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绪言 松毛虫是为害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松树被害后丧失针叶,妨碍了树木的正常发育,轻者造成大面积松林枯萎,重者致使树木枯死,从而影响国家工业化建设所需木材的供应和造林事业的顺利开展。几年来在党和政府英明领导下在积极防除方面曾采取了人工捕杀与化学防除等办法,对歼灭松毛虫起了一定效果。至於应用松毛虫天敌消灭松毛虫的生物防除法过去在国内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仍无成熟经验来指导实  相似文献   

2.
粘虫是我国大害虫之一,长期以来,为害小麦、小米、玉米等,使粮食减产,造成重大损失。如能消灭此虫在未为害之前——郎未孵化之前,则起到直接的预防作用。粘虫黑卵蜂寄生在粘虫卵内,并具特殊的、有利的寻卵能力,因此,如何利用黑卵峰来消灭粘虫的生物防除工作,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曾在卵峰的生活习性及田间利用方面做了一些观察,现因工作调整,此项研究暂告段落,兹将初步结果报导如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油茶枯叶蛾 Lebeda nobilis Walker的卵上,近年来发现有黑卵蜂寄生,经鉴定为一新种,现记述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油茶枯叶蛾黑卵蜂 Telenomus(Aholcus)lebedae,新种 体长0.95—1.20毫米。体黑色,触角1—6节为棕黄色,7—10节为褐色,足为黄褐色,但第5跗节为褐色。头宽于胸,约为头长的2.6倍,复眼具细毛。触角(图2)10节,第1节长为宽的5倍.以2.8倍长于第2节;第2节以2.4倍长于宽,以1.3倍长于第3  相似文献   

4.
夜蛾黑卵蜂是草地贪夜蛾卵期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适宜的寄主是实现其规模化繁育及应用的基础。本文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方法,分析、评价了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及甜菜夜蛾这3种夜蛾卵上夜蛾黑卵蜂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潜能。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在3种夜蛾卵上均能顺利完成幼期发育且出蜂日期较为整齐,羽化当日即为产卵高峰日,羽化后3 d内的寄生卵量占总产卵量的80%以上。子代羽化率介于77.90%~85.56%之间,雌性比率介于0.53~0.59之间。不同寄主繁育的夜蛾黑卵蜂雄蜂后足胫节长度无明显差异,但以甜菜夜蛾卵繁育的雌蜂的后足胫节最长(152.00μm),斜纹夜蛾卵繁育的次之(146.33μm),草地贪夜蛾卵繁育的最短(142.67μm)。以甜菜夜蛾卵繁育的夜蛾黑卵蜂的内禀增长率(rm)、净生殖力(R0)及周限增长率(λ)均最高,分别为0.3486、57.94和1.4171,以斜纹夜蛾卵繁育的次之(rm,0.3091;R0,49.60;λ,1.3623),而以草地贪夜蛾卵繁育的最小(rm,...  相似文献   

5.
<正> 1988年入冬前从田间采集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erg卵块进行越冬和室内孵化观察。至1989年5月下旬~6月上旬,在若虫孵化期间,羽化出一批黑色寄生蜂,我们鉴定为飞蝗黑卵蜂 Scelio uvarovi Ogloblin,但蜂体只有2.75~3.05mm,比文献记载的明显为小,后又将标  相似文献   

6.
寄主卵龄和接触时间对夜蛾黑卵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莹  韩勇  方祝红  许再福 《昆虫知识》2012,49(6):1490-1495
在温度(26±1)℃、RH70%±5%、光暗比L:D=12:12的条件下,研究了在接触时间为6、12、24、36h情况下,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对卵龄为0、6、12、24、36h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第1天和第2天所产卵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寄生第1天卵龄为6h的寄主卵24h后,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分别为56.97%、89.11%和87.63%;寄生第2天相同条件的卵,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也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分别为54.47%、95.37%和88.72%;寄生第1天和第2天的卵,其寄生率和子代性比差异不显著,但寄生第2天卵的子代羽化率显著高于寄生第1天卵的子代羽化率。因此,在室内以甜菜夜蛾为寄主繁育夜蛾黑卵蜂,最好以甜菜夜蛾第2天卵龄为6h的卵为寄主,接触时间以24h最适。该结果对夜蛾黑卵蜂应用于田间防治甜菜夜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黑卵蜂属Telenomus三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竹岚黑卵蜂 Telenomus dazhulanensis,新种 体长1.10—1.20毫米。体黑色;触角1—2节为黄色,3—7节黄褐色,8—11节黑褐色;足黄色,但第5跗节为黄褐色。头宽于胸,其宽为长的3.3倍。触角(图4)11节,第1节以5.6倍长于宽,以3.5倍长于第2节;第2节以2倍长于宽,比第3节短1/5;第  相似文献   

