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贵州兴义发现最原始弓鳍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记述在贵州兴义著名的贵州龙化石层(上三叠统卡尼介)中发现的最原始弓鳍鱼而建立了一新属新种-优美贵州弓鳍鱼(Guizhouamia bellula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 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 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 cf. X 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 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 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  相似文献   

3.
意外裸鱼(Gymnoichthys inopinatus)于2010年由Tintori等首次记述并归入基干新鳍鱼类。依据在云南省曲靖地区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关岭组二段发现的新材料,对意外裸鱼进行了补充描述,并重新讨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意外裸鱼的新标本上,可见其续骨前端很可能与关节骨相关节,并有确切无疑的单一辅上颌骨,表明意外裸鱼应为鲱亚部(Halecomorphi)鱼类。此外,意外裸鱼的体表无鳞、椎体未骨化、髓棘和髓弓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以及牙齿和尾脉棘的形状都与金尾鱼超科鱼类(caturoids)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意外裸鱼属于金尾鱼超科的基干类群。之前金尾鱼类主要见于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系,现在公认的金尾鱼超科鱼类主要包括Liodesmidae中的Liodesmus属和金尾鱼科(Caturidae)中的Caturus和Amblysemius两属。意外裸鱼的发现不仅使金尾鱼类的出现提前了40Ma,而且填补了我国相关材料的空缺。  相似文献   

4.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大型鱼龙类头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杯椎鱼龙属一新种——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asiaticus sp. nov)。标本为两件几乎完整的头骨,产于法朗组瓦窑段的泥质灰岩中,这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晚三叠世(Cymbospondylus属的标本,也是该属时代最晚的一个种。亚洲杯椎鱼龙头部最明显的特征是下颌牙齿仅分布于齿骨的前半部分。此外,新种的吻部极长,超过头骨全长之半,上颌骨非常发达,并且具有已知鱼龙类中最小的眼眶。亚洲杯椎鱼龙是这一大型鱼龙类在北美和欧洲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5.
黑犀(奇蹄目,犀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部。新种以尺寸较小、头型短、枕顶高耸、枕面窄而高、枕嵴无中沟、副枕突短小、下颌上升支距m3较近、前臼齿较小、DP1无后脊、P2原脊孤立、P2和P3后脊细窄而区别于东地中海地区的Diceros neumayri。D.neumayri的分类位置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曾在黑犀(Diceros属)和白犀(Ceratotherium属)之间反复变更。研究显示,甘肃黑犀和D.neumayri的一系列共同的原始特征表明它们与更进步的白犀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归入黑犀属。  相似文献   

6.
7.
记陕北子长晚三叠世一新的古鳕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记述了陕北子长晚三叠世古鳕科(Palaeoniscidae)一新属新种──子长瓦窑堡鳕(Wayaobulepis zichangensis gen. et sp. nov.)。其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长纺锤形、背鳍基长,后部对着腹鳍和臀鳍之间的空隙、鳍条粗壮、饰缘棘鳞细小、悬挂骨倾斜、鳃盖骨很高大、鳞片小及横列鳞数目多等,与澳大利亚中至晚三叠世的Myriolopis很相似,但新属具有吻较尖、背鳍鳍条数目较少、鳞片具有众多的斜嵴、后缘成梳齿状以及具有背嵴鳞等显著特征区别于Myriolopis。瓦窑堡鳕在体形、鳍的位置、鳃盖骨高大及鳞片的纹饰等方面也与欧洲中至晚三叠世的 Gyrolepis相似,但新属以背鳍基较长、臀鳍基较短、背峪鳞发达及鳍条粗壮等特征区别于Gyrolepis。根据瓦窑堡鳕的性质和化石层位的情况,将合鱼化石地层的时代定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8.
吴肖春  刘俊  李锦玲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4):251-265,T001
初步研究了山西省永和县桑壁镇铜川组二段产出的两件初龙形类化石标本 (IVPPV1 2 3 78,V 1 2 3 79)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新属新种———桑壁永和鳄 (Yonghesuchussangbiensisgen .etsp .nov .)。它以下列共存的衍生特征区别于其他初龙形类 (archosauriforms) :1 )吻部前端尖削 ;2 )眶前窝前部具一凹陷 ;3 )眶前窝与外鼻孔间宽 ;4)眶后骨下降突的后 2 / 3宽且深凹 ;5 )基蝶骨腹面有两个凹陷 ;6 )齿骨后背突相当长 ;7)关节骨的反关节区有明显的背脊 ,有穿孔的翼状的内侧突 ,以及指向前内侧向和背向的十分显著的后内侧突。由于缺乏跗骨的形态信息 ,目前很难通过支序分析建立永和鳄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可以通过头骨形态来推测永和鳄在初龙形类中的系统位置。永和鳄有翼骨齿 ,这表明它不属于狭义的初龙类 (archosaurians)。其通过内颈动脉脑支的孔位于基蝶骨的前侧面而不是腹面 ,在这点上永和鳄比原鳄龙科 (Proterochampsidae)更进步 ,这表明与后者相比永和鳄和狭义的初龙类的关系可能更近。在中国早期的初龙形类中 ,达坂吐鲁番鳄 (Turfanosuchusdabanensis)与桑壁永和鳄最接近 ,但前者由于内颈动脉脑支的孔腹位而比后者更为原始。根据以上头骨特征以及枢后椎椎体之间间椎体的存在与否 ,推测派克鳄 (Euparkeri  相似文献   

