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的婚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配制度是动物种群个体为获得配偶普遍采取的一种行为策略。一般分为单配制、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和混交制。作为动物的一种进化稳定对策,婚配制度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有时可以逆转,有时又是兼性的。配偶外交配主要存在于单配制物种中特别是单配制鸟类中。其发现表明通过观察个体间联系来确定的“社会性婚配制度”和通过个体实际上的交配对象来描述的“遗传性婚配制度”有可能存在差异。婚配制度影响有害动物的不育控制,在存在繁殖性竞争的情况下,对单配制和一雄多雌制而言,不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田鼠属动物婚配制度的研究范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社会组织的生态格局、熟悉性、社会等级和交配近况等择偶行为的影响因子,性二型和雄性射精能力等个体特征,配对关系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几方面综述了田鼠动物婚配制度的研究进展,同时从生态学、比较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方面探讨择偶行类节式的特点。生态学方法,用鼠动物具有完整的婚配制度多样性格局,是婚配制度比较研究的哺乳动物类群。运用比较心理学方法,通过择偶行为实验可直接比较单配制与较研究的理想哺乳动物类  相似文献   

3.
婚配制度是动物行为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概述了啮齿动物婚配制度的定义、类型和婚配制度的可变性,婚配制度形成的内在调节机制,对有关啮齿动物婚配制度研究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婚配制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动物婚配制度的分类、适应意义及研究方法,然后从布氏田鼠的巢域行为、双亲行为、配偶选择、嗅觉通讯和其他相关方面回顾了已有的研究工作,最后结合布氏田鼠的野外生态和社会因素探讨了该鼠的婚配制度,提出该鼠为兼性的一雄多雌制种类。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婚配制度的研究是行为生态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之一。研究表明,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婚配制度主要有一雄一雌制和一雄多雌制2种。为了揭示野外环境下中缅树鼩的婚配制度,本文在繁殖季节测定了雄性中缅树鼩的睾丸质量和体质量,再结合一雄一雌制、一雄多雌制和一雌多雄制的60个灵长类物种进行睾丸质量和体质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睾丸质量均随体质量增加而增大(r=0.31,P0.05),睾丸质量和体质量在3种婚配类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睾丸质量:F=11.36,P0.01;体质量:F=4.09,P0.05)。不同婚配制度的物种的睾丸尺寸存在差异,中缅树鼩可能属于一雄一雌制婚配动物。研究结果还暗示,哺乳动物的睾丸尺寸可以作为预测其婚配制度的一个"可靠因子"。  相似文献   

6.
鸟类的婚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的婚配制度复杂多样,简要叙述了鸟类婚配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并介绍了采用不同婚配制度的鸟类在繁殖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7.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是动物对某一环境包括种群内部环境适应的结果,在动物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山雀(Parus major)是一种广域分布物种,研究显示广域分布物种的形态、生理、行为、生态特征及婚配制度在不同地区或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该文选择了分布于中国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山雀(P.m.minor)种群开展其婚配制度研究.野外共采集了22巢大山雀亲代和子代血液样本.结果如下:(1)从11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了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位点用于大山雀父权鉴定,在母本已知的情况下确定父权的准确率可达99.98%;(2)巢内父权鉴定结果显示,31.8% (7/22)的巢包含婚外父权,8.12% (16/197)的子代为婚外子代.与其他森林雀形目鸟类相比,大山雀婚外子代的比例明显偏低(<10%),每个存在婚外父权巢的婚外子代比例各异(55.6%~9.1%),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8.
种群内部因素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凤华  王德华  钟文勤 《生态学报》2002,22(12):2208-2216
动物的免疫状况与种群动态的关系是近年来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结了种群内部因素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介绍了几种免疫调节假说,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种群密度的高低对其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个种群中,优势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免疫水平;雌性个体的免疫水平高于雄性个体,这可部分归因于性激素的作用,动物处于繁殖期时免疫水平有所下降。婚配制度的作用效果是复杂的,为了能够成功进行繁殖而面临更大选择压力的性别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水平有所下降,婚配制度的作用效果是复杂的,为了能够成功进行繁殖而面临更大选择压力的性别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功能,许多研究者根据野外研究结果探讨了种群调节的免疫机制问题,认为个体的免疫能力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变化状况将关系到整个种群的数量波动,还介绍了生态学研究中采用的免疫学指标。评价了这些指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鸟类婚配制度的生态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Emlen和Oring鸟类婚配制度生态学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成果,对鸟类的婚配制度进行了补充分类,并强调了应以进化稳定策略的观念来认识乌类的婚配制度。补充的鸟类婚配制度生态型包括:合作型一雄一雌制(cooperative monogamy)、临界型一雄一雌制(critical monogamy)、保卫雌性型一雄一雌制(female defense mognogamy)、从领域型一雄多雌制(poly-terri-tory polygyny)和社群繁殖制。合作型一雄一雌制的鸟 类雌雄个体爱力合作才保证繁殖的成功;临界型一悲欢离合一雌制鸟类雌雄个体都有多配倾向,但迫于生态压力必须共同抚育后代才能繁殖成功;保卫雌性型一雄一雌制的鸟 类通过保卫一个雌鸟不被其它雄鸟占有而保证繁殖成功,多领域型一雄多雌制的雄鸟通过占有多个领域而多个雌鸟交配;社群繁殖制的鸟 类由三个以上个体参与工部分参与繁殖,所有个体共同抚育一批后代,现有的鸟类婚配制度可以归为一雄一雌制(monogamy)、一雄多雌繁殖,所有个体共同抚育一批后代。现有的鸟类婚配制度可以归为一雄一雌制(polygyny)、一雌多雄制(polyandry)快速多窝型多配制(rapid-multiple-clutch polygamy)和社群繁殖制(social breeing systen)五大类型。  相似文献   

10.
田鼠婚配制度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业忠  王祖望 《兽类学报》2000,20(2):135-141
作为繁殖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婚配制度是通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具有种属特异性及可遗传性。因此,不同的婚配制度具有不同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由3级结构组成:神经直接启动并维持繁殖行为;激素或通过诱导特异神经通路的发育或直接激活神经传导影响繁殖行为;基因则可能是通过调节激素的代谢和作用方式来控制与繁殖行为相关的神经系统。田鼠脑中涉及婚配制度的区域集中在视前区中部(MPOA),腹被盖区(VTA),膈部及纹状体端部。起作用的激素主要是催产素(OT)和后叶加压素(AVP)。导致田鼠形成不同婚配制度的最终原因可能是这两种激素受体基因上的差异。受体基因调控区的启动子序列存在变异,导致脑中受体基因在表达区域上的差异,进而使激素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产生不同的繁殖行为及婚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