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实时反应大熊猫种群动态,提供大熊猫分布区域、栖息地质量等最直接的信息,是制定大熊猫保护方案的基础,也是有效实施大熊猫保护措施的前提。综述了几种传统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包括直接计数法、数学模型法、距离-咬节分析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近年来最新应用于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红外相机技术、足迹鉴定法,讨论了传统方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新方法的应用前景,并针对今后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对大熊猫数量调查方法中咬节区分机制的准确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目前所广泛应用的大熊猫的数量调查方法中,咬节区分是一种重要的区分机制。本文收集了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同一个熊猫个体的粪便咬节数据,并结合已经发表的同个体粪便咬节数据,对应用咬节区分机制时正确判断的比率进行了评估。通过对17组124团粪便的522个同组内粪便咬节平均值差值的分析,发现在王朗应用2mm的判断阈值时,正确判断的比率为92.9%;卧龙野生种群的正确判断比率为71.2%(1组12团66个差值);圈养种群的正确判断比率为77.6%(7组139团1555个差值),显示咬节区分机制中的2mm阈值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同一团粪便中咬节取样量不足会增加错判的比率,以100咬节测量为对照,30咬节取样会增加3.7%的错判比率,34咬节的测量会增加2.6%的错判比率。 相似文献
3.
4.
佛坪大熊猫的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于1990年11—12月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大熊猫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得知在区内293平方公里中共有大熊猫64只,平均密度为0.22只/平方公里。与1974、1983、1988年3次的调查结果比较,表明佛坪大熊猫现有种群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DNA指纹在野生种群数量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用荧光素标记LZF-1基因指纹探针,以四川省冕宁县冶勒野外大熊猫的脱落被毛及尽量新鲜的粪便作样品,进行了DNA指纹检测。1.在相同或不同时间、巢域采集的粪便与被毛样品,显现出相同或不同的DNA指纹图谱,达到个体认定的目的.表明了大熊猫野外脱落被毛和粪便,能作为DNA指纹分析材料,进行野生种群数量调查.2.根据检测6个被毛和9个粪便样品的结果,认定该生境中有7只大熊猫个体,纠正了有8只和8±2只的记载.3.应用DNA指纹技术及微机个体识别进行大熊猫野外数量调查,准确可靠,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能获得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6.
7.
8.
甘肃省大熊猫数量及栖息地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 0 0~ 2 0 0 3年的调查表明 ,甘肃省野生大熊猫 (Ailuropodmelanoleuca)现有 1 1 7只 ,分布在文县 1 0 3只、迭部县 1 1只、舟曲县 1只和武都县 2只。栖息地呈互不相连的 5块 ,总面积 1 82 7 .3 5km2 ,其中白水江保护区 1 1 65 .1 6km2 、迭部县 5 1 8. 91km2 ,为 2块面积较大的稳定栖息地 ,其余 3块为面积很小、不稳定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9.
10.
大熊猫资源调查中,要求查清大熊猫的数量、分布、栖息地环境、可食竹类面积、竹子开花面积、竹子更新面积等情况和数据。要获得这些资料,除了在现场填写调查表格外,还要利用地形图现场构绘所需要的各种面积,标定大熊猫活动的踪迹、去向、粪便、卧穴的位置,研究调查路线的敷设等,使其一目了然,便于进行数量分析。笔者经过北川试点现场实践,就有关方法与要求作一简单介绍,供有关工作者参考。一、面积的构绘面积构绘包括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可食竹类面积、竹子开花面积、竹子更新面积等。由于这些面积多被森林复盖,在制高点上只能看到林相外貌,… 相似文献
11.
12.