9.
贵州三叠纪海龙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cfX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关系最近.但受海龙类化石保存所限,提供性状较少,支序分析对此结果的支持较弱.目前只能说海龙类是一个化石发现尚少的广布类群.关岭动物群目前包括海龙类、鱼龙类及楯齿龙类.其中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李淳,2000)是中国第一个楯齿龙类,安顺龙(Anshunsaurus)(刘俊,1999)是海龙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记述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波罗蜥类的新材料。依据其齿列特征──向前倾伏的弯钩状的门齿和横宽的具旁侧单一齿尖的颊齿,将其归入BelebeyvegrandisIvacbnenko1972.这是波罗蜥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地层和古生物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铁杉属(Podozamites)曾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其可能属松柏纲植物,有人将其置于独立的目和科中,即苏铁杉目(Podozamitales)、苏铁杉科(Podozamitaceae)中。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形态属,包括外形相同的类似属类,区分种颇为困难;我国以往发表的有关该属资料,几乎全是依据叶的外形来定名的。苏铁杉果属(Cycadocarpidium),一般认为是苏铁杉属的生殖器官。但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很少见到该两属在一起连生或共存的化石标本,而大都是以单独状态保存的。笔者报道该二属化石在同一标本上伴生出现——即大量的线叶铁杉(Podozamites schenkii Heer)和三个完整苏铁杉果的果穗化石,在晚三叠世发现,无疑进一步阐明了这二个属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它们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东首次发现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报道了鲁西曲阜董庄、泗水拓沟间黄庄一带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描述了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建立了黄庄组.依据所产化石对黄庄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是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3.
<正> 1984年作者在整理人民来信时发现一件很有趣的标本.从它的特殊形态特征和表面覆盖有发亮的整列层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是属于总鳍鱼类的.经过细心的修理和进一步观察,认为属于Heimenia.标本记述材料一件保存不完整的鳞片.化石编号V7143.时代与产地云南鲁甸德红,中泥盆统海口组.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中三叠世长颈龙属(原龙目:长颈龙科)一幼年个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记述了贵州兴义法郎组竹杆坡段(中三叠世拉丁期)长颈龙属未定种(Tanystropheus sp.)一幼年个体的不完整骨架。这是该属在欧洲和中东以外的首次发现。新材料仅保存部分颈椎、躯干和前肢。根据特殊的颈椎形态将该标本归入长颈龙属,而区别于另一种长颈的海生原龙类———东方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新标本的腕骨形态简单,骨化程度弱,表明长颈龙是终生水生的动物。“长颈、长颈肋”见于多种不同海生爬行动物(如原龙类、初龙类),它们很可能都以“吞吸”的方式捕食。长颈龙化石在我国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南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与欧洲西特提斯动物群(western Tethyan fauna)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贵州兴义法郎组竹杆坡段(中三叠世拉丁期)长颈龙属未定种(Tanystropheus sp.)一幼年个体的不完整骨架。这是该属在欧洲和中东以外的首次发现。新材料仅保存部分颈椎、躯干和前肢。根据特殊的颈椎形态将该标本归入长颈龙属,而区别于另一种长颈的海生原龙类——东方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新标本的腕骨形态简单,骨化程度弱,表明长颈龙是终生水生的动物。“长颈、长颈肋”见于多种不同海生爬行动物(如原龙类、初龙类),它们很可能都以“吞吸”的方式捕食。长颈龙化石在我国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南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与欧洲西特提斯动物群(western Tethyan fauna)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知的楯齿龙目(Placodontia)化石仅见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其中豆齿龙亚目(Cya- modontoidea)产自关岭地区的法郎组瓦窑段,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楯齿龙亚目(Placodon- toidea)产自盘县的关岭组Ⅱ段,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本文记述的豆齿龙类新属种——康氏雕甲龟龙(Clyphoderma kangi gen.et sp.nov.)产于云南富源的法郎组竹杆坡段,属中三叠世拉丁期。正型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编号:M 8729),其头骨高度愈合,代表一个完全成年之个体,根据以下特征明显区别于我国的Psephochelys和欧洲的Psephoderma:1)头骨枕部具3枚大型的锥状鳞;2)背甲甲片结构更为复杂,具明显的放射状沟/脊结构。到目前为止,康氏雕甲龟龙是龟龙科(Placochelyidae)中惟一的中三叠世属种,该科的其他成员全部发现于上三叠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知的檐齿龙目(Placodontia)化石仅见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其中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产自关岭地区的法郎组瓦窑段,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产自盘县的关岭组Ⅱ段,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本文记述的豆齿龙类新属种--康氏雕甲龟龙(Glyphoderma kangi gen.et sp.nov.)产于云南富源的法郎组竹杆坡段,属中三叠世拉丁期.正型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编号:M 8729),其头骨高度愈合,代表一个完全成年之个体,根据以下特征明显区别于我国的Psephochelys和欧洲的Psephoderma:1)头骨枕部具3枚大型的锥状鳞;2)背甲甲片结构更为复杂,具明显的放射状沟/脊结构.到目前为止,康氏雕甲龟龙是龟龙科(Placochelyidae)中惟一的中三叠世属种,该科的其他成员全部发现于上三叠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首次发现恐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一件恐象类的下颌。经查证,该下颌产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班土村晚中新世柳树组底部的砂岩透镜体中。根据联合部斜向前下方和p3具下内尖等特征,该下颌被归入原恐象属Prodeinotherium。该下颌以p3相对于其他颊齿特别小、无真正下外脊而区别于该属已知各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恐象化石,故定名为中华原恐象P.sinense。恐象类在欧洲、南亚和非洲早一中中新世已广泛分布,至晚中新世已十分进步。中华原恐象一方面保留了某些早期恐象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性状。这表明中华原恐象可能较早从恐象主干中分出,而后成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在中国或周边地区早-中中新世地层中应该还有恐象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