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约2000多年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就开始以茶作为药物,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荼"就是"茶"字的早期异形字。达说明茶具有药用的功效。不久这种具有神奇功效的值物传到汉族,并被视为一种高贵的药材。由于  相似文献   

2.
陈皮话古今     
<正>关于陈皮的记载最早的史料是《神农本草经》,其中提到"橘柚,味辛温……一名橘皮",此处的"橘柚"应是指芸香科植物橘的果皮。而"陈皮"两字首见于《本草害利》,"广东新会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福建产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此时陈皮常以产出地点命名。在《中医药大辞典》中,张寿颐也是如此记道:"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  相似文献   

3.
在2018年本刊第一期"茶叶之路武夷山专辑"中,高立志老师在"茶叶科学研究进入基因组学时代"一文中报告了他的团队首次破解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叶茶的基因组图谱。时隔2年他的团队又有新突破,首次获得了中国茶小叶种的参考基因组序列。为深入了解他们这一荼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本刊记者陈向军(简称记者)对高老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苦菜(Sonchus brachyotus DC.)是菊科苦苣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遍及我国各地。其嫩茎叶被黄土高原人民誉为饥荒年月的“救命菜”,丰年的“常年菜”。苦菜作为野菜的历史,已十分悠久。早在2541年前孔子采集的民间歌谣里,就有关于这种野菜的美称:“谁谓荼苦,其味如荠”(诗经·邶风·谷风),荼,即苦菜。解放前,塞上高原人民以所谓“锄田不怕日头晒,就怕回家没苦菜”,形容体力劳动者对苦菜的特殊需求。至今,在  相似文献   

5.
“荼”与“茶”邢湘臣(上海市水产养殖总公司200080)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民最早发明饮茶、种茶和制茶。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的饮料之一。世界各国文字中的“茶”,均从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港口所在地的广东、福建等地的方言音译转变而来。从“茶”到“茶”...  相似文献   

6.
张森水 《化石》2006,(3):28-29
长兴,浙江最北的县,省之煤都。境内的长兴灰岩,被国际地质学界定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闻名国内外,与扬子鳄和银杏古林长廊并列为县之“三奇”。对本题先做一点说明。题中之紫笋,名笋非竹笋,而是一种茶名。据史载,茶的研究由此开始,有千余年的历史,取其名暗示其地历史悠久,此次考察,会写出长兴历史新华章。  相似文献   

7.
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里,“野生”产品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和追捧。 而天目山还生长着不可多得的野生云雾荼, 当地老百姓还保留着炒茶的传统。对茶叶来说, 生长环境至关重要.保护区里的纯自然环境使野茶的品质更胜一筹。 然而.天目山野茶要在茶市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牛蒡     
一、古笈的论述牛蒡始见于《别录》,列为中品,《本草纲目》称之为“恶实”,“蝙蝠刺”,因其果实外部多刺钩,形状凶恶,故有此名。《本草经疏》记有:恶实气味辛、平、无毒,具散风除热解毒的作用,由于辛能散结,苦能泄热,所以素主润肺、利咽,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药品化义》认为: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苦味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疾,面目浮肿,咽喉不利。《本草求真》记有: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  相似文献   

9.
<正>杜牧写过"红芰",秦观写过"红菱"。"芰"名初出战国时代,取义菱的植物形态"其叶支散",楚语"屈到嗜芰",意思是楚臣屈到喜欢吃菱角,说明那个时候菱叫"芰"。"菱"名初出魏晋南北朝《名医别录》:"芰实。一名菱。"故芰为菱的古称,《酉阳杂俎》记载:"今人但言菱  相似文献   

10.
正云上金顶,天下峨眉。这里,地处北纬30度的世界野生古茶中心带,拥有总面积达88%的山区和丘陵,是高山绿茶的最佳产地。峨眉山茶"始于楚昭,发于汉晋,兴于隋唐,盛名两宋",唐朝名儒李善在《昭明文选注》中发出"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的赞叹;这里,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湿润的气候,高峻的山脉,  相似文献   

11.
<正> 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L. heterophyllus Sweet, L. artemisia(Lour,) S. Y. Hu)是唇形科益母单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产,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旷野向阳处,海拔可达3400米。 益母草是著名的重要中药,《神农本草经》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为上品,性微寒,味辛苦,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之功效,为妇科要药,果实名“茺蔚子”,能清肝明目。  相似文献   

