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是一种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结合的免疫学效应。ADCC效应主要是通过效应细胞膜表面的受体IgG Fc受体(Fc receptor,FcR)如FcγRIIIa(CD16)、FcγRIIc(CD32)、FcγRI(CD64)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抗原,结合相应IgG抗体的Fc段而促发效应细胞脱颗粒和细胞因子分泌的一类细胞毒效应。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已有研究证实了,ADCC效应在控制HIV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对ADCC效应在抗HIV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犬干扰素-γcDNA的克隆及其在鼠骨髓瘤细胞(SP2/O)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扰素(IFN)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1].干扰素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干扰素又称为干扰素-γ(IFN-γ)或免疫干扰素,主要由抗原刺激CD4+和CD8+T细胞所产生2].IFN-γ可使Mφ功能亢进,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3].  相似文献   

3.
敲除pckA基因的结核杆菌引起的免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核杆菌pckA基因编码的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羧激酶(PEPCK)诱导机体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用敲除pckA基因的牛结核杆菌BCG和野生型BCG分别感染小鼠,取肝、肺、脾进行病理分析,并进行脾细胞培养,检测CD4 、CD4 /CD8 、细胞因子IFNI-γI、L-12和TNF等。用敲除pckA基因的BCG感染的小鼠比野生型BCG感染的小鼠体内产生的结核结节少且不典型,炎性程度低。野生型BCG感染的小鼠脾脏内的CD4 T细胞和CD4 /CD8 、细胞因子IFN-γ、IL-12、TNF均明显高于敲除pckA基因BCG感染的小鼠。pckA基因为结核杆菌生长所必需,其编码产物PEPCK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是一种很好的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4.
IFN—γ作用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后Fas mRNA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IFN-γ能否通过上调Ct(Chlamydia trachomatis,简称Ct)感染细胞Fas mRNA的表达而调节机体对Ct感染细胞的免疫应答.应用IFN-γ作用于感染Ct(K血清型)的McCoy细胞,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及MTT法检测细胞毒作用,选出IFN-γ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检测时间,用RT-PCR方法检测McCoy细胞Fas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1)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IFN-γ作用于Ct感染细胞28 h后细胞膜下出现大量空泡,整个细胞内充满颗粒,且随着IFN-γ作用时间延长,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变稀疏.(2)MTT法检测结果显示20 U/mL IFN-γ对Ct感染的McCoy细胞已产生显著的细胞毒作用,IFN-γ浓度继续增大,细胞毒作用的增大不明显.(3)RT-PCR法检测Fas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IFN-γ上调了McCoy细胞Fas mRNA的表达,Ct感染McCoy细胞没有影响Fas mRNA表达的上调.IFN-γ可能通过上调Ct感染细胞Fas mRNA的表达而调节机体对Ct感染细胞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与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患者炎性因子、 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宫颈感染HPV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95例同期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阴道菌群情况、T细胞亚群水平(CD4+、CD8+、CD4+/CD8+)、IFN-γ和IL-4等炎性因子水平。观察组根据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又分为阴道微生态失衡组和阴道微生态正常组,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水平;ROC曲线评估T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预测阴道微生态失调的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阴道菌群失调与HPV感染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明显46.7%高于对照组6.3%(P<0.05);观察组CD4+T细胞、CD4+/CD8+、IFN-γ水平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IL-4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阴道微生态失衡者CD4+T细胞、CD4+/CD8+和IFN-γ水平低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而CD8+T细胞、IL-4水平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P<0.05);血清IFN-γ、IL-4、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联合预测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的AUC为0.97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7%、98.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PV感染患者血清IFN-γ、IL-4、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与阴道菌群失调呈正相关(P<0.05)。