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砂生槐是我国西藏高原一种特有植物,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药用植物资源.我们首次从砂生槐种子中获得氯仿、95%乙醇、75%乙醇和水提取物,用琼脂扩散实验测定其抑菌活性和用MTT法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表明氯仿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较强的是氯仿提取物.各种提取物显示出浓度依赖性的细胞毒效应,氯仿、95%乙醇、75%乙醇和水提取物对胃癌SGC-7901细胞系的LC50分别是4.5、1.4、1.9和41.7 mg/mL,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作用较强的成分是砂生槐种子95%乙醇提取物.这一发现为开发砂生槐这一宝贵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药理学探讨野生植物砂生槐的生物活性机制,为野生砂生槐资源充分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PubChem、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砂生槐化学成分药效团潜在靶点,Uniprot数据库对获得靶点进行UniProt ID校正和转化,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发藏药砂生槐的药用价值,本文拟研究其多糖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的影响。水提醇沉法提取砂生槐枝条多糖物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模型小鼠经砂生槐多糖灌胃干预后,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比例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收集血清,ELISA检测IL-17水平。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砂生槐多糖均能够引起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5),同时明显抑制IL-17的产生(P0.05)。以上结果提示砂生槐多糖可能通过上调Treg而抑制免疫功能,同时抑制IL-17的产生,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不同群体间和群体内砂生槐天然种子富含生物碱含量与组成的差异,该研究选取来自西藏“一江四河”流域、海拔2 900~4 100 m范围内10个群体的砂生槐种子作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个群体300个单株种子重要生物碱(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含量,应用SPSS软件分析了地理分布特征与生物碱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及群体遗传变异关系,以筛选生物碱含量较高的群体,为砂生槐药物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0个群体的砂生槐种子中均含有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和槐果碱,含量依次为:氧化苦参碱(46.18~64.08 mg/g)>苦参碱(1.14~9.82 mg/g)>槐果碱(0.08~1.16 mg/g),其中氧化苦参碱占生物碱总量的90%以上,且群体4中含量最高(64.08±7.37 mg/g);其他微量生物碱在群体3中含量最高;群体间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和槐果碱均差异极显著(P<0.01)。(2)氧化苦参碱群体内和群体间变异相对较小,苦参碱和槐果碱群体内和群体间变异系数均较大,而且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的群体间变异均大于群体内变异,苦参碱的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3)氧化苦参碱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117*),苦参碱与海拔、经度和纬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 < -0.326**),其他关系不显著。氧化苦参碱与苦参碱和槐果碱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 <-0.162**),而苦参碱与槐果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0.789**)。(4)聚类分析将10个群体聚为4类,各类间的距离差异比较大,且大多与地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砂生槐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ZP  Shen WS  Sun M  Sun J  Li HD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121-1126
基于样方调查和等级聚类分析,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砂生槐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可分为砂生槐群落、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藏沙蒿+砂生槐群落和砂生槐+藏沙蒿群落6种类型.自然恢复演替从流动沙丘上分布的砂生槐对流沙的初步固定开始,随后固沙草开始侵入群落,逐渐形成了砂生槐-固沙草群落.另一种演替途径开始于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在演替过程中出现在固沙草群落中,最后亦达到砂生槐-固沙草群落阶段.在一些半固定沙地阶段,藏沙蒿开始侵入群落,形成砂生槐+藏沙蒿群落.雅鲁藏布江风沙化土地的顶极群落是以砂生槐为优势种的灌丛群落.随着坡度增加,砂生槐群落盖度和高度有降低的趋势.生物结皮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皮覆盖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演替阶段的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流动沙地砂生槐灌丛冠幅、株高和萌蘖枝数量最高,其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最低.各阶段枯死枝数量说明固定沙地阶段以后砂生槐种群有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砂生槐沙生适应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沿江沙地主要建群植物砂生槐在沙地上繁殖特征、沙埋对其新枝生长的影响及在沙地植被演替中的地位的分析指出:砂生槐是通过种子的迁移侵入、定居于沙地,通过根蘖在沙地上繁殖,最后退化于种间竞争。一定程度的沙埋有利于砂生槐新枝生长。砂生槐在本区的最适生境是受风沙活动影响较大的覆沙阶地、半固定沙地和初期固定沙地。  相似文献   

7.