8.
9.
王问学 《昆虫学报》1981,(4):384-389
茶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euproctidis Wilcox是茶毒蛾卵的主要寄生蜂,它以一龄幼虫在寄主卵内过冬。雌蜂寿命平均为11.6—15.2天,单雌产仔数平均38.6头。蜂群产卵期为10—20天,80%以上的卵在前半期产下且多为雌蜂。一粒寄生卵育出一蜂。母蜂食蜂蜜比食清水者寿命长10倍,产仔数多11.8倍,子代雌性比高1.8倍。在日均温21.1℃时,完成一代需21—22天:30.1—30.9℃时10—12天。雌蜂羽化2日内交尾所得精子可供其一生受精之用。盗毒蛾、幻带黄毒蛾、乌桕毒蛾、戟盗毒蛾及一种黄毒蛾的卵是此蜂良好的补充寄主。幻带黄毒蛾卵期为9—10天,第8天的卵仍可寄生。在林间,对寄主卵块外层的卵粒寄生率较高;树冠各部位的卵块均可寄生。  相似文献   

10.
一、种类、寄主、寄生虫期和国内分布 在我国,寄生于水稻螟虫的黑卵蜂,据最近重新整理,共发现4种,其中寄生于三化螟的3种,寄生于二化螟的1种,寄生于大螟的1种。这些黑卵蜂均在寄主卵内寄生。各蜂的名称、学名、寄主以及在国内稻螟上已发现的分布地区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parasitical behavior of Telenomus theophila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uccessive steps: examining, probing, drilling, ovipositing and marking. The total time for completing this process required 17 min 20 s in average. The time for drilling and oviposition accounts for 86. 5%. 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females of T. theophilae have a learning process of host recognition at first time of parasitizat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superparasitism in the first host egg of Theophila mandarina (70. 6%) is 4. 8 times as that in the fourth host egg (14. 7%).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家蚕性附腺中含有的利它素能诱导野蚕黑卵蜂寄生涂有该利它素的人造卵及能用家蚕卵繁育野蚕黑卵蜂的特性 ,用化蛹 9天的家蚕雌蛹性附腺分泌部的高丰度的mRNA构建了富含利它素基因的cDNA文库。构建成的未扩增文库的滴度为 3.2 9× 10 4 pfu μL ,重组率为 90 .0 5 % ,扩增后的文库总滴度为 1.5 6× 10 7pfu μL。用PCR方法对总文库和随机挑取的噬菌斑进行扩增 ,表明λZiplox载体中已含有大小为 0 .5~ 8.0kb的cDNA插入片段 ,并在 2 .5kb、1.1kb和 0 .75kb处cDNA插入片段相对集中。所有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特定的发育时期和特定的组织提取的mRNA构建而成的cDNA表达文库具有较高频率的利它素基因片段和合适的滴度 ,定向插入技术并结合λZiplox噬菌体的表达功能 ,使构建的cDNA文库具有表达外源DNA的功能 ,有利于进行利它素基因的免疫筛选。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Based on the kairomone from the accessory gland of female Bombyx mori elicting the parasitoid, Telenomus theophilae, to parasitize artifical beads. A cDNA expression library of enrich kairomone gene was constructed using mRNA‐rich secretory portion of the accessory glands of B. mori at the 9– day‐old of pupa. The titer of the unamplified library was 3.29 times 104 pfu/μL with a recombinant rate of 90.05%, and titer of amplified library was 1.56 times 107 pfd μL. The inserted cDNA fragments of the library ranged from 0.5 to 8.0 kb and concentrated around the 2.5 kb, 1. 1kb, and 0.75kb regions. All of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library has appropriate titer and high frequency kairomone gene fragments by using special developing stage and tissue of B. mori to extract mRNA. Directional cloning and λZiplox expression were help to clone the kairomone gene with immunoscreening.  相似文献   

