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方马铃薯病害中晚疫病和病毒病一直是困扰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发展的重要原因,病害损失可达20~40%。本文介绍一下马铃薯晚疫病和病毒病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等对马铃薯的危害非常严重,成为制约其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在提高马铃薯抗病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对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是一种严格由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病毒,是黄化病毒属(Luteovirus)成员,可侵染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引起卷叶、黄化、矮缩、僵化及块茎网状坏死等症状,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是一种世界范围的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害。因此,有效防治此病害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脱毒马铃薯与工程马铃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又是粮菜兼用作物及重要工业原料。中国种植面积4000万亩以上,居世界第一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超过玉米、小麦、豌豆等。但因病毒侵染引起马铃薯严重减产与种质退化,薯块逐年变小、产量逐年降低,使我国马铃薯单产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业生产上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等的侵染造成极大危害,它们的复合侵染后果更加严重,可导致减产80%以上。 病毒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高温等不良条件使退化加速,而病毒危害程度又与栽培条件和管理技术密切相关。解决退化最根  相似文献   

5.
刘星  邱慧珍  王蒂  张俊莲  沈其荣 《生态学报》2015,35(12):3938-3948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然而因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田试验与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真菌的18S r DNA序列分析,评估轮作(未连作)和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在组成结构上的差异,以期为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机理研究提供新证据。结果表明,同轮作相比,连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植株生物量,并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连作障碍也愈加严重。长期连作(6a)也导致马铃薯根冠比显著增加和植株收获指数的显著下降。在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上,连作和轮作间无显著差异,但在群落组成结构上差异明显。真菌18S r DNA测序分析进一步表明,马铃薯连作较轮作相比增加了Fusarium sp.和Fusarium solani以及Verticillium dahliae的种群或个体数量,而这些真菌是导致马铃薯土传病害的主要致病菌类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与土传病害有关的致病菌滋生可能是导致当地马铃薯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Resource 2003年10卷9期4页报道:已知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Phytophthora spp.)引起的严重的真菌病。目前美国商业种植的全部马铃薯品种均高度易感马铃薯晚疫病。为了防治这种病害,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植物病理学教授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的研究员John Helgeson及其同事已利用基因工程,将从墨西哥野生马铃薯(Solanum bulaocastanum)基因组中分离出来的抗马铃薯晚疫病的单基因,转移于栽培马铃薯。结果证实,这些转基因马铃薯可成功地抵抗多种疫霉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单双三价抗病毒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铃薯Y病毒(PVY)、X病毒(PVX)和卷叶病毒(PLRV)引起的病害是造成我国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我国的马铃薯生产。PVY和PVX或PVY和PLRV混合侵染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各病毒单独侵染。国外科学家通过在马铃薯植株体内表达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来减缓病毒病害的发生已取得相当的成功。 我们从河北省坝上地区农科所试验田中采集PLRV感病材料Burbank及87-1,参照文献提取病毒RNA并以其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根据PLRV澳大利亚分离物已发表的序列,设计并  相似文献   