不同干扰形式对砂生槐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以放牧、封育和水淹3种不同干扰形式下的砂生槐群落为研究对象,从林分特征、物种组成、优势种种群发育状况和物种多样性等对群落特征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不同干扰形式对砂生槐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砂生槐群落以群落A(放牧)的林分状况最好,其次为群落B(封育),群落C(水淹)最差;(2)不同干扰形式下群落中植物种类分别为群落A(13种)>群落C(9种)>群落B(6种);(3)优势种群生长状况说明放牧和封育形式下砂生槐生长情况基本一致,高度级和幅度级小的个体均较多,而水淹干扰下群落仅有少数生长旺盛的个体存在,种群呈衰退趋势;(4)物种多样性指数为群落A>群落B>群落C.研究表明:一定程度放牧干扰能够促进砂生槐种群更新,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封育可促进砂生槐种群萌蘖更新,而水淹则促使群落衰退.  相似文献   

8.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的砂生槐群体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来自西藏不同地区11个群体的砂生槐作为研究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测定11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进行筛选,运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群体的砂生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砂生槐属于典型的等面叶,各群体砂生槐的叶肉组织中都存在有海绵组织,海绵组织位于上下栅栏组织之间。不同群体砂生槐的解剖结构指标中,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主脉维管束直径和紧密度等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栅海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它指标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和上表皮角质层厚度可以作为分析抗旱性的主要指标,而其它指标可以作为辅助指标。(3)群体LS1、NY1抗旱性较强,而NC1与YL1抗旱性较弱。对于砂生槐来说,影响其抗旱性的主要解剖结构指标包括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和上表皮角质层厚度,这几项指标可以基本上反映出不同群体砂生槐抗旱性的一些差异;但是,如果要准确评价砂生槐的抗旱性,还需要考虑砂生槐种子萌发和幼苗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等来综合评价不同群体砂生槐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9.
臧建成  孙涛  洪大伟  杨小林 《生态学报》2018,38(22):8205-8212
调查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拉萨半干旱河谷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为揭示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对植被恢复措施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陷阱法对青藏高原半干旱河谷砂生槐灌丛、人工杨树林和藏沙蒿灌丛样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类群多样性以及功能群结构进行调查,计算各处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相对多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Cody指数和S9rensen指数。共采集半干旱河谷地表节肢动物个体数738,隶属5纲15目51科。砂生槐灌丛样地收集节肢动物40科,占所有类群78.4%,杨树人工林和藏沙蒿灌丛样地调查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为30和23科,分别占总科数的58.8%和45.1%。各植被恢复类型在目的分类单元下,双翅目、膜翅目和弹尾目类群相对多度较高,而在科的分类单元下,驼跳科、蚁科和漏斗网蛛科为拉萨半干旱河谷优势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砂生槐灌丛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人工杨树林最低。砂生槐灌丛和藏沙蒿灌丛地表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均以捕食性为主。不同植被群落间群落相似性也有差异,砂生槐与藏沙蒿灌丛间相似性较高,而人工杨树林与藏沙蒿之间较低。不同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地表凋落物数量、质量和微生境条件,进而影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和营养功能群。砂生槐灌丛样地具有较高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捕食性动物类群,有利于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区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维护。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开发利用枣属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归纳总结了近6年来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进展情况,新发现的成分主要是环肽生物碱类、三萜类、黄酮及其苷类等,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藏特有植物砂生槐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等位酶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 (Sophoramoorcroftiana) 10个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13个酶系统 2 4个酶位点 ( 46个等位基因 )的检测结果表明 ,砂生槐具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居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指标分别为 :多态位点百分率Pp =2 5 .0 %~ 37.5 % ,等位基因平均数Ap=1.3~ 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p=0 .112~ 0 .16 9;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Ps=37.5 % ,As=1.9,Hes=0 .171)低于长寿命木本被子植物的平均值 (Ps=5 9.5 % ,As=2 .10 ,Hes=0 .183)。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显示 ,10个居群中随机交配的偏差为FIS=- 0 .0 0 71,表明砂生槐在居群水平上存在轻微的杂合子过量现象 ,偏离了Hardy Weinberg平衡 ;FST=0 .1748,表明砂生槐是居群间分化较大的一类多年生木本植物 ,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干扰 (过度砍伐、放牧等 )导致其生境片断化 ,从而影响了居群间基因交流而造成基因流水平较低 (Nm =1.180 2 )。砂生槐高海拔居群H2 (谢通门 )、H31(江当 1)、H32 (江当 2 )、H5 (朗塞岭 )包含着绝大部分等位基因 ,显示了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应加以保护和管理 ,作为砂生槐种质资源就地保存的基地。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年限伊贝母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伊贝母鳞茎组织结构及主要药用成分在鳞茎中的分布部位。方法:采用植物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栽培年限伊贝母鳞茎的显微组织结构以及生物碱、皂苷成分的分布进行观察研究。结果:伊贝母鳞茎主要由表皮、皮层薄壁组织、有限外韧型维管束组成。维管束的数目在伊贝母种间上有一定的差异,新疆贝母的维管束数目略大于伊犁贝母;生物碱主要存在于不同栽培年限伊贝母鳞茎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及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上,其总生物碱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年生的伊贝母≥4年生的伊贝母5年生的伊贝母;皂苷主要存在于不同栽培年限伊贝母鳞茎的表皮细胞和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上,其总皂苷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5年生的伊贝母≥4年生的伊贝母3年生的伊贝母,在种间及同种植物的不同栽培年限或不同组织结构中,其生物碱与皂苷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4年生伊贝母药材中的生物碱与皂苷含量较高,表明其药用价值也较高,因此推断第4年为最佳采收期。结论:伊贝母鳞茎中大量薄壁细胞是主要药用成分的分布部位,同时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采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藏特有灌木砂生槐繁殖生长对海拔和滗埋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赵文智  刘志民 《生态学报》2002,22(1):134-138
