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能下行系统的脊髓末梢以及脊髓内的α受体在吗啡镇痛机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皮下注射6mg/kg 吗啡可使脊髓中的 NE 代谢终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盐(MHPG·SO_4)含量升高,提示脊髓 NE 的更新加速;反复多次注射吗啡引起吗啡镇痛耐受的动物,该反应消失。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可部分对抗全身注射小剂量吗啡的镇痛作用,选择性的α_1受体阻断剂哌唑嗪或α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有类似作用。阻断脊髓α_1或α_2受体对脊髓蛛网膜下腔直接注射微量吗啡的镇痛作用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下行 NE 能系统在吗啡镇痛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岩  孙宇华 《生理学报》1993,45(3):255-261
已知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i.t.)注射CCK-8能拮抗阿片μ受体介导的镇痛作用。本文给大鼠i.t.注射高选择性CCK-A受体拮抗剂devazepide和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阻断内源性释放的CCK-8,观察对阿片镇痛的影响。i.t.注射100ng devazepide或2.5ng L-365260可显著地增强吗啡镇痛(4mg/kg,sc),两者的剂量效应曲线均为钟形曲线;i.t.注射66ng devazepide或1.25ng L-365260也能显著地增强羟甲芬太尼(专一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OMF)的镇痛作用(32ng,i.t.),剂量效应曲线亦为钟形曲线。这两种CCK受体拮抗剂本身对病阈无影响。 以上结果表明,脊髓内有内源性CCK-8发挥对抗阿片镇痛作用;鉴于devazepide剂量大于L-365260剂量40-50倍,提示CCK-8在脊髓的抗阿片镇痛功能是通过CCK-B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的目的是要确定杏仁核内的吗啡样物质(内啡素)和5-羟色胺(5-HT)是否参与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经慢性埋植套管向家兔杏仁核内微量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或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可使电针的镇痛效果显著减弱,尤以注入中央杏仁核作用最为显著,双侧注射效果大于单侧,注入核外则无效。杏仁核内注入5-HT 的前体5-HTP,或脑啡肽降解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可使电针镇痛显著加强。上述措施凡是加强或对抗电针镇痛的,也能加强或对抗吗啡镇痛。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刺激或注射吗啡可能在杏仁核内引起5-HT 和内啡素(很可能是脑啡肽)的释放,而发挥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5-羟色胺和吗啡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利用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观察了在脊髓水平5-HT 和吗啡的镇痛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 200μg 5-HT 或10μg吗啡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并分别被 5-HT受体阻断剂肉桂硫胺和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对抗。(2)单纯使用肉桂硫胺可产生痛敏。纳洛酮对痛阈无明显影响。(3)5-HT 镇痛作用不能被大剂量纳洛酮(10mg/kg,sc)阻断。吗啡镇痛作用则可被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肉桂硫胺所削弱。后一效应可能与肉桂硫胺本身可引起痛敏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在脊髓水平5-HT 和吗啡可通过各自的受体产生镇痛作用,两者间无明显依赖关系。5-HT 可能有紧张性活动,内源性阿片肽似不存在紧张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1.大景以辐射热甩尾法测痛。应用脊髓蛛网膜下腔,连续累加注射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脊髓蛛网膜下腔单独注射甲啡肽100nmol不能提高痛阈,但与吗啡或强啡肽A-(1—13)合用时,可明显加强后者的镇痛作用。 2.脊髓蛛网膜下腔单独注射强啡肽A-(—13)2.5nmol本身无镇痛作用,但与吗啡合用时,却能明显加强吗啡的镇痛作用。 3.本文对连续累加注射法的特点及三类阿片受体及其配基对痛觉的调制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以往认为,P物质(SP)和吗啡在脊髓伤害性调制过程中具有相反的作用:吗啡及阿片激动剂具有镇痛作用,而SP能引起动物痛敏。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i.t)吗啡能阻断i.tSP引起的痛敏,并抑制脊髓SP的释放。然而,最近R.M.Kream及其合作者发现,i.t.注射低剂量(10pmol,相当于13.4ng)的SP和低剂量(0.1μg)的硫  相似文献   

7.
