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假蒟(Piper sarmentosum)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假蒟叶的总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成分,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别鉴定为chaplupyrrolidone C(1)、chaplupyrrolidone A(2)、chaplupyrrolidone B(3)、假蒟酰胺A(4)、N-3-苯丙酰胺吡咯(5)、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酰胺吡咯(6)、3-(3,4,5-三甲氧基苯基)丙酰胺吡咯(7)。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酰胺类生物碱,化合物7为首次从假蒟中分离得到。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所有分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色谱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方法,以及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鉴定方法,从云南省德宏市民间利用的抗肿瘤药用植物单羽火筒树(九节狸)全株中分离、鉴定出了11个化合物,即山柰酚(1)、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异槲皮苷(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杨梅素(6)、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7)、Europetin(8)、Europetin 3-O-α-L-rhamnopyranoside(9)、(-)-儿茶素(10)和山楂酸(11)。采用MTS法测试了乙酸乙酯部位及11个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单羽火筒树乙酸乙酯部位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IC_(50)=21.76μg/mL)、人肝癌SMMC-7721细胞(IC_(50)=17.04μg/mL)和人肺癌A-549细胞株(IC_(50)=18.00μg/mL)的生长有抑制活性,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出来的化合物1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有抑制活性(IC_(50)=27.61μg/mL)。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研究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Harms)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活性。刺五加用75%乙醇提取,经硅胶、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赤式-愈创木基丙三醇-β-O-4′-二羟基松柏醇(1)、(E)-3-(2,2-dimethyl-2H-chromen-6-yl)prop-2-enal(2)、7′E-4,9-dihydroxy-3,3′,5′-trimethoxy-8,4′-oxyneolign-7′-en-9′-al(3)、5-甲氧基去氧双松柏醇(4)、去氧双松柏醇(5)、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6)、5,5′-二甲氧基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7)、(7′S,8′S)-4′-O-甲基黄花菜木脂素(8)、(+)-9′-O-(Z)-阿魏酰-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9)、(+)-9′-O-(E)阿魏酰-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10)、大豆苷(11)和3′-甲氧基大豆苷(12)。其中化合物1~3和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9和10对DGAT1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IC_(50)值范围在81.5±1.2到123.2±1.1μM之间。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采用p NPG法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主要为乙酸乙酯部位(IC_(50)=6. 96±0. 82 mg/L)和正丁醇部位(IC_(50)=5. 27±0. 26 mg/L),且显著强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_(50)=2840. 61±6. 44 mg/L)(P 0. 05)。从蒲桃枝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岩白菜素(1)、2',4'-二羟基-6'-甲氧基-3',5'-二甲基二氢查耳酮(2)、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查耳酮(3)、5,7-二羟基-4'-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4)、5,4'-二羟基-7-甲氧基-8-甲基黄酮(5)、对羟基苯甲醛(6)、槲皮苷(7)、鞣花酸(8)、丁香苷(9)、丁香酸葡萄糖苷(10)、腺苷(11)。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2~5和7~8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UPLC-DAD-MS分析发现西藏当雄土壤来源芽孢杆菌XZ7发酵液中的Amicoumacin类化合物,并利用反相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发现的3个Amicoumacin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及文献比对,鉴定3个化合物分别为:Bacilosarcin A(1)、Bacilosarcin B(2)和Bacilosarcin C(3)。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MIC=4~16μg/m L);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HepG2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抑制作用最强,IC_(50)值为2.8μM。同时,化合物2对MCF-7和He La肿瘤细胞也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IC_(50)值分别为6.2μM和4.0μM。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的化学成分及其卤虫致死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霸王鞭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6)-guten-3α-ol(1)、蒲公英赛醇(2)、异蒲公英赛醇(3)、熊果酸(4)、齐墩果酸(5)、1-羟基-3,7,8-三甲氧基黄酮(6)、甲基獐牙菜素(7)、槲皮素(8)、胡萝卜苷(9)、β-谷甾醇(10)、豆甾醇(11)、香草醛(12)、十二烷醇(13)、植物醇(14)、1-[(12 E,16 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15)。化合物1、3、4、5、6、7、12、13、14和15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卤虫致死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4表现出较强卤虫致死活性,其LD50为7.687μM。  相似文献   

7.
对植物内生菌Plantactinospora sp.NEAU-gxj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1D和2D NMR、MS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的比较鉴定三个化合物分别为一个新的酰胺类化合物,(2E,7Z)-9-hydroxy-4,6,8-trimethylnona-2,7-dienamide(1)和两个已知化合物,抗生素U-62162(2)和salternamide C(3)。对三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肺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细胞株Hep G2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IC_(50)分别为6.8、32μg/m L和19μg/m L。  相似文献   