结论 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血清T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小鼠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的比例及脾和胸腺中CD8+CD122+T细胞数量变化;RT-PCR方法检测CD8+CD122+T细胞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TNF-α,IL-1β,IFN-γ的影响。结果:各时间点脑缺血组织中均有CD8+CD122+T细胞浸润,且随脑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侧脑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5 d和7 d组差异显著,与非缺血侧相比,P5d0.05,P7d0.05;MCAO小鼠脾及胸腺中CD8+CD122+T细胞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星形胶质细胞经OG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显著增高,PIFN-γ0.01、PTNF-α0.001、PIL-1β0.01;CD122-blocked组与CD8+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明显增高,PIFN-γ0.05、PTNF-α0.05、PIL-1β0.01;CD8+组与HBSS组相比,IFN-γ表达降低,P0.05;IL-1β表达有降低的趋势。结论: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其保护作用通过CD122抑制星形胶质细胞TNF-α,IL-1β,IFN-γ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对SHIV感染CD8+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影响。方法从SHIV/恒河猴模型外周血中分选出CD8+T细胞,加入IL-21诱导培养,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浓度,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IFN-γ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泌IFN-γ的CD8+T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结果 10 ng/mL IL-21明显促进CD8+T细胞分泌IFN-γ(P〈0.05),IFN-γ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4 h为刺激CD8+T细胞胞内IFN-γ合成的最佳时间。结论 IL-21对CD8+T细胞分泌IFN-γ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通过分泌IL-10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B细胞,其在疟疾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血液阶段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AS,P.c AS)感染的BALB/c小鼠,观察了感染过程中Bregs数量变化及其表面分子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ALB/c小鼠感染P.c AS后红细胞感染率逐渐升高,于感染后第9天达到30%,多数小鼠死亡。脾组织细胞因子IL-10 mRNA水平在感染后显著升高,感染后第5天达到高峰,感染后第8天仍为正常小鼠的10倍左右。CD4+细胞中IL-10+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量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于感染后第8天回落至正常水平;而CD19+细胞中IL-10+细胞(Bregs)百分比在感染后持续上升,在感染后第8天达到CD19+细胞的5%左右;感染后第5天,脾中CD4+IL-10+细胞绝对数量高于CD19+IL-10+细胞,至感染后第8天,CD19+IL-10+细胞绝对数量显著高于CD4+IL-10+细胞(P﹤0.01),约90%Bregs为CD5-细胞。结果提示,P.c AS感染过程中Bregs显著活化,是感染1周后IL-10的主要产生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树鼩呼肠孤病毒激起机体免疫变化的特征,为树鼩的病毒防范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40~50日龄的树鼩分为三组(MRV1/TS/2011病毒株、MRV3/TS/2013病毒株和空白对照),通过灌胃后,采集第1、8、14、21、28天尾静脉血样,RT-PCR检测病毒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19、ELISA检测IFN-γ。结果感染第14天,MRV1/TS/2011和MRV3/TS/2013组的树鼩病毒载量、CD_4~+及CD19+细胞数量达峰值,其中经MRV1/TS/2011感染后第1天CD_4~+就有较高表达且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CD_8~+细胞数量及IFN-γ表达量在感染后第21天达到峰值。CD_4~+经MRV1/TS/2011感染后表达量更高,CD_8~+经MRV3/TS/2013感染后表达量更高。结论初步得出MRV1/TS/2011及MRV3/TS/2013感染机体后,随病毒载量变化,CD4/CD8/CD19及IFN-γ产生的变化规律:MRV1/TS/2011感染前期主要激起机体体液免疫,CD_4~+细胞发挥主要作用;MRV3/TS/2013可能主要影响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只在病毒表达量显著升高及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D_8~+细胞和IFN-γ通过细胞免疫参与抗病毒反应。CD_4~+细胞可能对1型呼肠孤病毒更敏感,而CD19细胞+可能对3型呼肠孤病毒更敏感。对树鼩呼肠孤病毒的感染特征研究和树鼩本身的病毒防范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夏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活化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用夏氏疟原虫分别感染BALB/c和DBA/2小鼠,Giemsa染色制备薄血膜,镜检计数红细胞感染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Treg细胞百分含量;ELISA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水平。BALB/c小鼠原虫血症于感染后第8d达到峰值34.4%后迅速下降,于感染后第15d左右小鼠自愈;其IFN-γ水平和Treg细胞百分含量均在感染后第5d明显增加后开始下降(P<0.01);DBA/2小鼠原虫血症于感染后第9~11d一直维持在峰值38%左右,并在感染后约第10d小鼠死亡;其IFN-γ水平在感染后第3d明显升高后迅速回落(P<0.01),Treg细胞百分含量在感染后的前8d平稳升高,但于感染后第8~11d出现骤然上升。