家兔单侧PAG内注射CCK-83ng,能使静脉注射4mg/kg吗啡引起的镇痛作用降低73%或使电针镇痛效果降低67%。在1.5—6.0ng范围内呈量效关系。无硫的CCK-8无此作用。PAG内注射CCK受体拮抗剂proglumide 4μg可翻转CCK-8的抗吗啡镇痛作用。说明PAG部位注射外源性CCK-8可通过CCK受体对抗阿片镇痛。 PAG内注射CCK-8抗血清可显著增强静脉注射2mg/kg吗啡的镇痛效果。PAG内注射CCK抗血清本身也能引起痛阈轻度升高。说明PAG内有内源性的CCK-8发挥紧张性的抗阿片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小白鼠皮下注射吗啡所表现的镇痛作用与其释放肾上腺素引起的升血糖作用剂量之间没有相应关系,因而支持吗啡镇痛作用不可能是通过外周肾上腺素释放的论点。肾上腺素脑内注射的镇痛作用ED_(20)为其皮下注射时的1/75,由此表明肾上腺素的镇痛作用具有中枢性;脑内注射最小有效量肾上腺素能协同皮下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对吗啡具有耐药性的小白鼠脑内注射肾上腺素亦表现了耐药性,这种交叉耐药性的存在提示两者在中枢作用点上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激活MrgC受体(Mas-related gene C receptors)调制吗啡耐受的细胞学机制。对大鼠连续6天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吗啡(20μg)、吗啡+牛肾上腺髓质8-22(bovine adrenal medulla 8-22,BAM8-22,1 nmol,隔天注射)或(Tyr6)-2-MSH-6-12(MSH,5 nmol,隔天注射);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与吗啡耐受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显示:鞘内给予选择性MrgC受体激动剂BAM8-22或MSH,能抑制慢性应用吗啡所诱发的脊髓背角和/或DRG中谷氨酸转运体(GLAST、GLT-1、EAAC1)的减少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增加。此外,检测到MrgC受体样免疫活性表达于脊髓背角浅层;慢性应用吗啡使脊髓背角MrgC受体样免疫活性和DRG中MrgC受体mRNA水平都增加。这些结果提示,MrgC受体通过抑制慢性应用吗啡所诱发的脊髓和DRG中的痛介质增加,而抑制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 Yaksh 和 Rudy 的慢性埋植套管鞘内注射的方法,观察了 TRH 对大鼠甩尾反射的直接作用以及与吗啡的相互作用。鞘内注射1μg、5μg和10μgTRH 能产生时程长的缩短甩尾潜伏期的效应,且这种效应呈剂量反应关系。在鞘内注射 TRH 的情况下,皮下或鞘内注射吗啡仍可产生吗啡的镇痛效应。先注射吗啡,TRH 不能翻转吗啡的延长甩尾潜伏期的效应。结合本文及文献上的其他结果说明:TRH 作用于脊髓靠近传出的部分,而吗啡则作用于脊髓靠近传入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埋植套管向家兔双侧缰核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 CaCl_2每侧15—20nmol,对痛阈并无显著影响,但可使电针镇痛和吗啡(2rag/kg)镇痛效果明显降低。注入上述核团附近脑区则无效。双侧缰核注射的作用大于单侧。PAG 内注射 CaCl_2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大于其对抗吗啡镇痛的作用。ca~(2 )对抗吗啡和电针镇痛的结果提示,吗啡或电针(释放内啡素)使神经元内 Ca~(2 )水平降低可能是吗啡或电针镇痛的共同机理。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对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对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200g 左右的大鼠腹腔注射γ-氨基丁酸(GABA)合成和释放抑制剂3-巯基丙酸(3MP)25、20和10mg/kg,可以加强电针和吗啡的镇痛作用。这种加强作用可被 GABA 降解酶抑制剂氨氧乙酸(AOAA)所对抗。腹腔注射 AOAA 25mg/kg 能提高脑内 GABA 含量,同时降低电针和吗啡的镇痛作用,这种降低作用可被 GABA 合成酶抑制剂异烟肼和 GABA 受体阻断剂氯甲基荷包牡丹碱所对抗。这些实验结果表明,脑内 GABA 能系统对于电针和吗啡镇痛具有对抗作用。文中讨论了 GABA 上述作用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3.
朴素芬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93,45(5):470-478
大鼠双侧杏仁核内注射CCK-81ng(1μl),能明显降低皮下注射4mg/kg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并在0.1-1ng范围内呈量效关系。分别向双侧仁核注射CCK-A受体拮抗剂Devazepide50ng能部分翻转,200ng则完全翻转CCK-8的抗吗啡镇痛作用,10ng无效;而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在5-8ng时即可完全番转CCK-8的抗吗啡镇痛作用。杏仁核注射200ng的Devaz  相似文献   

14.
