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兴安岭北部原始老龄林内兴安落叶松幼苗种群的生命统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然落叶松老龄林每1个种子年后第2年,林地表面即会出现大量天然幼苗100-270株·m-2.幼苗发生时间集中,绝大多数在6月底.赤杨落叶松林幼苗发生较丛桦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的迟.幼苗死亡时期也集中,主要在幼苗发生后的15天内.其间杜香落叶松林的幼苗死亡率为48%,3年内97%;丛桦落叶松林为29%和66%;赤杨落叶松林为33%和69%.7月以后发生的幼苗存活率很低,早期发生的幼苗占优势,死亡率低.丛桦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幼苗的早期优势显著,尤其是杜香落叶松林.幼苗存活的年际变化很大,落叶松幼苗数量丛桦落叶松林>赤杨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马尾松的主要害虫,大发生过后,林木如同火烧,严重影响马尾松的生长。笔者于1983年在华云山天池林场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棉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幼虫为害棉铃所造成的损失估计,曹赤阳等曾作过报道。但用该逻辑斯蒂公式只能估计天气干旱、僵瓣很少的年份才接近实际损失。而红铃虫为害棉铃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幼虫侵入籽棉,使棉纤维的发育受 相似文献
4.
油松种群自然更新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群的空间格局系指某一种群个体在其生存空间内相对静止的散布形式。它是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是种的生物学特性对其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在特定时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空间格局的阐明,无论在理论生态学的研究上抑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棉红铃虫1~3代幼虫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其结果均属聚集分布,幼虫结构是以疏松个体群形式呈聚集,而个体群内的幼虫为随机。本文进一步利用二代羽化孔内幼虫空间格局参数m~*、k、α、β值,分析了幼虫在棉田聚集的原因,探讨了幼虫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估计了个体群的大小和平均密度的关系。依关系,由无虫株频率(P_0)来估计幼虫密度,采用零频率估计幼虫密度和以概率保证的理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简易、有效的抽样。 相似文献
7.
水松自然种群和人工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水松不同起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0条引物共检测出95个扩增位点,多态位点数占39.0%.与其他濒危裸子植物相比,水松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982,基因流Nm仅0.3778,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种群内变异占主导地位;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自然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Nei的条带多样度(He)和Shannon信息指数(Ⅰ)平均值(39.3%、0.1499和0.2202)分别高于人工种群(30.7%、0.1265和0.1759).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4513)和平均遗传距离(D=0.0301)也高于人工种群(Gst=0.3025,D=0.0192). 相似文献
8.
9.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原产日本。种群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35°20′—38°10′,东经136°45′—140°30′,海拔高度为1000—2800m。1900年引入我国,以其较强的适应性“定居”下来,而且生长速度在抚顺地区远比长白落叶松(L.olgensis var.changpaiensis)、兴安落叶松(L.gmelinii)为快;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北京、河南、河北、江西、湖北、四川以及新疆等地都有人工栽培,而以吉林、辽宁东部栽培面积较大,在年平均气温2.5—12.0℃、年降水量500—1400mm 的水热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切断棉红铃虫食物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棉花早蕾是一代棉红铃虫唯一食料,提出切断红铃虫食物链的构想。