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解玉军  高晓唯  李文静 《生物磁学》2011,(5):854-856,849
目的:研究1,25二羟基维生素D3(骨化三醇)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朗格罕氏细胞分布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兔角膜制作碱烧伤模型,然后实验组局部和全身给予1,25二羟基维生素D3,分别在第3,7,21天时对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HE染色观察角膜病理改变。结果:正常组角膜中央在三个时间点均未检测出朗格罕氏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后3、7天角膜中央出现朗格罕氏细胞,对照组密度高于实验组(p〈0.05);碱烧伤后21天两组朗格罕氏细胞密度相近(p〉0.05)。实验组炎性反应程度在第7,21天时轻于对照组。结论: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够在兔角膜碱烧伤早期抑制朗格罕氏细胞的向心性迁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25二羟基维生素D3(骨化三醇)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朗格罕氏细胞分布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兔角膜制作碱烧伤模型,然后实验组局部和全身给予1,25二羟基维生素D3,分别在第3,7,21天时对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HE染色观察角膜病理改变。结果:正常组角膜中央在三个时间点均未检测出朗格罕氏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后3、7天角膜中央出现朗格罕氏细胞,对照组密度高于实验组(p<0.05);碱烧伤后21天两组朗格罕氏细胞密度相近(p>0.05)。实验组炎性反应程度在第7,21天时轻于对照组。结论: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够在兔角膜碱烧伤早期抑制朗格罕氏细胞的向心性迁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郎格罕氏细胞(LCs)来源于骨髓,属于绎突状细胞系统,通过电镜观察进一步了解其超微结构,利用^3H-胸腺嘧啶核甙标记,证明LCs具有分裂和增殖能力,用免疫组化手段标记LCs其中以T6单克隆抗体被认为是标记LCs较特异的抗体,也具有高度的MHCⅡ类抗原表达。在免疫作用方面,LCs表面有抗体Fc段受体和补体C3成分,其功能类似于其他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移行和处理抗原作用,激活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在  相似文献   

4.
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早期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Ⅰ-Ⅱ级临床诊断率低的原因,旨在提高口腔鳞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1985-1999年我科粘摸病专病门诊1059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几种口腔粘膜疾病的诊断差别。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Ⅰ-Ⅱ级临床初次诊断率低(13%),其中溃疡错诊率最高,达61%;白斑与红斑次之,分别为16%和20%。结论:提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初诊为口腔粘膜一般病损的病例,进行活检术的正确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化疗前后口腔粘膜细胞凋亡率和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道通透性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0例老年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流式细胞仪检测化疗前后患者口腔粘膜细胞率,同时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浆D-乳酸,并对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浆D-乳酸水平的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化疗后d1、d3、d5、d7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较化疗前均有所上升,较化疗前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该变化与同步测量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D-乳酸含量的变化显著相关(r=0.641,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FOLFIRI化疗前后口腔粘膜细胞凋亡率和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道通透性密切相关。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很有希望成为化疗后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道粘膜通透性的简易、快速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口腔鳞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研究以侧群细胞为肿瘤干细胞突破口,通过检测、分选口腔鳞癌细胞系NTCR中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细胞亚群,深入研究不同细胞亚群的体内、外相关生物学特性,寻找口腔鳞癌中肿瘤干细胞存在的证据。方法:选取口腔鳞癌细胞系NTCR作为研究对象,Hoechst 33342染色后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SP细胞和非SP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长期分化和体内成瘤实验,对2种亚群细胞的体内和体外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NTCR中含有9.3%SP细胞,其SP细胞在细胞的增殖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及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等方面与干细胞特性相似。结论:SP细胞可以认为是肿瘤干细胞的富集。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可能作为口腔鳞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靶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观察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临床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Ⅲ(LCH-Ⅲ)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难治性2008方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并发症、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9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对照组为24.24%,观察组稍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难治性2008方案治疗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较LCH-Ⅲ方案疗效更佳,且远期生存率明显改善,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将小白鼠口腔粘膜表皮层五结缔组织分离后,于扫描电镜下观察上皮结缔组织界面,结果显示,覆盖腭及舌背处上皮表现为一种蜂窝7太凹陷结构。结缔组织表现为均匀间隔的锥形中舌形突起并与上皮底面之凹陷相对应。在口底及颊部粘膜则表现为相对平滑的界面,其结缔组织表面无乳突样结构。  相似文献   

9.
