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C)通过靶向miR-31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发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1%DSS诱发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n=7),DSS组(n=8),DSS+NC组(7.27 mg/kg)(n=8)和NC组(n=7),饮水给予DSS,灌胃给予氯化两面针碱。造模周期为3周,分别为Control组和NC组每天饮用无菌水,DSS组和DSS+NC组第一周饮用1% DSS水,第2周正常饮水,第3周1% DSS水。造模最后一周给予Control组和DSS组小鼠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DSS+NC组和NC组给予NC灌胃。造模完成后,观察小鼠结肠炎相关的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进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q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miR-3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炎症蛋白NF-κB和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DSS组相比,DSS+NC组的 DAI 显著降低(P<0.01),结肠病理损伤明显改善;②与Control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miR-31表达显著升高(P<0.01),DSS+NC组miR-3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SS组(P<0.05);③与DSS组相比,DSS+NC组中的炎症蛋白NF-κB和COX-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抗炎机制与下调miR-3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马齿苋水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C57BL/6复制UC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DSS模型组,SASP对照组,马齿苋低、中、高剂量组(100,200 mg/kg和400 mg/kg),每天ig给药1次,记录小鼠体重并统计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连续7天。于第8天,测定结肠长度,测定MDA、SOD以及NO含量,观察结肠病理学形态变化,并测定IL-6,IL-1β与TNF-αm 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小鼠体重,结肠长度及SOD有显著降低(P0.05),而DAI评分,MDA、NO含量以及TNF-α,IL-6与IL-1βm RNA的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而马齿苋水提物中、高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的体重,结肠长度以及SOD含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有所改善,DAI评分MDA、NO含量以及TNF-α,IL-6与IL-1βm RNA的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水提物对UC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变SOD、NO与MDA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下调TNF-α,IL-6与IL-1β等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桂皮醛(CA)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用柳氮磺胺吡啶(300 mg/kg)做为阳性对照,CA分别以150、250、500 mg/kg的剂量对3%葡聚硫酸钠(DSS)诱导的UC小鼠进行灌胃治疗.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状态的变化并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的变化并进行病理...  相似文献   

4.
探讨柠檬苦素(limonin)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致实验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将20只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柠檬苦素组和5-氨基水杨酸组,每组5只。正常的小鼠每日给予蒸馏水饮用,其余各组小鼠给予30 g/L DSS连续饮用7 d后,继续饮用正常水3 d,诱导小鼠急性UC模型。药物治疗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柠檬苦素和5-氨基水杨酸的剂量为50和50 mg/(kg·d),每日1次,连续灌胃治疗10 d。实验终点时,分析实验动物的体质量变化、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 B (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柠檬苦素可显著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症状,包括体质量降低、结肠长度缩短、稀便和血便等,减轻小鼠急性结肠炎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肠黏膜坏死。此外,柠檬苦素亦可以降低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抑制NF-κB p65的激活。柠檬苦素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激活,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芒果苷(MGF)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选用昆明种小鼠,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制UC模型。动物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DSS模型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阳性对照组(900 mg/kg)、MGF组(300、150、75 mg/kg)、MGF固体分散体(MGF-SD)组(折合成MGF为30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自由饮用2.5%DSS水溶液造模,连续14 d,造模的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隔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第14 d处死小鼠,对结肠进行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后进行结肠病理组织学指数(CHPI)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IL-4、IL-6和IL-10水平。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DAI、CMDI和CHPI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MGF可显著改善UC小鼠的DAI、CMDI和CHPI评分。