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美斑潜蝇蛹期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idobrensis在 1 5 ,2 0 ,2 5 ,30 ,35℃时 ,其蛹的历期分别为 34 5 ,1 5 8,1 0 1 ,7 2d ,而在 35℃时则不能正常羽化。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30 %~ 90 %均比较适合南美斑潜蝇蛹的发育 ,就死亡率而言 ,它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浸水处理表明 ,南美斑潜蝇的预蛹及蛹的初期和末期对浸水比较敏感 ,死亡率均达到 90 %以上 ,而处于中间期的蛹对浸水相对不敏感。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均发现 ,南美斑潜蝇在 1 2时以前的化蛹个数占 1d总化蛹个数的 90 %以上 ,而 1 4时以前的羽化数占 1d总羽化数的 99%以上。南美斑潜蝇化蛹的场所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蔬菜上有所不同 ,越冬时主要是以蛹在越冬寄主田的土壤中越冬 ,在生长季节 ,除了在菜豆的叶片反面化蛹外 ,其它蔬菜上则是在土壤和下部叶鞘上化蛹。 相似文献
2.
3.
南美斑潜蝇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美斑潜蝇是福建省近年严重为害蔬菜、花卉的新害虫。本对南美斑潜蝇的形态特性、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科卵、取食、化蛹、羽化、交配习性、羽化节律、性比、不同营养处理对成虫寿命的影响、不同温度对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主要在8:00-12:00羽化;在饲以蜜水+寄生植物下,雌虫的寿命最长,平均达到15.0天;在18℃下的产卵量最大,平均达到175.7粒;在14℃下的雌虫寿命最长 相似文献
4.
5.
葱斑潜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葱斑潜蝇在山东1年发生6-7代,以蛹于10月在地表5cm左右土中越冬。4月下旬越冬代蛹开始羽化,羽化高峰在5-6月,4月下旬始幼虫,5月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世代重叠发生,盛发期在6-9月,完成1代需17-31天,其中卵期2-5天,幼虫期3-9天,蛹期11-18天,成虫活动高度多在1m以下,取食,产卵喜在大葱心部第2,3叶,平均单雌产率109.3粒。幼虫潜食主植物的叶片而形成潜道。温度20-32℃、湿度60%-90%利于其生长发育,危害和繁殖。恒温下测得全世代的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有效积温为361.1日度,土壤含水量5%-15%适宜蛹羽化。寄生性天敌有幼虫幼虫期寄生的姬小蜂6种,寄生率达40%;幼虫一蛹期寄生的金小蜂1种、茧蜂2种,寄生率为28.4%-79.4%。 相似文献
6.
温、湿度对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羽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实验条件下 ,研究了温湿度对南美斑潜蝇Liriomgzahuidobrensi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gzasativae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 2种斑潜蝇日羽化节律有显著的影响。随温度的升高 ,成虫的日羽化时段相应缩短 ,日羽化高峰期相应提前。且 2种斑潜蝇的羽化均集中在 1 2 :0 0之前。 2种斑潜蝇羽化所需要的最适温度 :南美斑潜蝇为 2 0℃ ,美洲斑潜蝇为 2 5℃ ;羽化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 :南美斑潜蝇为90 % ,美洲斑潜蝇为 1 0 0 %。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南美斑潜蝇 [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 ]是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最早发现于阿根廷 ,巴西 ,秘鲁和美国等拉美国家。 80年代末传入欧洲的以色列、荷兰、德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我国 1 993年初最早发现于云南。目前 ,该虫具有向周围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云南已传播到 1 8个县市发生为害。贵州、四川、新疆、山东也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发生为害。 1 997- 1 998年我们在福建省潜蝇种类调查中于福州郊区及古田已发现该虫。 2 0 0 1年 2月笔者在厦门从针叶菊、金盏菊采集的受害叶片上首… 相似文献
13.
The critical factors required by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for the control of dipteran leafmine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he foliar application of Steinernema feltiae and Heterorhabditis sp. (strain UK 211) caus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numbers of dipteran leafminer larva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fficacy between these nematode species against Liriomyza huidobrensis at 20°C and 85–90% r.h. Application of S. feltiae to all three larval instars of L. huidobrens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larval survival,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second instar being the most effective at 20 ± 2°C and 80 ± 10% r.h. Humidities of >90%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efficacy of S. feltiae. When S. feltiae was applied to second instar larvae, it was equally effective throughout the temperature range 10–30°C. At 20°C and >90% r.h., sufficient nematodes were able to enter the leaf tissues within the first 12 h after application to reduce larval survival to c. 15%. A comparison between L. huidobrensis, L. bryoniue and Chromatomyia syngenesiue indicated that the efficacy of S. feltiae was affected by the same critical factors for all three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对波纹杂毛虫幼期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该虫在福建省1a发生2代,以3—4龄幼虫在地被物中越冬;系统观察了各龄幼虫的取食过程并计算了取食量。开展了室内外防治试验。为该虫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黄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由选择法测定了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对黄瓜不同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成虫产卵和取食选择性最强的黄瓜品种为冬棚王,其对冬棚王的选择性与对光和地黄瓜、新四号黄瓜、津优2号、双杂一号、津杂2号、冬雪王、早春王、神农春四号、津春4号等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而与山东密刺、津优1号、春四号黄瓜、津杂4号、鲁优二号、津优4号、唐山秋瓜、神农春五号、津绿4号等品种差异不显著。测定结果表明,黄瓜不同品种间的叶毛数、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南美斑潜蝇对不同黄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与其叶毛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0.475 5(P=0.039 5<0.05),而与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Blanchard)在平凉市日光温室蔬菜全生产期内的种群消长明显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成虫发生量以春夏生产期最大,可达2.1头/叶;深冬生产期最小,仅为0.1~0.2头/叶;秋冬生产期较大,保持在1.0~1.2头/叶之间。温室内温、湿度条件的变化是引起该虫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根据有效积温计算结果,该虫在平凉市日光温室蔬菜全生产期发生9.1代,世代平均发育速率0.030,不同生产期的发生代数和发育速率差异较大。生产上宜采取“前控后治中间松”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