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育技术作为稻田复合种养模式,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通过对不同时期稻田藻类群落种类、密度、生物量及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研究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田藻类群落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及甲藻门共6门、38属、108种.随着水稻发育进程,藻类优势种单位生物量增加,前期皆以银灰平裂藻、栅藻等为优势种,后期对照以方鼓藻,灿烂颤藻,短小舟形藻等为优势种,而放鸭区优势种皆是裸藻门,包括绿色裸藻,尖尾裸藻,梭形裸藻等.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初期有个适应期,在放鸭后15d左右藻类密度及生物量显著下降,之后开始上升.与常规对照相比,稻鸭共育藻类密度及生物量较低,放鸭对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放鸭45d以后,表现为水体全P增加,全N减少,藻类多样性下降,优势种发生变化.环境因子与藻类相关分析表明,全磷与裸藻生物及藻类总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625,而全N与藻类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凑贵  汪金平  邓环 《生态学报》2005,25(10):2644-2649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鸭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生动物的种类数与水的动静有关,放鸭越多,种类数越少,水源区最少,为15种;且稻田水生动物种类出现频次的分布符合C.R aunk iaer频度定律。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用M arga lef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各处理的多样性指数,以对照稻田的多样性指数2.15为最高,水源区和放鸭的稻田均不高,放鸭越多,多样性指数越低。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育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育是一项无须使用除草剂和施用较少农药的低成本生态农业技术。通常,20d左右大的鸭子按225只.hm-2放入移栽不久的稻田。由于取食和活动,它们能够帮助控制田间杂草、虫害、甚至病害,并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土壤理化性状、水体溶氧量和微生物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稻鸭共育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应加强在精确施肥和水稻后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2000~2003年连续4年研究了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群落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密度逐年降低,下降趋势符合阻滞模型y=k+a·ebx,模型参数b反映了杂草种群的下降速率。在稻田6种主要杂草中,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e)、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种群数量降低较快,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次之,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最慢。稻鸭共作使稻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持续降低,群落均匀度提高,群落相似性与稻鸭共作前相比逐年降低。说明稻鸭共作改变了田间杂草的群落结构,有利于限制杂草的发生危害。随着稻鸭共作的连年进行,对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逐渐上升,4年后达99%以上。稻鸭共作是稻田替代化学除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生态控草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育复合系统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稻田全天候家鸭野养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鸭共育复合生态系统中,由于鸭在稻间的活动明显改善了水稻群体质量,水稻无效分蘖比不养鸭对照显著减少,提高成穗率8.08%,增加水稻群体基部透光率4.05%;齐穗期和成熟期的绿叶面积比不养鸭对照分别增加6.01%和10.65%,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90%和17.82%;齐穗期的根系活力和灌浆期剑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分别比不养鸭对照增加24.02%和15.73%,从而积累较多的有机同化物,提高经济系数2.87%,增产稻谷4.93%,最终实现了水稻良好生育和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鸭稻共作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鸭稻共作生产方式下水稻几个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形态特征指标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生态模式中由于鸭子的活动,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与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相比,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有减小的趋势,而且在有效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鸭子活动对水稻根系生长状况(根/冠比、根系活力)也具有一定作用,与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相比,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根冠比和根系活力有增加趋势,根冠比在幼穗分化期达到显著差异,根系活力在有效分蘖期存在显著差异;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根系总长变化无明显规律,根系表面积与常规栽培方式下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稻鸭共作、人工除草、化学除草3种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对田间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显著降低了田间杂草的发生密度,对稻田主要杂草鸭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异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矮慈姑(Sagittariapygmaea)的防效均达到95%以上,总体控草效果显著优于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稻鸭共作使稻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有降低,但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表明群落物种组成有了很大的改变,降低了原来优势杂草的发生危害.在不同控草措施作用下,稻田杂草群落的结构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稻鸭共作区群落组成为陌上菜(Linderniaprocumbens)+异型莎草+水虱草(Fimbristylismiliacea),Whittaker群落指数显著高于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及对照区,表明稻鸭共作对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从Sorensen群落相似性指数及以其为距离测度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中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巢湖藻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良璞 《生物学杂志》2007,24(6):53-54,72
通过对2001~2005年的巢湖藻类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出藻类的种类数为131种,基本构群种类有26种,其中铜绿微囊为绝对的优势种群,藻类多样性指数中值为2.51±0.90,5年间其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方差分析表明2001年与其他年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近三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金翠霞  吴亚 《昆虫学报》1990,33(3):287-295
本文运用种类丰富度(S)、均匀性(V)和申农指数(Shannon's index.H')分析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和各亚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层次差异、季节动态、以及杀虫药剂的作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值较低,H'值一般在3以下,表明群落稳定性差;多样性季节变化较大.在不用农药条件下,8月底以后的H'值较高;水稻群体上部群落的S、和V'值均大于下部的对应值;杀虫药剂的应用虽提高了群落总体的H'V'值,但对亚群落的分析表明,杀虫药剂促进害虫亚群落的H'和V'值上升,却降低了各天敌亚群落的有关值,从而扩大了害虫和天敌之间稳定性的差距,使两者的同步关系受到损害;杀虫药剂的应用还使各天敌亚群落种类数和个体数明显减少,特别是寄生天敌昆虫种类数、个体数均大幅度下降,使其难以起到控制害虫的应有作用,这又为害虫的再猖獗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分析认为,就稻田节肢动物而言,多样性仍然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测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技术的生物防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是一项种养复合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综合生产技术,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鸭子与水稻共育于稻田中,二者存在共生互利关系,鸭子对稻田有害生物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文章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利用稻鸭共作技术防治稻田病虫草害以及对稻田天敌的影响研究进展。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稻鸭共作对草害和主要虫害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在全生育期取代相应化学药剂的使用,对某些水稻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天敌种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鸭子对病虫草害防治的确切效应及其内在过程与机理方面,尚有待开展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研究初报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通过近30a的调查研究,中国稻田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经不断分类鉴定,有22科、108属、375种,其中已定出种名的有337种,未定种名的38种。22科中有优势科8个,优势属13个,及17个优势种,但优势科中不一定都含有优势属或优势种。  相似文献   