MGF组和MGFSD组均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1β水平(P0.05);MGF高剂量组和MGF-SD组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6水平,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药物组对结肠组织IL-4和IL-10水平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表明MGF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能与下调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有关,进而调节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提高MGF的溶解度不能提高其对UC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取15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动物,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肠炎模型组(DSS)、实验组(CM+DSS)。选取CM+DSS组小鼠予以2×10~5 IFU的鼠衣原体灌胃处理,并在其感染后第29天开始,给予DSS组和CM+DSS组的小鼠2%DSS饮水,持续5d,每天监测小鼠体重和肠炎疾病评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炎性改变。【结果】肠炎模型组的小鼠均表现出典型的肠炎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肠炎疾病评分、结肠长度和组织炎性改变);而经鼠衣原体预处理的小鼠(CM+DSS组)肠炎症状显著减轻,表现在肠炎疾病评分降低,体重和结肠长度有所恢复,肠组织炎性损伤减轻。【结论】鼠衣原体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①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实验:2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n=7):control组、 DSS组、DSS+白藜芦醇(DSS+Res)组和Res组。实验周期为3周,小鼠饮用DSS水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并给予白藜芦醇灌胃。实验期间每天称小鼠体重并观察小鼠活动和粪便情况。处理结束后,安乐死小鼠,取小鼠脾脏称重,取小鼠结肠测量长度。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miRNA-3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β-catenin、Cyclin D1蛋白的表达。②离体实验:以10 mg/ml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HCT 116细胞,检测HCT 116细胞β-cateni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卷曲蛋白3(FZD3)、c-Myc蛋白的表达;HCT 116细胞转染miRNA-31 mimic和inhibitor,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DSS组小鼠实验期间体重下降明显,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出现血便;处理结束后小鼠的结肠长度缩短,脾脏增大。而给予白藜芦醇后小鼠的以上情况得到改善。②白藜芦醇抑制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miRNA-31的表达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的表达。③白藜芦醇下调HCT 116细胞β-catenin、LRP-6、FZD3、c-Myc蛋白的表达。转染miRNA-31 inhibitor后,HCT 116细胞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减少。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这种作用与下调Wnt信号通路有关,其对Wnt 信号的下调作用与miRNA-31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黄芩苷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疗效,并从TLRs/MyD88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C57BL/6小鼠24只,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芩苷组,用3.5%DSS诱导结肠炎模型,黄芩苷(30 mg/kg)干预7天,记录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评分,检测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浓度,Real-time PCR法检测TLR2、TLR4和MyD88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黄芩苷能有效抑制结肠炎小鼠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和MPO活性,降低IL-6和TNF-α表达,降低TLR2、TLR4和MyD88 mRNA的表达。表明黄芩苷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症状,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TLRs/MyD88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不同剂量博来霉素诱导大、小鼠肺纤维化模型,明确其适宜造模剂量,并比较大、小鼠模型特征。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博来霉素低剂量组(3 mg/kg, BL-L组),博来霉素高剂量组(5 mg/kg, BL-H组),每组各10只,30只C57BL/6J小鼠分组同上。观察动物每日精神、饮食等一般情况及每周体重变化,通过非束缚小动物肺功能测量仪检测动物的潮气量(tidal volume, TV)、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MV)、50%潮气量呼气流量(50%tidal volume expiratory flow, EF50),采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含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1)存活率和体重C57BL/6J小鼠BL-L组和BL-H组存活率分别为70%、80%,SD大鼠分别为70%、50%。第7天起,C57BL/6J小鼠BL-H组体重显著下降(P<0.05,P<0.01),SD大鼠BL-L组和BL-H组体重均显著下降(P...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5-FU单次或连续5 d腹腔注射给予小鼠,每日观察小鼠体重、腹泻情况,并分别于末次给药后72 h或24 h,观察小鼠外周血象及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单次或连续5 d给予5-FU后,各剂量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及体重降低,外周血象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单次给药400 mg/kg组、连续给药50,100 mg/kg组出现明显的肠黏膜炎病理特征,100 mg/kg组剂量过高,死亡率达100%。