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α-葡糖苷酸抑制剂是一类具有糖结构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这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Ⅱ型糖尿病人餐后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简要综述了这类药物发现,制备和作用机制及药效学、药动学和临床疗效等。  相似文献   

2.
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物种的血清白蛋白的亲缘关系,分析降血糖药物米格列醇和伏格列波糖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位点在其他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中相应的氨基酸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都位于人血清白蛋白亚区IB的疏水腔中,其间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疏水作用力。米格列醇和伏格列波糖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处的氨基酸在其他物种中大部分都是保守的,只有少数的氨基酸不同,且极性也不相同。血清白蛋白疏水性分析发现米格列醇和伏格列波糖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处的氨基酸中亲水性的较多,疏水性的少,在其他4个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也具有同样的现象。这些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降血糖药物在其他物种中的表现及相互作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阿卡波糖(Acarbose)作为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Ⅱ型糖尿病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自上市以来,由于其高效、安全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工业化生产所用的生产茵株都来自Actinoplanes sp.SE50/110,其合成途径随着acb基因簇的发现已经基本研究清楚.在另外一种阿卡波糖产生菌Streptomyces glaucescens GLA.O内,同样发现了与acb基因簇具有高度相似性的gac基因簇,其合成途径与acb基因簇遵循相同的路径,而又有显著的差别.就这两种合成途径以及阿卡波糖的产生、转运和代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瘦素(Leptin)、内脂素(Visfa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动态血糖、胰岛细胞功能、血清RBP4、Leptin和Visfatin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58±1.30)mmol/L vs.(7.47±1.44)mmol/L,(9.20±1.22)mmol/L vs.(10.36±1.31)mmol/L,(5.23±0.46)%vs.(5.88±0.62)%](P0.05);观察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S)、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日平均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43±1.26)mmol/L vs.(8.58±1.59)mmol/L,(3.39±0.42)mmol/L vs.(5.21±0.69)mmol/L,(90.34±2.40)%vs.(82.01±2.15)%](P0.05);观察组胰岛素β细胞(HOMA-β)明显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低于对照组[(53.84±6.20) vs.(41.85±5.03),(2.84±0.40) vs.(3.72±0.72)](P0.05);观察组血清RBP4、Leptin、Visfati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0±1.20)mg/L vs.(10.57±1.65)mg/L,(8.23±1.42)μg/L vs.(10.84±1.79)μg/L,(17.40±2.42)μg/L vs.(24.03±3.06)μg/L](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头晕、低血糖等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由于单用阿卡波糖的患者,其可显著患者降低血糖水平和改善IR,其内在机制可能和降低血清RBP4、Leptin、Visfatin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化控糖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先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控糖治疗,患者血糖达到目标值后(FPG〈7.0 mmol/L,2 h PG〈10.0 mmol/L),改为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继续强化治疗,1周后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使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一组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的基础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 mg/日(治疗组)。1~4周我院住院治疗,5~12周门诊随访,若出现FPG及2 h PG明显下降或低血糖反应,则减少胰岛素用量。观察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以及治疗12周时FPG、2 h PG、HbAlc、胰岛素用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下降,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胰岛素用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FPG、2hPG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组HbAlc有所下降,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HbAlc也有所下降,差异明显(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加用盐酸吡格列酮后,治疗组TG下降,HDL-C升高,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强化控糖血糖达标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继续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能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对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适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4期患者血糖、肌酐清除率及尿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4期患者100例,按照用药情况分为糖适平实验组和胰岛素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预混人胰岛素及阿卡波糖片,实验组患者给予糖适平及阿卡波糖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 Upro)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肌酐清除率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适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4期患者无药物积蓄问题,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4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服降糖药磷酸西格列汀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7 例血糖控制欠佳的2 型糖尿病患 者进行为期12 月的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并观察,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6、12 个月后检测空腹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胰高血 糖素、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血压、肝肾功能、体重。结果:磷酸西格列汀治疗3、6、12 个月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胰高血糖 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或0.01),体重、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磷酸 西列汀可显著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抑制α细胞活性,同时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2 型 糖尿病有效且安全的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8.
观察吡格列酮在治疗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血小板反应素Ⅰ(thmmbospondin-1,TSP-1)的变化,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影响和可能作用机制。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安慰剂组(D组)和糖尿病吡格列酮治疗组(DP组),8周后取视网膜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RT-PCR半定量检测TSP- 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中均有明显的TSP1表达,对比于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治疗组视网膜单位面积表达TSP1的细胞数量要较二组对照组高;糖尿病治疗组、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间TSP-1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528.2±47.78、493.4±39.36和417.7±28.74:内参照GAPDH的荧光灰度值分别为796.4±21.18、811.2±36.80和832.4±43.18,各组间TSP-1 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中TSP-1的表达变化有影响,吡格列酮可能在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联合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和临床蛋白尿组(30例),每组均分为三个亚组,分别采用格列吡嗪(A组)、吡格列酮(B组)和厄贝沙坦+吡格列酮(C组)连续治疗3个月,在治疗第8周、第10周和第12周分别比较各亚组间尿VEGF水平.结果:在治疗第8周、第10周和第12周,C组分别与A组和B组的尿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临床效果均显著优于A组和B组.结论:DN患者应首选厄贝沙坦+吡格列酮药物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延缓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人的生存质量,阻断或减弱醛糖还原酶活性的药物可以用来预防或推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由于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然很少,且大部分抑制剂多由人工合成。中草药作为天然产物,来源广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有效阻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如: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外周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中草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阿卡波糖是一种用于Ⅱ型糖尿病治疗的糖苷酶抑制剂,工业上采用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sp.生产.作为一种次级代谢产物,阿卡波糖生物合成复杂,游动放线菌发酵液中除阿卡波糖外还会积累大量结构类似杂质组分.由于缺乏对阿卡波糖及其杂质合成和调控机制的系统了解,难以通过调控来阻断或降低杂质合成,从而导致纯化难度大.近年...  相似文献   

