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藜芦醇为一天然茋类成分,具有多样生物活性。一氧化氮作为气体信使分子,高浓度时可以抑制肿瘤生长,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呋咱氮氧化物即为一类较稳定的一氧化氮供体。本实验合成白藜芦醇与呋咱氮氧化物偶联物,并通过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白藜芦醇与呋咱氮氧化物偶联物抗肿瘤活性比单纯的白藜芦醇、呋咱氮氧化物及白藜芦醇与呋咱氮氧化合物的混合物具有更好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与呋咱氮氧化物的偶联物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改善阿司匹林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探索出一条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糖基化方法,研制出一种副作用低的缓释药物葡萄糖-阿司匹林偶联物。方法:本文采用吡啶、浓NaOH溶液和浓硫酸作催化剂,在常压、不同温度、不同n(乙酰水杨酰氯):n(葡萄糖)条件下,合成葡萄糖-阿司匹林共价偶联物,通过FT-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催化剂、反应温度以及反应物料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同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偶联物的接枝率。结果:在常压,50℃,n(乙酰水杨酰氯):n(葡萄糖)=5:1,吡啶为催化剂条件下,偶联物的接枝率可达到54.9%。结论:在此反应中,吡啶是一种良好的催化剂;50℃是该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n(乙酰水杨酰氯):n(葡萄糖)=5:1时,偶联物的接枝率和乙酰水杨酰氯的转化率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个体化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新趋势.抗肿瘤靶向药物与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相比具有特异性高、选择性强和非细胞毒性等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属于抗肿瘤靶向药物,由抗体、“弹头”药物(细胞毒性药物)通过链分子连接而成.ADCs将抗体的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结合,可以降低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治疗的选择性,还能更好地应对靶向单抗的耐药性问题.目前,FDA已批准2种ADC药物上市,即Mylotarg和Adcetris,有多种ADCs处于Ⅰ~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概述了以美登素,卡奇霉素、Auristantin等三种细胞毒性药物为“弹头”药物的ADCs药物的临床研究状况及临床试验结果,为ADCs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合成水飞蓟宾钙、铁、锌、硒、铬、钴配合物6个中药新药,采用IR、UV、Lc-MS、EDTA络合滴定和元素分析仪表征配合物化学结构,结果显示合成的配合物配位比为2∶1(水飞蓟宾∶微量元素),且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显示6个配合物均无明显毒性。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配合物对枯草杆菌等9种致病菌的抑制活性,发现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低于水飞蓟宾,抗菌活性提升至2~4倍;采用MTT法测定配合物对5株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均小于水飞蓟宾,抗肿瘤活性提升至1.11~1.53倍。综上,水飞蓟宾与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后,其抗菌及抗肿瘤活性均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合成具有酸敏特性的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并观察其抗肿瘤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首先将叶酸与氨基己酸连接,然后利用腙键与阿霉素连接,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MTT法观察连接物对叶酸受体袁达阳性的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细胞及叶酸受体表达阴性肺癌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在氮羟基琥珀酰亚胺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波谱分析提示为目标产物.与游离阿霉素相比,连接物对KB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而且细胞毒性作用可被外源性叶酸抑制;而连接物对A549细胞的毒性弱于游离阿霉素,而且外源性游离叶酸对其细胞毒性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能经叶酸受体介导靶向于叶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具有酸敏特性的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并观察其抗肿瘤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首先将叶酸与氨基己酸连接,然后利用腙键与阿霉素连接,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MTT法观察连接物对叶酸受体表达阳性的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细胞及叶酸受体表达阴性肺癌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在氮羟基琥珀酰亚胺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波谱分析提示为目标产物。与游离阿霉素相比,连接物对KB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而且细胞毒性作用可被外源性叶酸抑制;而连接物对A549细胞的毒性弱于游离阿霉素,而且外源性游离叶酸对其细胞毒性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叶酸-氨基己酸-阿霉素连接物能经叶酸受体介导靶向于叶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7.
