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油菜、大白菜,塌棵菜都在低温下能较快地通过它们的春化阶段,但塌棵菜的冬种性较强。2.1—5℃是油菜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10℃以上的春化条件,大大地延迟了油菜春化阶段的进行;未经低温人工春化的油菜,在20℃以上温度的温室条件下栽培,播种后122天也可以开花、说明了油菜在高温的条件下,也能逐渐缓慢地渡过春化阶段。3.1—2℃下,经过18—20天,是油菜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条件,春化时间缩短到16天以下,则春化阶段的通过很缓慢。这种温度下,春化处理的时间从20天延长到70天,从移栽后到现蕾开花的天数来看,能随着春化处理时间的加长而提早现蕾开花,超过70天的处理,则不再提早现蕾开花;但从处理后到现蕾开花的天数来看,则春化时间超过20天後处理的时间愈长,现蕾开花所须总日数也愈长。4.油菜在1—2℃下20天完成春化阶段以后,继续放在低温之下,对于有机体本身,仍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第二阶段的通过,也起着一定的作用。5.每天14小时的光照,已能满足油菜的光照阶段要求。每天12小时的光照,油菜就不能很好地开花。把每天的光照时间延长到14小时以上,则更能提早现蕾开花。但在20小时以上的光照条件下,不再提早现蕾开花。6.光照...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于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作物开花期遗传力的估算结果,一般都认为是比较强的。同时,庄巧生等(1962)提出随着世代的进展,遗传力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为了估测油菜开花期遗传力的强弱,以及随着选择世代的进展其遗传力的进展状况,曾利用上一试验中广东小油菜的各个早熟性选择世代为材料,并利用亲本中值对于代的回归法和对各家系的方差分析法,估算了它们的遗传力。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遗传设计,连续两年分别研究了42个和50个稳定遗传的甘蓝型油菜品种22个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和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开花期、株高、分枝高度、着粒密度、每果粒数、千粒重、一次分枝数、总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含油量的表现受大环境的影响较大。开花期、果长、千粒重、主花序长度的遗传力高,总角果数、单株产量、着果密度、分枝高度、每果粒数的遗传力较低。随着芥酸含量的降低,开花期延迟,主花序变短,主花序角果数减少。无芥酸品种的总角果数和单株产量显著低于有芥酸品种。中国的高芥酸品种具芥酸含量显著高于国外的高芥酸品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染色体组型为aa cc的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 var.oleifera,2n=38),与其两个基本种之一染色体组型为aa的广东小油菜(B.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2n=20)进行杂交后,所得F_2群体性状与染色体数目之间的相关状况。结果表明:杂种F_2群体中,各个体在染色体数目上发生了广泛的分离,从一个亲本的染色体数20条,到另一个亲本的染色体数38条,呈连续的变异状态。另外,也曾发现了染色体数比38还要大10以上的额外的异倍性多倍体类型,基本上也是呈连续变异的状态。通过统计分析发现:F_2个体在表型性状上,如基叶的裂片数,现蕾开花期以及结实率等,与染色体数目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于欧洲油菜的种间杂交后代,在苗期移栽时可根据叶形进行选择,淘汰那些不易稳定的中间类型。到了成熟收获阶段,则主要应当根据结实率并兼顾其他早熟、丰产和抗病等性状,再进行选择,这样可以达到加速稳定,提高选择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理化诱变和突变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射线与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诱变技术复合处理甘蓝型油菜高油605的成熟种子。经田间M2筛选和M3验证, 共筛选到152个叶色、叶形、株高、分枝数、分枝角度、茎径、茎色、花色、花瓣数、花瓣大小、花蕊形态、雄性不育、死蕾及开花期等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 占M2诱变群体总数的12.67%。利用水培法进行M3和M4株系的子叶和根系变异性状筛选和验证, 发现子叶和根系变异频率分别为12.78%和7.07%。现已构建了包括叶片、株型、花器、子叶、根系及部分生理性状变异类型的突变体库, 可为今后油菜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短季棉早熟性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熟期不同的9个棉花品种为亲本,按部分双列杂交配制46个组合的F1、F2,在3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7个早熟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短季棉7个早熟相关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着显性效应,对于播种-现蕾、播种-开花和现蕾-开花还存在着上位性效应;短季棉各早熟性状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显著。生育期、播种-开花的狭义遗传率均较高,分别为66.1%和49.1%,且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小,而果枝始节和播种-现蕾的遗传率最低,分别为19.8%和18.8%,且与环境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和株高这3个性状的遗传率及其与环境互作居中。由此说明:早熟性的遗传受环境影响较大,在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育种地点,以果枝始节和播种-现蕾作为早熟性指标进行异地选择是不可靠的,而以生育期、开花期为早熟性选择指标是比较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EMS诱变甘蓝型油菜M_2代群体的表型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4种浓度EMS处理甘蓝型油菜NJ7982种子,选取其中诱变效果好的处理(0.4%EMS),研究其后代突变型和突变频率。对4.8万株的M2代群体鉴定结果表明,6种器官性状在群体中均出现了突变。子叶突变性状包括3子叶、子叶黄化等,占群体的0.22%;叶片突变性状包括黄化叶、白化叶、紫色叶、上卷叶、下卷叶等,占0.74%;花器突变性状包括紫色花蕾、死蕾、3花瓣、6花瓣、白色瓣、花瓣黄白镶嵌、花瓣皱缩、完全不育、部分可育等,占9.38%;株型突变性状包括矮秆、紫茎等,占4.98%;角果突变性状包括粗角、长角、紫角等,占2.79%;种皮黄色,占0.40%;总的表型突变频率为18.51%。这些遗传多样性的突变材料,为甘蓝型油菜种质创新及品种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性材料。  相似文献   

8.