结论单次或连续5 d给予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的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其中单次给药以400 mg/kg为合适剂量,连续5 d给药以50 mg/kg为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法尼醇X受体和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farnesoid X receptor/G 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 5,FXR/TGR5)通路探讨苦豆子总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6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分空白对照组(Con)、葡聚糖硫酸钠模型组(DSS)、柳氮磺胺嘧啶阳性对照组(SASP)和苦豆子总碱治疗组(TASA)。给予BALB/c小鼠3.5%DSS饮水使其连续自由饮用7天以建立小鼠急性UC模型,造模的同时每天灌胃苦豆子总碱(75 mg/kg)进行治疗,并以柳氮磺胺嘧啶(450 mg/kg)为阳性对照药物。试验期间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第8天观察结肠HE染色病理切片,糖原PAS染色以及阿利新蓝染色观察结肠组织杯状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匀浆上清液IL-10、IL-23、IL-1β及IL-17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和肝组织FXR、TGR5、CYP7A1的表达。结果显示,经苦豆子总碱治疗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及结肠长度明显改善(P0.01),结肠组织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细胞因子IL-10显著升高(P0.01);IL-23、IL-17、IL-1β显著降低(P0.01),血清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和肝脏组织FXR、TGR5、CYP7A1均不同程度上调。结果表明苦豆子总碱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主要通过抑制相关炎症因子来抑制结肠炎症的发展,以及上调FXR/TGR5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桃低聚肽(WOPs)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3个WOPs剂量组(220、440、880 mg/kg BW),每组10只。小鼠饮用5%DSS构建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灌胃给予相应受试物7 d,每日观察测量DAI。7 d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外观形态及长度变化、CMDI,血清DAO、D-LA含量,结肠组织TNF-α、IL-1β、IL-6、IL-10、MPO含量,并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WOPs能显著减少血清DAO和D-LA含量,降低DAI评分、结肠组织MPO、IL-1β、IL-6、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明显增加结肠长度,降低CMDI。此外,WOPs还可以恢复DSS所致的结肠黏膜炎症损伤。结论:WOPs对经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整机体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老鹳草素对脂多糖(LPS)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60只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素组(180 mg/kg)和老鹳草素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小鼠腹腔注射10 mg/kg的LPS诱导免疫性肝损伤.采取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细胞病理改变情况;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丙...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 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观察嗜酸乳杆菌以及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检测Hsp70、Hsp27在肠黏膜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 DSS 7 d建立急性UC动物模型。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NS)组、嗜酸乳杆菌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和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肉眼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积分;采用免疫组化SABC 法检测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27)的表达量。结果 嗜酸乳杆菌可降低实验小鼠DAI积分和改善结肠组织损伤;与模型组、阴性对照组相比,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的HSP70表达增加(P<0.05),其中以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效果最佳。结论 嗜酸乳杆菌和柳氮磺胺吡啶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都有治疗作用,且二者疗效相当;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最佳。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结肠黏膜HSP7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壳寡糖(COS)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Tachysurus fulvidraco ♀× Tachysurus vachelli ♂)生长性能、特异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试验分4组, 壳寡糖有效剂量分别以0、40、80和120 mg/kg添加到饲料中, 为期56d。结果显示: 120 mg/kg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 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随壳寡糖剂量增大, 蛋白质效率(PER)变化趋势与FCR相反。同时, 各剂量壳寡糖均能显著提高白细胞吞噬指数(PI, P<0.05); 淋巴细胞转化率(LTR)随壳寡糖剂量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 剂量达80 mg/kg后保持稳定(P>0.05); 高剂量试验组(80和120 mg/kg)溶菌酶活力和IgM水平显著高于低剂量组(40 mg/kg)和对照组 (P<0.05)。