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石器工业面貌,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6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4441件。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原料为来自于遗址附近河流阶地及河漫滩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火成岩次之,石英岩、细砂岩和燧石等偶有使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存在少量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主要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刮削器,有少量的尖状器和雕刻器。石器加工方向多为正向或反向。从出土石制品的情形看,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的面貌更接近于更新世期间华北地区常见的小型石片和修理小石片工具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这与以往对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面貌为华南砾石石器传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遗址相关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表明,龙岗寺第3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120~70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及其出土的石制品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状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王法岗 《人类学学报》2016,35(3):331-342
南山边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北缘,于2013年的旧石器调查中发现。随后的试掘中,出土石制品38件,动物化石3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残片、断块等,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主工业类型。石制品位于泥河湾层中下部,根据地层对比,与大长梁地点、小长梁遗址、照坡遗址、葡萄园遗址等属于同一层位,时代相同,由此在台地北缘形成一处面积广阔、时代接近、分布集中的遗址区,为探讨早更新世古人类的活动范围、栖居模式、遗址功能分析等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3.
南山根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考古文化层埋藏于泥河湾湖相层中,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2017年5~7月,河北师范大学考古队对该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面积为22 m2的范围内共出土编号遗物519件,主要为石制品,出土化石1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等。石制品原料可能为就地取材,取自附近基岩及河滩砾石;剥片方法主要为锤击法;石制品整体形制较小,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石制品类型以石片、断块和碎屑居多;共发现25个拼合组,包括57件可拼合石制品,应为原地埋藏。通过与邻近的岑家湾遗址地层对比,南山根地点文化层与岑家湾文化层处于同一自然堆积层内,但较岑家湾遗址文化层稍高,据此推断其年代可能接近并略晚于岑家湾遗址(1.1 MaBP)。  相似文献   

4.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 揭露面积约100m2, 发现7个文化层, 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 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 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 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 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相似文献   

5.
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 ,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东距小长梁遗址170米 ,野外观测和地层对比显示 ,二者的地层层位及文化层一致 ,应为同时期遗址。该地点试掘近 7平方米 ,共获得33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原料剥片利用率高 ,成器率低 ,动物化石多为哺乳类肢骨。其年代大于107万年 ,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6.
马梁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发现于1983年,并于同年及2006、2008年分别进行小规模发掘,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16年,为建立该区域早-中更新世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低于马梁遗址文化层约3m的马梁第10地点开展试掘,发掘面积18m2,出土石制品197件,动物化石1500余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砂岩和白云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砾石、岩块、断块和碎屑等。技术上,以硬锤锤击为主要打制技术,石核剥坯较为简单,未见修理台面,工具加工缺乏"精制品",表现出较为单一和简单化的石器工业面貌。  相似文献   

7.
西沟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官厅镇珠窝园村,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2015年8-9月对该地点进行试掘,揭露面积约27m2,出土232件石制品和19件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粗面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等,标本大小总体以小型为主;石核剥片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的类型和技术特征显示其总体属于石片石器技术体系。结合遗物和堆积状况,推测西沟湾1号地点为一处原地埋藏类型的临时性石制品剥片场所。依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推断该地点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8.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石峡口村,遗址埋藏在清水河右岸一级阶地中。遗址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5、6层中包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分别命名为第1、2文化层。2015年对该遗址的试掘共发现用火遗迹2处、石制品406件、动物化石201件、古人类牙齿化石1件、串珠装饰品2件以及烧骨、大量的石质碎屑和碎骨等。遗址两个文化层的文化特征基本一致,是一处包含较多细石叶技术产品的遗址。石制品总体以微型、小型居多;原料主要为石英、燧石;细石核类型丰富,除楔形、柱形、锥形外,古人类还直接选用形态不规则的块状毛坯剥离细石叶,显示了熟练的细石叶工艺;普通石片的生产方法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器类型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和两面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比较破碎,经初步鉴定有普氏羚羊、马科、鸵鸟等种类。遗址的年代为17.2~18.5ka cal BP,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相似文献   