14.
分别在19、22、25、28和31℃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对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 Wu et Chen(Hymenoptera:Scelionidae)雌蜂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28℃之间,雌蜂卵巢生长,基端卵子生长和卵巢中卵子发生的速度随温度上升而逐步加快.在31℃下,羽化1d后雌蜂卵巢长宽显著短于25℃和28℃下同日龄的的雌蜂,卵巢中成熟卵也显著减少,但从羽化后第2d开始,各项指标均与25℃和28℃下的接近.这说明该蜂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9~31℃之间,虽然野蚕黑卵蜂的卵巢发育速度不同,但所能达到的最大卵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这5个温度对于该蜂的卵子形成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利它素特殊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采用特定的温度分离方法 ,成功地从野蚕Theophilamandarina和家蚕Bombyxmori的雌蛾性附腺中分别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野蚕黑卵蜂Telenomustheophilae寄主识别利它素。对这两种利它素氨基酸组成的分析表明 ,来自家蚕和野蚕雌蛾性附腺的利它素在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方面非常相似 ,在检测到的 15种氨基酸中 ,甘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克分子百分数在 10 %以上。从家蚕得到的分别为 2 8 1%、 18 5 %和 12 6 %。从野蚕得到的分别为 2 4 4%、18 1%和 10 1%。这 3种氨基酸之和在家蚕和野蚕中均超过 5 0 %以上。用凝胰乳蛋白酶对这两种利它素进行水解时发现溶液中均产生非水溶性沉淀 ,电泳表明沉淀的多肽蛋白分子量在 10kD左右。这显示在野蚕和家蚕利它素结构中 ,有着与家蚕丝蛋白相类似的结构 ,存在着结晶区域 (沉淀 )和无定形区域 (上清 )。  相似文献   

16.
高其康  胡萃 《昆虫学报》2002,45(3):313-317
针对利它素特殊的物理及化学性质,采用特定的温度分离方法,成功地从野蚕Theophila mandarina和家蚕Bombyx mori的雌蛾性附腺中分别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寄主识别利它素。对这两种利它素氨基酸组成的分析表明,来自家蚕和野蚕雌蛾性附腺的利它素在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方面非常相似,在检测到的15种氨基酸中,甘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克分子百分数在10%以上。从家蚕得到的分别为28.1%、18.5%和12.6%。从野蚕得到的分别为24.4%、18.1%和10.1%。这3种氨基酸之和在家蚕和野蚕中均超过50%以上。用凝胰乳蛋白酶对这两种利它素进行水解时发现溶液中均产生非水溶性沉淀,电泳表明沉淀的多肽蛋白分子量在10 Kd左右。这显示在野蚕和家蚕利它素结构中,有着与家蚕丝蛋白相类似的结构,存在着结晶区域(沉淀)和无定形区域(上清)。  相似文献   

17.
侧沟茧蜂Microplitisspp .是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天敌 ,它们在生物防治中的成功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功的搜寻行为。在影响侧沟茧蜂搜寻行为的诸多因素中 ,化学信息物质起着关键作用 ,茧蜂通过感受来自于害虫、植物、害虫 -植物复合体的化学物质而找到害虫。茧蜂还通过学习与经验调整其行为 ,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提高搜寻的效率。蜂龄、成蜂生理状况、寄主的饲养方法等也对其搜寻行为有影响。本文对上述情况进行了总结 ,并对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光肩星天牛成虫的行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贺萍  黄竞芳 《昆虫学报》1993,36(1):51-55
  相似文献   

19.
异色瓢虫雌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Nakamuta(1982)装置研究两种光照条件下异色瓢虫雌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结果表明:1、五种刺激均能激发搜索行为由广域型转换为地域集中型;2、摄食时间越长,GUT值越大;3、摄食的最后一个食饵大小决定GUT的长短;4、光照对搜索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蝾螈科动物的反捕行为(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蝾螈科(Family Salamandridae)动物演化出了卓越的,多种多样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皮肤毒腺存在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这些反捕食行为机制分布列入表1,并以照片解释其反捕行为,来用于已创建的定义和术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定义和术语与不同反捕行为是密切相关的。该科中大多数蝾螈都有鲜艳的腹部色型,有皮肤分泌物毒素存在以警告捕食者。有的蝾螈,象兰尾蝾螈Cynops cyanura和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甚至向上翻转显示腹部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