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洋安渡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埋藏于长江右岸第2级阶地的上部,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碎屑和石器;其它遗物包括以大溪文化类型为主的陶片和大量动物残骸。石制品的原料来源为遗址附近长江河漫滩的砾石,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石片生产技术主要为以生产零台面石片为目标的摔碰法。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斧毛坯、磨石和磨光石斧等;砍砸器和刮削器全部单面加工,技术熟练,加工简单,刃缘较长;石斧毛坯虽为打制,但形状规整,加工精致,是石器加工的重点;磨制石器数量少且残断。洋安渡遗址的石器兼有打制和磨制两大类,虽然石器加工的重点为磨制石斧,但打制技术依然重要,其一方面为磨制石斧打制合适的毛坯雏形,另一方面加工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满足临时和补充的使用。洋安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为了解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技术提供了直接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黄河上游拉乙亥中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动物骨骼,测得拉乙亥遗址的C~(14)年代为距今6745±85年,接近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时代。但是,在出土的文化遗物中,未发现陶器和磨光石器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标志,而且遗址埋藏于较高阶地的堆积物中,发现的大量打制石器与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品非常相似。这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西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翟少冬 《人类学学报》2015,34(2):192-201
本文主要介绍了陶寺遗址石制品复制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其中,过程部分主要介绍了磨制石器的复制。结果部分主要是通过实验考察了陶寺遗址磨制石器生产所需的几种工艺,以及这些工艺的操作所需的工具、时间等因素。文章认为,陶寺遗址磨制石器的制作过程简单,一般只需打片和磨两个步骤。磨比较简单易操作,只是比较耗费时间;而打片相对于打制石器来讲,要简单很多。因此,陶寺遗址磨制石器的制作工艺总体来讲比较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4.
蘑菇山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蘑菇山一带,发现于1980年,同年和1990年两次采集和试掘,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石制品,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19年8月进行了新的调查和试掘,获得石制品近400件,主要分布于地表和地层表土的角砾堆积中,全部为打制产品,原料为就地取材的安山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石器器型较大,技术成熟,主要属于石片石器工业。试掘的T3探方出土了丰富的打制石制品,以小型石片为主,是该遗址的新收获。根据石制品的技术特点和类型组合分析,该遗址的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5.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新发现的石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夏在塔里木南缘发现了打制石器、细石器地点各三处。打制石器虽然采自地面,数量也少,但有可能归人旧石器时代。细石器由楔状、柱状细石核和两边平直的截短细石叶组成,国华北、东北亚和西北美细石器传统,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的石制品, 并进行简要讨论。该遗址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多个文化阶段的遗存。石器工业在不同文化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除了旧石器晚期较早阶段的石片石器组合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组合之外, 还在新石器早期文化乃至裴李岗文化阶段的文化遗存中发现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与典型细石器共存的磨刃石锛与陶片。通过对石制品的初步观察可知, 打制石器并不只存在于旧石器时代, 而是延续到新石器早期甚至可能裴李岗文化时期, 打制石器仍然在继续使用。这种情况说明, 李家沟以及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的变化过渡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深涌黄地峒遗址是香港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初步调查、试掘后认为,这是一处打制石器加工场,其范围之大(南北长约300m、东西宽约150m)和石制品密度之高(试掘10m2,出土及采集石器3261件)实属罕见。出土石器种类比较丰富,旧石器加工技术大部分在此都能见到。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了解和解决岭南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问题将有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王頠 《人类学学报》2014,33(3):270-284
本文是2000年以来广西布兵盆地第四纪石器遗址的调查报告。布兵盆地是一个小型的断陷溶蚀盆地,发育南方典型的卡斯特地貌,洞穴众多并保存大量堆积物。盆地内发育2条小河,自西南向东北穿过盆地汇入右江,阶地广泛分布在盆地内部,可以确认的有4级阶地。旧石器在布兵盆地的第二至第四级河流阶地堆积物中均有发现,时代涵盖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多个阶段,一级阶地的后缘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布兵盆地的石器属于中国南方的砾石工业,石器文化包含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两面打制技术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石片为主的加工技术。这些遗址的进一步综合研究,将对了解华南早期人类石器文化的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研究的发展,我们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和数据.尽管个别遗址的年代、文化性质和化石人类分析及鉴定仍有争议,但如此长时间的积累依然为构建序列性认识和思考提供了基础.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遗址或者区域的古人类化石、石器打制技术和气候环境背景的个案分析,对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演化及...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三明船帆洞旧石器遗址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船帆洞旧石器遗址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在下文化层发现一处人工石铺地面遗存。出土石制品 30 0余件 ,同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巨貘、中国犀和鬣狗 3个绝灭种 ,其年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上文化层出土物以打制石器与磨制骨、角器共存为主要文化特征 ,其时代应晚于下文化层 ,可能仍属旧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11.
大梅遗址位于百色右江区东南的右江北岸,最初发现于1982年。该遗址包括三个地点,分别位于Ⅱ、Ⅲ、Ⅳ级河流阶地上。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第一地点(A区)发掘面积1100m~2,第二地点(包括B、C、E区)发掘面积1900m~2,第三地点(D区)发掘面1000m~2,总揭露面积4000m~2。该点出土石制品314件,包括砾石、石核、石片、石锤、石器等。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剥片和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工具多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尖状器等,刮削器数量最多。根据地层和出土石制品的特征推断,第一地点的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2.