用1例Ewing氏肉瘤(ES)患者(例3)的瘤组织mRNA构建了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含有与人γ-烯醇化酶(γ-cnolase,γENO)基因同源的cDNA克隆,根据其中同源性>70%的第1216和1534号核背酸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人γENO基因特异性引物,用PCR从例3瘤组织DNA中分离出1个181bp片段。用其作DNA探针与EcoRI、BamHI及HindⅢ酶切的例1和例2患者配对的正常组织(N)和瘤组织(T)以及例3的TDNA杂交,在患者的NDNA中识别出2-6个等位片段,在例3TDNA中识别出1-4个等位片段,在例2 TDNA中识别出多个等位片段的丢失,在EcoRI酶切的例1 TDNA中识别出1个17.5kb新片段,在BamHI酶切的例1 TDNA中识别出丢失1个2.8kb片段。此外,用DIS57、D2S44、D2S3、D13S30、D17S5 5个DNA标识探针与例1和例2配对的N和TDNA杂交表明,两例患者的TDNA丢失1个D2S44等位片段,例1 TDNA有D13S30基因的部分扩增,例2 TDNA有D2S3,D13S30及D17S5基因的部分缺失,3例ES瘤细胞均存在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其中例2和例3有t(11;22)(q24;q12)异常。  相似文献   

10.
用1例Ewing氏肉瘤(ES)患者(例3)的瘤组织mRNA构建了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含有与人γ-烯醇化酶(γ-cnolase, γENO)基因同源的cDNA克隆。根据其中同源性>70%的第1216和1534号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人γENO基因特异性引物,用PCR从例3瘤组织DNA中分离出1个181bp片段。用其作DNA探针与EcoRI、BamHI及HindIII酶切的例1和例2患者配对的正常组织(N)和瘤组织(T)以及例3的T DNA杂交,在患者的N DNA中识别出2~6个等位片段,在例3 TDNA中识别出1~4个等位片段,在例2 TDNA中识别出多个等位片段的丢失,在EcoRI酶切的例1 TDNA中识别出1个17.5kb新片段,在BamHI酶切的例1 TDNA中识别出丢失1个2.8kb片段。此外,用D1S57、D2S44、D2S3、D13S30、D17S5 5个DNA标识探针与例1和例2配对的N和TDNA杂交表明,两例患者的TDNA丢失1个D2S44等位片段,例1 TDNA有D13S30基因的部分扩增,例2 TDNA有D2S3、D13S30及D17S5基因的部分缺失。3例ES瘤细胞均存在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其中例2和例3有t(11;22)(q24;q12)异常。  相似文献   

11.
用正常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体重100~150g,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性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四君子汤治疗组。取胃,固定于Bouin液。制成石蜡切片,进行(1)HE染色;(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Sternberger PAP法显示胃泌素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和5-HT细胞。根据细胞的免疫反应程度,将细胞分为强阳性、中等阳性和弱阳性三级,每例动物计数三种细胞各1,000个,并计算各级细胞占的百分比;(3)从正常对照组,脾虚组随机选择各5例动物,对D细胞和G细胞进行显微分光光度计的定量测定;(4)由四组动物随机选择各5例,进行G细胞和D细胞密度及G/D细胞比值的测定。本文的观察表明:(1)脾虚组胃粘膜未见明显的组织学变化;(2)内分泌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G细胞和5-HT细胞中,弱阳性细胞增多,表明分泌活动增强;D细胞弱阳性和中等阳性细胞减少,强阳性细胞增多,表明分泌释放减弱,合成增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治疗组G细胞和D细胞的分泌活动接近于对照组;5-HT细胞无明显的恢复;(3)显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与光镜观察一致,脾虚组G细胞胃泌素反应物的含量低于对照组,D细胞内生长抑素反应物的含量高于对照组;(4)脾虚组G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P<0.01),D细胞密度略高于对照组,G/D细胞比值也低于对照组(P<0.01)。本文结果提示,脾虚证这些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出现异常,可能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经四君子汤治疗后,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接近于对照组,说明此药对脾虚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本文用PAP法对3只大熊猫胃底,幽门腺区、十二脂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五羟色胺,生长抑素,胃素,胆囊收缩囊,神经降压素、胃动素、抑胃多肽、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和内啡肽的IR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胃肠道粘膜上皮中具有前八种IR细胞。对7年龄个体胃肠各段相对数量的比较和各段内分布情况的观察结果表明,除五羟色胺IR细胞在空肠分布较多外,大多数种类的IR细胞集中分布于幽门区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3.
