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文献与标本的研究, 本文重新梳理和考证了中国植物采集先行者钟观光先生的采集历史。钟观光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植物标本采集的学者, 已知其最早的标本采自1912年(采集于北京), 最晚的是1933年(采集于浙江)。目前能够确定的钟观光采集的馆藏标本计10,228份, 其中大部分保存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PEY, 4,584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 2,966份)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BNU, 2,032份), 共计9,582份, 约占钟观光馆藏标本总数的93.7%。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植物标本馆、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美国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等亦存有少量钟观光采集的标本(16份)。  相似文献   

2.
共收载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各类植物标本馆(室)近400个。每个标本馆分别用中、英文介绍其名称、地址、标本数量及特色、馆史、馆长(主任)及其职员的姓名和研究专长,所编著的分类学书刊等内容。书末附有数种索引,使用非常方便.这是全面介绍中国植物标本馆的第一本书,由中国植物学会组织编写,将于1993年'月出版。全书约500页,估价30元人民币,欲购者请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北京香山100093)傅立国先生联系。  相似文献   

3.
植物标本是植物信息的主要保存者。植物标本馆承担着植物标本资源的收藏、植物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责任,并且为标本馆数字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对延边大学农学院长白山植物标本馆发展的历史以及数字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探讨了数字化标本馆建设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方式,并对今后标本馆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世界闻名的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心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以下简称邱标本馆)始建于1852年,后来逐步扩大,由原来的一幢楼发展为四幢,使用面积达到三万二千平方米以上。这里珍藏有五百多万份腊  相似文献   

5.
座落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内的国家植物标本馆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这是植物分类学工作者的一件大喜事,是多年来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宿愿,今天实现了。目前来说,这个标本馆是我国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总建筑面积为11000多平方米。这在世界上来说也是第一流的。标本馆由  相似文献   

6.
刘艳艳  史志远  李家美 《广西植物》2022,42(Z1):110-115
高校标本馆作为重要的科普和教学实践基地,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桥梁,在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和加快高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标本馆普遍存在经费少和缺乏管理等问题。如何立足高校现状,有效解决标本采集和标本数字化过程中耗时耗力的难题,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植物标本馆,是高校标本馆建设关注的焦点之一。该文以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新馆建设为例,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标本馆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让学生通过实验课或野外实习积极参与新型植物标本馆的建设,基本实现了标本采集、制作、鉴定和数字化的同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效锻炼了学生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植物形态的认识,发挥了植物标本馆在教学、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中的积极作用,又极大地丰富了标本馆馆藏量,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新型植物标本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文驰 《化石》2023,(4):65-71
<正>哈佛大学有多个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可算其中的佼佼者,每年参观人次超过25万。博物馆成立于1998年,是该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植物标本馆和矿物与地质博物馆3家研究型博物馆的对外展示窗口。这3家研究型博物馆的历史颇为悠久,且规模在全球名列前茅。如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成立于1859年,如今拥有9个学部和超过2100万号标本,其中的古脊椎动物学部便有1000多号正型标本。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我国南北各地的丛本藓属标本326号,借阅了美国纽约植物标本馆(NY),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标本馆(H)及日本服部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ICH)的有关本属藓类各种的原模式标本(Holotype)等模式标本(Syntype)及后选模式(Lectotype),据模式特征,重新订正了本属各种及中国各地标本,将原定名为绿丛本藓(Anoectangiumeuchloron(Schwaegr.)Mitt)改为丛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主要的子平台和最早的共享网站,植物标本子平台及其共享网站“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的发展经历了试点期、发展期、验收考核期、整改服务期和创新发展期5个时期。植物子平台和CVH的建设组织100多家标本馆完成近800万份标本的数字化表达和实现网上共享。这一成果对我国分类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物信息的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植物子平台和CVH也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合作的重要项目和平台。参建标本馆数字化建设能力得到提升,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标本     
《生命世界》2008,(10):56-57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馆,创建于1916年,经几代人不断努力而建成,馆藏标本近30万号。  相似文献   

11.
经典植物分类学家与植物标本馆密不可分,标本馆所藏标本为其研究提供材料,而分类学家在野外标本采集则丰富标本馆馆藏。中国许多植物分类学家既做深入研究,又做艰辛之采集,秦仁昌便是其中一位,只是其蕨类植物研究名声过大,以致掩盖了他对标本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经典植物分类学家与植物标本馆密不可分,标本馆所藏标本为其研究提供材料,而分类学家在野外标本采集则丰富标本馆馆藏。中国许多植物分类学家既做深入研究,又做艰辛之采集,秦仁昌便是其中一位,只是其蕨类植物研究名声过大,以致掩盖了他对标本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馆名变迁西南大学植物标本馆的前身为西南植物标本馆,由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方文培教授向西南行政委员会申请,于1952年4月创建,馆址在重庆北碚夏坝,直属西南农学院。方文培教授于1951年4月从成都四川大学到北碚后,就立即筹建西南植物标本馆且任该馆馆  相似文献   

14.
林祁 《植物研究》2006,26(6):656-657
根据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标本馆(IBSC)、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SZ)复份标本的研究,对中国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属(Elaeagnus)的6个植物名称作出后选模式指定。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是中国最早的植物标本馆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植物标本数字化的标本馆,其标本数字化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尝试的标本文字信息数字化的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的标本图像数字化和文字信息数字化规范阶段; 2004年以后的标本批量数字化与信息网络共享快速发展阶段; 2018年后的标本数字化信息维护与优化阶段。这一过程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植物标本数字化的发展历程。此外,近年来开始了发掘和利用江苏植物标本的数字化信息工作,包括建设江苏省级数字植物标本馆、开发江苏省维管植物标本时空分布可视化系统、开展标本采集-入库过程数字化等。今后,将不断深化标本数字化的工作,以期形成有NAS特色的数字化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简介了《世界植物标本馆索引》的现状,并对《世界植物标本馆索引》中收录的中国信息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湖北木本植物标本志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作者于1981—198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进修学习和研究工作所得的资料之一。全文收集作者在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研阅的湖北木本植物标本约二万份,计包括93科,320属,1,455种(含种下等级)。按科属排列,分种记述该种标本的产地、采集人、采集号、采集时间和作者的附注说明。文末附有本文中的标本采集人简介、地名注释和科属拉丁名索引。本文可供研究湖北植物,调查、利用、保护湖北森林资源和考证国内外植物学者、植物采集者在湖北的采集史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标本馆的起源和发展植物标本馆又称植物标本室,顾名思义是收藏植物标本的地方。这些标本通常是经过干燥后,小心装订在硬台纸板上,贴上有关的资料(包括记录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19.
草问荆(木贼科)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合全球植物志文献资料,结合调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北京林业大学森林植物标本馆(BJFC)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植物标本馆(IFP)馆藏腊叶标本,以及进行野外观测,获取了草问荆的地理分布数据。采用地理绘图软件MapInfo Professional 8.0,绘制草问荆在中国及世界的资源分布图,首次提供了其在中国的详细分布资料,为深入理解和开发草问荆资源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学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20.
曹子余   《广西植物》1993,(3):289-293
<正> 1981年至1990年十年间世界植物标本馆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标本数量的增加。从统计数字来看,越是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标本增加的也越快。如瑞典自然博物馆十年间增加标本160万份,以年均增加16万份的速度发展,十年增加的数字等于我们北京植物研究所标本的全部。因此其规模也由原来的第8位跃居第4位。如果以一个国家总体来说,美国则发展的最快,标本馆系统也最发达,他们占据了几个第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