12.
鱼类对糖的利用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认为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下[1],鱼类被视为具有先天性的“糖尿病体质”[2]。糖(没有特别说明时本文指可消化糖)是最廉价的饲料能源,因此,鱼类营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如何提高对饲料糖的利用。近20年来,关于鱼类糖营养的研究比较活跃,在糖的生理功能、鱼类对饲料糖的利用特点、影响因素和需求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回顾前人的工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发现在关于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大小这一问题上有重新认识的必要。现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作一评述。1糖的生理功能糖类按其生理功能可分为可消化糖类(或称无…  相似文献   

13.
波动性高糖对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波动性糖环境对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方法 取出生后2天SD大鼠乳鼠心脏,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心肌细胞,进行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常规培养心肌细胞72h,待细胞搏动良好,将其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给予稳定的糖浓度(5.5mmol/L);②高糖组:给予稳定高糖浓度(25.5mmol/L);③波动性糖组:波动性糖浓度为5.5mmol/L和25.5mmol/L,每12h交替,其他培养条件保持一致.Bradford法检测各组细胞总蛋白质含量;计算机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单个细胞的体积;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用液闪仪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结果 1.高糖组和波动性糖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蛋白含量均增加,波动性糖组与高糖组相比二者增加的数值相近.2.高糖组和波动性糖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体积均有明显增加.3.高糖组与波动性糖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蛋白合成的增加.波动性糖组与高糖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波动性糖有促进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单纯性高糖相仿.在糖尿病心肌病中,波动性糖也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心肌顺应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提示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时,除了要控制血糖防止血糖过高,而且还要保持血糖的稳定,减少血糖波动所导致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醛糖还原酶高通量模型对中药方剂平糖舒目散的筛选,探寻其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高通量醛糖还原酶筛模型来筛选平糖舒目散,研究方剂平糖舒目散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结果:平糖舒目散对醛糖还原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是0.8 g/L。结论:中药方剂平糖舒目散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降糖药磷酸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7例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2月的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并观察,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6、12个月后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血压、肝肾功能、体重。结果:磷酸西格列汀治疗3、6、12个月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体重、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磷酸西列汀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抑制α细胞活性,同时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且安全的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沙格列汀组(102例)口服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阿卡波糖组(98例)口服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通过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糖代谢情况与体重指数水平,SF-36量表各项评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HbAlc,BMI,FBG,2hP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沙格列汀组患者HbAlc,BMI,FBG,2 hPBG水平明显低于阿卡波糖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SF-36表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明显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轻患者体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用药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高同型半胱氨酸上调醛糖还原酶表达的病理生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河  王宪 《生理通讯》2005,24(3):65-68
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个多种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其涉及的疾病谱较广,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出生缺陷、老年病和一些精神疾病发病相关。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是多元醇代谢途径(Polyol pathway)的反应限速酶,在高糖情况下,多元醇通路被激活,它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醛糖还原酶在糖尿病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已有很多报道,但还未见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醛糖还原酶关系的报道。因此,本初步探讨了高同型半胱氨酸上调醛糖还原酶表达的病理生理意义,可能对理解糖尿病并发症乃至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列藻在光限制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海洋微藻四列藻为试验材料,试验前期微藻经光限制(500 LX)胁迫处理10 d,试验后期重新接种并恢复正常光照(5000 Lx)培养10 d,均以正常光照(5 000 Lx)培养作对照,测定四列藻的细胞密度、细胞内蛋白质含量、细胞内糖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处理组在恢复工常光照的初期(1~2 d)细胞生长量超过对照(P<0.05),即藻细胞平均相对生长率提高,细胞数增多,叶绿素 a含量和生物量增加,细胞数净增率最高达31.6%,生物量净增率最高达34.8%。同时,四列藻在受到光限制胁迫后,藻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糖(P/C)的比值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恢复正常光照培养后,这几个指标均逐渐恢复至处理前的水平。四列藻的这种受到光胁迫后细胞生长量增加的特征表明微藻具有超补偿性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两组年龄、性别匹配,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安慰剂组(60例),干预治疗16周后比较其血清血糖和血脂水平,同时测血压、身高、体重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经格列吡嗪治疗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格列吡嗪可能通过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血糖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研究糖耐康含药血清对高糖状态下大鼠肝细胞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通过培养大鼠肝细胞,在高糖诱导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给予高、中、低剂量的糖耐康含药血清共培养24h后,观察肝细胞增殖情况,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培养基和肝细胞内TG含量,肝细胞糖原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刺激下,肝细胞增殖显著受到抑制(P〈O.叭)、葡萄糖消耗量和糖原含量减少(P〈0.01),TG含量增加(P〈O.01);与高糖组比较,吡格列酮组与TNK各剂量上述情况有不用程度的改善。作用效果类似。结论:糖耐康含药血清具有改善高糖环境下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可能与增加肝细胞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