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创 《蛇志》2011,23(4):361-362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经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年龄70岁以上)50例,与同期住院年龄70岁以上经股动脉行PCI治疗的52患者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结果桡动脉组(观察组)50例中,对其中62支病变血管进行TRI,TRI成功率为97.2%;股动脉组(对照组)52例,对其种63支病变血管进行PCI,成功率为97.5%。观察组无桡动脉闭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PCI治疗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相比,两者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治疗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股动脉路径明显减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术后护理工作量小,尤其适合较为肥胖的老年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transradial angiography,TRA)及术后血管封堵术对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93例行脑血管造影及术后血管封堵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TRA组(n=97例)和经股动脉途径(Transfemoral approach,TFA)组(n=96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穿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受线时间、材料费、穿刺点局部并发症等。结果:TRA组穿刺成功率为98.97%,TFA组穿刺成功率为97.91%,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组的穿刺时间长于TFA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T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组的受线时间、手术时间及材料费显著低于TF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组穿刺点血肿及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较TF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其他并发症情况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TRA)及术后血管封堵术具有局部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等特点,更为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3.
林波 《蛇志》2015,(2):179-181
<正>经血管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治方法,而路径选择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中。股动脉具有血管径路较直、直径大等特点,穿刺容易,操作相对简单,但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和患肢制动,且有发生重大血管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的可能[1]。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进步及介入诊疗器械的发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检查和治疗的优越性已被更多的介入医师所掌握并被患者所接受。现就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联合支架植入术(SI术)手术成功率的经验.方法:选择273例冠心病人,在透视及心电压力监测下,行PTCA+SI术,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残余狭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12月,无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发生.结论:PTCA与PCI术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冠心病最安全、有效的介入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成像质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按照支架厚度及直径分成四组。采用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及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宝石能谱CT的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得出宝石能谱CT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成像质量评估的价值。结果:宝石能谱CT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8.6%,阴性预测值为100%。直径≥3 mm的支架内成像质量优于直径3 mm的支架。但支架直径和厚度对宝石能谱CT支架内成像质量的可评估率没有差异。结论:宝石能谱CT均能提供优秀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成像质量,采用宝石能谱CT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术可对冠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影像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14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按动脉途径不同分为对照组(107例)与研究组(107例),对照组行经股动脉PCI(TFI),研究组行经桡动脉PCI(TRI),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支架置入数量、造影剂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动脉穿刺时间、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1 d,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较手术前均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期间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PCI用于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相当,但经桡动脉行PCI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320排CT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Kappa评价方法。结果:200枚支架均显示优良,320排CT能够对支架置入术后的通畅情况、术后血栓形成等情况进行观察及评估。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支架内中度以上再狭窄62枚,320排CTA二维、三维图像及仿真内镜正确诊断50枚,漏诊2枚,误诊10枚,320排CTA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96.87%、特异性95.83%、准确度78.50%、阳性预测值91.18%、阴性预测值98.57%,Kappa值的u检验中得到:u=16.2494,存在一致性,Kappa值=0.6920,参照评价原则,320排CTA和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内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极好。结论:320排CTA二维、三维图像能很好显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管腔,对再狭窄部位、性质、程度能够进行准确全面的观察,而且无创、重复性好,对支架术后疗效观察和随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20,(1)
在现阶段的医疗领域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该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基于上述优点,使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能够有效避免血管损伤以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本文针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预见性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5,(4)
目的观察多普勒彩超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拟行全麻手术且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脉搏搏动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B组采用多普勒彩超引导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两组均由低年资医师完成操作,并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时间、总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时间。结果多普勒彩超引导下桡动脉穿刺首次成功率及总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动脉搏动法,且总穿刺时间短于动脉搏动法。结论多普勒彩超引导桡动脉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低年资操作者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25例因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途径分为经桡动脉治疗(n=211)和经股动脉(n=114)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特征、手术经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9.62%和80.70%(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以往PCI及CABG手术史及冠心病临床表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两组患者的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数量、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率、术后TIMI血流、手术时间、冠状动脉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但经股动脉手术组较经桡动脉组术中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使用率更高(57.01%vs45.02%,P=0.039)。