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古新世蜥蜴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的蜥蜴类材料,系我所华南红层考察队安徽分队的同志在安徽区测队大力帮助下于1970和1971年在潜山县采集的,分别产自上、中古新统地层中。蜥蜴类是现生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最成功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安徽古新世龟科的一新属(安徽龟属)、两新种(小市安徽龟、潜山安徽龟)以及该属的一个未定种。古新世是龟科迄今确知的最早地史记录,目前报导尚不多。就整个龟鳖类来看,古新世的材料也是比较少的。连同本文记述的,我国已知古新世龟鳖类的记录共有2科、3属、5种。  相似文献   

3.
1977年,本文作者曾报导安徽潜山杨小屋发现的一具完整的古脊齿兽骨骼(黄学诗,1977)。在此之前这类动物的完整材料一直未被找到过。尽管颅后骨骼在钝脚类科一级的分类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该文受篇幅的限制,未能详细阐述。此外,1971—1972年间,我所安徽野外队在另外三个地点采集了一些零散的钝脚类标本,至今尚未报导。本文在对这些新材料进行记述的同时,对上述古脊齿兽的骨架在分类上的意义作一些补充讨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安徽潜山、怀宁,广东南雄古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全齿类(Pantodonta)化石,它们代表牧兽科(Pastoralodontidae Chow et Qi,1978)一新属二新种。本文是对这些材料的记述。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中国和蒙古晚白垩世较知名的蜥蜴动物群,该地区古新世蜥蜴的研究非常有限。安徽潜山盆地曾报道了古新统望虎墩组和痘母组中的6种蜥蜴:中国飞蜥(Agama sinensis Hou,1974),淮南安徽蜥(Anhuisaurus huainanensis Hou,1974),短头安庆蜥(Anqingosaurus brevicephalus Hou,1976),华南长江蜥(Changjiangosaurus huananensis Hou,1976),黄铺潜山蜥(Qianshanosaurus huangpuensis Hou,1974)和痘母响蜥(Tinosaurus doumuensis Hou,1974),但化石材料均较破碎。本文使用CT扫描技术,在最新的有鳞类分类框架下对这些属种进行了重新研究,修订了上述属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分类位置。潜山盆地古新世蜥蜴动物群具有比原认为更高的形态学和生态学分异度,如巨蜥类材料(IVPP V22767)的发现和对安庆蜥可能为穴居型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6.
安徽潜山古新世Ya兽科新材料及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潜山盆地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的两件保存较好的(犭亚)兽类化石,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新属种:古井曙(犭亚)(新属、新种)(Eosigale gujingensis gen. et sp. nov.)和余氏棋盘兽(新属、新种)(Qipania yui gen. et sp. nov.)。在分析(犭亚)兽科各属及相关类群特征的基础上,重新厘订了(犭亚)兽科的涵义,探讨了(犭亚)兽类与亚洲其他古老真兽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认为(犭亚)兽科和假古猬科的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种 ,命名为潜水本爱兽 (Benaiusqianshuiensisgen .etsp .nov .)。标本产于望虎墩组下段底部 ,为一带犬齿和完整颊齿列的左下颌骨。新种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较小 ,下齿列齿式 2 + ?·1·4·3,i2略有增大 ,p1存在但退化成单根且侧扁 ,p3无下后尖 ,p4次臼齿化且无下内尖 ,下三角座前后压缩且下前尖退化 ,m3三叶。中国曾经记述的和被认为是裂齿类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共有 9个属种 :Lofochaiusbrachyo dus、Meiostylodonzaoshiensis、Anchilestesimpolitus、Dysnoetodonminuta、Interogaledatangensis、Pletho rodonchienshanensis、Huananiusyoungi、Yuesthonyxtingae和Simplodonqianshanensis。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它们的齿列 ,作者认为 ,Lofochaius、Meiostylodon、Interogale、Plethorodon和Simplodon可能属于裂齿类 ,而Anchilestes、Dysnoetodon、Huananius和Yuesthonyx则可能与裂齿类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Lofochaiusbrachyodus的P1和P2退化、P4有一定程度的臼齿化、外架窄、主尖锥状、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端内收 ,显示了裂齿类的特点。湖南茶陵盆地枣市组Meiostylodonzaoshiensis的i2增大、上臼齿主尖锥状、柱尖和后附尖发育、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  相似文献   