运用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RT-PCR)、鞘内注射和反义技术,研究脊髓水平一氧化氮(NO)对大鼠吗啡戒断反应和脊髓及脑干NMDA1A受体mRNA(NMDA1AR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鞘内注射NOS反义寡核苷酸能明显减轻吗啡戒断反应,且脑型NOS(nNOS)反义寡苷酸的作用强于内皮型NOS(eNOS)反义寡核苷酸,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NMDA1AR mRNA表达增加,纳洛酮催促戒断,使其进一步增加;鞘内注射nNOS反义寡核苷酸,能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脊髓和脑干NMDA1AR mRNA表达的增加;eNOS反义寡核苷酸也可抑制吗戒断大鼠脊髓NMDA1AR mRNA表达的增加,但作用弱于nNOS反义寡核苷酸,对脑干NMDA1AR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脊髓水平NO参与介导吗啡戒断反庆和NMDA受体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是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表面开启哺乳动物先天免疫反应的重要受体.近年研究表明,TLR4参与疼痛及炎症的形成.TLR4 能够被吗啡激活,其结果导致小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增加,从而提高疼痛感受细胞的兴奋性,减小或抵消吗啡的镇痛作用,即形成吗啡耐受.抑制TLR4可以增加吗啡的镇痛作用,减缓吗啡耐受的形成.TLR4与经典阿片受体之间存在立体选择特异性差异,(-)和(+)吗啡均能使之激活.吗啡-TLR4-胶质细胞作用链的研究为治疗吗啡耐受产生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Liu HF  Zhou WH  Xie XH  Cao JL  Gu J  Yang GD 《生理学报》2004,56(1):95-100
应用鞘内注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技术和RT—PCR反应,观察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对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NMDA受体NR1A和NR2A mRNA表达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periaqueductal grey,PAG)中谷氨酸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吗啡依赖大鼠脊髓NR1A和NR2A mRNA表达明显升高,而脑干中NR1A和NR2A mRNA表达没有显著变化;注射纳洛酮后1h,吗啡戒断大鼠脊髓和脑干中NR1A和NR2A表达显著高于依赖组,经NMDA受体拮抗剂MK801(0.125mg/kg,i.p.)、M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0.5mg/kg,i.p.)、M1受体拮抗剂呱伦西平(10mg/kg,i.p.)和NOS抑制剂L-NAME(10mg/kg,i.p.)处理后,脊髓和脑干中NR1A和NR2A基因表达都较戒断组明显减少。在纳洛酮激发前24h鞘内注射NR1A和M2受体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4μg/只),戒断症状评分值及脊髓和脑干的NR1A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吗啡依赖大鼠在纳洛酮注射前24h鞘内注射M2受体反义寡脱氧核苷酸(4μg/只),可以明显减少PAG内透析液中谷氨酸含量。上述结果提示:NMDA受体的基因表达和谷氨酸释放参与吗啡戒断过程,而这种表达受到M受体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对针刺镇痛究竟起增强或对抗作用,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本工作观察了电针镇痛时大鼠脑和脊髓 NE 及其主要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盐(MHPG·SO_4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电针刺激使脑和脊髓 NE 含量下降而MHPG·SO_4含量显著升高,提示脑和脊髓 NE 的更新加速。给大鼠脑室或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 NE 的直接前体二羟基苯丝氨酸(DOPS)来加强 NE 的功能,或注射α、β受体阻断剂来削弱 NE 的功能,从而观察其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和脊髓中的 NE 在电针镇痛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脑内 NE 主要通过α受体对抗电针镇痛,此外兼有较弱的通过β受体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而脊髓内 NE 则是通过α受体来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兔伏核—杏仁核神经通路在吗啡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龙川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90,42(3):277-283
用辐射热照射家兔鼻嘴侧部皮肤,测量其躲避反应潜伏期作为痛反应阈,简称痛阈。通过预先埋植的慢性套管向伏核或杏仁核内进行注射,结果表明:(1)在家兔的伏核内微量注射吗啡可产生镇痛作用,该作用可被杏仁核内注射纳洛酮所削弱,并有量效依从关系;在杏仁核内注射甲啡肽抗血清(ME AS)或β-內啡肽抗血清(β-EP AS)亦可削弱上述镇痛作用;(2)在杏仁核内微量注射吗啡可产生镇痛作用,此作用不能被伏核内注射纳洛酮所阻断;(3)在伏核内注射吗啡所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同一部位注射γ-氨基丁酸(GAEA)受体阻断剂氯甲基荷包牡丹碱所增强,被 GABA 受体激动剂异鹅羔胺所削弱。上述结果提示:在家兔脑内从伏核到杏仁核可能存在一条与镇痛有关的神经通路,伏核内的阿片样物质及杏仁核内的甲啡肽,β-内啡肽可能参与镇痛信息的传递,而伏核内的 GABA 可能有对抗吗啡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钙离子对小鼠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影响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小鼠为对象研究了脑 Ca~(2 )水平与吗啡及电针镇痛的相互关系。脑室内注射杆菌肽和亮-脑啡肽能增强电针镇痛,后者可被腹腔注射 Ca~(2 )对抗。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阿朴吗啡和拮抗剂氟派啶预处理并不改变 Ca~(2 )对电针镇痛的对抗作用,这表示脑内多巴胺类似不直接参与 Ca~(2 )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Ca~(2 )对抗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时程十分相似。所有的结果表明,吗啡镇痛与电针镇痛的机理很可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吗啡10μg 可引起明显的镇痛作用,并有部位特异性。在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抗甲啡肽 IgG20μg 或抗强啡肽 IgG20μg,均能大部分对抗 PAG内注射吗啡引起的镇痛作用,这提示甲啡肽和强啡肽参与自 PAG 到脊随的下行抑制作用。本实验利用蛋白质 A-琼脂糖 CL-4B 亲和层析柱从血清中纯化 IgG,这种方法简单,提纯速度快,且 IgG 纯度高,为中枢微量注射抗体研究神经肽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