以稀土(Re~(3+))和落叶松单宁(LT)为原料,采用液相合成法合成了5种廉价的稀土-落叶松单宁(Re~(3+)-LT)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谱以及配位数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采用牛津杯法、琼脂稀释法测定配合物对黑曲霉、红曲霉、白腐菌、毛霉4种真菌的抑制作用.在抑菌方面,5种配合物对上述4种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大小顺序为Ce~(3+)-LTGd~(3+)-LTLa~(3+)-LTNd~(3+)-LTYb~(3+)-LT,其中Ce~(3+)-LT对4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1.6、0.8和1.6 g·L~(-1);Yb~(3+)-LT对4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1.6、3.2和3.2 g·L~(-1).在杀菌方面,Yb~(3+)-LT的杀菌活性最强,其对4种真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6.4、3.2、3.2和6.4 g·L~(-1).此外,尽管Nd~(3+)-LT和Gd~(3+)-LT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但对黑曲霉和毛霉的杀菌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具有酸敏特性的α-亚麻酸-阿霉素前体药物,并观察其抗肿瘤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以BocNHNH2、α-亚麻酸、阿霉素为主要反应原料,先后合成Boc保护的α-亚麻酰肼、α-亚麻酰肼和α-亚麻酸-阿霉素腙键连接物,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LC/MS方法研究连接物在不同pH介质中的药物释放行为;采用MTT法观察连接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HCl)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α-亚麻酸-阿霉素前体药物,波谱分析提示为目标产物。通过在体外酸性条件下水解连接物,我们发现该连接物具有显著的pH值敏感性。同时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我们发现相比于游离阿霉素,该合成连接物α-亚麻酸-阿霉素对HepG2、MDA-MB-231和MCF-7三种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而且细胞毒性作用可被外源性α-亚麻酸抑制。结论:α-亚麻酸-阿霉素连接物能经α-亚麻酸受体介导靶向于α-亚麻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9.
临床在研究肿瘤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肿瘤研究中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传导有着很大的关系,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中心,其过度表达会造成癌症。酪氨酸蛋白激酶是临床抗癌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其代表药物为达沙替尼,本文对抗肿瘤药物酪氨酸蛋白激酶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对于达沙替尼及其类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并且研究了其抗肿瘤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抗瘤谱广、综合性能好又不依赖自然资源的新一代紫杉醇类抗癌药,以组织培养得到的紫杉烷sinenxan A为最初起始原料,以中间体6为本文合成原料分别经5步和6步合成了两个新的14β-侧链紫杉醇衍生物,并首次观察到紫杉烷的10位羰基/9位羟基在硅胶中转变为10位羟基/9位羰基。将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外试验和微管聚合试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对KB细胞的IC50>10μg,在浓度  相似文献   

11.
研究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获得高活性的抗肿瘤新化合物。本文以鬼臼毒素为起始原料,在CF3COOH/NaI或者ZrCl4/NaBr的作用下,经SN1亲核取代,缩合,得到目标产物。该化合物通过1H NMR、MS谱确证,同时采用MTT法评价了新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与依托泊苷相当,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自然界非常重要的一大类天然化合物,在医学方面应用广泛,具有抗癌、抗炎、抗凝血及抗菌等多方面活性,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农用生物活性也逐渐被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豆素类化合物在抑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医学上主要对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β-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霍乱弧菌等;在农用抑菌方面则集中在青枯雷尔氏菌、辣椒疫霉病菌、白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进一步,列举了23种潜在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抑菌活性,简要分析了香豆素类化合物抑菌活性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香豆素类化合物母核具有多个取代位点,可作为一种先导化合物,合成更加有效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衍生物,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提取草木犀中四种主要香豆素类物质。以草木犀为原料,从颗粒大小、料液比、提取剂(乙醇)浓度、温度、时间方面进行超声提取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并对所提取的香豆素进行了细菌抑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后,提取粗品中补骨脂素为721.92 mg/kg,香豆素为425.88 mg/kg,欧前胡素为165.73 mg/kg,异欧前胡素为182.49 mg/kg。在5%NaHCO3和1%NaOH最佳浓度下提纯,得到补骨脂素为613.63 mg/kg,香豆素为362.00 mg/kg,欧前胡素为140.87 mg/kg,异欧前胡素为155.12 mg/kg。香豆素10倍和50倍稀释液对细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MTT法检测玉米芯水提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DLD1以及正常人肝细胞HL-7702的增殖活力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DAPI染色法检测该水提物对不同细胞株细胞核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1、2、4、6 mg/mL)的玉米芯水提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均有抑制能力,且呈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用该水提物处理正常细胞HL-7702,在低浓度时没有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时略有抑制作用.该水提物对各细胞株作用24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3、4、6 mg/mL.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该玉米芯水提物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细胞形状变圆,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DAPI染色结果显示:多数细胞核表现出染色质的不均一性,有典型的“梅花”状凋亡小体出现.  相似文献   

15.
