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讨铁皮石斛多糖对脾虚便秘小鼠免疫、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多糖对脾虚便秘的治疗作用,通过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 d,建立小鼠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无菌水,治疗组灌胃铁皮石斛多糖溶液,分析小鼠体重、脾脏系数、胸腺系数、肠道菌群和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模型组的小鼠体重、体重变化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五类可培养微生物(细菌总数、大肠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和真菌)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治疗完成后,小鼠体重和体重变化率显著增高,高于正常组(P0.05);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接近正常组(P0.05);大肠杆菌大量得到恢复,但远没有达到正常组水平(P0.01);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明显地减少,但总数显著超过正常组(P0.01);木聚糖酶和蛋白酶接近正常组,淀粉酶显著增加,纤维素酶显著减少(P0.01)。说明铁皮石斛多糖对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肠道酶活性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优化肠道环境,改善脾虚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磨汤对脾虚便秘疗效、肠道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18只实验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对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 d,进行小鼠脾虚便秘造模。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均用无菌水灌胃,治疗组用四磨汤口服液灌胃,共7 d,然后采集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及酶活性。结果模型组自然恢复后,肠道微生物(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和真菌)、纤维素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大肠埃希菌数和真菌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细菌总数显著增加(P0.01),乳酸菌显著减少(P0.05),双歧杆菌数目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蛋白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磨汤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平衡,调整肠道酶活性来治疗脾虚便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养胃四君子茶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养胃四君子茶(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灌胃番泻叶水提液7 d后,改用饮食不节+缺水燥结+过度疲劳喂养8 d等方法。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无菌水灌胃,治疗组用养胃四君子茶灌胃,0.8 mL/d连续6 d。然后采集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及酶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肠道细菌总数比较,模型组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肠道乳酸菌数量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显著升高(均P<0.01);双歧杆菌数量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肠道酶活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肠道淀粉酶(P<0.01);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木聚糖酶活性显著上升(P<0.01或P<0.05),其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养胃四君子茶低、中剂量组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养胃四君子茶低剂量组的血清D 木糖含量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养胃四君子茶可抑制细菌过度增长、扶植有益菌生长,改善肠道酶活性、增强胃肠蠕动,从而改善脾虚便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磨汤口服液对脾虚便秘的治疗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脾虚便秘模型组和脾虚便秘治疗组。通过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d,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d建立小鼠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脾虚便秘治疗组给予四磨汤口服液灌胃,治疗5d,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无菌水灌胃。结果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的空肠肠黏膜厚度明显小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在回肠隐窝深度和肠黏膜厚度上增加极显著(P<0.01),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能显著增加回肠绒毛的高度、隐窝深度和肠黏膜厚度(P<0.05或P<0.01);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在盲肠绒毛高度上增加显著(P<0.05),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能明显增加盲肠的绒毛高度及其肠黏膜厚度(P<0.01或P<0.05)。结论四磨汤口服液能保护肠黏膜,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灌胃番泻叶脾虚腹泻造模方法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进行小鼠脾虚造模。12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番泻叶水煎液,正常组灌胃等量无菌水,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变化。灌胃7d后称重、无菌采集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及酶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的淀粉酶活性升高极显著(t=-53.0671,P=0.0000),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下降显著(t=23.1230,P=0.0000;t=12.3900,P=0.0410),而蛋白酶活性变化不明显(t=1.3120,P=0.0521);模型组小鼠细菌总数显著减少(t=73.1601,P=0.0000),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真菌总数变化均不明显(t=2.3580,P=0.1432;t=2.2089,P=0.1127;t=2.2813,P=0.1037;t=9.3210,P=0.0510)。结论脾虚造模会使细菌总数减少,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6.
超微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微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 d,进行小鼠脾虚便秘造模。设模型组、正常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灌胃无菌水,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铁皮石斛传统汤剂、超微全量汤剂、超微50%量汤剂和超微25%量汤剂,共7 d,然后采集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及酶活。结果模型组五类可培养微生物(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和真菌)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铁皮石斛传统汤剂组大肠埃希菌数,铁皮石斛超微50%量汤剂组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和真菌数,超微25%量汤剂组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菌数均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铁皮石斛超微全量汤剂组和超微50%量汤剂组对纤维素酶的影响作用相当,均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铁皮石斛三种不同剂量的超微汤剂对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作用相当(P〉0.05),铁皮石斛超微全量汤剂组淀粉酶活性与正常组相当(P〉0.05)。结论铁皮石斛传统汤剂、超微全量汤剂和超微50%量汤剂对脾虚便秘均有很好的疗效,能够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及肠道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虚便秘造模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 d,建立小鼠脾虚便秘模型;正常组小鼠灌胃等量无菌水7 d后,正常饮水喂食。造模成功后眼球采血,用CA-500血液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脾虚便秘造模使得小鼠血小板数量及平均体积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白细胞数量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便秘造模显著影响血小板数量及平均体积、白细胞数量,影响血液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薏米黄酒对机体免疫和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首先对模型组和给药组注射环磷酰胺造模,0.15 ml/d/只,连续3d,第4d开始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0.3 ml/d/只,给药组灌胃薏米黄酒0.3 ml/d/只,连续灌胃14d。第1、4、18d对各组小鼠称重;第18d处死小鼠解剖取脾脏、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取肠道内容物做肠道微生物培养。