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超数排卵的14只母兔获得438枚受精卵,卵龄16~22小时.显微操作在带微分干涉和相差的Nikon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注射针的尖端外也0.5μm,离尖端40和80μm处的外径分别为4.2和6.5μm.注射用外源基因是绵羊生长激素基因与MT-1启动基因藕连的线状DNA溶液(1ng/μl).140枚注射的受精卵和未注射的145枚受精卵(对照),在Ham’sF—10培养液(补充生长因子)中培养(38℃,5%的CO2).结果,培养48小时后,注射组卵裂发育率分别是:未卵裂7.9%(11/140)、卵裂至2~4细胞期11.0%(16/140)、卵裂至8~16细胞期80.7%(113/140).对照组相应的卵裂率分别是4.1%(6/145)、12.4%(18/145)和83.4%(121/145).两组卵裂发育率相近.本实验的显微操作对注射后卵的发育没有产生明显的伤害影响.  相似文献   

2.
昆明白小鼠1细胞胚胎体外培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守全  孙拓 《动物学报》1995,41(4):432-438
研究发现在有或者没有磷酸盐的条件下,葡萄糖均抑制昆明白小鼠l-4细胞期胚胎的体外发 育。在不含葡萄糖和磷酸盐的HECM-l中,桑椹率为40.05%(74/168),而对照G-HECM-1仅为 8.14%(7/86);不含葡萄糖含有磷酸盐的CZB中,桑椹率为67.11%(93/152),而对照TALP仅 6· 67%(6/90)。用不含葡萄糖而含有1. 0mmo1/L谷氨酸肢和0. 11mmol/L EDTA的CZB液,与兔输 卵管上皮单层培养细胞(ROEC)协同培养小鼠1细胞胚,73.33%(110/150)胚胎发育至桑椹胚, 但没有观察到囊胚形成、用上述CZHROEC系统培养小鼠1细胞胚48小时(3-4细胞),再移入 TCM199+10%FCS+ROEC系统,有76.74%(67/86)胚胎发育至桑椹胚,96/小时后,40.70% (35/86)发育至囊胚。  相似文献   

3.
安徽虫瘟霉菌株的强毒杀蚜应与侵染速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许谦  冯明光 《菌物系统》2000,19(2):241-247
报道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菌株F97028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强毒杀蚜活性。以7个孢子剂量(0.4 ̄10.4个孢子/mm^2)接种2 ̄3龄若蚜(52 ̄86头/剂量),连续观察7d,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接种后第3 ̄7d的LD50分别为34.8、87、1.5、0.7和0.4个孢子/mm^2;在所有剂量范围内LT50为2.9 ̄6  相似文献   

4.
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在细胞培养内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忠斌  王升启 《病毒学报》1998,14(3):193-198
为了研究抗流感病毒特异性反义核酸药物,针对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3'和5'端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了4条硫代寡核苷酸(ODN):3'端反义ODN(IV3^#)与3'端正义ODN(IV3S),5'端反义ODN(IV4^#)与5'端正交ODN(IV4S)。以流感病毒血凝滴度和致细胞病变作用为指标,测定了ODNs在MDCK细胞中对A型流感病毒A/京防/86-1(H1N1)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流感病毒基因组  相似文献   

5.
两相分配法制备玉米根质膜及其纯度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DextranT500,PEG3350两相体系制备玉米根质膜.首先在高盐浓度(22mmol/LNaCl)下选用五种不同的聚合物浓度(5.8%、6.0%、6.2%、6.3%、6.4%,W/W),研究了玉米根质膜在两相体系中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Na-Cl浓度(2、4、5、11、22mmol/L)对玉米根质膜的纯度及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玉米根质膜选用6.2%(W/W)聚合物浓度,7.5mmol/LNaCl的两相体系比较合适.标志酶鉴定及低pH值磷钨酸染色电镜检测均表明获得了高纯度密实的正向型的质膜囊泡,质膜标志酶VO3-4-ATPase的活性潜势达88.9%.  相似文献   

6.
对成都地区11例重度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空腹12~14小时血浆TG>7.68mmol/L)患者脂蛋白脂酶基因外显子1~9的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1例患者中有4例其LPL基因在外显子6,8及9具有3种杂合子变异。其中一种为Thr361-Thr(外显子8,C1338→A)突变,为无义突变,尚未见报道,在74例血脂正常的中国人中的发生频率为11.4%。另外2种变异Ala261-Thr(外显子6,G1037→A)及Ser447-Ter(外显子9,C1595→G)在74例血脂正常中国人的频率分别为0%及10.7%。未发现脂蛋白脂酶催化活性中心Asp156-His241-Ser132(外显子4及5)的突变。  相似文献   