丁酸乙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香精、化学、医药和能源等工业的短链酯类。为实现利用丁酸发酵液合成丁酸乙酯,通过络合萃取丁酸发酵液并在萃取相中直接进行脂肪酶催化丁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实现了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首先,确定了三辛胺(TOA)-环己烷为合适的萃取剂和酯化反应的反应溶剂。其次,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优反应条件下,萃取相中Novozym 435催化合成丁酸乙酯反应5 h基本达到平衡,酯化率为81.42%,体积产率为65.96 mmol/(L·h);酶在该体系中重复利用6次,酯化率仍未见明显降低,维持在85.40%-87.83%之间。100 m L丁酸发酵液通过萃取-酯化后,丁酸乙酯相对于丁酸的得率为0.65 mol/mol。利用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的工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草菇培养物中粗三萜和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摇瓶法培养草菇菌丝体,并用不同有机溶剂对培养液及菌丝体中的代谢成分分别进行分离提取,获得了不同来源的次生代谢提取物。对各提取物的成分分析表明,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乙醇相提取物中均含有粗三萜和黄酮类物质,但菌丝体提取物中粗三萜和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培养液提取物中的含量。石油醚抽提菌丝体获得的提取物中粗三萜含量最高,达17%,而乙酸乙酯抽提菌丝体获得的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最高,达9.31%。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乙醇相中的代谢提取物均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但乙酸乙酯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石油醚相提取物,具最高抗氧化活性的提取物分别来自乙酸乙酯、乙醇对菌丝体的抽提物。MTT法检测各提取物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各组分均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且抗肿瘤活性与提取物浓度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液体摇瓶法培养草菇菌丝体,并用不同有机溶剂对培养液及菌丝体中的代谢成分分别进行分离提取,获得了不同来源的次生代谢提取物。对各提取物的成分分析表明,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乙醇相提取物中均含有粗三萜和黄酮类物质,但菌丝体提取物中粗三萜和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培养液提取物中的含量。石油醚抽提菌丝体获得的提取物中粗三萜含量最高,达17%,而乙酸乙酯抽提菌丝体获得的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最高,达9.31%。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乙醇相中的代谢提取物均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但乙酸乙酯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石油醚相提取物,具最高抗氧化活性的提取物分别来自乙酸乙酯、乙醇对菌丝体的抽提物。MTT法检测各提取物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各组分均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且抗肿瘤活性与提取物浓度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小分子肽-肿瘤抑素19肽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已构建好的肿瘤抑素抗肿瘤活性肽-19肽高效表达基因重组菌纯化19肽,并进行抗肿瘤活性检测。方法:经几丁质亲和层析柱纯化出19肽,SDS-PAGE聚丙烯酰胺电泳后用Bradford法测其浓度,进行体内活性检测。结果:19肽可促进H22小鼠肝癌细胞死亡,血管数量减少,抑瘤率达48.46%。结论:得到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肿瘤抑素相关肽—19肽,为肿瘤抑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和肿瘤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土壤来源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p.2215 经发酵罐发酵,培养液经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柱层析、C18反相色谱、Sephadex LH-20、及TLC 和HPLC分离纯化得到四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IR,FAB-MS,1H,13C NMR,1H-1HCOSY,HSQC,HMBC等鉴定为单亚砜棘霉素(monosulfoxide quinomycine,1)、棘霉素(echinomycin,2)、喹喔啉-2-羧酸(3)、十六烷酸(4).其中化合物1、2经MTT法测定体外对K562细胞具有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34.0、1.5 ng/mL.  相似文献   

20.
王宇  王琳  刘蕾  刘君星  马淑霞  陈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12):1101-1102,1106
目的观察牛至油对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牛至油对体外培养的多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不同浓度牛至油作用后,人肝癌细胞系HepG2、人子宫颈癌细胞系JTC-26和肺癌细胞系A549出现增殖阻滞。MTT法确定牛至油对肝癌HepG2的IC50为118μg/ml;人子宫颈癌JTC-26的IC50为118μg/ml;肺癌A549的IC50为59μg/ml。结论牛至油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