8.
高温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合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块茎形成期高温是影响宁南山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连续2年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品种"青薯9号",设置自然温度(对照)、低温、高温3个处理,研究马铃薯块茎形成初期、中期、后期、块茎膨大期及主要淀粉积累期的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高温降低了马铃薯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荧光综合指标(P_I)、光能供应化学反应的最大效率(F_v/F_m)及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 P_n在马铃薯块茎形成后期高温较自然温度降低34.55%,较低温处理降低53.15%,PI在块茎形成后期高温较低温降低了42.22%;高温处理的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有所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过氧化氢酶(CA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抗氧化系统中的CAT活性、MDA和Pro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外,其余指标与产量呈正相关,与根系活力的相关性最为显著;马铃薯块茎形成中期高温天气不利于马铃薯功能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了P_n、P_I等光合指标,使功能叶片的抗氧化系统遭到一定的破坏,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种植面积达6000万亩。近年来,在马铃薯经济良好发展的带动下,马铃薯生产在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上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各种病害随之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环腐病、黑胫病、干腐病是造成北方马铃薯田间和窖存烂薯的主要病害,一般经济损失达20%—30%,严重年份可达50%。马铃薯环腐病害难以防治是因为病菌侵染部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漆斑菌在8种液体培养基中胆红素氧化酶(BOX)产量,发现马铃薯液体培养基(PDB)是最适宜漆斑菌产BOX的培养基。研究了8种常见金属离子对漆斑菌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钠离子、铜离子可以明显促进BOX产量提高,铜离子效果最强,随着铜离子浓度增加,BOX酶产量可进一步提高,但高浓度的铜离子(1mmol.L-1)会抑制酶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间作条件下施氮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遮阴和氮供应的协同作用是建立玉米/马铃薯高效间作体系的基础。本研究采用单作和间作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置4个氮水平(N0,0 kg·hm~(-2);N1,62.5kg·hm~(-2);N2,125 kg·hm~(-2);N3,187.5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氮投入量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中马铃薯光合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间作产量优势逐渐降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间作马铃薯产量减幅2.66%~43.71%;间作中靠近玉米侧(I-M)和靠近马铃薯侧(I-P)的马铃薯P_n差异显著,I-PI-M;相比于等氮时的单作,间作净光合速率(P_n)降低8.41%~31.09%,光补偿点降低62.23%,暗呼吸速率降低60.90%;过量的氮肥施用和与玉米间作均导致马铃薯P_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_r)的降低,且间作后的减幅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合理控制施氮量有利于维持间作马铃薯较高的光合水平,降低与玉米间作后的马铃薯减产幅度,本研究中N1处理可维持较低减产幅度。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然而因集约化生产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健康发展。结合田间试验和相关的室内分析,从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品质、植株生理特征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等角度,初步评估土壤灭菌和生物有机肥联用(Ammonia Disinfection plus Bio-organic Fertilizer Regulation,ABR)对马铃薯连作障碍的防控效果。同对照相比,ABR处理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分别显著增加约71.1%—152.1%和39.2%—53.3%,但块茎化学品质变化不大。ABR处理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较CK均显著增加,而叶片和根系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CR-DGGE分析发现,ABR处理显著影响了马铃薯连作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表现为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CK相比显著下降。ABR处理还有效抑制了土传病害的滋生,植株发病率和收获后的病薯率较CK分别显著下降约67.2%—82.2%和69.1%—70.5%。采用Real-time PCR评估连作土壤中3种优势致病真菌的数量变化,显示ABR处理下立枯丝核菌、茄病镰刀菌和接骨木镰刀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较CK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综合来看,土壤灭菌和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在防控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而对土传病害的抑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是其主要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氮素水平对马铃薯全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马铃薯全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延薯四号作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CK(不施氮)、N1(低氮)、N2(中氮)、N3(高氮),在马铃薯全生育期进行了叶面积指数、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及SPAD等相关指标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合理施氮有助于提高马铃薯叶片的光合性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SPAD值、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全生育期马铃薯SPAD值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马铃薯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块茎膨大后期,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N2(纯氮150 kg/hm2)时经济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马铃薯软腐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软腐病是马铃薯细菌性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简要介绍了我国马铃薯软腐病的病原菌、病害性状以及对病害的防治方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人为地操纵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将会成为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用化肥减量和分期施肥、增施有机肥来替代化肥是提高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水、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在4年大田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传统施肥(F)、化肥减量25%花期追施(DF)、化肥减量50%花期追施并增施有机肥(OF)3种养分管理模式,通过测定马铃薯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和产量,计算阶段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施肥方式对半干旱区马铃薯耗水过程的调控及其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铃薯花期的土壤贮水量DF最高,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花后DF和OF的耗水深度较F有明显增加趋势.与F相比,2011—2014年DF花前耗水量显著下降,花后耗水量分别增加了36.2%、23.0%、24.8%和19.0%;OF未显著降低马铃薯花前耗水,但2011、2012年花后耗水量增加了20.7%和16.3%.DF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在2012—2014年较F平均增加2595.1 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在2013、2014年分别显著增加14.4%和6.3%,达到显著差异;OF在2011—2014年平均马铃薯块茎产量较F增加了2945 kg·hm-2,且WUE在2012—2014年显著高于F.DF和OF均能显著调节马铃薯花前花后耗水量,使马铃薯块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但OF的增加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西北半干旱区深旋松耕作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明深旋松耕作技术(VRT)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阶段性耗水、个体和群体生长状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可为寻求抗旱增产、资源高效利用的耕作方法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和2017年设置旋耕15 cm (TT)、深松40 cm (DLT)、深旋松耕40 cm (VRT) 3种耕作方式,测定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植株干物质量和产量等指标,计算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商品率、商品产量、纯收益和新增收益等指标,探究深旋松耕作对马铃薯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TT和DLT相比,VRT能显著促进马铃薯在盛花期和块茎膨大期的耗水,2016和2017年分别较DLT、TT增加了46.7、35.7和27.2、47.3 mm.由于VRT促进马铃薯耗水,叶片SPAD值、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提高,证明它能促进马铃薯个体和群体发育.基于较高的个体和群体生长量,VRT的马铃薯块茎产量显著提高,分别在2016和2017年较DLT和TT增加了156.8%、47.8%和24.8%、41.0%,WUE相应地提高了92.3%、19.2%和18.9%、26.6%.深旋松耕作使马铃薯商品薯产量显著增加,纯收益和新增纯收益显著提高,在2016和2017年分别达到 12631.9、11019.1和29498.3、18245.5元·hm-2.深旋松耕作促进马铃薯花期和块茎膨大期耗水,使马铃薯叶片SPAD值、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导致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升高,并提高了商品薯产量和纯收益,是适宜于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的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4月召开的育种学会上,日本麒麟啤酒公司报告了使马铃薯的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染色体数2n=48)和蕃茄的野生种(Lycopersicon pimpinellifolium,2 n=24)的细胞经融合,所得杂种再生成植株。据报道,他们是将蕃茄野生种所具有的对青枯病和软腐病等病害有抗性的基因导入马铃薯中。这家公司一直致力于马铃薯的育  相似文献   

18.
非生物因素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病害是限制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中控制马铃薯真菌病害的主要手段是喷施化学杀菌剂。随着揭示植物抗病性机理的逐步深入,利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诱导植物、使其增强抗病性的研究已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结合本研究室的一些研究工作,着重介绍了利用非生物因素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同时就利用非生物因子控制马铃薯真菌病害的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叶片光合作用是影响其块茎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选择适宜湖南栽培的马铃薯品种和提高马铃薯的栽培效益,本文时中薯3号、大西洋、费乌瑞它、东农303、PB04、PB08和滇薯6号7个马铃薯品种(系)在匍匐茎伸长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块茎完熟期4个时期的光合特征参数(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SPAD值和相对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薯3号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和平均每株产量都最高,适宜于在湖南栽培。  相似文献   

20.
植物病毒病害是一类很重要的农作物病害。农作物得了病毒病后,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我国马铃薯产区,经常遭受病毒性退化病的危害。例如,长城以南的发病率为85—90%,减产50—70%。葫芦科和茄科植物的病毒病,在我国也普遍存在,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