砂生槐是西藏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及拉萨河、年楚河等主要支流宽谷区.为评价高原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变化对砂生槐繁殖和生长的影响,沿雅鲁藏布江河谷600多公里海拔从3139m到3925m的样带上, 对砂生槐天然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沿着高原河谷海拔升高的梯度,降水量由600mm下降到400mm,年平均气温由8.2℃下降到5.8℃,砂生槐的种群密度趋与增加,基径趋于减小,但植株高度和新枝长度并未随海拔升高呈明显升降变化.种子库密度、种子千粒重、实生苗密度、萌蘖苗密度也没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明显的升降变化.砂生槐适应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变化在生殖方面并为作出大的调整,但在适应风沙干扰方面表现了繁殖方式的调整,即在未受沙埋时,种子繁殖趋于占主导地位;在生境受到沙埋时,营养繁殖趋于占主导地位.繁殖方式的调整可能是砂生槐适应风沙干扰的最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砂生槐水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藏药砂生槐水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应用砂生槐水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进行治疗,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和放免法测定其血清IL-2和TNF-α水平.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砂生槐水提取物三个剂量组均可协同ConA促进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P<0.01),同时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INF-α的水平,尤其2.4 g/kg·d剂量组的IL-2、TNF-α水平升高较为明显(P<0.05).提示砂生槐水提取物可以增强免疫抑制小鼠的T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豆科苦参属砂生槐的一个新变型:白花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Benth.)Baker f.albiflora S.H.Yang].原变型的花冠为蓝紫色,而新变型的花冠为白色.  相似文献   

16.
西藏特有灌木砂生槐繁殖生长对海拔和沙埋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文智  刘志民 《生态学报》2002,22(1):134-140
砂生槐是西藏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及拉萨河,年楚河等主要支流宽谷区,为评价高原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变化对砂生槐繁殖和生长的影响,沿雅鲁藏布江河谷600多公里海拔从3139m到3925m的样带上,对砂生板天然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沿着高原河谷海拔升市制 梯度,降水量由600mm下降到400mm,年平均气温由8.2℃下降到5.8℃,砂生槐的种群密度趋与增加,其径趋于减小,但植株高度和新枝长度并未随海拔升高呈明显升降变化。种子库密度,种子千粒重,实生苗密度,萌蘖苗密度也没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明显的升降变化。砂生板适应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变化在生殖方面并为作出大的调整,但在适应风沙干扰方面表现了繁殖方式的调整,即在未受沙埋时,种子繁殖趋于占主导地位,在生境受到沙埋时,营养繁殖趋于占主导地位,繁殖方式的调整可能是砂生槐适应风沙干扰的最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砂生槐种子蜂危害空间格局及理论抽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和Iwao回归分析法对砂生槐种子蜂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砂生槐种子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田间调查抽样方法为分行取样法,并得出田间幼虫不同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8.
博落回生物碱与生物活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是博落回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生物碱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对博落回生物碱的种类、分析和制备方法;抗菌、杀虫、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以及临床应用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手段对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全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生物碱成分。利用MS、1H NMR和13C 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为槐定碱(1)、槐胺(2)、异槐定碱(3)、苦参碱(4)、7,11-去氢苦参碱(5)、槐果碱(6)、羽扇豆碱(7)和苦马豆素(8)。化合物1~6为首次从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灌丛是生态系统碳密度估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面积的增加被认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最不确定的一个因素。该文采用相对生长法和收获法测定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18个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灌丛样点的群落生物量,并利用实测的各器官全碳含量估算了灌丛碳密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木层植株盖度和生物量体积(盖度与高度的乘积)均能较好地预测各器官的生物量,但盖度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的预测效果优于生物量体积;2)砂生槐灌丛群落平均总生物量为5.71 Mg·hm~(–2),变化范围2.32–8.96 Mg·hm~(–2),灌木层是群落总生物量的主体部分,平均为4.08 Mg·h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71.45%;就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而言,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更多,平均为地上部分的1.17倍,其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2.08和0.86 Mg·hm~(–2);3)灌丛平均碳密度为2.48 Mg·hm~(–2),其空间分布表现为雅鲁藏布江中游西部地区较高,东部地区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砂生槐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以及固定、支撑植物体的根系,体现了砂生槐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此外,雅鲁藏布江中游东部地区灌丛群落碳密度低于西部,主要与自然环境条件(东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蒸散量较大,进一步加剧干旱)和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蒸散持续降低将有助于砂生槐灌丛碳密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