7.
PCR方法检测淋巴结组织中结核菌L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改良抗酸染色(IKS)和结核菌抗体免疫组化染色(IHC)三种方法检测60例淋巴结组织中结核菌L型感染情况,以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结核组(13例),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组(30例)和淋巴结对照组(17例)。各组三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PCR84.6%(11/13),60%(18/30).23.5%(4/17).lKS76.3%(10/13),66.7%(20/30);17.6%(3/17);IHC84.6%(11/13),63.3%(19/30),11.8%(2/17)。三者均为阳性者为80%。结果表明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组感染率与结核组相似,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结核菌L型可能是引起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的致病因子之一,PCR技术在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的病原学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鼠左室肌凝蛋白重链同功酶谱的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了5—60周龄的大鼠左心室肌凝蛋白重链同功酶(myosinheavychainisoenzymes,MI)。结果表明:大鼠幼年期MI以高ATP酶活性的V1形式存在(5周龄:V1=98.92±1.47%),随着年龄增长,V2(10周龄:3.54±2.42%)和V3(15周龄6.31±3.48%)依次出现并逐步增加,到28周时V1、V2、V3分别为61.36±11.71%、20.11±4.98%和13.52±5.32%,随后基本稳定于该水平;以V1/V3为指标分析各周龄组大鼠,可见V1/V3具有增龄性的下降趋势,但均以V1占优势(60周:V1/V3=3.85±0.95);同功酶谱变化以及它与左室重量相关分析表明,同功酶谱增龄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大鼠生命的早期,并且这种变化可能与左室重量的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葡萄叶绿体rbcL基因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玫瑰香葡萄(Vitisvinifera L.)为材料,克隆了含有叶绿体rbc L基因的3.1 kb Bam HⅠ片段,构建了该基因的限制性酶切图谱,测定了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所测的核苷酸序列总长度为2004 bp,其中基因的编码区为1428 bp,编码一个含475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53 kD;测定基因的5上游含启动子的部分共358 bp,包括- 10 区(TAAAAT)、- 35区(TTGCGC)和SD 序列(GGAGG);基因的3下游区共218 bp,含有3 个转录茎环终止结构。玫瑰香葡萄rbc L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与烟草、矮牵牛、菠菜、苜蓿、水稻和玉米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1.5% 、91.4% 、90.2% 、89.8% 、86.3% 和84.5% ;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2.2% 、91.6% 、92.2% 、93.7% 、93.5% 和90.1% 。  相似文献   

10.
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微生物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本文对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微生物进行了研究。90例患者前列腺液支原体检出率为24.44%(22/90),其中解脲支原体为22.00%(18/90),人型支原体为4.44%(4/90)。另一组232例患者进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鉴定,总检出率为42.7%(99/23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24.5%(57/232),其它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7.3%(17/232),肠球菌4.3%(10/232),非发酵菌2.6%(6/232),肠杆菌科细菌2.2%(5/232)和A群链球菌1.7%(4/232)。作者认为,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为急性尿道炎期,由于治疗不彻底或忽略非特异性性病病原菌的治疗而使条件致病菌上行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1.
广西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骏  冯敏 《兽类学报》1996,16(4):264-271
1988~1995年,采用定点观察法和绝对计数与相对计数结合法对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作了调查研究。1990年核心区有猕猴14群,500只左右,猴群密度1.6群/km2,种群密度55.6只/km2.猴群大小平均33.8±23.1(n=6)只。一般每隔4~5年分群一次,猴群群体年均增长率14.8%,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7%。猴群中成年猴性比为7.6±6.5(n=12),1~3岁组的性比为0.74±0.61(n=4),群内未成年猴比例为67.7±3.1%(n=12)。发情交配期最早11月12日,最晚次年1月20日,高峰期12月上旬,持续3个月.产仔期最早4月1日,最晚8月14日,高峰期5月上旬,持续时间4个半月.繁殖率45.5%~100%,平均75.4±13.2%(n=21)。新生猴死亡率较低,新生猴性比(雌:雄)平均0.74±0.34(n=5)。  相似文献   

12.
化学修饰单克隆抗体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修饰具有底物谷胱甘肽(GSH)结合部位的单克隆抗体(4A4)使其结合部位上的丝氨酸(Ser)转变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催化基因硒代半胱氨酸(SeCys)因而产生高活力的含硒抗体酶(Se-abzyme)突变的4A4(m4A4)的GPX活力达到了天然酶活力的19%并对m4A4的酶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硒代谷胱甘肽(GSeH)连到4A4结合部位,其GPX活力由3.86U/μmol提  相似文献   

13.
无花果蛋白酶通过8%戊二醛活化载体,共价结合到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GM201上,固定化作用在pH7.7,酶浓度0.8mg/g树脂,4℃下进行6h。得到的固定化酶表观K_m值(酪蛋白,1.11×10~(-4)mol/L)小于溶液酶K_m值(1.96×10~(-4)mol/L);固定化酶活性在pH6~8保持稳定,溶液酶最适pH为7.2;固定化酶最适温度由溶液酶的50~60℃移至37℃;固定化酶25℃保持7d,重复水解酪蛋白7次后,保留83.3%活性。固定化酶对酪蛋白水解度达47.5%,对大豆球蛋白达11.6%。  相似文献   

14.
山地麻晰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3月至1998年8月,在徐州市近郊的牛头山对山地麻晰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3~7月为繁殖期,其中4~5月为交配产卵盛期。雌雄性比为11.6。从交配到产卵为26天,卵白色、革质、椭圆形。长径平均为1.37(1.23~1.53)cm,短径平均为0.86(0.7~1.06)cm,卵重平均为0.6(0.4~0.85)g,每窝平均产卵4.1(3~5)枚。孵化期为50天。初孵出的小麻晰尾端为蓝绿色,  相似文献   