9.
安徽贵池晚古新世哺乳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记述了在安徽省贵池县梅埂地区红层中发现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钝脚目全棱齿兽科1新属新种——翟氏贵池脊齿兽(Guichilambdazhaiigen.etsp.nov.)。新属与古脊齿兽属较为相似,但在个体大、上颊齿横宽、上臼齿中附尖弱、下颌骨具前外凸缘、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V形夹角小等方面又明显不同于该属任何已知种。文中还根据所发现化石的进化水平和组合性质,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对比,定地层时代为晚古新世。  相似文献   

10.
安徽嘉山晚古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安徽省嘉山县土金山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 7种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两个新种———翟氏肉齿兽 ?(Sarcodon ?zhaiisp .nov.)和原始皖柱兽 (Wanostylopspromissussp .nov.)。这是目前为止有关嘉山土金山动物群最为全面的一次报道。动物群的性质表明含化石的土金山组的时代为晚古新世 ,很可能相当于格沙头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Eurymylus是Matthew, W.D.和W.Granger(1925)根据蒙古晚古新世格夏托动物群的材料建立的一个属。因为它上面的颊齿很宽,所以属名取其宽齿的含义。当时认为它属于灵长目更猴科(Plesiadapidae)。而Eurymlus的下颌,由于有长的无根的门齿,把它归入了啮部(Glires),名为Baenomys(疑古鼠)。1920年,Matthew、Granger和G.G.Simpson又重新研究了格夏托的材料,认为上述两属实为一种动物,即Eurymylus laticepsM.et G.并建立了Eurymylidae一新科。1942年,Wood,A.E.详细地对比了格夏托中  相似文献   

12.
中兽,是一种早已绝灭了的古有蹄类。它们生存的时代限于古新世到晚始新世,个别的种属延续到早渐新世。 1872年寇普(Cope)研究了Mesonyx和Synolotherium,并于1874年报道了Pachyaena之后建立了中兽科Mesonychidae,遂将其归入了肉食目(Carnivora)的古肉食亚目(Creo-donta)。但它们缺乏一般肉食类所具有的裂齿,根据它们的颊齿构造,推想它们主要是杂食动物。中兽的这种特殊的齿列,蹄状的爪与肉食类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古生物学者对中兽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历来就有着不同的看法。 1901年Ameghino指出:“始新统底部大多数所谓古肉食类应移到踝节类(Condylar-thra)以区别于Didymictis……”,但他却错误地将Dissacus亦排除在踝节类之外了。当时由于缺乏更为有力的资料,对中兽的归属问题始终有所争论(Matthew,1909),到1966年Van Valen才将中兽由肉食类归入踝节类,但有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经过多年调查,共得海南岛蜥蜴类动物标本238号,隶属5科16属22种。综合文献记录,海南岛实有蜥蜴类动物8科19属28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多于福建,与广东省(含香港)相当,略少于台湾和广西。海南蜥蜴类均为东洋界物种,物种多样性较高,但特有种较少。  相似文献   

14.
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是十分稀少和非常珍贵的。长期以来,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国家的为数不多的地点发现过古新世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解放后,在我国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广东、新疆、湖南、江西、安徽和内蒙等地发现了分布相当广泛的古新世陆相沉积物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新生代地层的这一空白,开拓了哺乳类化石研究的新篇章为研究哺乳类起源、发展、迁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中、新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记述的标本是安徽材料在按门类分别进行研究后剩下的一些零星化石。它们大多性质比较特殊,或保存不够完好,一时难于确定其分类位置,所以开始时并没有和其他标本一起研究。现在虽然力求弄清它们的性质,确定其分类地位,但是仍有一些不很清楚,目前确定的分类也不见得可靠。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又从岩石里修出了几件比较有意义的标本。还有一段下牙床,虽然一开始就确定是属于Hyracolestes的,但由于材料太少,不值得单独成文,均在此一并处理。  相似文献   