人和大鼠胃窦部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布和形态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和大鼠胃窦部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人和大鼠胃窦部粘膜内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胃泌素细胞(G细胞)、5-羟色胺细胞(5-HT细胞)、嗜铬粒素A细胞(CgA细胞)的分布。结果人和大鼠的G、D细胞的特征是都具有细胞突起,但是在细胞密度及其分布上是不同的;5-HT细胞的分布在两组稍有不同,在大鼠胃窦部,大多数5-HT细胞位于腺体基部,而人的5-HT细胞主要在间质,少数位于腺上皮内;在两组中,CgA细胞几乎布满整个胃粘膜,其数量也高于其他神经内分泌细胞,CgA细胞形态多样,胞质内充满细小颗粒。结论1)人与大鼠的G、D细胞通常都伴有突起,但其分布不同。2)5-HT细胞形态多样,分布于间质和腺上皮内。3)CgA细胞特征是胞质内充满细小颗粒,细胞形态多样,几乎布满整个粘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Bcl-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在OSCC不同分化及TNM分期病例中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但Ⅳ期VEGF阳性表达级别比Ⅰ期病例有显著增高。颈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比无颈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P<0.05)。OSCC高分化组中Bcl-2的表达率比中低分化组明显低(P<0.05)。VEGF阳性级别越高的病例组,Bc-l2的表达率越高。结论在口腔鳞癌中VEGF、Bcl-2的表达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患者粘膜内EGF和TFF1的表达及G细胞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GF和TFF1在慢性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内的表达及G细胞相关研究.方法免疫细胞化学.结果 EGF和TFF1在慢性胃炎粘膜内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减弱或消失,而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萎缩性胃炎的肠化区EGF和TFF1均为阴性,但与其相邻的腺体内TFF1仍为阳性反应.G细胞数目在Hp 和Hp-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无差异(P>0.05);但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炎粘膜内的EGF和TFF1表达减弱或消失与Hp或其它致病原有关.肠化区内的TFF1消失,可能与细胞恶变有关.Hp 组患者的G细胞无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 (Hp)与慢性胃炎粘膜内CD3+ 细胞 ,S 10 0 + 树突状细胞和nNOS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Hp+ 和Hp 胃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胃窦部活检标本。结果 Hp+ 胃炎组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Hp-胃炎和正常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和P <0 0 5 ) ,而nNOS呈高表达 ,与Hp-胃炎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 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内CD3+ 细胞和S 10 0 + 树突状细胞的增加是机体对Hp的免疫应答 ,而nNOS在Hp+ 胃炎组的高表达可能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胃粘膜内 CD3+细胞 ,S- 10 0 +树突状细胞和 n NOS的表达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及意义。检测标本均取自胃窦部活检的胃粘膜组织。结果显示 CD3+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上皮、腺上皮和固有膜内 ,而 S- 10 0 +树突状细胞则主要位于固有膜内 ,正常组与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 ,浅表性胃炎组与萎缩性胃炎组细胞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 .0 1) ,n NOS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粘膜上皮和腺上皮的基底部 ,但各组之间 n NOS的表达程度不同 ,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我们认为 ,对 CD3+细胞 ,S- 10 0 +树突状细胞和 n NOS的检测 ,不仅有助于判断胃炎的病变程度和临床疗效 ,而且也为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从微生态学角度初步探索了大鼠口腔菌群的测定技术。文中探讨了大鼠活体取菌方法,初步确立口腔优势菌属,摸索出以纸片法取菌滴种培养基的最佳稀释度及四种口腔优势菌定量检测结果,为开展口腔微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改变食物组成对大鼠胃肠道嗜铬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杨贵波  王平 《动物学报》1997,43(1):55-60
为研究食物组成对肠嗜铬(EC)细胞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AP法)对4组食物组成不同大鼠的胃肠道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5-HTIR)细胞的数量和分布作了观察。发现食物改变会引起大鼠摄食量和胃肠形态的变化,但未见其生长发育异常。食物中米糠含量加倍后,大鼠5-HTIR细胞数量无显著增加,但分布型有明显的变化。食物中米糠含量或米糠和麦麸含量都减少到10%后,大鼠5-HTIR细胞数量和分布都有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药903口服液经药效学研究,表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扶植正常菌群,调整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对中药903口服液进行长期毒性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三种不同剂量组大白鼠给药前后的体重,血常规,主要脏器重量,肝、肾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对40例大鼠11种脏器病理检查均未见药物损伤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