结果:薏米黄酒与小鼠的体重变化无关;给药组脾脏系数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系数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和乳酸菌数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数量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薏米黄酒对机体免疫和肠道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摄入不同咖啡浓度对小鼠酶活性、肠道微生物、体重的影响,从分析肠道四种微生物变化和四种酶的活性变化来讨论摄入咖啡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低、中、高咖啡浓度组和正常对照组,所有实验组小鼠日常给予蒸馏水饮用,实验低、中、高浓度组每天2次分别灌胃给予0.0045g/mL、0.0090g/mL、0.0180g/mL的咖啡溶液0.4mL/(只·次),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实验时间为1个月,测小鼠体重、肠道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显著增加(P0.01或P0.05),需氧和厌氧细菌数显著降低(P0.01);中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P0.01),大肠埃希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低浓度摄入组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Ps0.01)对照组和中浓度咖啡摄入组;各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摄入咖啡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益生菌数量增加显著,小鼠肠道中具有代表性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木聚糖酶的活性均显著增加,但咖啡摄入对小鼠体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枳术丸对脾虚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小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5-羟色胺(5-HT)和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探讨枳术丸治疗STC的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的KM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35只),正常组小鼠基础饲料喂养,造模组小鼠以番泻叶灌胃和限制饮食饮水方法制作脾虚证ST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小鼠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每组10只,对应给药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粪便中SCFAs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结肠组织中5-HT水平。结果 造模后,各造模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治疗结束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升高(均P<0.05)。小鼠结肠组织HE病理显示模型组腺体排列不齐,结肠黏膜轻微水肿、充血,轻...  相似文献   

11.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益生菌对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肠道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7 d开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感染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7 d及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显著低于术前7 d时,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术前7 d时(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均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高于术前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道手术患者术前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其肠道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人体代谢是人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自身与微生物基因组共调节产生的所有复杂化学反应的总称。无论疾病与否,规模宏大而复杂的细菌库——肠道菌群都直接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人类共同变化应对外界因素,人体代谢平衡状况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变化密不可分。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的相关性,对于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单纯性肠穿孔患者实施肠造瘘术和肠吻合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异,本研究选取单纯性肠穿孔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造瘘组(肠造瘘术治疗, 43例)和吻合组(肠吻合术治疗,3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发病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吻合组患者(p<0.05);造瘘组患者术后肠梗阻、二次手术、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吻合组患者(p<0.05);然而,造瘘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吻合组患者(p<0.05)。因此,本研究的初步结论为,肠造瘘术治疗单纯肠穿孔,相对肠吻合术治疗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是一个复杂的消化系统, 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酸碱度(pH)是消化道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 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肠道微生物的生长等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草鱼在食物消化过程中, 肠道的酸碱度变化, 测定了草鱼肠道食物糜、肠液和黏膜的pH。结果显示, 随着食物的消化, 它们的pH都有下降的趋势。肠道食物糜pH在6.86±0.24到8.43±0.10之间, 肠液pH在7.14±0.22到8.63±0.02之间, 相同时间点相同肠段两者之间的pH差异很小, 并且在实验期间两者的pH变化趋势相同。黏膜pH在6.23±0.04到6.7±0.13之间, 为弱酸性。除了时间点12h外, 相同时间点和相同肠道部位黏膜的pH与食物糜、肠液的pH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发现草鱼摄食食物的pH与上述三相的pH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结果为草鱼消化生理及营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人体肠道内生存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它们在维持人体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库"及"隐藏的器官"。近年来,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及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的实施,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逐渐走向高潮,其中肠道菌群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胆管癌作为一种预后极差且发病率逐渐升高的消化系肿瘤,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特别是细菌逆行性感染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胆管癌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应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检测方法及研究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较为隐蔽,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诊断方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寻求更为快速、准确的早期诊断指标对缓解甚至治愈AS显得极为重要。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AS关系密切,且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与遗传因子HLA-B27相互作用、肠道通透性改变介导的肠黏膜IgA免疫应答和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肠-脑轴、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机制导致A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AS患者肠道微生物变化及肠道微生态失调与AS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肠道是集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机体的快速康复息息相关。结直肠癌变是个逐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局部炎性反应、腺瘤、癌前病变到恶化的过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结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较长,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脆弱拟杆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等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这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膳食纤维与肠道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食物的精加工和生活习惯改变,运动减少,现代人的肠道健康状况下降,肠道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这已经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肠道疾病的发生多与有毒有害物质在肠道内过久滞留,引起肠道环境改变恶化,进而损伤肠道细胞并引发各类炎症有关。本研究综述了59篇有关于膳食纤维和肠道相互作用的文献。研究表明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顺畅,防止便秘,清除肠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保持肠道清洁和促进肠道内的益生菌生长等功效。而且,膳食纤维对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肠癌等常见肠道疾病也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综上,膳食纤维的摄人有益于保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修复和改善受损肠道环境,对于维护肠道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麦芽低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青年对照组,(2)衰老对照组,(3)衰老观察组(衰老+异麦芽低聚糖)。采用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后,应用异麦芽低聚糖灌胃,检测各组肠道菌群、血清IgG和肠黏膜sIgA。结果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灌胃异麦芽低聚糖后,衰老大鼠肠道双歧杆菌增加(P〈0.05),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P〈0.05);血清IgG、肠黏膜sIgA含量增加(P〈0.05)。结论异麦芽低聚糖可改善衰老机体肠黏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