丹顶鹤数量调查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我国保护的大型珍贵鸟类之一,搞好丹顶鹤的数量调查,对于了解其资源分布、贮量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制订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工作的基础。1974至1978年,我们对丹顶鹤的数量调查方法做了初步摸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监测估算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是保护的核心工作。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非人灵长类是动物界的高等类群,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全球有701种 (含亚种),生活在多种类型的栖息地中,包括热带雨林、沼泽森林、红树林、次生林、落叶林、季雨林、山地森林,和包含孤存林、长廊森林、热带旱生林、山地草甸、地中海灌木林的稀树草原和干草原,以及荒漠、干旱的山地,甚至是雪地。绝大多数非人灵长类处于濒危的状态,长期有效的监测对于灵长类的保护十分重要。物种多样性和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使得灵长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常用的非人灵长类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类型、基本原理、适用场景和局限性,并以研究实例加以分析;介绍了无人机、热成像、计算机学习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在调查方法中的进展,希望为今后的非人灵长类野外数量调查、种群监测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有关大、中型兽类的数量统计相当困难。自1958年开始,我们即在云南西南部地区采用线路统计法、痕迹统计法、样方统计法、航空遥测等方法进行野外大、中型兽类数量分布调查。 由于多年来森林不断受到破坏,人为经济活动干扰,加上林区部分群众乱捕滥杀,大、中型兽类如野象、野牛、长臂猿、猕猴等的分布地区逐渐缩小,数量日益减少。这样,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大、中型兽类数量分布调查,不仅浪费很多人力、物力、时间,而且往往得不到可靠数据,根据作者多年野外考察的实践,认为采用有效的访问当地群众和野外栖息地的核对方法,所得数据较为可靠。具体方法如下:1.访问群众云南西南部主要为亚热带林区,林中有村落,村民长年累月地在山上放牧、打猎、砍柴、采摘等活动,对山林的自然情况十分熟悉,许多护林员,对所辖的林区和兽类的活动情况亦十分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猎手,对大、中型兽类的活动情况掌握得很清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首先向这些人员进行调查,结合以往动物学工作者积累的资料,可以作为判断调查大、中型兽类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园人工饲养大熊猫已有27年历史,但从事人工饲养下的繁殖研究起步较晚,现就我园几年来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生态的一些观察叙述如下:大熊猫的年龄结构与性表现年龄:重庆动物园现饲养大熊猫8只,年龄分别为1至27周岁,雄性2只,雌性6只。年龄在4.5至15岁间的雌性熊猫3只,具有繁殖潜力。(其中2只已有生育,1只于1986年初开始发情,另3只年龄为1岁、2岁和27岁)。性表现的年龄与徐启明报道基本一致,但本园所繁殖3胎的生育年龄分别始于9岁和12岁,看来有性表现不等于具备繁殖能力,故可不必急于实施人工授精。人工饲养下的发情(持续)时间:雌性大熊猫在… 相似文献
17.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地跨北纬30°25′至30°49′,东经102°54′至103°45′。境内地形复杂,山势陡峻,系成都平原向西北高原过渡地带。而高山无人烟地区多峡谷,并有暖湿海洋气流顺坡谷而上,因而气候温湿、林木生长茂盛,植物垂直分布明显,在海拔1500—2000米范围内,主要以樟科、槭树科、壳斗科、胡桃科等常绿或落叶树种为主。海拔2000—3000米内,以松科的冷杉、紫果云杉和桦木科的红桦为主。海拔3500米以上为高山杜鹃林及高山草甸。竹类资源丰富,据调查,在海拔1000—1500米内,通常生长着白夹竹、刺竹及其它杂竹和少量的丰实箭竹,纯林… 相似文献
18.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文县。在东经104°17′—105°25′;北纬32°32′—32°50′之间。总面积198668公顷(核心区90358公顷,禁猎区108310公顷)。是我国以保护大熊猫 相似文献
19.
在大熊猫的野外调查中,统计大熊猫的数量,了解现存量,分布情况和变化情况,对保护、研究和科学管理大熊猫资源尤为重要。有关大型兽类的数量统计,多习惯于采用路线统计法和样地哄赶法。路线统计法是根据路线统计中记录的粪便、食痕、卧穴数加换算系数来推算数量,比较难于掌握,误差也较大。样地哄赶法要化大量人力、物力、对动物正常生活干扰较大,不利于保护。为了能精确地统计大熊猫的数量,我们采用实地全面调查的方法,即根据调查区域的地形,按沟系、山谷、山梁进行全面调查。在统计各种活动痕迹的同时,以度量及分析各种痕迹结合此区域竹、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成都动物园大熊猫曾出现类似出血性肠炎的疾病,并有死亡。为搞清病原,作者于1988年11月,对9只大熊猫的粪便作了初步检查。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标本共9份,系采自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的粪便。分别划线接种于S—S平板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培养基,置37℃孵箱24小时后,观察结果并挑选各种类型的菌落,分别涂片作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结果从9份标本中共分离出肠道杆菌31株,其中大肠杆菌20株占65%;变形杆菌4株占13%;枸椽酸杆菌1株占3%;肠杆菌2株占6%;克雷伯氏菌2株占6%;革兰氏阴性杆菌(未鉴定出的)2株占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