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成熟和不断革新,蚊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小RNA组学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有包括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冈比按蚊在内约22种媒介蚊虫的基因组被解析报道。不同蚊种的基因组大小差异很大,且与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的多少呈正相关;蚊基因组的解析和比较基因组的分析有助于探索蚊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转录组的研究为蚊虫嗅觉、性别决定、胚胎发育等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小RNA组的研究揭示了miRNA和piRNA在蚊媒抗病毒免疫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蚊虫组学研究为防治媒介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蚊科昆虫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是人类最致命的动物杀手。准确的蚊虫分类鉴定是媒介蚊虫基础研究和控制的基础。蚊科现代分类学研究起自于林奈1758年对库蚊属Culex种类的记述,200多年来,已定名的种类日渐增多,分类系统已基本成形。本文在系统地编制了蚊科昆虫的世界名录和地理分布记录的基础上,概述了世界范围内蚊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历史,属级及以上类群的分类系统、种类及其生物学研究现状,并作了初步讨论和展望。目前,全球已知蚊虫41属201亚属3 573种,其中我国已知20属63亚属419种。按蚊亚科(Anophelinae)被认为是蚊科内单系类群,包括按蚊属Anopheles、白蚊属Bironella和沙蚊属Chagasia 3属11亚属489种。其中,按蚊属已知476种,占按蚊亚科已知种97%,是疟疾的单一传播媒介。库蚊亚科(Culicinae)被认为是一个复系类群,共计11族38属190亚属3 084种,系统发育关系尚未解决。伊蚊族(Aedini)、库蚊族(Culicini)、煞蚊族(Sabethini)和蓝带蚊族(Uranotaeniini)是其中的较大族,分别拥有1 262,800,432和270种。特别是库蚊属Culex、伊蚊属Aedes和曼蚊属Mansonia的许多种类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媒介昆虫。在所有这些蚊虫种中,东洋区的种类最多,达1 075种;其次为新热带区(951种),非洲区(798种),澳洲区(542种),古北区(251种);新北区分布种类最少,有196种,不少种类跨区分布。这些信息有助于对世界范围内蚊科昆虫分类和分布现状的整体了解。由于隐存种(cryptic species)广泛存在,实际种数应是已定名种数的3~5倍。蚊科昆虫的系统分类对于蚊科昆虫的准确鉴定、基础生物学及蚊媒病传播机制研究、媒介蚊虫及蚊媒病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蚊科昆虫的分类、系统发育和区系仍是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多斑按蚊实验室自然交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斑按蚊Anopheles(C.)maculatus Theobald,1901是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主要传疟媒介。在我国分布于东洋区。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间日疟和猴疟原虫均较敏感,特别是对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更为敏感,是疟疾实验室研究较理想的蚊媒。但迄今尚未见该蚊自然交配成功的报道。我们从1979年以来,在用人工强迫交配54代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交配实验,截至1983年9月止已传22代,自然交配繁殖和传代已获成功,现报道如下:蚊种来源:采自四川凉山地区金阳县芦蒿公社。饲养室条件:温度恒定在25℃±2,相对湿度70~92%,幼虫期用100W白炽灯和…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界存在两种登革热传播模式:人-伊蚊-人循环,蚊媒是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猴-伊蚊-猴循环,蚊媒是白纹伊蚊与白雪伊蚊群。我国学者首先于1975年从无输入性病例的我国西南边疆山林地区的白纹伊蚊体内分离到登革热病毒4型,白纹伊蚊承担两种传播模式的中介。本研究介绍了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的生态习性与全球及在中国的分布。认为在我国厦门地区迄今为止还未曾发现过埃及伊蚊的存在,也简介了沃尔巴克体新技术防控蚊媒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对蚊体内检出的丝虫感染期幼虫认真加以鉴别,确定是人还是动物的丝虫,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与制订防治措施以及防治后期蚊媒的监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仅有班氏与马来丝虫病的流行,常见的动物丝虫主要有犬恶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和马腹腔丝虫(S.eguina),它们自然感染与人工感染的蚊虫媒介有按蚊、库蚊、伊蚊、曼蚊和阿蚊共18种。在日本,中华按蚊是传播指状腹腔丝虫和马腹腔丝虫的适宜媒介,班氏丝虫在该蚊体内亦可发育成熟,但自然感染极少。我国也有上述类似情况,因此鉴别蚊体内的各期幼丝虫实…  相似文献   

6.