结果提示,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数量异常变化与宿主感染结局呈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CD4+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对CD4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CD4 T细胞不仅可通过IFN-γ依赖性等机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在CD8 T细胞的激活、记忆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的产生、维持以及促进其存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激活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是免疫治疗的理想策略;另外,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可能被肿瘤表达的自身抗原所诱导,与肿瘤免疫耐受的维持和抗肿瘤应答的下调有关,被认为是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抑制该细胞亚群可增强治疗性肿瘤疫苗的临床效果.现就CD4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化学合成针对人t-be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CD4^+、CD8^+T淋巴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中t-bet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IFN-γ产生的变化情况。探讨转录因子t-bet对人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IFN-γ产生的调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的人CD4^+、CD8^+T淋巴细胞t-bet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转染siRNA后,CD4+T淋巴细胞中IFN-γ+细胞比例为(18.46±6.86)%,与对照组(50.20±5.9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D8+T淋巴细胞IFN-γ+细胞比例为(74.18±9.33)%,和对照组(76.51±6.49)%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体外转录合成的siRNA可有效降低人CD4^+、CD8^+T淋巴细胞t-bet的基因表达;转录因子t-bet对人不同淋巴细胞亚群IFN-γ的产生所起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OX40是TNFR超家族成员之一,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表面。OX40能促进CD4~+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但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所诱发的气道炎症反应中对CD4~+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通过建立RSV急性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磁珠分选、Real-time RT-PCR、Elisa、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旨在揭示在RSV感染性气道炎症中OX40对CD4~+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RSV感染后脾组织内表达OX40的CD4~+T细胞数量及CD4~+T细胞OX40 mRNAs和OX4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从感染3 d的BALB/c鼠脾组织分选CD4~+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加入OX40激动型抗体,发现加入OX40激动型抗体的CD4~+T细胞组与未加组相比,其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13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证实在感染性气道炎症中OX40对CD4~+T的细胞增殖与活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BZM)增强Vγ9Vδ2T细胞对套细胞淋巴瘤的杀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帕米磷酸二钠和IL-2刺激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得到Vγ9Vδ2T细胞。给予BZM刺激后,溴乙啡锭二聚体-1(ethidium homodimer-1,EthD-1)染色法检测Vγ9Vδ2T细胞对Maver细胞的杀伤效应;CD107a标记法检测Vγ9Vδ2T细胞的脱颗粒效应;CD25与CD69标记法检测Vγ9Vδ2T细胞的活化状况;ELISA法检测Vγ9Vδ2T细胞的TNF-α和IFN-γ的生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γ9Vδ2T细胞中Notch1和p-NF-κB水平。结果 BZM增强Vγ9Vδ2T细胞对Maver细胞的杀伤效应和增加Vγ9Vδ2T细胞的脱颗粒能力(CD107a表达增加)。BZM增强Vγ9Vδ2T细胞活化(CD25与CD69的表达增加)以及活化效应功能(TNF-α和IFN-γ的生成水平增加)。BZM能增强Vγ9Vδ2T细胞的Notch1/NF-κB信号(Notch1和p-NF-κB水平增加)。给予Notch1和NF-κB抑制剂处理Vγ9Vδ2T细胞,BZM的以上效应可被部分逆转。结论 BZM可通过Notch/NF-κB通路增强Vγ9Vδ2T细胞的活化,并进一步增强Vγ9Vδ2T细胞对Maver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小鼠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的比例及脾和胸腺中CD8+CD12TT细胞数量变化;RT—PCR方法检测CD8+CD122+T细胞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deprivation,OGD)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TNF-α,IL-1β,IFN-γ的影响。结果:各时间点脑缺血组织中均有CD8+CD122+T胞浸润,且随脑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侧脑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5d和7d组差异显著,与非缺血侧相比,P5d〈0.05,P7d〈0.05;MCAO小鼠脾及胸腺中CD8+CD122+T细胞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星形胶质细胞经OG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显著增高,PIFN-γ〈0.01、PTNF-α〈0.001、PIL-1β〈0.01;CD122-blocked组与CD8+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明显增高,PIFN-γ〈0.05、PINF-α〈0.05、PIL-1β〈0.01;CD8+组与HBSS组相比,IFN-γ表达降低,P〈0.05;IL-1β表达有降低的趋势。