12.
报道海南省琼山县稻田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已鉴定的稻田蜘蛛种类有49种,分属11分科。食早 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 Boes.et Str.、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um(Sundevall)、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Boes.et Str.)、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  相似文献   

13.
在田间试验和网室内系统测定的基础上,对稻萍鱼螺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食物链行为进行了数学模拟.用插值法解析了稻萍群落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用差方方程Q_(t 1)=Q_te~-J_t表达了群落中的萍鱼食物链关系.所得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运行后,得出了优化的群落食物链结构并成功地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4.
稻田蜘蛛群落的重建及与其种库的相关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包括稻田和非稻田生境2个部分。随着水稻的移栽与收割,稻田蜘蛛群落周期性地呈现出群落重新形成、群落发展和群落瓦解3个阶段。这一群落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群落的演替。因此,将稻田生境内蜘蛛群落的重新形成过程定义为群落的重建,而非稻田生境内的蜘蛛群落称之为稻田生境内蜘蛛群落的种库。群落重建是一个季节性的、可重复的动态变化过程,以群落的周期性彻底瓦解和周期性重新形成为最主要特征。种库为群落的重建提供移居者并接受群落瓦解时所迁出的蜘蛛.二者之间呈现出互补的相互关系。保护群落的种库将有助于自然天敌群落的重建。自然天敌群落的重建是自然天敌保护和持续利用的生态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天敌效能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稻田中性昆虫对群落食物网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35  
本文把稻田既非害虫也非天敌的一类昆虫称为中性昆虫,应用选择性控制法(扑虱灵和杀蚊幼剂^-BS)、挤压法、脉冲试验法及通径分析研究了稻田中性昆虫的调控作用;中性昆虫与天敌、害虫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规律,结果证明中性昆早虫数量增加,中必一昆虫与害虫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天敌呈显著的正相关,中性昆虫对害虫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影响捕食性天敌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丁草胺对水稻土甲烷释放和厌氧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水稻田的化除面积增加很快,除草剂的使用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而除草剂大量使用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威胁性影响,引起农产品农药含量超标,或者即使不超标也由于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最终进入人体危害健康。除草剂致癌、致突变和致畸胎的事实不胜枚举。除草剂在水稻田使用,至少有70%进入土壤,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相似文献   

17.
广西红树林蜘蛛群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绥概  周放 《蛛形学报》2000,9(1):33-37
广西红树林区及其近邻非红树林生境共采集到蜘蛛82种,隶属于13科49属,其中红树林区有13科32属55种。红树林区以园蛛科、非红树林区以猫蛛科和狼蛛科种类所占比例较高。角腹艾蛛是红树林区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红树林区比非红树林区高。  相似文献   

18.
氮磷对污水净化中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模拟生物净化槽中比较研究了氮,磷对污水净化藻类群落结构和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其结果TN/TP=44.7/7.01mg/L组,藻类种类多样性最高,净生产力最高,污水净化效果也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田蜘蛛优势种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介绍了中国稻田蜘蛛26个优势种在全国117个样点中的发生现状;论述了稻田蜘蛛优势种在中国稻区的地理分布概况;分析了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因子对稻田优势种蜘蛛发生发展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稻田蜘蛛优势种的成因,提出了稻田蜘蛛优势种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关键因子,为有的放矢地保护利用蜘蛛优势种群控制稻早效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