《遗传》2020,(2)
蚊媒病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传播率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蚊虫作为蚊媒病的传播媒介,研究其与蚊媒病毒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蚊媒病的防控。蚊虫抵御蚊媒病毒的先天免疫降低和病毒成功逃避蚊虫免疫屏障为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持续感染和蚊媒病的暴发流行造成了潜在风险。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途径作为蚊虫体内强大的抗病毒防御屏障,通过产生多种小RNA降解病毒RNA,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的目的。本文对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 RNA)、微小RNA (micro RNA,mi RNA)、Piwi蛋白相作用RNA (Piwi-interacting RNA, pi RNA)等3种小分子RNA在蚊虫体内发挥抗蚊媒病毒感染的先天免疫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蚊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武汉地区蚊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多样性特征,为蚊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6年每月采用灯诱法调查该地区5种生境蚊类群落结构和密度的时空动态,测定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结果】2007-2016年武汉市蚊平均密度为58.54只/(灯·夜),隶属2亚科5属8种,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Culexpipienspallen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季节消长呈单峰,高峰出现在6月。牲畜棚、农户生境与居民区、公园、医院生境在蚊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方面均有差异。【结论】武汉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蚊虫种类、数量和多样性有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蚊媒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蚊虫是疟疾和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媒介控制是阻断虫媒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当前对媒介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虫剂,但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了普遍抗性,加上疟原虫等耐药性问题的出现和抗疟疫苗的缺乏,急需发展新的方法和策略用于蚊媒传染病的防控。蚊子中肠是疟原虫等病原体在蚊虫体内发育的最大屏障,是阻断疾病传播的理想靶点。基于转基因蚊的遗传控制和转基因共生菌的共生控制是降低媒介效能和阻断疾病传播的两个有前景的新策略。遗传控制是直接以媒介昆虫作为遗传操作对象,通过表达抗病效应分子来阻断疾病的传播;转基因共生菌防治则是以共生微生物作为遗传改造的对象,在宿主体内表达抗病效应分子以达到阻断疾病传播的目的。本文对这些新防治方法的现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遗传控制和共生控制在蚊媒传染病防治的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50年来我国的蚊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在疟疾等蚊媒病防治和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下,我国蚊虫研究受到极大重视,生物系统学、生态习性、媒介关系以及综合治理等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国蚊类研究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文择要介绍了这4个方面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0.
蚊虫体内外栖居着大量的微生物,构成多样且动态的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蚊虫微生物群系(mosquito microbiome)在蚊虫的营养、代谢、免疫等诸多生理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蚊虫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蚊虫微生物群系显著影响蚊媒病原体感染和传播,在蚊媒疾病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全面了解蚊虫生理以及蚊媒疾病传播不能忽视微生物群系的关键作用.本文系统概述了蚊虫微生物群系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微生物群系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与互作机制,以及基于蚊虫微生物群系的蚊媒疾病阻断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利用微生物群系防控蚊媒传染病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嗜人按蚊是我国的五种主要传疟媒介之一〔1〕。柳朝藩等(1986)〔2〕在筠连县调查,该蚊传播的疟疾占疟疾总数的94.3%,确定为高效传疟媒介。卫生部1989年颁发的《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规定,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地区应采取灭蚊措施防治疟疾。所以,掌握嗜人按蚊的区域分布是确定防疟策略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将四川省已知有嗜人按蚊分布的82个区县按行政区划报告如下。成都市:金牛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双流县、新都县、彭县、大邑县、邛崃县、蒲江县、新津县。重庆市:江北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双桥区、长寿县、巴县、綦江县、江北县、江…  相似文献   

12.
疟疾、登革热等重大传染性蚊媒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和疫苗,防治埃及伊蚊、冈比亚按蚊等媒介昆虫是控制和消除这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化学杀虫剂的大规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疾病的传播,但其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昆虫不育技术(SIT)的更新及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由此发展起来的以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RIDL)为代表的一系列遗传不育技术为蚊虫种群防控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选择。本文概述了遗传技术在蚊虫防控中的应用进展,包括蚊虫遗传防治的历史和策略,阐述了RIDL技术体系的原理,同时介绍了相关遗传控制品系和已经开展的田间释放研究,展示了遗传修饰不育技术在蚊媒疾病防治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我国不同边境地区蚊虫携带病原的多样性,为快速筛查蚊媒病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采自不同边境地区的田间样品随机分为6组,提取病毒核酸,然后使用Ion S5 XL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6个蚊类混合样本中,有4个混合样本发现2种及2种以上的可疑病毒。结论:高通量测序检测体系有效地检测出蚊媒病毒的存在,初步揭示了蚊类所携带的病原体种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蚊媒传播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负担。传统化学杀虫剂的不规范和过度使用导致抗药性在蚊虫种群的扩散,加剧了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因此,研发经济安全的新型蚊媒防控方法至关重要。Wolbachia是一种专性感染节肢动物的细胞内共生菌,可以操纵蚊虫的生殖能力并具有病原体阻断作用。释放Wolbachia感染的蚊虫品系来抑制或修饰蚊虫种群的防控策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Wolbachia诱导的胞质不相容作用和Wolbachia介导的病原体阻断作用,并阐述了以这两种技术为基础的蚊虫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包括种群抑制和种群修饰策略。  相似文献   

15.
