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硫化氢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重(210±1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S模型组、AS+低剂量NaHS(2.8μmol/(kg.d))组、AS+中剂量NaHS(14μmol/(kg.d))组及AS+高剂量NaHS(28μmol/(kg.d))组。采用高脂饲料加大剂量VitD3注射复制大鼠AS模型。NaHS腹腔注射,连续用药12周。分别在喂养前及喂养后3、6、9、12周各处死动物。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去蛋白法检测血浆硫化氢,HE染色观察血管病理损伤程度及病变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与相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AS模型组在喂养后3、6、9、12周,血清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TC)均明显升高;主动脉病变评分从第6周到12周明显增加(P0.01),并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为阳性区域的脂质斑块;血清H2S浓度明显降低,从喂养前的(44.98±2.06)μmol/L到第3、6、9、12周分别为(38.56±2.26),(32.96±2.38),(28.63±0.92),(23.55±0.92)μmol/L,并分别低于同时期各对照组的(44.72±0.85),(43.71±0.59),(41.96±0.97),(39.87±1.25)μmol/L(P0.01);血管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NaHS组,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中剂量NaHS组大鼠血清H2S含量于第6周开始明显高于模型组(36.13±0.73)vs(32.96±2.38)μmol/L,P0.05;于9、12周时,分别为(33.07±1.14)vs(28.63±0.92)μmol/L,(30.16±0.62)vs(23.55±0.92)μmol/L,P0.01;高剂量NaHS组大鼠血中H2S浓度于第3周开始到12周,分别为:(41.25±0.80),(38.71±0.46),(35.31±0.62),(33.38±0.78)μmol/L,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中、高剂量NaHS组血清TC均从第3周开始到12周明显降低(P0.01),TG分别从第3、第6周开始到12周明显降低(P0.05,P0.01),血管组织病变评分与VEGF的表达均于第6周开始到12周明显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中硫化氢的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评分及血管VEGF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r=-0.917,P0.01,r=-0.885,P0.01),而与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与发展与内源性硫化氢的降低密切相关,补充外源性H2S可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硫化氢浓度,减轻血管损伤程度,抑制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玲 《生命的化学》2003,23(2):135-137
高密度脂蛋白通过清道夫受体BI(SR—BI)选择性的摄取外周组织细胞胆固酵,调节胆固酵逆转运过程;依赖对氧磷酶-1(PON1)的抗氧化作用及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α)调节HDL代谢过程中5种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等多种机制发挥其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迷迭香酸对穿透支原体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穿透支原体脂蛋白损伤RAW264.7细胞为模型,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状况,DNA片断化分析观察穿透支原体脂蛋白对RAW264.7细胞DNA降解的影响,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7.5mg/L穿透支原体脂蛋白可引起RAW264.7细胞存活率降低,出现细胞凋亡特征性“DNA梯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出现凋亡亚G1期峰,凋亡率为31.9%;100μmol/L迷迭香酸预处理1小时后可以升高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细胞特征性的梯状梯带消失,细胞凋亡亚G1期峰消失,并使RAW264.7细胞的凋亡率下降为7.9%。结论:迷迭香酸有抗穿透支原体脂蛋白诱导RAW264.7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共轭亚油酸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共轭亚油酸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c9,t11CLA:t10,c12CLA=2:1、1:1、1:3、1:6,只含t10,c12CLA共7组。实验至第8周末取血,检测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共轭亚油酸组大鼠血清TC、TG、MDA含量明显降低,HDL、SOD含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共轭亚油酸具有降低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共轭亚油酸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c9,t11CLA:t10,c12CLA=2:1、1:1、1:3、1:6,只含t10,c12CLA共7组。实验至第8周末取血,检测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共轭亚油酸组大鼠血清TC、TG、MDA含量明显降低,HDL、SOD含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共轭亚油酸具有降低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探讨牛磺酸抗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将C57BL/6J小鼠分成五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高脂组给予高脂饲料,牛磺酸组分别给予含1.0%、3.0%和5.0%牛磺酸的高脂饲料,实验时间为90d。结果表明,高脂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和肝脏发生了粥样硬化病变和脂肪变性,而牛磺酸组病变程度随剂量增大而减轻。高脂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及肝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AI)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牛磺酸组较高脂组显著改善。可见牛磺酸可通过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崔慧辉  田英  龙石银 《生物磁学》2009,(20):3968-3971,3982
二苯乙烯苷是中药何首乌中主要的水溶性生物活性成分。大量研究表明,二苯乙烯苷能够通过调脂、抗氧化、抗炎、舒张血管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成分极具研究价值。但目前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就二苯乙烯苷在调节脂质、抗氧化、降低炎性反应等方面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大蒜与抗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HLJDD)对ApoE~(-/-)小鼠斑块、炎症因子及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雄性ApoE~(-/-)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4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HLJDD高、中、低剂量组(n=8)。HLJDD灌胃剂量依次为:每日3.5、7.0、14.0 g/(kg·bw),辛伐他汀灌胃剂量为每日5 g/(kg·bw),另设8只同龄雄性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连续给药16周后处死小鼠。检测血脂水平,观察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s数量;RT-PCR法检测Foxp3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主动脉斑块明显,TC、TG与LDLC浓度显著升高,促炎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而HDL-C、白介素-10(IL-10)、生长转化因子-β(TGF-β)、Foxp3 mRNA水平显著降低,Tregs数量减少,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HLJDD能显著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降低血清TC、TG与LDL-C,并降低IL-6、hs-CRP与TNF-α水平,增加血清HDL-C、IL-10、TGF-β及Foxp3 mRNA水平,并增加Tregs数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HLJDD可显著减轻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损伤,可能与增加Tregs数量,从而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周强  杜芬 《生物资源》2020,42(2):194-204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甘草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分析甘草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并获得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可视化靶点互相作用网络,对网络中的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甘草中40种有效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共97个,47个靶点与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其中18个是血管保护药物和脂质修饰药物的作用靶点,表明甘草可作为调控AS发展的药物。