandii Franch.(原知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越南)在缅甸北部和印 度东北部,以及俞氏铁线莲C.yui W.T.Wang(原知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缅甸北部 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14.
陈绪言  高刚 《西北植物学报》2024,44(6):1003-1008
【目的】横断山脉北部生物多样性丰富,最近10多年,有许多关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考察报道。考察队于2023年6—8月在横断山北部开展了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结构调查,又获得了不少新的考察成果。【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对植物进行采集和拍照,制作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报道了采自西藏横断山北缘昌都察雅地区的8个西藏新记录种。【结果】分别为矮麻黄(Ephedra minuta Florin)、拧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炉霍杜鹃(Rhododendron luhuoense H. P. Yang)、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长柱直枝杜鹃(Rhododendron orthocladum var. longistylum Philipson et M. N. Philipson)、南方雪层杜鹃(Rhododendron nivale Hook. f. subsp. australe Philipson et M. N. Philipson)、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细穗藜[Chenopodiastrum gracilispicum (H.W. Kung) Uotila]。【结论】新分布植物的发现对于西藏横断山区植物区系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保存于宜宾学院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被子植物配子-体细胞杂交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ntal和Power于1985年提出用植物的单倍体原生质体,与二倍体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产生三倍体植株,以用于限量基因转移研究的设想"'。次年粘毛烟草(Nicotianaglutinosa川、抱子四分体原生质体与烟草(N.tatacum)的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就成功地得到了三倍体杂种植株,并被称  相似文献   

16.
互花米草被引入我国滨海地区后,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演替,改变了潮间带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而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后潮滩有机碳储量演变特征,该文以广西北部湾大风江口入侵约6 a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8月、11月及2019年1月、3月采集的样品中有机碳及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示:(1)互花米草植物年均地上碳储量为9.68 t·hm~(-2),高于地下根系的5.56 t·hm~(-2);(2)互花米草入侵湿地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互花米草植物本身,且不同季节中春季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3)土壤的C/N比值为3.53~9.67,表明互花米草入侵群落有机碳受海源的潮汐输入影响较大;(4)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季节性变化规律一致;(5)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互花米草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光滩的有机碳储量,并能提高光滩的固碳能力。该文可为科学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光滩碳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桃儿七属的命名学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儿七属(SinopodophyUum)是中国一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单型属,仅桃儿七(S.hexandrum)一种。桃儿七的根茎和果实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种群恢复较慢使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论文中,学名S.hexandrum和S.emodi常被}昆用,这使得有必要考证桃儿七学名的命名学历史,确认正确的学名使用。查阅原始文献发现.S.hexandrum的基名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发表于1834年.而S.emodi的基名PodophyUum emodiWall.ex Honigberger到1852年才合格发表(大多数学者认为是Hooker和Thomson在1855年合格发表).因此,名称S.hexandrum比名称S.emodi具有优先权。名称的混乱起于1979年应俊生建立桃儿七属时,他提出组合“S.emodi(Wall.)Ying”作为桃儿七的学名。另外,由于他未引证Honigberger或Hooker和Thomson的文献信息,所以组合“S.emodi”没有被合格发表(规则41.5)。随后,1985年出版的《西藏植物志》桃儿七属中,应俊生发现之前的错误并采用名称“S.hexandrum”取代了“S.emodi”。遗憾的是他虽然意识到该名称是新组合,但未引证基名P.hexandrum合格发表的文献信息,使得组合“S.hexandrum(Rolye)Ying”没有被合格发表。近年来出版的《云南植物志》、《青海植物志》、《中国植物》和《Flora of China〉〉均未发现该错误,一直认为“S.hexandrum(Rolye)Ying”合格发表时间是1985。实际上.在1993年由于编写格式要求,应俊生在王文采和武素功主编的《横断山区维管束植物》中引证了基名合格发表的文献信息。因此,该名称的合格发表时间是1993年,而不是常认为的1985年。  相似文献   

18.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苦苣苔科植物的新种或新属。凹柱苣苔属是2010年才被建立的新属,该属的花与叶相比,花较大,叶相对较小,叶片边缘稍外卷,花序仅单花,柱头盘状或凹坑状,蒴果长椭球形而有别于苦苣苔科的其他属。凹柱苣苔属为喀斯特专性植物,目前仅包括分布于黔西南的凹柱苣苔和分布于滇东南的水晶凹柱苣苔两个物种。作者在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发现了水晶凹柱苣苔,基于该新发现居群的植物标本,对其进行了补充描述,确认其花期为11月—12月,并对该物种濒危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提供了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目前,越南已记录苦苣苔科植物32属150余种,凹柱苣苔属在越南北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而且为稀有的水晶凹柱苣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野外本底资料,对其将来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封面说明     
天使长尾天蚕蛾Aetiaschapae(Mell1950)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稀有种类,在国内出版的各种文献中(包括《动物志》)都未见报道。1950年正式发表的这种珍贵天蚕蛾的模式产地为越南北部,直到1995年才被重新在原产地发现。2000年13本昆虫学者在广东南岭首次发现此蛾,之后俄国学者又在湖南南陵山(实为同一座山)发现.但其数量都非常之少。之后,在重庆、广西陆续发现此种的分布,但分布区域都比较狭窄。此照片上的天使长尾天蚕蛾为雄性,2012年摄于重庆四面山。  相似文献   

20.
分别于2016年7月和2017年8月在阿尔泰山两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鼓藻类植物标本,经显微镜观察,发现鼓藻类(绿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5个分类单位,隶属于4个属,包括4种1变种:膨大新月藻(新拟)(Closterium tumidulum Gay)、钝齿宽带鼓藻(新拟)[Pleurotaenium crenulatum (Ralfs) Rabenhorst]、克塞凹顶鼓藻(新拟)(Euastrum coeselii Kouwets)、圆齿状鼓藻(新拟)(Cosmarium crenulatum Ngeli)和肾形鼓藻收缩变种(新拟)(Cosmarium reniforme var. compressum Nordstedt)。对这些新记录植物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光镜照片及手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