结论:CD8+CD122可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其保护作用通过CD122抑制星形胶质细胞TNF-α,IL-1β,IFN-γ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CD8+T细胞在一些病毒感染疾病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CD8+T细胞在HIV无症状期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体内CD8+T细胞剔除,研究CD8+T细胞对SHIV感染猴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8只SHIV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均处于无症状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只恒河猴在0、3、7 d注射抗CD8+T抗体cM-T807,不同的时间取外周血、腹股沟淋巴结。流式细胞术测定恒河猴外周血和淋巴结中CD8+T细胞数目,Real-time RT-PCR法测定实验猴血浆病毒载量,并使用IFN-γElispot方法测定其对猴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 CD8+T细胞敲除后,4只猴的病毒载量都转阳,但反应性不一,HIV-1的靶细胞CD4+T细胞有轻微下降,后反弹,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CD8敲除猴的感染情况(血浆病毒载量和CD4细胞)比SHIV病毒急性感染轻,这与ELIPOT结果一致。结论 CD8+T细胞在HIV无症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具有个体差别。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机体异型流感病毒间交叉保护作用机制,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测定异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FN-γ阳性CD3+CD8+及CD3+CD4+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异型流感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交叉免疫应答反应可能与T淋巴细胞增殖有关;与CTL及Th1类淋巴细胞水平相关,并有时间限制性;IL-2可以加强异型流感病毒感染后IFN-γ阳性CD3+CD8+淋巴细胞水平。本研究为制备能够抵御变异流感病毒感染的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D3+CD56+NKT细胞在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中的比例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组,22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二色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痰和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外周血IL-4、Ig-E及INF-γ等水平.结果: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用血CD3+CD56+NKT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外周血IL-4、Ig-E及INF-γ等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患者外周血中CD3+CD56+NKT细胞比例与IL-4、Ig-E及INF-γ升高成正相关.结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和外周血中的CD3+CD56+NKT细胞明显增高,CD3+CD56+NKT细胞可能通过调节IL-4、Ig-E及INF-γ等细胞因子从而在哮喘的发病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大蒜素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 17XL)感染BALB/c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P.y 17XL感染后第0~2天每日口服给予不同浓度大蒜素(3 mg/kg或9 mg/kg)处理;动态监测各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期;感染后第0天、第3天和第5天无菌提取小鼠脾细胞,FACS检测小鼠活化T细胞(CD4~+CD69~+)、凋亡CD4~+T细胞(7AAD~-Annexin V~+)数量变化;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大蒜素处理组能降低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延长生存期。大蒜素处理能提高感染小鼠活化T细胞的数量,降低凋亡T细胞数量,并能提高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大蒜素能在感染早期促使宿主建立有效的Th1免疫应答,从而抑制红内期P.y 17XL疟原虫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不同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特点。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ELISA动态检测感染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CD4+T细胞凋亡数量。约氏疟原虫(P.y17XL)感染早期,小鼠原虫血症持续上升;IFN-γ和IL-4分泌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一过性有意义的升高,而且峰值较低;脾中CD4+T细胞大量凋亡,小鼠全部死亡;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小鼠,原虫血症上升缓慢;IFN-γ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5天达峰值;IL-4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达峰值,且峰值较高维持时间较长;脾中CD4+T细胞凋亡细胞于感染后8 d出现有意义升高,小鼠全部存活。抗疟保护性免疫有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感染期间CD4+T细胞凋亡的时相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或引起宿主免疫抑制的原因,从而影响宿主疟原虫感染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