基于97个预测靶点的GO富集分析,发现甘草可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尤其是应对外源性刺激,以及参与细胞凋亡等过程。通过构建甘草靶点与AS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PPI),确定了AKT1、MAPK3、MAPK1、JUN和CASP3等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甘草主要影响调控细胞增殖、生存以及凋亡的细胞信号转导相关通路,并激活先天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调节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甘草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MAPK信号途径、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同时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甘草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的候选中草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动脉粥样硬化核酸疫苗的安全性。方法:观察该质粒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和急性毒性,井在正常给药的情况下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6个月毒性试验。采用肌肉注射20μg/只和100μg/只,用P(温法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组织的分布和存留时间;同样采用肌肉注射,对最高剂量达到到50kg/kg体重的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实验证明该核酸疫苗在注射部位可存留时间为8周,其他组织如心、肝、脾、肺、肾、脑和生殖器官也有低水平分布,急毒试验显示,在剂量达到有效荆量的60倍的情况下,无可观察到的毒性反应发生,小鼠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亦无异常;新西兰大白兔毒性观察,体内生化指标以及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药无可观察到的毒性反应发生。结论:该核酸疫苗无可观察到的明显毒性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松萝通过调节结肠菌群的失调,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病理状态的作用机制,为松萝醇提物抗AS提供新的实验基础。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等量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松萝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VD_(3)建立AS大鼠模型。用阳性药物辛伐他汀及低、中、高剂量的松萝醇提物对AS模型大鼠干预治疗,4周后,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通过HE染色检测大鼠主动脉病理形态,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肠菌群数量。结果 松萝醇提物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主动脉的斑块沉积,显著降低TC、TG、LDL-C水平和AI及升高HDL-C水平(均P<0.05)。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松萝醇提物的干预治疗可以下调结肠菌群中致病菌毛螺旋菌属和志贺菌属的相对丰度,上调益生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其中,中剂量松萝醇提物对AS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显著调节作用。结论 松萝对AS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促进AS模型大鼠的脂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4.
载脂蛋白A-I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载脂蛋白A—I是HDL最主要的结构成分,是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主要激活剂。它决定了HDL的代谢和在血浆中的浓度。实验已经证明,载脂蛋白A—I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功能。在这里阐述了载脂蛋白A—I的结构和制备;载脂蛋白A—I和HDL的关系以及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和可能的机理: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抗氧化作用和调节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L-天冬酰胺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迷迭香酸能降低天冬酰胺酶的表观米氏常数, 是该酶的激活剂; 亚铁离子能显著促进迷迭香酸的抗菌活性, 吸收光谱分析显示, 迷迭香酸与亚铁离子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 二者的结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16.
迷迭香酸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最新研究发现具有抗紫外线辐射及细胞保护之效,实验中口服给予辐射损伤的ICR种小鼠不同剂量迷迭香酸(50、100、150、200 mg/kg),通过脏器系数、骨髓DNA含量、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脾结节数(CFU-S)等指标检测其对小鼠造血系统的作用,并以外周血(WBC、HGB、PLT)及体重等指标,从整体水平上衡量迷迭香酸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剂量迷迭香酸对小鼠造血系统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呈倒“U”形剂量反应曲线,100 mg/kg作用尤为突出,各指标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迷迭香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迷迭香酸(Rosemarinic acid)是一种含多酚羟基的酸。迷迭香酸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和抗炎、免疫调节、抗血栓生成、抗菌、抗病毒、抗肾小球细胞增殖、抗抑郁等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方面。本文对其生物及化学合成、生物技术生产、药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给予动脉粥样硬化Apo E-/-小鼠不同剂量的缬沙坦(1 mg/kg,10 mg/kg),连续灌胃2周,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分析正常饲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以及不同缬沙坦剂量组治疗小鼠干扰素系统蛋白和炎症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研究表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管腔面积明显降低,斑块面积、血管内膜厚度及脂质中心面积明显升高,血清中干扰素(IFNα,IFNβ,IFNγ)、干扰素调节蛋白(IRF1,IRF2,IRF4,IRF8)、炎症反应因子(IL2,IL4,IL6,IL10,IL15)、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TIMP1和TIMP3)等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与正常饲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缬沙坦治疗后缬沙坦10 mg/kg组明显优于缬沙坦1 mg/kg组(p0.01)。因此,缬沙坦可能通过调控干扰素系统蛋白及炎症反应蛋白水平来改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此结果为探讨缬沙坦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二苯乙烯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苯乙烯苷是何首乌的主要药效成分,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可通过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等途径而达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通心络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抗炎、保护内皮、抗氧化及稳定斑块等作用,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