刘仁虎  孟金陵 《遗传学报》2006,33(9):814-823
采用RFLP和AFLP标记对来自中国和欧美的7份甘蓝型油菜和22份白菜型油菜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这29份材料中,166个酶-探针组合和2对AFLP引物共检测到1477个RFLP标记和183个AFLP标记。RFLP数据显示以拟南芥EST克隆作探针比用油菜基因组克隆做探针能检测到更多的多态性位点,且采用EcoR Ⅰ或BamH Ⅰ酶切比HindⅢ酶切多态性好,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基因的拷贝数平均都为3个左右。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中国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比甘蓝型油菜和欧美白菜型油菜丰富,欧美甘蓝型油菜与欧美白菜型油菜聚为一类,而与中国甘蓝型油菜差异更大。中国白菜型油菜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中国甘蓝型油菜的改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揭示了利用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和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间亚基因组杂种优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油菜种子萌发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9~1980年我们对油菜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及其萌发过程中的有机物质转化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采用本院提供的油菜种子:华油8号、小塔、甘油5号、镇源、浠水白、华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白菜型油菜 RAPD 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研究用RAPD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以湖南和湖北省油菜为主的34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离差平方和,用Ward's聚类方法进行聚类。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变异与生态地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湖南和湖北两省的白菜型油菜品种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在DNA水平上可将所分析的34个品种分成8个类群。作者对研究结果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油菜蚜虫的忌避剂尚未问世之前,探索以内吸剂拌种代替苗期多次喷药来防治油菜蚜虫和减少病毒传播机率、缩短病毒传播时间的可能性,从而找出油菜治蚜防病的新途径,是具有相当意义的。为此,我们在1951年秋季进行了乙拌磷拌种防治油菜苗期蚜虫的试验,现作如下报导。  相似文献   

12.
油菜是目前我国主要种植的油料作物之一,但现有的种质资源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采取了一种新的育种方式来增加甘蓝型油菜的种质资源,即通过远缘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式将白菜型油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Cc对现有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基因组(AnAnCnCn)进行部分替换。通过对五倍体杂交后代(ArAnBcCcCn)进行染色体选择,找到了染色体数目为38的材料。为了和现有的甘蓝型油菜进行区分,得到的新材料被认定为甘蓝型油菜新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部分甘蓝型油菜新材料具有基本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正常的花粉萌发以及胚囊发育过程,这说明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达到了遗传平衡。分子标记分析表明:甘蓝型油菜新材料的约50%的基因组被白菜型油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Cc替换,并且这些甘蓝型油菜新材料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因此,白菜型油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Cc基因组导入对于丰富现有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白菜型油菜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秋旱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油菜的播种和生长。从遗传基础广泛的白菜型油菜资源中筛选抗旱材料,对于培育抗旱油菜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于萌发期对5份不同遗传背景的白菜型油菜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并测定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根长、相对芽长。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抗旱性鉴定参数,并确立了白菜型油菜资源抗旱性筛选的工作液为200 g/L的PEG-6000。选用该工作液于萌芽期对203份白菜型油菜资源进行了抗旱筛选,结果表明,模拟干旱胁迫下,大部分材料的抗旱性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分析,并对所有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排序,鉴定出了抗旱性最强的PI226505白菜型油菜,其来源为Iran,为油菜下一步抗旱性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引入我国历史较短,遗传基础狭窄,为了拓宽其遗传基础,前人对其开展了大量的远缘杂交研究.本文总结了甘蓝型油菜与其他芸薹属植物、十字花科植物远缘杂交研究利用进展.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制出早熟、黄籽、抗病等新材料,甘蓝型油菜属间杂交已导入抗旱性、抗寒性、乳白花等优良性状.