8.
对丹参酮ⅡA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羟基丹参酮ⅡA。采用MTT法考察了羟基丹参酮ⅡA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羟基丹参酮ⅡA对三种肿瘤细胞增殖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羟基丹参酮ⅡA对SGC-7901细胞抑制作用最强,其IC_(50)为4.18μM;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次之,其IC_(50)为6.08μM;对HepG-2细胞抑制作用较弱,其IC_(50)为10.20μM。而丹参酮ⅡA对SGC-7901细胞、HeLa细胞和HepG-2细胞的IC_(50)分别是17.15μM、27.28μM和46.34μM。羟基丹参酮ⅡA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强于丹参酮ⅡA(P0.05)。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奶子藤(Bousigonia mekongensis)根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正相硅胶、RP-18、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奶子藤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方法将其结构鉴定为:quebrachamine (1)、(-)-isoeburnamine (2)、rhazinilam (3)、tetrahydroalstonine (4)、leuconodine D (5)、leucophyllidine (6)、(-)-O-ethyleburnamine (7)、(-)-ebumamenine (8)、eburenine(9)。化合物1和3~7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测试了拮抗高糖所致的足细胞损伤和抑制淀粉样蛋白-β(Aβ)两种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6具有一定的Aβ抑制活性(IC_(50 )=26.1μM),其余化合物均未显示出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OSMAC方法通过4种发酵方式从玫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fulvus M63中获得其次级代谢产物,并研究它们的抗肿瘤活性。首先应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向硅胶、制备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其次用NMR和MS等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用MTT法筛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从玫瑰黄链霉菌M63中共分离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甲基苯酚(1)、4-羟基苯乙醇(2)、2,3,4,5-四羟基苯甲基酯(3)、3,4-二羟基苯甲酸(4)、4-羟基苯甲酸(5)、1H-吡咯-2-羧酸(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4-羟基苯甲醛(8)、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9)、4-羟基苯乙酸(10)、5-(2-甲基苯基)-4-戊烯酸(11)、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12)、(5-羟基-2-氧代-2H-吡喃-4-基)乙酸甲酯(13)、(4S,5S,9AR-5-(E)-4-羧基,甲基-8-烯)-10,13-二甲基-6-萘甲酸(14)。上述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玫瑰黄链霉菌M63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13对子宫颈癌细胞(He La)、卵巢癌细胞(SKOV3)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1在24h时的半抑制浓度值(IC_(50))低于阳性对照物顺铂,为38.26、14.25μmol/m L;化合物13对He La细胞、Skov3细胞在24、48、72 h时半抑制浓度值(IC_(50))分别为25.62、11.34、6.524μmol/m L;7.892、10.32、5.671μmol/m L。  相似文献   

11.
对四川泸定县花椒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花椒的70%盐酸水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异丁基酰胺类化合物。通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与文献对照,它们被鉴定为花椒素A(1)、hydroxy-α-sanshool(2)、tetrahydrobungeanool(3)、hydroxy-γ-isosanshool(4)、hydroxy-γ-sanshool(5)、bungeanool(6)、γ-sanshool(7)、isobungeanool(8)和β-谷甾醇(9)。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对erastin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铁死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_(50)为4.08μM。  相似文献   

12.
通过应用多种色谱方法从川黄柏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3-aldehyde-tirucall-7-ene-3-one(1)、(23R,24S)-21-oxomelianodiol(2)、3β,22S-dihydroxy-tirucalla-7,24-dien-23-one(3)、21,23-lactone-24,25 dihydroxy-tirucall-7-ene-3-one(4)、Aphagranins F(5)、24,25-epoxy-tirucall-7-ene-3,23-dione(6)、木栓酮(Friedelin,7)、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8)、反,反,顺-2,4,8-N-异丁基十四碳三烯酰胺(9)、7-脱甲基软木花椒素(7-Demethylsuberosin,10)。其中化合物1新的天然产物,2-5、7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化合物3对乳腺癌MDA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5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_(50)分别为7.38(±3.24)μmol/L、3.86(±2.71)μmol/L。  相似文献   

13.
镰形棘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层析(CC)、短柱减压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镰形棘豆乙醇提取液中分得7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N-苯甲酰基-2-苯基乙胺(1),N-肉桂酰基-2-苯基-2-乙胺(2),N-苯甲酰基-2-羟基-2-苯基乙胺(3),2′-羟基-4′-甲氧基查儿酮(4),7-甲氧基黄烷酮(5)、5-羟基-7-甲氧基黄烷酮(6),β-谷甾醇(7).化合物1~3、5、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4,5对人胃癌细胞株SGC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3.61和6.11 μg/mL.  相似文献   