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更安全、有效,其IVUS的使用率低于经股动脉PCI治疗,但对于复杂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术者可能更倾向于采用经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503例患者进行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治,其中包括心绞痛患者1218例,心梗患者268例,二尖瓣和/或动脉瓣手术前对冠状动脉进行解剖学评估17例,观察患者手术安全性、成功率以及与经桡动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3.1%(1400/1503),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桡动脉穿刺失败(39例),严重桡动脉痉挛(42例),右锁骨下动脉不同程度的弯曲(18例),近端严重狭窄(14例)。术后有14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瞬时缺血性病变),60例出现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43例出现静脉血栓,77例出现血肿,88例出现桡动脉梗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更容易接受的冠心病介入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CI术后是否应用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间,连续入选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置入了支架的患者158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非抗凝组或抗凝组两组各79名。非抗凝组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凝组术后加用依诺肝素。对入选患者进行院内随访记录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术后抗凝组113处病变共置入支架135枚;非抗凝组109处病变置入支架115枚。院内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严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出血事件抗凝组多于非抗凝组(P=0.007)。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非抗凝治疗组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抗凝组无明显增加,小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该研究结果表明,对PCI术无特殊并发症的患者术后无需常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且年龄≥80岁的冠心病患者237例,按照患者入院PCI治疗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组(Ⅰ组,n=114)和经股动脉途径组(Ⅱ组,n=123)。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置入支架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对比剂肾病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11.4%患者PCI过程中需更改介入路径,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8±1.4)h和(1.7±1.1)d,均显著短于Ⅱ组患者(P<0.05);Ⅰ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围术期TIMI小出血和围术期TIMI大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患者(P<0.05);随访12个月和24个月时,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高龄(≥80岁)冠心病患者具有时间短、出血等并发症少的优势,近期效果优于股动脉径路,但远期临床效果与股动脉径路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支架植入术后CF6浓度变化与支架内膜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20例,入组患者于造影前、造影后即刻、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即刻、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2个月后检测体内CF6的浓度,并于术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内膜增生程度。结果:造影前和造影术后即刻患者血浆CF6水平没有明显差别(造影前CF6:215.65+14.39pg/m L,造影术后即刻CF6:216.75+14.40 pg/m L,P0.05)。PCI术后即刻血浆CF6浓度较造影前增高(231.75+13.2 pg/m L,P0.05),术后1天可达到高峰(262.4+14.06 pg/m L,P0.05),3天后有所下降(239.86+13.15 pg/m L,P0.05),但仍高于造影前水平,7天后可以恢复至造影前水平(222.4+15.06pg/m L,P0.05)。术后1年随访时,血浆CF6水平是221.05+14.82 pg/m L,平均内膜增生厚度为0.158+0.014mm,平均内膜面积为0.134+0.057 mm2,患者内膜增生厚度与支架植入1天后血浆CF6峰值呈正相关(r=0.819,P0.05)。内膜增生面积与PCI术后血浆CF6峰值水平正相关(r=0.72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术后CF6浓度峰值越高,其支架内膜增生越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调查高龄(80-89岁)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09年10月期间我院住院的66例80-89岁NSTE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45例行PCI术,5例因为左主干病变或者严重的三支病变行冠脉搭桥(CABG)术,其余16例做保守治疗。发病到行介入治疗时间<72h。结果:45例行PCI术中42例成功,再血管化的成功率为63.6%,失败的3例PCI术病人中2例因导丝或球囊未能通过病变,1例为顽固性室速。共植入支架80枚,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均达到TIMI2-3级。术后死亡2例(心源性休克、颅内出血各1例),死亡率为4.8%。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较高,有4(9.5%)例(穿刺部位血肿2例,消化道、颅内出血各1例)。住院期间无再发心肌梗死,偶发心绞痛2例。结论:穿刺尽管高龄(80-89岁)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脉早期介入主要出血事件较多,但可改善住院期间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5,(4)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引流管的护理情况。结果 85例患者行介入术后,7例出现寒战高热,5例引流管堵塞,3例出血,2例支架阻塞,9例胆汁外溢。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同时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后,患者均未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管周皮肤炎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带管出院,均在支架植入术后15~30天顺利拔管。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或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至关重要,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华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OC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健康中华小型猪22只,经股动脉途径行右冠状动脉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行OCT检查评价支架贴壁不良情况,同时记录OCT检查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结果 OCT共检查25段支架,失败3例(1例指引导丝断裂于支架内,2例发生冠脉痉挛导致阻断球囊送入困难未能成像),OCT检查并发症包括一过性ST段抬高(5例)和室颤(3例),死亡1例,平均手术时间49.7±12.9 min,其中OCT检查耗时17.9±4.9 min,OCT共检测522 mm支架,定量测量4514个支架丝,其中66个存在贴壁不良,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率1.46%。结论利用冠脉内OCT技术可以有效评价支架术后即刻贴壁不良情况,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PCI的CH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一年再行冠脉造影检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SR分为观察组(38例,发生ISR)和对照组(162例,未发生ISR),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数占比、病程及支架直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及尿酸(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支架直径(小)以及高水平LP(a)、低水平UA为CHD患者行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论:CHD患者行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糖尿病、支架直径以及高水平LP(a)、低水平UA,因此在PCI术中应尽可能选用较大的支架,同时戒烟、控制血糖有利于预防ISR的发生,定期检测血清LP(a)、UA水平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医疗与保健措施能够减少ISR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