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寄生蜂对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寄生蜂对美洲班潜蝇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底比斯釉姬小蜂,丽潜蝇姬小蜂,冈崎釉姬小蜂,异角姬小蜂,黄潜蝇姬小蜂,甘蓝潜潜蝇茧蜂和离潜蝇的种群数量将比原各群增长1.23,2.73,5.98,5.92和5.71倍,在春季菜豆,豇豆,丝瓜和黄瓜上第2代美洲斑潜蝇中,若排除寄生蜂作用因子后,美洲斑潜蝇在上述4种蔬菜上的种群数量将分别多增长2.73,2.87,2.24和1.89倍,寄生蜂对美洲班潜蝇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大于1龄,2龄幼虫和蛹的控制作用;春季美洲斑潜连续世代中,第1,2代寄生蜂的控制作用较第3,4,5代低,寄生蜂有菜豆和豇豆上的控制作用比在丝瓜和黄瓜上高。  相似文献   

2.
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建了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生命表,在此基础上应用排除控制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在秋季花前期菜豆上种群趋势指数为5.61;寄生性天敌的寄生是影响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子;若排除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其种群密度将增长为原来的2.476倍。  相似文献   

3.
周亦红  姜卫华等 《生态学报》2001,21(8):1276-1284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拟合了两种斑潜蝇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求出了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组建了不同温度下两种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计算了主要的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的发育、存活、繁殖均有显著的影响,且两种斑潜蝇对温度的适应特性有着明显差异。美洲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种群的发育、生存及繁殖;而南美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相对较窄,且适温范围明显偏低,高温不利于种群的增长;在各自的适温条件下,两种斑潜蝇都有很强的种群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拟合了两种斑潜蝇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求出了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组建了不同温度下两种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计算了主要的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的发育、存活、繁殖均有显著的影响,且两种斑潜蝇对温度的适应特性有着明显差异.美洲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种群的发育、生存及繁殖;而南美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相对较窄,且适温范围明显偏低,高温不利于种群的增长;在各自的适温条件下,两种斑潜蝇都有很强的种群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15、20、25、30和35℃五种温度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寿命等,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估测了种群参数。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卵、幼虫、蛹的历期变化分别为7.6~2.0天,12.7~2.9天,34.3~6.8天;成虫寿命变化为17.3~6.5天。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5℃,9.8℃,11.5℃,10.9℃,有效积温为3.9,52.7,128.5,229.9日度。在五种温度下,卵的存活率均在84.2%以上。幼虫除在15℃时存活率为66.7%外,其它温度均在94.6%以上,蛹的存活率变化幅度最大,25℃时为80.3%,35℃时仅为10.0%。30℃时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最大,加倍时间最短,净生殖率最高。在20~35℃四种温度下种群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阶段所占比例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6.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饲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曾宏艳  郝树广 《昆虫知识》1999,36(5):292-296
本文阐述了寄主植物的室内培养及美洲斑潜蝇的饲养技术。实验以花斑芸豆作为寄主植物。经试验,去除复叶对增加真叶有效利用面积有一定作用。经10天左右的培养,叶片长、宽度增长速率明显减慢,此时是接种斑潜蝇的最佳时机,15天后即斑潜蝇幼虫生长到3龄时,叶面积达最大。在25℃室温下,14小时光照,60%的相对湿度,2只接种箱,每天加入成虫100头(雌:雄=1:1),并更换新苗10~12盆,共60~72片叶子,生长期10~15天,每片叶子的面积可达25~40cm。照此每天可得600~1000头蛹即可基本满足室内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温度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和自然内禀增长率的影响。实验在 5种温度即 15,2 0 ,2 5,30和 35℃ ,相对湿度为 80 % ,光照 12∶12 (L∶D)条件下进行 ,并用菜豆Phaseolusvulgaris作为它的寄主植物。实验结果表明 ,美洲斑潜蝇非成熟期的发育时间从 15℃的 38d减少到 35℃的 11d。描述卵 ,幼虫和蛹的发育率 (y)随温度 (t)变化的方程分别是 y =1 786 2t - 13 84 1,y =1 16 2t - 4 94 6和 y =0 6 34t - 5 146。雌成虫的寿命在 15℃条件下是 2 0d ,到 35℃时则下降到 9d。最适宜的繁殖温度是 2 0℃- 30℃ ,在此温度范围内每雌产卵量为 158粒到 2 82粒。非成熟期在 2 5℃条件下的死亡率最低 ,为9% ,而最高出现在 35℃ ,为 4 9%。在 2 5℃到 30℃这个温度范围内 ,获得较高的自然内禀增长率(rm)和净繁殖力 (R0 ) ,分别为 0 2 7和 116 8,此结果表明此温度范围最有利于该种群的增长 ,种群的世代增长倍数约为 117倍。实验结果还表明 ,该虫种群的平均世代历期 (T)和种群倍增时间 (t)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而种群有限增长率 (λ)与温度的关系则是正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是一类危害蔬菜、花卉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了解其发生危害特征,可为这两种斑潜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对江苏地区的两种斑潜蝇的发生分布、危害程度以及在扬州地区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采集含有潜道的叶片,待蛹羽化为成虫后鉴定斑潜蝇种类,同时统计叶片上的潜道数量划分危害等级。【结果】美洲斑潜蝇主要在苏北地区发生危害,三叶斑潜蝇主要在苏南、苏中地区发生危害;两种斑潜蝇在江苏地区的发生危害程度均未超过3级。在扬州地区的蔬菜上仅调查到三叶斑潜蝇的危害,其危害的寄主植物有6科、12种,主要包括茄科、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的蔬菜。三叶斑潜蝇的发生危害从3月开始,11月结束,全年有3个发生危害高峰,其中在7月下旬至8月初的发生危害最重。【结论】两种斑潜蝇在江苏地区的种类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同时扬州地区三叶斑潜蝇的虫口密度随寄主和时间不同呈现的明显,因此生产上需加强对斑潜蝇发生危害进行监测,并指导斑潜蝇防治。  相似文献   