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还选育出新的不育系、附加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秋水仙碱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甘蓝型油菜23个基因型离体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3个基因型的小孢子被10、50和100mg/L秋水仙碱处理24h或48h,胚产量是2.55~14.75胚/蕾,10~50mg/L处理72h则是0.94~2.43胚/蕾.这表明处理72h对小孢子胚发生有抑制作用.用200、400、500和800mg/L处理2个基因型小孢子16~48h,胚产量为0.6~1.33胚/蕾,未处理对照是6.25和9.36胚/蕾.可见200~800mg/L浓度对胚再生有不同程度的阻碍效应.结果还证明,小孢子对秋水仙碱的反应与其基因型有关.当用10、20、50和100mg/L处理48h时,22B5-6和903-3小孢子的胚产量为37.09~69.47胚/蕾,而F1-29、W592和SF10-12是0.28~1.45胚/蕾,相互之间差异很大.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的目的是使其再生植株的染色体高频率加倍,因此应根据胚产量和染色体加倍率来确定秋水仙碱浓度和处理时间.本试验中,采用10~50mg/L处理48h或者用100mg/L处理24h,约80%基因型的小孢子胚产量在5胚/蕾以上,约70%基因型的再生植株加倍率达60%以上,可有效地用于油菜遗传和育种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白菜型油菜黄子资源的初步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随机选取的国内外22份黄子白菜型油菜和22份褐子白菜型油菜进行了种皮色泽的显隐性关系鉴定、黄子性状的等位性测验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子白菜型油菜与褐子白菜型油菜配组的杂交组合中,部分组合的F1种皮色泽呈现父本的种皮色泽,表现出花粉直感现象;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白菜型油菜黄子类型,鉴定出的3种黄子白菜型油菜与褐色白菜型油菜的F2种皮色泽均为褐色,表明黄子性状对于褐子性状为隐性;分子标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白菜型油菜的生长习性所解释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皮颜色所解释的遗传变异,表明国外不同生长习性的黄子白菜型油菜资源可用于国内黄子白菜型油菜遗传基础的拓宽。  相似文献   

17.
周祖铭 《昆虫学报》1988,(1):113-113
油菜潜叶蝇(Phytomyza atricornis Meigen)是油菜食叶的重要害虫。由于体型小,生活隐蔽,钻蛀破坏为害普遍而严重,对油菜生产影响极大。在湖南安仁县,是当前油菜生产上急 作者于1967年开始在安仁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设点,进行观祭。1969年到1970年注意该虫的发生规律,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1971年以后,继续进行此项试验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洽措施,为油菜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1967年到1979年的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国芥菜型油菜品种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APD技术对包括春、冬芥菜型采及国外品种在内的36个芥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扩增得到的128条DNA带中,多态性DNA片段达88.28%。分析表明:春 油菜间遗传差异较大,国内冬性芥菜型油菜地方种多样性水平较高,25份冬性品种分属Ⅰ、Ⅱ和Ⅲ类群,而春性芥菜型 采地方种均归于Ⅳ类;印度的RLM198与四川的珙县金黄油菜、澳大利亚品种与我国春油菜品种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二倍体亲本甘蓝(Brassica oleracea,2n=18,CC)和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2n=20,AA)或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2n=20,AA)可人工获得甘蓝型油菜。新型甘蓝型油菜不仅拓宽了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开辟了甘蓝型油菜育种新途径,而且在芸薹属异源多倍化过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获得方法及后代二倍化过程中染色体、基因组、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异及其遗传规律的最新研究进展做概述,并对近年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在育种中的一些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展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油酸(C18∶1)是双低菜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之一,合理的高油酸菜籽油脂肪酸组分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因此提高油酸含量是双低油菜品质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我国高油酸油菜品种选育相关研究进展缓慢,高油酸菜籽油产业化进程急需提速。围绕高油酸油菜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论述:国内外利用理化方法成功创建的油菜高油酸种质资源及其高油酸性状遗传模式;油菜高油酸性状的控制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世界上高油酸品种的培育以及我国高油酸品种的发展趋势;当前高油酸品种的不足及今后高油酸油菜品种的改良途径。为油菜育种工作者较全面地展示了国际上高油酸油菜在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今后我国高油酸油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