14.
从西南远志根中分离得到3个齐墩果酸型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3)-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4-O-(E/Z)-3″,4″,5″-三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1)、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β-D-木糖基-(1→4)-α-L-鼠李糖基-(1→2)-[α-L-鼠李糖基-(1→3)]-[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2)和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4)-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基-(1→3)]-β-D-岩藻糖基酯(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从西南远志根中分离得到3个齐墩果酸型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3)-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4-O-(E/Z)-3″,4″,5″-三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1)、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β-D-木糖基-(1→4)-α-L-鼠李糖基-(1→2)-[α-L-鼠李糖基-(1→3)]-[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2)和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4)-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基-(1→3)]-β-D-岩藻糖基酯(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种色谱学技术从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radicans果实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应用多种波谱学手段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Z-甲基-6-氧代-Z,4-庚二烯酸O-β-D-龙胆二糖苷(1)、jasminoside O(2)、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3)、5-羟甲基糠醛(4)、(5R,2E)-5-羟基-2-甲基-庚-2-烯-1,6-二酮(5)、1-O-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6)、6,7-二甲氧基-4-羟基-1-萘甲酸(7)、10-O-E-p-香豆酰京尼平苷酸(8)、6'-O-反式-肉桂酰基京尼平龙胆二糖苷(9)、丁香脂素(10)、松脂素(11)。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展毛野牡丹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Diaion HP20SS、MCI gel、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展毛野牡丹根和茎的醇提物分别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从展毛野牡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数据分析和鉴定。它们分别是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3,4-二羟基苯乙醇4-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龙胆酸5-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4)、甲基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乙基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6’-O-没食子酰基黑樱苷(7)、没食子酸甲酯(8)、没食子酸乙酯(9)、2,6-二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展毛野牡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蒲公英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活性成分。实验对蒲公英进行活性筛选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成分能良好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IC_(50)=0.9μg/mL),其抑制效果强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_(50)=174.3μg/mL)。故采用GC-MS联用技术从上述成分中分离鉴定了37个化合物,由虚拟筛选后,共得到5个成药性强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与人源性α-葡萄糖苷酶进行分子对接后,证实其中2个小分子化合物能与α-葡萄糖苷酶存在亲和性。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蒲公英"降糖成分—靶点"图,阐述蒲公英的降糖机理。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西沙群岛产海滨大戟Euphorbia atoto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药用价值,采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从海滨大戟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8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为(+)-6-oxocinnamolide(1)、6β-羟基肉桂内酯(2)、山柰酚(3)、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醇(4)、4α,4β,14α-三甲基-9β,19-西利奥普尼-3,20-二酮(5)、sikkimenoid F(6)、(3β,24 R)-3-(acetyloxy)eupha-7,25-dien-24-ol(7)、olibanumol J(8)、myricarin B(9)、aurantiamide acetate(10)、viscumamide(11)、N-苯甲酰基苯丙炔-N-苯甲酰基苯丙氨酸(12)、scopoletin(13)、corchoionol C(14)、吲哚-3-甲酸甲酯(15)、3ξ-(1ξ-羟基)-7-羟基-1-苯并异呋喃酮(16)、对羟基苯甲醛(17)和9,10-二羟基十八烷酸(18)。1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滨大戟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10、13、14和17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在大戟属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活性筛选发现2具有抑制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产生NO的活性,IC_(50)为24.81±1.58μmol/L(阳性对照槲皮素IC_(50)为15.23±0.65μmol/L)。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云南枸杞(Lycium yunnanense Kuang)根部的酰胺类化学成分。通过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制备层析等分离纯化手段,从云南枸杞根部醇提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酰胺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反式-N-阿魏酰酪胺(1)、N-顺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2)、dihydro-feruloyltyramine(3)、3-(4-hydroxy-3-methoxyphenyl)-N-[2-(4-hydroxyphenyl)-2-methoxyethyl]acrylamide(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反式-N-对羟基香豆酰酪胺(6)、反式-N-对羟基苯乙基咖啡酰胺(7)、二氢咖啡酰酪胺(8)、N-trans-coumaroyloctopamine(9)、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prop-2-enamide(10)、N-trans-feruloyl-3'-O-methyldopamine(11)、dihydro-feruloyl-5-methoxytyramine(12)、N-trans-sinapoyltyramine(13)、N-acetyl-N'-trans-feruloylputrescine(14)、N-acetyltyramine(15)。其中,化合物3~5,9~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15个酰胺类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4、6、7和12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17.21±0.50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