研究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饲料中添加壳寡糖能显著提升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速度, 降低饲料系数, 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及淋巴细胞转化, 并能提高体液免疫水平, 建议有效剂量为80—120 mg/k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对D-半乳糖(D-gal)诱导雄性中年小鼠衰老的干预作用。方法:50只ICR 9月龄雄性小鼠,在SPF级实验环境饲养,自由摄食与饮水。随机分5组: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低、中、高剂量(Met 50 mg/kg,Met 100 mg/kg,Met 200 mg/kg)组,每组10只。Met组和模型组小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gal 100 mg/ kg,同时分别给予Met(50、100、200 mg/kg)或等体积NS灌胃。对照组注射和灌胃等体积NS。连续8周给药。检测小鼠一般状态,体重,空腹血糖,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水平;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结构。结果:每日Met 200 mg/kg干预,能减少模型小鼠的体重。Met干预对模型鼠正常空腹血糖无影响。每日Met 50、100、200 mg/kg剂量干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显著提升模型小鼠血清和肝组织的SOD活性(P<0.05)、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的大部分指标(P<0.05),HE染色显示海马齿状回核固缩、深染的神经元明显减少。Met干预在大部分指标上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结论:每日Met 50~200 mg/kg长期处理,以Met 200 mg/kg为显著,能延缓D-gal 诱导的雄性中年衰老模型小鼠的衰老进程,机制可能与降低小鼠体重与增强机体抗氧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种药食同源真菌,广泛应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可采用液态发酵技术规模化量产获得菌丝体粉。本研究旨在分析猴头发酵菌粉(HE,300mg/kg/d)与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150mg/kg/d)联用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HE和5-ASA能够减轻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包括减轻体重的降低率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HE和5-ASA联用可以显著抑制小鼠结肠组织炎症,通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β(Il-β)基因的表达。此外,利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小鼠盲肠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进行分析。HE与5-ASA联用可以重塑肠道微生态环境,并显著提高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相对丰度。人体粪便体外发酵结果证实HE与5-ASA可以增加P. distasonis。综上,HE与5-ASA联用可有效抑制小鼠结肠炎症水平,并调节肠道微生物,可能是通过增加P. distasonis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急慢性结肠炎模型,并探讨小鼠结肠上皮组织分离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将40只8周龄C57小鼠随机分为急性和慢性结肠炎模型DSS组和急慢和性结肠炎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给予C57小鼠3%DSS自由饮水7天,蒸馏水3天;慢性结肠炎模型:给予C57小鼠2.5%DSS水5天,换蒸馏水自由饮水7天,再给予2.5%DSS水5天后换蒸馏水水7天,重复3个循环,共36天,对照组蒸馏水自由饮水。期间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便隐血、大便性状并评分。造模完成后对结肠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有无组织学炎性损伤。小鼠肠上皮分离采用运用机械涡旋的方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体重减轻明显(P0.001)、便隐血阳性、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1)。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体重随着DSS和蒸馏水的交替出现下降和上升的变化趋势,HE染色提示急性和慢性小鼠结肠炎模型结肠上皮发生急性和慢性的炎症伤;分离得到的肠上皮组织样本提取总蛋白证实蛋白未发生降解,Actin和GAPDH内参条带清晰。结论:小鼠急性和慢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成功,本实验采用的小鼠结肠上皮分离方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用BALB/C雌性小鼠构建动物模型,将30只小鼠分为CON组、DSS组和BL组,每组10只,除CON组外,其余两组均给予3%(m/v)DSS自由饮用,并给予地衣芽胞杆菌BL63516干预。第8天摘眼球处死小鼠,取血、结肠、粪便样本。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结肠研磨液中的细胞因子。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DSS组小鼠血清IL-10及结肠MPO水平均与CON组有明显差异,地衣芽胞杆菌干预后有不同程度改变;使用非加权成对算术平均算法(UPGMA)对PCR-DGGE图谱中各泳道条带类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结肠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其中BL组增加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saguini及疣微菌门的噬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数量。结论地衣芽胞杆菌可以有效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其作用机制与肠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调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香水莲花提取物对酒精所致小鼠急性化学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组、水飞蓟素阳性对照组(46.7 mg/kg)以及香水莲花低、中、高剂量组(120、180、240 mg/kg)共6组,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称量体重和肝脏重量。结果:香水莲花总提取物能够抑制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的TG、MDA含量升高(P0.05),增加GSH含量(P0.05)。结论:香水莲花总提取物对急性酒精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