9.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位于水洞沟盆地西南边缘,自1923年发现以来,这三个地点尚未经过正式发掘。2004年夏秋季节,宁东重化工基地引黄管道的修建要穿越盆地的边缘,遂对这三个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共揭露110m2,出土和采集了上千件石制品和鸵鸟蛋皮。下文化层的石制品主体呈现出与水洞沟第1地点相同的文化面貌;上文化层石制品和采集品特征则与第6地点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包含大量的细石器制品。另外,在水洞沟盆地首次发现了两面器类型。此次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了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水洞沟文化与华北相邻区域古文化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石坎Ⅰ旧石器遗址是丹江口库区一处重要遗址,埋藏于汉江右岸第3级阶地。2008年发掘并揭露525m2,出土石制品136件,采集22件。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人工石块、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镐、凹缺刮器、碎片等,具有南、北方石器工业过渡的文化特征,时代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11.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 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 (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本文对2014-2015年系统发掘的T3区6个层位中出土的2723件石制品进行研究。此次初步分析显示,CL1-CL5是T3发掘区的主要石制品出土层位,又以CL3遗存最为密集。硅质白云岩和燧石是主要的原料,其中硅质白云岩在各层中比例均接近半数。石器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比例在后期有所增加。遗址整体文化面貌表现为典型的中国北方简单石片技术传统并有着较低的石核利用率,但在CL2和CL3石核利用率稍有提升,其石片产品总体以宽型石片为主。二次修理工具比例较低,并且以边刃刮削器为主,但也有比较有特色的楔形器发现出土。与2003-2007年T1-T2发掘区出土石制品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原料利用和石制品的层位组成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析标准和发掘位置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2.
关于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类型和加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1,20(1):1-18
在周口店第 15地点经过加工的石器中 ,刮削器占近 93%。其它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尖刃器、石锥、凹缺器、雕刻器和薄刃斧。石器由锤击加工。绝大多数标本向一面加工。石片石器多为正向加工。大多数石器个体很小 ,形态不规则 ,修疤呈鳞状 ,深浅、大小不一。少数标本的修疤浅平、规则而平行。统计分析显示在各类器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大小与加工上的区别。单边刃刮削器的各亚型之间在大小、加工长度和深度以及刃角和刃形诸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说明这些刮削器在刃口形态 (直、凸与凹 )方面的的变异主要取决于毛坯的原始形态 ,而非代表类型与功能的不同。变量相关分析揭示石器的大小与加工程度和原坯的大小与形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的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群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系统发掘,目前,曾出土了丰富的细石叶制品及动物碎骨的第2地点(T2)由于后期工程建设的原因己不复存在,原记录中的第1地点(T1)、第3地点(T3)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或自然力侵蚀.为探明遗址堆积保存状况,工作队对遗址第1、3地点进行了复查...  相似文献   

14.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宁  裴树文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1,30(3):275-288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 发现于1974年, 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该地点进行过多次发掘, 其中1977年在U3等探方共出土石制品共1765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完整石片、不完整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取自梨益沟流水带来的河卵石, 以石英岩和脉石英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 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 砸击法应用较少。石器毛坯以片状居多, 占63.6%; 石器类型多样, 以刮削器和石球为主; 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 加工部位多集中分布在毛坯的单侧或者单端, 单向加工占72.4%, 且以正向为主; 双向加工占27.6%, 多以复向加工为主。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石器组合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 大量石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人类的剥片技术和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梅遗址位于百色右江区东南的右江北岸,最初发现于1982年。该遗址包括三个地点,分别位于Ⅱ、Ⅲ、Ⅳ级河流阶地上。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第一地点(A区)发掘面积1100m~2,第二地点(包括B、C、E区)发掘面积1900m~2,第三地点(D区)发掘面1000m~2,总揭露面积4000m~2。该点出土石制品314件,包括砾石、石核、石片、石锤、石器等。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剥片和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工具多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尖状器等,刮削器数量最多。根据地层和出土石制品的特征推断,第一地点的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6.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7.
水洞沟第12地点古人类用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在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从距今约1.1万年前的灰烬层中出土大量破碎的石块。对这些石块的形态观察、大小统计和岩性分析表明它们是被人类选择、加热、利用而后破碎的。用同类石料所做的模拟实验表明, 这些石块是在经历高温热烧后被浸入水中崩解破碎的, 即它们是生活在遗址的先民用来烧水和烹煮液体食物的"烧石"。对遗址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所做的水质检测分析显示, 该地的生水中大肠杆菌含量严重超标, 不能被直接食(饮)用,但煮沸后此项危害得以消除; 生态环境资料表明当地晚更新世末以来生长着多种可被人类食用的植物, 其中的一些可食性籽粒必须经过烹煮方可被享用。该地点的烧石是首次被确认和论证的旧石器时代先民复杂、间接用火的考古证据, 对探讨该遗址古人群对特定环境的适应生存方略与聪明才智, 以及古人类用火能力与方式的发展演化,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 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 层(12,575-11,600 cal. BP)及第5层(13,000 cal. BP)出土的动物遗存,尤其是其中测量尺寸在2cm以下的大量烧骨进行了埋藏学与动物考古学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9地点的烧骨是古人类烧烤猎物、维护遗址(甚至可能还包括以骨骼作燃料)等生存行为活动的文化残留。此外,S9地点出土烧骨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古人类在上述行为活动之后,可能又将烧灼后的残存骨骼(与灰烬等)清理出火塘并堆放在其核心生活区的周边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