蚊的寄生线虫旌德罗索虫的生活史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30年来,由于广泛使用合成的有机杀虫剂,普遍引起蚊媒产生抗性,因此亟需寻找新的和更好的防制方法。媒介的生物防制,近年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可能是媒介综合防制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防止媒介对常用杀虫剂产生抗性提供新的途径(Pant,1981)。目前,应用于媒介防制的生物剂,线虫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群。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蚊的寄生索虫对防制媒介有很大潜力(Platzer,1981)。当索虫完成其发育离开宿主进入环境时,宿主因受损害很快死亡,因而这类索虫每一种皆可能是有潜效的生物防制剂(Poinar,1979)。 为了发展我国蚊虫媒介特别是中华按蚊的生物防制,近年来我们对蚊类寄生索虫进行了探索。通过1979—1980年的普查,在安徽省旌德地区找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在疾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并在全国开展的除四害和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下,作为多类疾病媒介的蚊类的研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因而在此后的短短十年中,在分类区系、生态习性、媒介调查,尤其在防制及其研究方面,都有了重大进展。不幸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它和其他学科一样,受到了严重摧残,直到七十年代才得到恢复。回顾这三十五年来,蚊类防制研究虽然经历了前进、停顿和再前进的曲折道路,但总的来说,有了重大的进展。近年来,作为消灭或控制蚊媒病的重要环节,我国蚊类防制研究,贯彻专业研究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实验研究与…  相似文献   

17.
蚊虫的嗜血性是决定其为疾病媒介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习性不仅因蚊虫种类而不同,而且即使同一种蚊虫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环境条件之下,它们的嗜血性也可有所差别。因此,在蚊媒病的调查中,各种常见蚊虫嗜血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1957年5~10月,我们在广西僮族自治区睦边县进行疟疾调查时,为了进一步确定传染媒介及它们在流行病学的意义,对于当地常见按蚊的嗜血性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当地几种常见库蚊,也附带进行了同样的观察。本文即为此项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Peyton & Harrison,1979)是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岛山林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其生物学特性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由于大劣按蚊是野栖蚊种,分布和栖息于山区森林中,所以较难在自然界中观察到该蚊的交配和产卵行为,我们在实验室建立大劣按蚊自然交配种群之后,对该蚊的郊配、产卵时间进行了观察,这对疟疾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媒介的防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蚊虫作为重要的病媒生物,其大多数种类在成虫阶段需要取食糖餐,且对不同糖餐组分表现出不同偏好。同时,糖餐行为具有特定的时辰节律。野外条件下,不同成蚊对不同开花植物及其果实具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糖餐植物对成蚊的存活率、寿命、繁殖力的影响各不相同。成蚊对糖餐的定位与植物挥发物有关,目前已有多种糖餐植物的活性挥发物被鉴定。含毒糖诱剂对多种成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人们已将其用于多种病媒生物的防治及蚊媒病毒的检测。利用糖餐植物挥发物研发出蚊虫引诱剂,在降低蚊媒疾病风险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成蚊取食糖餐的习性、成蚊偏好的糖餐植物相关研究以及如何利用成蚊的糖餐行为来进行蚊虫防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调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法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与刺槐叶瘿蚊自身的行为习性有关或由刺槐叶瘿蚊本身与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所造成。采用"z"字型、平行线、棋盘式、大五点、对角线5种抽样方法估计林间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口密度,确定对角线法调查15样方为最佳抽样方法。对土壤不同深度土层中越冬幼虫数量调查,明确最适取样深度为3cm。同时利用Iwao回归建立了理论抽样数量模型:n=t2/D2(1.1957/x珋+0.8905)。利用过筛手检和过筛水漂2种方法检数土中幼虫,对检出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量及检虫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筛水漂法检虫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