16.
1977年78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二室豫西队在河南西部潭头盆地、卢氏盆地、灵宝盆地和济源盆地下第三系中采到一批哺乳类化石。豫西地区早第三纪哺乳类化石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有发现,但五十余年来,除1956年周明镇教授等在卢氏盆地卢氏组中采集了大批哺乳类化石外,进展不大,况且化石层仅限于上始新统。而豫西队发现的新材料表明,豫西地区存在古新  相似文献   

17.
1971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考察队在潜山县的红层中找到了四枚下牙床化石。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含化石的地层时代分别属于中古新世晚期和晚古新世早期。由于材料很少,这两个属的分类位置可能还有些问题。不过,它们是古老的有蹄类则是无疑的。本文便是上述材料的初步记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该文首次报道了江汉盆地可能属于古新世的非海相地层及其中的介形类化石,计有17属30种(其中新种3个),隶属于3个超科。该介形类动物群自下而上可分为:1.Porpocypris(?)-Paraily-ocypris-Cypridea组合;2.Sinocypris-Eucypris-Limnocythere组合。第2组合完全可与广东南雄盆地罗佛寨组的介形类化石群对比,时代可能为古新世晚期;第1组合的介形类是否可与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的化石对比的问题,还有待今后发现更为可靠的Porpocypris属的代表分子来解决,这里暂置于古新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9.
部分蜥蜴类牙齿特征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lizard teeth have often been overlooked as an aid to classifica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isolated teeth or rows of teeth on the jaws of Quaternary lizard fossils, we observed many modern lizard skulls with complete tooth rows, and thereby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patterns of tooth arrangement which are a significant aid to classification and also valuable in distinguishing lizard tooth fragments or isolated teeth.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lizard teet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types: 1 ) Homodont, pleurodont with single-cusp. This kind of teeth is usually slender and closely spaced. Teeth number 20 - 30 or more. The smaller-sized lizards, such as Gekkos gecko, G.Japonicus, Eumeces chinensis (Fig. 1 :A, a), E. xanthi, Leiolopisma tsinlingensis (Fig. 1 :B, b), L. reevesii, Ly-gosoma indicum, Platyurus platyurus and Hemidactylus frenatus, have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2) Heterodont, sub-acrodont or pleurodont, with single-conical cusp teeth at the anterior of the tooth row and with flat-conical bicuspid teeth posteriorly. There are about 18 - 19 check teeth. Eremias argus (Fig. 1:C,c), E. multiocellata and E. brenchltyi have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3 ) Heterodont, with single-conical cusp teeth in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tooth row and with tricuspid, subacrodont teeth posteriorly. There are vertical grooves between the teeth on the external side of the low-er jaw. The fourth tooth in most species is canine-like. There are 16 or less check teeth. The larger-sized lizards, such as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 P. frontalis (Fig. 1:D,d), Japalura splendida, J. flaviceos (Fig. 1 : E, e), Calotes versicolor and Leioleps belliana etc. possess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Evolutionary trends in lizard teeth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秦岭第四纪的蜥蜴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 引言本文所记述的秦岭第四纪蜥蜴类化石,是西北大学地质系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所在1 999年对陕西洛南县张坪洞穴群进行考察时所采集的部分爬行类标本,包括Coni codontosaurusqinlingensissp .nov .、Eumecessp .和Eremiassp .。这些材料均来自于洛河北岸的石灰岩洞穴堆积。该洞穴群的时代,经研究(薛祥煦等,2 0 0 4) 2 ) 认为属中更新世以来的不同时段。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来自该洞穴群中位置最高的洞穴,年代约为493±55kaB .P .。2 化石记述蜥蜴亚目LacertiliaOwen ,1 841 (1 842 ) 科位置待定Fam .Indet.   锥齿蜥属Conicod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