经多年实践,摘去7月上旬全部早蕾,能减少大部分蛀铃虫源,收到显著减轻或基本控制二代为害的效果,且能提高优质棉产量,使经济、生态、环境同步获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单个活雌蛾腺体的性信息素气体收集技术,对不同世代及实验室人工饲养的CZ品系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释放速率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虫源的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具有明显差异;而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种组分顺,顺-7,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的比例保持在54.8±1.2:45.2±1.2的范围;取食相同的同一代棉红铃虫的雌蛹重与其成虫的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进行的12年棉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诱蛾试验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选取第一代蛾高峰期前累计诱蛾,棉花现蕾期和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降水量3个参数,构建对第二代平均卵量进行综合评判的模型。由于多种因子对诱蛾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采用FUZZY综合评判模型建模。以回报准确率为标准,对9种权重、4类评判矩阵和6种广义算子以及它们的特性作了比较和讨论。在构建的216个模型中,有94个模型的历史符合率达到100%。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优化评判模型。该模型与常规线性回归模型比较具有准确、方便、所含信息多等待点。在评判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第一次发现卵量的日期,构建了预报模型,该模型加强了预报的功能。模拟运行,可得到“预报速查表”;预测结果与大田相符。该研究为性信息素和其它行为调节物质在测报上的应用以及动态经济阈值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通过跟踪观察24593个有效样本,归纳为24个消亡因子,组建了18个世代生命表和3个平均生命麦。剖析了长江下游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K-值分析和组分(M(si)值)分析说明种群数量变动最大的阶段是在生命前期(即卵至2龄期)。b,r~2值综合分析法表明影响第2、3、4代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虫期分别为4龄、6龄和蛹期。b值分析和K-值图解表明影响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因子:2代为齿唇姬蜂和土壤含水量、风雨冲刮,3代为胡蜂和三突花蛛、小花蝽,4代为滞育和随蕾花脱落、三突花蛛。参考Morris(1963)关键因子逼近法探索了棉铃虫数量预测式。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大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螟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55℃和649.21日度。大螟的世代存活率以29℃温度下最高,成虫繁殖力以23℃温度下最大。就大螟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γ_m)而言,也是当环境温度为29℃时最大,γ_m=0.11,相应的周限增长速率λ=1.12/天,世代平均历期T=34.24天,净繁殖率R_o=39.60。内禀增长能力与环境温度大致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在该种群的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都占有很高的比例,成虫不到1%。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不同时期加温催化的红铃虫越冬代雌蛾,其卵巢的发育程度及速度是明显不同的,而卵巢的发育与否似乎又与其交配能力相关。4月上旬刚羽化的雌蛾卵巢小而透明,没有任何卵巢沉积,以后几天的发育甚微,而此时的交配率仅为13%左右。到8月初,刚羽化的雌蛾卵巢已部分发育,末端卵粒已有少量卵黄沉积,其发育速度也较前者快,而此时的交配率已上升至49%左右。 经ZR515点滴的刚羽化雌蛾(无论是什么时期加温催化的),它们的卵巢发育程度和速度均显著提高,并促进了卵黄沉积。因而,它们的交配能力也随之增强。经最适剂量0.1μg/头点滴的雌蛾,交配率可高达70%。 经点滴的雌蛾产卵周期和产卵高峰均大大提前,卵母细胞的成熟比较一致,因而每次均能产出成批的卵,总产卵量也明显高于对照。并且,这些卵均能孵化,胚后发育亦属正常。 本文还探讨了激素、卵巢以及交配等三者的相互关系,并试论了补充营养、激素对交配及产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红铃虫性诱剂开口纤维剂型及其在棉田中的竞争引诱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ummel等1973年鉴定了红铃虫的性外激素是顺,顺-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1-醇醋酸酯的复合物,并命名为“红铃虫性诱剂”(简称“Gossyplure”)。Biel等1974年用触角电图和大田诱捕试验,证明当两种异构体的配比为1∶1时效果最好。为延长性诱剂在大田中的有效期,研究工作者曾设计了多种释放器和可控缓释剂型。Shorey等1976年用铝圆筒包上尼龙纱作为释放器,红铃虫性诱剂的释放量为每晚5毫克/公顷,全年用量为9克/公顷。Gaston等1977年用内径0.22毫米、外径0.45毫米、长104毫米,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塑料空心纤维,绕成直径22毫米的环作释放器,每次用量6.6克/公顷,全年用33克/公顷。Boncss等1977和1978年用聚乙烯盖作释放器,每次用量5克/公顷,胶囊剂 相似文献
20.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