15.
海藻酸铝固定化酵母生产高浓度酒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海藻酸铝凝胶代替海藻酸钙,可使固定化酵母使用寿命显著延长,其海藻酸铝凝胶耐磷酸盐能力比海藻酸钙凝胶提高六倍以上。用海藻酸铝固定化增殖酵母进行分批发酵酒精,成熟醪中酒精含量由3.5%-9.0%(V/V)提高到11.0%(V/V)左右。在1.1L的两个多层生物反应器中,装入海藻酸铝固定化增殖酵母,采用逐步提高糖浓度方法,进行连续发酵,成熟醪接收器中酒精浓度平均为10.3%(V/V),总糖利用率为92.4%。  相似文献   

16.
转人血清白蛋白基因试管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构建了含人血清蛋白(hALB)的基因的cDNA全,序列,内含子1以及山羊酷蛋白基因启动子和5'端上游调控序列在内的的乳腺载体pcDNA3.1-GALBm,并通过显微将导入经过体外受精(IVF)的奶牛受精卵中,体外培养到桑棋胚后期,取出少许细胞,应用巢式PCR对其进行目的基因整合及性别的预鉴定,将10枚整合胚移植于8头受体母牛,结果有3头妊娠,受孕率为37.5%(3/8),其中2头于妊娠中期流产,另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缢蛏碱性磷酸酶(简称ALP)经不同浓度盐酸胍处理时酶的分子构象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酶变化和失活的动力学过程。在胍中酶荧光发射峰强度下降,紫外差光谱在246nm和285nm处出现2个负峰,CD谱中酶的α螺旋度下降,且随浓度增大,变化程度也加大。动力学研究表明,酶在0.5mol/L、1.0mol/L、2.0mol/L3.0mol/L、4.0mol/L盐酸胍中的变性速度常数分别为3.21×10~(-4)s~(-1)、6.38×10~(-4)s~(-1)、2.17×10~(-3)s~(-1)、2.33×10~(-3)s~9-1)、5.17×10~(-3)s~(-1);而酶在相应盐酸胍中的失活速度常数分别为2.33×10~(-4)s~(-1)、3.57×10~(-4)s~(-1)、5.86×10~(-4)s~(-1)、1.14×10~(-3)s~(-1)、3.45×10~(-3)s~(-1);表现为失活与构象伸展变化基本平行。  相似文献   

18.
在74张大鼠下丘脑脑片上,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到弓状核自发放电单位176个,其放电形式有三种:慢不规则型(119个,67.6%);快连续型(46个,26.1%);位相型(11个,6.3%)。5-HT(10-6mol/L,3min)对不同形式放电单位的作用均以抑制为主:对部分慢不规则单位(9/119)则表现为先抑制后兴奋的双相性反应,对少数神经元有兴奋作用。12个被5-HT抑制的单位,其抑制作用不能被噻庚啶(CHD,10-5mol/L)阻断,4个被5-HT抑制的的单位中,其抑制作用可被二甲基麦角新碱(MSG10-6mol/L)部分或完全阻断。7个被5-HT抑制的单位,其中4个单位中,5-HT的抑制作用可被特异性5-HT1A受体阻断剂Pindobind-5-HT1A部分阻断;但另外3个单位的阻断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5-HT对弓状核不同形式放电单位的作用均以抑制为主,其作用可能是通过5-羟色胺(5-HT1)受体介导的,部分还可能是通过5-HT1A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19.
在 B. Braun E S10 型15 L 和 N B S Bio Flo 3000 型5 L 发酵罐中,利用补料分批培养技术高密度表达培养含重组质粒p S B H L11 的大肠杆菌 Y K537 ,生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 I L3) ,发现在发酵过程中,限制性流加甘油,控制溶解氧在30 % ~40 % 左右、30 ℃生长11h ,42 ℃诱导培养4h ,能将发酵液中最终菌体密度从 O D16600 提高到 O D53600( 相当于每升发酵液含106 克湿菌体) ,并且保持了白细胞介素3 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 % 左右,含量超过33 % g/ L,使 I L3 包涵体产量从湿重22g/ L 提高到85 g/ L,纯化步骤比较简单,超声破菌后经两次洗涤纯度就达到70 % 以上。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在新鲜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5-HT对GABA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细胞(49/54)对GABA(10-8~10-3mol/L)产生浓度依赖性的内向电流,并有明显的去敏感现象。在多数细胞预加5-HT(10-7~10-4mol/L),GABA激活电流受到明显抑制,抑制率分别为3.0%,13.5%,19.7%,24.7%,59.1%。5-HT(10-7~10-4mol/L)本身在部分细胞(24/40)可引起浓度依赖性的内向电流,部分细胞(12/40)未检测到膜电流,少数细胞(4/40)可引起微弱的外向电流。此结果提示5-HT可能作用于初级传入终末,抑制GABA引起的初级传入去极化从而调节GABA的突触前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