9.
美洲斑潜蝇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生态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调查美洲斑潜蝇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冈崎姬小蜂Neochrysoclaris okazakii Kamijo,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laris formosa Westood和攀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etheus Walker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测定出生态位宽度,重叠和比例相似性,在生态位测定的基础上,按生态位的理论观点,探讨了寄生性天敌在美洲斑潜蝇综合治理中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源次生化合物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在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gDW·100ml^-1)即马缨丹(Lantana camara)、飞机草(Expatorium odoratum)、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和机油乳剂(C23)对保护菜豆免受美洲斑潜蝇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36、0.163、0.213和0.222,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可达86.4%、83.7%、78.7%和77.8%。同时,这些作用物质不会影响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性天敌的寄生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寄生蜂的寄生作用。因此,4种供试作用物质对美洲斑潜蝇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1998-2000年对美洲斑潜蝇在古田县的发生特点的系统调查,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结合药剂防治的美洲斑潜蝇综防技术措施,并在生产上进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美洲斑潜蝇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1995年传入我市,严重危害蔬菜及花卉等作物[1]。为模清该虫的发生规律,作者于 1996-1998年连续三年对其生活史进行了周年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露地大田发生代数观察 采用室外罩笼法饲养,时间为5月初至11月上旬。饲养植物为斑潜蝇喜食的芸豆。5月初采集塑料大棚内同一天化的蛹(不少于120头),接虫于室外饲养宠内(长1.5m,宽1.3m,高1.2m,60目),共设4笼。成虫产卵孵化的幼虫定为大田一代,一代前三天…  相似文献   

14.
蔬菜田美洲斑潜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严重危害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重要植物检疫性害虫 ,其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虫体小、历期短、世代重叠严重 ,防治困难。该虫 1 993年在我国海南首次发现 ,现其分布已达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 ,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大难题。1 996~ 2 0 0 0年 ,我们对其发生及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1 - 5] ,现报道如下。1 生物学特性及发生消长规律多年调查表明 ,美洲斑潜蝇在菏泽市大田一年发生 8~ 1 0代 ,不能越冬 ;在冬暖菜大棚内发生 3~ 4代 ,成为翌年虫源。已查明寄主植物 4 9种 ,其中栽培作…  相似文献   

15.
美洲斑潜蝇对四季豆的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危害四季豆时,虫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有极显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0.7399+1.0185X,r=0.9980^**。防治指标:当虫情指数为9.504-19.725时,必须用药防治,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6.
【背景】美洲斑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斑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的4种潜叶蝇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的美洲斑潜蝇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斑潜蝇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斑潜蝇、三叶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斑潜蝇的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洲斑潜蝇生物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洲斑潜蝇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重要农业害虫,该虫在我省自1994年发生以来,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为了给该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996~1998年我们对该虫的生物学进行了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几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功夫、灭扫利、速灭杀丁和兴棉宝对美洲斑潜蝇各龄幼虫、雌成虫的毒力以及对成虫取食、产卵的影响,并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一、二、三龄幼虫和雌成虫对功夫最敏感,一、二、三龄幼虫对功夫的 LC50分别是 0.0075、0.0093、0.0112 g(a.i.)/L,雌成虫对功夫的 24小时、48小时的 LC50分别是0.0027、0.0025 g(a.i.)/L。功夫对美洲斑潜蝇的取食、产卵拒避持效期分别是 4天和 6天,用浓度 0.025 g(a.i.)/L的功夫药液处理 0、2、4、6天后接虫,幼虫存活率分别是0、6.3%、6.8%和 61.6%,田间用浓度 0.025、0.0167 g(a.i.)/L功夫分别处理,6天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是91.96%和83.60%。  相似文献   

19.
美洲斑潜蝇在不同温度下的飞行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昆虫飞行磨测试了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在18℃到36℃条件下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在33℃下美洲斑潜蝇的飞行能力最强,个体最大飞行距离、最高飞行速度和最长飞行时间分别为8.22 km、1.10 km/h和253.50 min,其平均飞行距离为0.95 km。其飞行的适温范围是21~36℃,18℃为其飞行的下限温度。从18~33℃,随着温度的升高平均飞行距离(0.08~0.95 km)和平均飞行时间(6.57~47.94 min)也在增加,但到36℃又开始下降;雌虫比雄虫飞行能力强。在理论上,美洲斑潜蝇能靠自身飞行扩散0.08~0.95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