盘县大洞发掘简报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相似文献   

13.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1098件,主要来自下文化层。除石锤、石砧和人工石块外,其他石制品的原料几乎全部为黑色燧石。石制品普遍较小,主要为小型和微型。石核数量很少,但石片占石制品总数的一半还多。碎屑在探方中的几个区域密集分布。石器加工精致,刃缘大部分都比较平齐且其上的修疤排列均匀、整齐,尤其表现在端刮器上。原料、类型与技术特点表明,东方广场遗址石制品组合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这一文化系列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遗址等有较多的相似性,推测东方广场石制品组合是由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石器工业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4.
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于1975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并于1996年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8555~4000年,本文主要对此次发掘所获的2654件石制品进行报告与初步研究。通过级差动态分类发现,这批石制品中的制作类型比例较高,石片、细石叶和副产品的数量较大,但未发现石制品原料或毛坯,表明工匠可能在原料产地先进行初步整形,将预制毛坯带回营地,进而加工成器。石制品组合有石片石核、细石核、石核修理石片、剥片程度不同的石片和细石叶、副产品、成形工具以及破损品等,反映出人类行为涵盖了操作序列的生产、使用和废弃三个阶段。细石核预制技术稳定娴熟,普遍存在台面预制和修理现象。出土工具体型较小,精致程度较高,以石镞、端刮器、石刀、细石叶工具等为典型,表明狩猎和加工动物性材料是该工具的主要作用任务。根据推测,遗址内存在分区活动和协调作业的现象,可能是当地史前人类的一处使用时间较长的营地。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库区双河一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双河镇,埋藏于丹江左岸第三级阶地棕红色黏土层中。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对该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m2,出土石制品225件。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裂片等。古人类选择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岩性以石英岩为主;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中小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砍砸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因素,同时石制品组合中出现了片状毛坯加工的尖状器。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地点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6.
Stone hammering in natural conditions has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chimpanzees and bearded capuchins. In contrast, knowledge of stone tool use in wild Old World monkeys has been limited to anecdotal reports, despite having known for over 120 years that Macaca fascicularis aurea use stone tools to process shelled foods from intertidal zones on islands in the Andaman Sea. Our report is the first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o look at the stone tools used by these macaques. We observed they were skilled tool users and used stone tools daily. They selected tools with differing qualities for differing food items, and appeared to use at least two types of stone tools. Pounding hammers were used to crush shellfish and nuts on anvils and axe hammers were used to pick or chip at oysters attached to boulders or trees. We found significant phys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tools. Tools at oyster beds were smaller and exhibited scarring patterns focused more often on the points, whereas tools found at anvils were larger and showed more scarring on the broader surfaces. We also observed grip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ool types. Lastly, macaques struck targets with axe hammers more rapidly and over a wider range of motion than with pounding hammers. Both our behavioral and lithic data support that axe hammers might be used with greater control and precision than pounding hammers. Hand‐sized axe hammers were used for controlled chipping to crack attached oysters, and larger pounding hammers were used to crush nuts and unattached shellfish on anvils. In addition to stones, they also used hand‐sized auger shells (Turritella attenuata) as picks to axe attached oysters. Pound hammering appears similar to the stone tools used by chimpanzees and capuchins, but axe hammering has not yet been documented in other nonhuman primates in natural conditions. Am. J. Primatol. 71:594–608, 2009.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7.
丁村54:90地点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4,13(3):209-285
此次研究的丁村54:90地点的石制品计171件,以大、中型为主,尤其是石器,大型者占石器总数的83.33%,在有刃类石器中,复刃多于单刃是其另一特点.54:90地点与54:100地点距离很近,高程相仿.两者的石制品差异显著,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金水河口遗址即为其中之一。该遗址发掘面积370m2,出土不同类型石制品1210件。研究显示在金水河口遗址生活的古人类主要选取附近河滩砾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及工具加工。石制品的岩性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硅质灰岩次之,并少量使用了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原料。古人类主要使用锤击法剥片。遗址中石核的利用效率较低,近半数石片有直接使用的痕迹。加工工具的毛坯以石片为主。工具类型除了刮削器、凹缺器、石锥等小型工具之外,还有砍砸器、手镐、重型刮削器等重型工具。遗址中碎屑数量很少。石制品组合以刮削器等小型工具为主,也包含少量重型工具。相较于汉中盆地已发现的遗址,金水河口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洛南盆地中更新世的龙牙洞遗址更相似,但是重型工具的比例更高。由于遗址堆积物已超出了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测年法(post-IR IRSL)的测年范畴,目前只能给出遗址的埋藏时间下限,即埋藏石制品地层的年代不晚于150 ka。作为汉中盆地有明确测年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金水河口遗址为我们系统了解汉江支流金水河流域和秦岭地区的石器工业特点、遗址地层堆积及年代等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小口子史前地点发现的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9,18(2):81-101
本文记述了小口子史前地点发现的石制品,可分为两组:非细石器工业制品和细石器工业制品,前者中的大多数石器,加工精致,形制规整,清楚可见用指垫法(莫斯特技术)修理,其中有些可与水洞沟文化层出土者对比,至少是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证迹。细石器工业制品中的石叶脊背具多种形式和端刃刮削器中锐刃较多,未见于以往记述的发现于中国境内细石器工业制品的文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