12.
正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形式有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两种。1)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示例①:《红楼梦》(书名)示例②:《史记·项羽本记》(卷名)示例③:《论雷峰塔的倒掉》(篇名)示例④:《每周关注》(刊物名)示例⑤:《人民日报》(报纸名)示例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名)2)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茗之瓷韵     
《生命世界》2005,(8):66-69
茶器,亦称茗器、茶具,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而今,中国的茶器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广义上说,茶器可以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 而狭义的茶器则主要是指品茗的用具,包括壶、盏、杯、碗等,一般均为陶瓷制品。中国古代茶器是随着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纵观其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也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哲学理论时期:心与脑,谁是生命的主宰我国古代长久以来认为"心之官则思"。《皇帝内经》中专论脑的内容不多,虽有"精明""神明"与"脑髓"相关的论述,但主导的体系是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灵枢·邪客篇》中明确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希腊人也曾认为心理活动是心之功能,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思想过程主要  相似文献   

15.
红茶菌,西方多称茶菌(tea fungus),我国原来叫海宝。用哪一种茶叶糖水都能培养。我国饮食方面和药物方面的重要古籍,如元朝的《饮膳正要》、明朝的《本草纲目》等,均没有讲到与茶菌类似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茶菌可能是近代出现的饮料。因为它酸甜可口,并且有益  相似文献   

16.
绿色黄金苦丁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价不凡──称“绿色黄金”当之无愧“绿色黄金”是人们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保健饮料──苦丁茶的美称。之所以被称为“绿色黄金”,是由于它确实身价不凡。在广州市的一家专售全国各地名茶的茶叶专店──广州全国名茶总汇,广东大埔产的野生苦丁茶零售价为3760元/公斤。目前苦了茶在国内的收购价一般为400一5O0元/公斤,出口价一般在60美元/公斤以上。经精细管理的苦了茶园,植后第一年每亩可收获优质干茶5公斤左右,按400元/公斤计,可收入2000元;植后第四年可进入稳产期(可长达50-100年),每亩每年产量可稳定在100公斤左右,即…  相似文献   

17.
正秦立强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营养元素硒的研究,团队共有7名研究人员,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在读研究生15名。团队近五年发表SCI文章30余篇,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卫生研究》、《生物技术进展》、"Nutrients"、"J.Health.Sci."等期刊发表10篇硒与健康的论文,团队与苏州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通报》1962年第1期上,刊登了焦震海同志所写的《我国古代培养动物条件反射一例》一文,介绍了我国南宋末周密所著《癸辛杂識》中关于培养动物条件反射的記载。現就我所知古籍中有关动物条件反射的記載,尚有一千多年前,五代时候,南唐譚峭在他所著的《化书》中就已经意識到了食物对培养动物条件反射的作用。其原文如下:“庚氏穴池构竹为凭檻,登之者,其声策策焉;辛氏穴池构木为凭檻,登之者,其声堂堂焉。二氏具牧魚于池中,每凭檻投餌,魚必踴跃而出。他日但聞策策堂堂之声,不投餌,亦踴跃而出。則是庚氏之魚可名策策,辛氏之魚可名堂堂,食之化也。”这里譚峭知道,庚氏魚池上的竹檻所发出策策声和辛氏魚池上所发出的堂堂声,原与两池中的魚毫不相关。但他从庚、辛二氏的养魚过程中,观察到在给魚喂食之前,因竹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苦草属(Vallisneria L.)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苦草是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苦草属(Vallisneria)沉水草本植物,无直立茎,叶基生,线形或带形,常被称为扁担草、蓼萍草、水韭菜、面条草、扁子草和鸭舌条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本属植物有6~10种〔1,2〕,我国的苦草属植物依《中国植物志》第8卷有3种——苦草(V.natansHara)、刺苦草(V.spinulosaYan)和密刺苦草(V.denseserrulataMakino),而没有V.spiralisL.,VasiaticaMiki和V.giganteaGraebner等种〔1〕。本文苦草属植物的命名以《中国植物志》第8卷为准,引用文献一般尊重原作者的意见。下文中,无具体说明,苦草均为苦草属植物的通…  相似文献   

20.
吴胜明 《化石》2021,(4):66-70
<正>莱伊尔之中文译名·阅读原文《地质学原理》(以下都简称为《原理》)的作者,为英国著名地质学家,其名为Charles Lyell,本书译为"莱伊尔"。周邦立、周国信译的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著的《一个自然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以下都简称为《环球旅行记》)中则把莱伊尔译为"赖尔"。徐邦梁先生主编的《普通地质学》在"绪论"中写道:"英国地质学家莱尔(1791-1875)提出‘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你看,他又译为"莱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